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最近几十年来,翻译目的论的发展显著。
它的应用领域也扩大到不同的领域,如文化翻译、法律翻译、技术翻译、商业翻译、科技翻译等。
在中国,翻译目的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文就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研究方法,总结和提出发展建议。
翻译目的论是指认为翻译应把原文消息通过译文传达至目标读者,而不是仅仅翻译原文的一种理论。
它的核心思想是把译文的目的作为翻译的终极基准,原文的现象描述只是翻译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不应当作为翻译的目的。
例如,当原文中出现言辞难以翻译或表达方式根据不同语境会产生不同含义时,翻译者应首先考虑译文的目的,而不是原文的现象表达。
中国翻译学家们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翻译目的论,并于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例如,朱自清提出了“以客体理解文本”的翻译原则;戴望舒提出“以目的为导向的多义翻译”的理论;陈洪锋提出了“翻译的准则应该是复述法”的观点。
所有这些理论都表明翻译者应以译文的目的为基础进行翻译,并以此为前提来解释、整理和重新构建语言表达形式。
近几十年来,中国翻译学者以翻译目的论作为基础,发展出运用不同方法和理论来指导和解决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不同翻译领域,如文化翻译、法律翻译、技术翻译、商业翻译、科技翻译等,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文化翻译中,翻译目的论认为译者应该注重把握文化信息的传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的翻译现象上;法律翻译中,翻译者应重点考虑译文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要求其法律效力;技术翻译中,翻译者应该注重把握技术信息的传达,而不是从文本描述上翻译;商业翻译中,翻译者应注重把握商业信息的概括性和准确性,而不是仅仅翻译文本的理解;科技翻译中,翻译者应重点把握科技信息的传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翻译现象。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在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了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翻译如何发挥作用。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和论文。
本文就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领域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2006年到2019年,中国的学者们在翻译目的论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这些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
学者们着重讨论了翻译的失准、跨文化传播、语言译形式和功能、翻译质量评价和汉语翻译理论等问题。
除了基础理论研究外,中国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及实践性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中国学者们着重研究了翻译的失准原理,以确定语言翻译的准确程度。
此外,一些学者也探索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着重研究了汉语翻译理论,以确定汉语翻译的特点。
最后,还有一些学者调查了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推动翻译行业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首先,一些研究报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
其次,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探索。
最后,翻译行业中存在着供需矛盾,存在着大量汉语翻译失准的问题,这也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解决。
总的来说,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的研究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加强汉语翻译理论的研究,深入研究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并加强翻译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未来将有更多有利于翻译行业发展的成果,从而满足新市场的需求,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翻译目的论的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也存在挑战,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一、引言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和跨文化传播工具,文学翻译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国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进行探讨,从历史、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史回顾文学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虽然这并不是文学的范畴,但可以看出翻译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
1902年,鲁迅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
20世纪初,翻译界有许多热心的译者,包括林语堂、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作品。
三、实践情况1. 翻译的难点外国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差异。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对目标语文化、文学的深入了解,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
同时,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也需要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在外国文学翻译中,意译普遍被采用。
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优美,难以直接翻译成中文,需要译者有创造性地转换语言和文化。
同时,意译也需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形式。
3. 翻译的成果外国文学经过翻译后,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及思想,拓宽文学视野。
同时,文学翻译也可以推动中外作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学界的交流合作。
四、理论研究1. 文学翻译的目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作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译者需要全面了解原作的文化信息和文学特色,同时通过良好的表达方式向目标文化传达这些信息和特色。
2. 文学翻译的价值外国文学翻译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互相了解、交流、学习。
同时,文学翻译还能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文学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包括语言、词汇、形式等方面。
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的现状研究

90年代后,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被译 到中国,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 学派、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中国翻 译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翻译学 时候已经成立,以及翻译定义、翻译 标准等方面还处在一个争论状态,没 有形成清晰的流派思路。
20世纪后期,特别是在最后20年间, 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 成就。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翻译 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 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 各种翻译理论模式。
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内如赵家琎 (1996)、林克难(1998)等翻译研究 者开始提及西方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 关“多元系统说”、“解构主义”与 “女性主义”等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 方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肇始。
2005年,《中国翻译》更是另辟专栏探 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六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翻译 理论乃是中国本土所生发出的翻译 理论,而六十年代之后的我国翻译 理论研究就其整体而言却是对于 “舶来品”的形式多样的消化。
林克难教授: “看、译(易)、写 ”
看:译者大量阅读、熟悉在相同环境 下,操母语者是如何表达的。 译: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模仿英语表 达方式,不是逐字照搬,使译文更加 符合英语母语的阅读习惯。又说 “译”是参照同样情景下,英语同类 教材的写作格式、专门用语以及表达 方式,把想表达的内容恰当的表达出 来。 写:根据翻译发起人的意图,直接用
《枫桥夜泊》: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月落乌啼霜满天 ,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江枫渔火对愁眠 ,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Temple of Cold Hill. 姑苏城外寒山寺 ,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夜半钟声到客船 。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语言文学研究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杨可伊(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O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O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四个时期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 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的理论!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不;,。
”出译事不易,也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时期的道安提出“,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去面目,三翻译不易%后人最先提出表现文文体与语趣的%出“厥中”的翻译,文的一中法%所著&论》是我国历史一1式翻译论著%中最著的是“”的论,为一的佛经翻译应%代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出了五种不翻的%初译字译,胡语言,译直译,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二翻译高潮,中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教士在华译著的一书%后,徐光启在与利玛窦合译的《几'译序中出“求知,求真理”“抓重点、抓急需”的翻译思想%李之藻翻译一西方逻辑学译著《理探》,并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王徵帮助金尼阁修订了文字韵学专著《西儒耳资》,将西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和“资心”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精彩的译论著作《繙清说》,由乾隆初年魏象乾所著,可称为我国最早的内出版研究单篇专著%(二)晚清民初译论晚清时期最早对翻译问题发表较多论述的是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一文中论翻译业的重要性,并最!议创翻译所%国译著雅在论著《论译书之法》和《论译书'中,科技译一对科技翻译的%所著&翻译书院议》中提出议的标准,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接近%梁启超在万言《论译书》中出翻译内容、译一、翻译人才的翻译三义%这一时期 最出的译论 出了中国近代最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期译对翻译的要性,为译应与中人物的心理%在《译书例》中、分类、、书、、专、、版的译书%以三三例,的进一这一时期的译学思想%(三)民国时期译论民国时期的翻译多是文学,在几时为翻译思想的成出%并国翻译特的《论翻译的》,并探译等%出“韵译”,朱自清译名的法,分译,译,译,译和译%创性提出“韵译”,翻译学文的韵不可丢%对译学的在与的“硬译”思想,不的语言语言%翻译《士》,神韵,,并用莎士比亚的众多形象和戏剧旋律化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对翻译最大的两位翻译家是傅雷和钱钟书%出翻译精和的思想,认为翻译不可按照字搬,应的精貌和特征,提出:似不形似的翻译%钟书诱、讹、化表 自己的翻译观#诱指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引诱读者对爱好不同文学#讹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距离,译文难免失真和不贴合原文的地方#化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既不能让译文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姿#三、对当代中国译论发展的展望(一)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和近代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翻译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辜正坤从翻译标准方面提出多元互补的,即翻译标准一对标准、最高标准和标准的标准,了一的标准观#钧在《翻译论》中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矛盾、、方面对翻译的基本作了全方的#当代译论意翻译研究的研究,从方、方和翻译理论中#中国译学理论的中、古互、多元合,提中国译论中最和的理论,代译论合,出和代,让译论在代语境中的。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关于理论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
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
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
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
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
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
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
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
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
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
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
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
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
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次翻译理论发展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玄奘及其前辈的佛经翻译作了比较,他说:“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不难看出,玄奘在翻译上已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翻译理论简史
发生期 发展期 成熟期 转型期(沉寂期)
●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Ⅰ.发生期 Ⅱ.发展期
Ⅳ.转型期(沉寂期)
Ⅲ.成熟期
Ⅰ.发生期
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 “发生期”是指传统译 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 以支谦224年的《法句 经序》为肇始,而以 988年的《宋高僧传.译 经篇》为结束。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原因
02
内因: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2、引进理论与我国传统文论缺少结合 3、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脱节
外因:1、我国翻译地位低下 2、翻译界存在功利主义 3、忽视翻译人才培养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内因
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03
1.1 翻译理论存在着太多的争论。 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01
Template
WINTER
现状: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理论研究展望》一 文中提到中国译坛目前进人了一个相对的静寂 期,中国翻译理论到了90代后期进入了一个低 潮。虽然也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的第四次高潮已 经到来,然而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大多是前 期著作的再版,理论上并没有新的突破。实际 上,我国翻译理论并没有走出沉寂期。
1.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书籍。 2.中外翻译家的合作
Ⅲ.成熟期
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 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 现在:翻译思想日臻充 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 精密得当。成熟期所对 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 “五四”新文学翻译。
1.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 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
2.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 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 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
2012-12-10
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 Ⅳ.转型期(沉寂期) 国内开始摆脱翻译理论研 究的这种传统,并开始了 历时三十年的西方当代语 言学翻译理论的பைடு நூலகம்绍与研 究。
转型期是指传统译论的 核心问题开始转移的时 期,主要对应于新中国 的成立至语言学翻译研 究期间的翻译理论。
2.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 内翻译家开始提及西方当 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关 “多元系统说”、“解构 主义”与“女性主义”等 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方 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 肇始。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 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 支谦:“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第三阶段在唐朝 玄奘:“五不翻”。
2012-12-10
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 化过程。这一时间中,译论家 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 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 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 《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 间。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3、翻译和翻译研究领域的脱节
05
3.1 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一方面,搞 理论的往往不从事翻译实践,而搞实践的 又鄙视理论。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成果 不能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3.2 创作与翻译的脱节:当前的翻译 往往很忠实于原作却缺乏文学性——“学 者式翻译”。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06
外因:
WINTER
Template
1、翻译的地位低下 2、翻译界存在功利主义
3、忽视翻译人才培养
小组成员: 李帆 胡娜 曾燕 夏双 秦颖
卓林韵
Thank you !
1.2 翻译实践中涉及的语种繁多, 学科交错,甚至在具体环节中还要考虑到 作者与读者。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04
2、引进理论和我国传统译论缺少结合 传统译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神似”、“神韵”的翻译 境界; “化境说” 引进理论:研究重心转向了语言学角 度---语言本质、语言规律、双语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