中国翻译史概述
中国翻译史

皮方於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2. Reference Books for Translation Study. 3.Some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Study.
4.Criteria:An equal-valu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version. 5.Process:From comprehension stage to representation stage. 6.Analysis of the version: Gestalt observ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Qualitative analysis.
印度佛教最高学府“烂陀寺”15个三藏法 师 之一,译经75部,1335卷,《瑜伽师地论》 《具舍论》《大般若经》。 不空(巴结权贵的高手,译有《金刚顶经》,北印度 婆罗门种,四大译师之一),义净,法显、玄奘为三 大求法高僧。 3、 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科技翻译) ⑴翻译家: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国),邓 玉涵(瑞士),南怀仁(比利时),徐光启等。 ⑵内容:①回回历②天文学和数学(几何要法、勾股 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术)③物理学和机械 工程学(泰西水法、奇器图说)④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火攻契要、神武图说、神器图说、 神器谱)⑤生理学和医学(泰西人身说概、
一、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翻译高潮 1、 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鸦片战争——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二、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玄奘、徐光启、严复、林纾、鲁迅、茅盾、傅雷、王 佐良、季羡林、梁启超、林语堂、张培基、张今、罗 新璋、刘重德、刘宓庆、许渊冲、徐盛恒、谭载喜等。 三、 翻译史概要 1、 周朝——东汉桓帝前 周朝:象胥----负责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 以及通译事宜。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翻译的历史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我国翻译史,定义及分类(第一章)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桥梁。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生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言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2年,即公元148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公元前25年至公元前1年)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谶念chen,趁,指应验的语言或预兆)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中国翻译史[1]
![中国翻译史[1]](https://img.taocdn.com/s3/m/68a5cfc4da38376baf1faec8.png)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翻译史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
;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佛经 翻译) ; 三、明清两代时期的翻译活动(科技翻译) ; 四、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活 动(文学翻译) ; 五、改革开放至今的翻译活动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
(一)周代
;
(二)秦汉时期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 (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的四个时期
: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二)发展时期(东晋到隋) ; (三)全盛时期(唐代); (四)基本结束时期 (北宋)
三、明清两代时期 (科技翻译)
在这一时期,首先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 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 教三柱石”(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 提要》) “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 通之前,先须翻译。” (徐光启) “信、达、雅”(严复)
五、改革开放至今
黄龙:《翻译学》是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几十年心 血的结晶,也是目前我国大陆惟一标明“翻译学”的专 著。 许渊冲:《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中认为:无论直译、意 译,都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指出原作意象的隐 或显、婉或直、艳丽或质朴、庄重或谐谑都是可译的。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认为:“翻译必须随文体之 异,随原文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 文体和风格的适应性。”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 大大拓宽和加深了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 。 与前三次翻译高潮相比,这一次涉猎的领域之广,从事 的人数之众,译著的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国 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 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 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也就是说 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 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 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 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 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 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 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 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 权赏识。
❖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 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 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 其译文:文质调和。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
什么是翻译 - 众说纷纭的翻译理论

什么是翻译- 众说纷纭的翻译理论翻译虽然是冷门行业,但是常常引起大家关注讨论,从一心多用的同声传译,到妙笔生花的文学翻译。
内行外行都对翻译理解不一,翻译观点百花齐放,对翻译的讨论也热度不断。
本文将结合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简要概述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历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中国翻译史可大致分为四部分,从东汉到北宋的经文翻译时期、从明朝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马列苏俄和更多外国文学翻译时期以及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日臻完善的翻译时期。
清末,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其中“雅”常常被误解为语言优雅,导致文言风译文饱受赞美,但所谓“雅”的实质是语句得体适当,具体语体应由原文风格决定,而不是一味地附庸风雅。
而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白话文运动愈演愈烈,白话文逐渐在译本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时著名译者多为文学家,比如郁达夫、梁实秋、周作人、鲁迅、傅雷等,这些译者助推了马列主义和大量文学作品引进,深刻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
正是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
秉承严复“信达雅”理论,钱钟书先生提出“化境说”,即翻译时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因为译文总有信息流失的部分,彻底达到化境是不可能的。
之后傅雷先生提出“神似说”,认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也就是在保证语法结构正确的基础上,更重视意译。
然而这两种说法,由于其定义过于模糊,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两位先生的心得随笔。
更多内容可以参考王秉钦先生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及一些讨论翻译的文章,如余光中先生的《翻译乃大道》等。
翻译是把他国文化带回国内、把国内文化带向世界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因此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