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翻译的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 优点:支谦和道安的方法都体现了“忠实” 二字。严复的“信”、“达”、“雅” , 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 ,不够 通俗化,实际上,这正是严复的明智之处。 傅雷的“神似”说 ,把我国传统美学中 “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 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钱钟 书的“化境”说,与传统的“信、达、雅” 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 深远。
• 不足: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过于 拘泥于原文,不够灵活,显得不够生动。 道安的方法亦是如此,显得死板,都是古 代直译的代表。严复的“信、达、雅” , 由于太“雅”而失去了“达”和“信”, 不太容易理解。 • 傅雷的“神似”说,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 重美学,偏离了原文的主旨,显得有点夸 张。
•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 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 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 论的生命力。
• 比如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道安的 “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玄奘的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这些有关翻译的 观点都是他们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的一些主 张。后来又出现了严复的“信”、“达”、 “雅”之说,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 “化境”说, 而这些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 言的。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 地重新表达出来。 《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语言。 (1)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 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 的活动。 (范存忠,1985: 80 ) (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 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 1949)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1980)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5)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萧立明, 2001)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现代阐释

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现代阐释

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现代阐释[摘要]继承古代译论不是对古代译论原样照搬,而是要首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现代阐释,使其真正融入到中国当代译学的话语系统中。

现代阐释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古代译论的创造性继承。

[关键词]古代译论;现代阐释;创造性继承中国有着悠久的翻译历史,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以下简称古代译论)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然而,古代译论丰富的理论资源却长期处于尘封状态,湮没在故纸堆中。

如何使古代译论走出博物馆,参与到中国译学建设的现实中来,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代译论的话语表述方式与理论内涵和当代译学已经严重脱节,要实现对古代译论的继承与创新,就必须对它进行一系列的现代阐释。

笔者将对古代译论现代阐释的若干问题加以探讨,希望可以对中国译学建设有所启发。

一、中国古代译论的定位在对古代译论现代阐释进行正式探讨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古代译论”这一概念作出简明的界定。

古代译论是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以前所出现的有关翻译理论与方法的论述的总称。

古代译论与近代译论和现代译论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基本未受西方译学传统的浸染,始终保持着浓厚而纯粹的国学味道。

古代译论深受中国古代文学、哲学的影响,其主要的理论范畴多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范畴转化而来,因而,古代译论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有上千年的佛经翻译史,佛经翻译理论构成了古代译论的主体。

为了使佛学教义在中国尽快地得到传播和接受,佛经译者在佛经翻译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本土的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和术语,在客观上促进了儒、道、释思想的融合,而这又反过来对佛经的翻译方法与佛经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在古代译论中反映出来。

要建设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顺应世界潮流的中国当代译学体系,就必须首先增强中国译学的文化底蕴,而在这方面,古代译论的参与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翻译家由于缺乏理论体系的建构意识,所发表的译论都是基于直接经验的随感式、评点式和内省式的学术散文和序跋小品,而不是以体系建构为己任,以分析论证和抽象思辨为方法的学术论文和理论著作。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关于理论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

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

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

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

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

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

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

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

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

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

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

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

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

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杰出译者及其理论
一、翻译活动古已有之,而译学理论始于三国时佛经翻译的兴 翻译活动古已有之, 盛。
早期的佛典翻译,多用“文”和“质”两字作为译文的标准。所谓“文”指的是“辞 采”,即对译文加以修饰,使文章更为通达,是我们所说的意译;“质”指的是“朴 质”,即严格依照原文,不增不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直译。 支谦,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大师,他的《法句经序》是中国第一篇谈论翻译的文字,约作 于224年。他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对促 进翻译研究有先导作用。他还提出了“因寻本旨,不加文饰”的主张,主张译经不必讲 究“饰”和“严”,只要做到“易晓”和“勿失厥意”就行了,由此可见他是主张直译 的所以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直译理论。 道安(314-385),东晋时期的佛经翻译家,他继承和发扬了支谦的翻译思想,他认识 到了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行文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认为“案本而传” 只是相对而言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不失本便不成翻译,是主张直译但反对死译,对 当时佛经翻译出现的死译现象,他提出著名的“五失本”和“三不易”。“五失本”, 是指把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第一,梵文的句 子多是倒装,翻译时须根据汉语习惯译出;第二,梵文质朴,汉人喜好辞采,可对译文 做一些文辞的修饰;第三,佛经反复叙述,翻译时对反复内容应当加以删减;第四,佛 经正文后又有重颂加以复述,译时将重颂部分删去;第五,佛经里,往往在说完一件事 后说另外一件事时将前面说过的事又重复一遍,译时应当把重复的这部分删去。
赞宁(919-1001),宋初高僧,精于佛学南山律,时人称“律虎”, 赞宁(919-1001),宋初高僧,精于佛学南山律,时人称“律虎”, 他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佛典翻译的论述,并提出了佛经翻译中的“六 例”: 第一,“译字译音为一例”即“音译”与“意译”的问题,主张佛 典秘语,佛祖胸前的符号和佛经题头上的两个符号都应该依样书写, 其余的内容须意译,这样的规定将音译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 第二,“胡语梵言为一例”,他详细叙述了“胡”与“梵的区别”, 他主张对自己所要翻译的文字有个清楚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子。 第三,“重译直译为一例”,重译是转译已经被翻译成胡语的佛经, 直译则是直接翻译梵语的佛经。 第四,“粗言细语为一例”,赞宁提出应该注意佛经语言的风格, 是通俗、典雅还是半文半白,以便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第五, 华言雅俗为一例” 这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谈语体的差异, 第五,“华言雅俗为一例”,这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谈语体的差异, 他要求译者必须熟悉本名族的语言使用习惯, 他要求译者必须熟悉本名族的语言使用习惯,该典雅的时候典雅该 通俗的时候通俗。 通俗的时候通俗。 第六, 直言密语为一例” 他认为翻译某些佛经句子, 第六,“直言密语为一例”,他认为翻译某些佛经句子,可有两种 情况, 涉俗为直,涉真为密” 直即直译,密即意译。 情况,即“涉俗为直,涉真为密”,直即直译,密即意译。 这六点提出了翻译佛经中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这六点提出了翻译佛经中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
“翻译”的由来 翻译”
寄、象、狄鞮、译,这四个名称是公元前对翻译的称呼,据《 寄、象、狄鞮、译,这四个名称是公元前对翻译的称呼,据《礼 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 王制》 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周礼》中有周制象胥“掌蛮狄诸国传谕言辞,而属秋官司寇”和 周礼》 “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之类的记载,可见象胥是译官之总称,主 要是指通晓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 《吕氏春秋·功名》提到蛮夷反舌,意思是戎狄语言与中国相反,称 吕氏春秋·功名》 反舌,因此古代又称翻译为“舌人”。 汉朝时,与匈奴的外事频繁,通晓北方语言的“译”的作用日益明 显,于是周朝时代的“象胥”逐渐被“译”代替。东汉开始传译佛 经以来,又在“译”的基础上加“翻”字,这样“翻译”便成了一 个固定的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富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初探,苑艺,朱荣宽
Hale Waihona Puke 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叫做“古译”,把罗什及其以 后的译经叫做“旧译”,把“新译”的名称独让给玄奘;梁启 超是这样评价玄奘的:“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也!” 他不仅把梵文翻译成汉语,还把我国的《老子》、《大乘起兴 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是有 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被全世界的人们记着”。
道安在提出“五失本”的同时,还指出译经之不易,“三不易” 道安在提出“五失本”的同时,还指出译经之不易,“三不易”理论: 第一,经籍本是佛在世时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合今 人不易做到;第二,要把圣智的微言深意传给平凡人理解亦不易;第三, 当时编辑经籍的人大都是神通人物,现在却要一般平常人来传译,亦不 易。 道安能够看到两种语言的不同,允许“五失本” 道安能够看到两种语言的不同,允许“五失本”,这只是从形式上要求 译文比较接近于汉语的规格,但没有从译文深层次的表意上做出突破性 理论,因而他指导的佛经翻译还是比较生硬、呆板、质量不是很高,尽 管如此,他的理论在当时还是颇有影响力的,为许多译家所推崇,如隋 代名僧彦琮 (cong)。 cong)。
二、明末清初的翻译家及其思想
徐光启(1562-1633),主要翻译西方科技方面的著作,还有一些 徐光启(1562-1633),主要翻译西方科技方面的著作,还有一些 哲学类著作,他的翻译思想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 “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 李之藻(1569-1630),他强调“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不敢 李之藻(1569-1630),他强调“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不敢 “妄增闻见,致失本真”。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1557-1627),他正确指出了哲理类书籍翻译最难,他将 杨廷筠(1557-1627),他正确指出了哲理类书籍翻译最难,他将 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 “资心”,认为各不可偏废,都应该认真积极翻译。 魏向乾,《繙清说》 魏向乾,《繙清说》是设计汉文满文的翻译法,述说了“正”译的 标准:了其意,完其辞,传其神,不增不减,不悖取义,而清文精 炼,适当其可也。刘半农指出这一论述十分符合现代翻译的标准, 包括忠实地再现原文信息,再现原文的话语风格等。
彦琮 (cong)(557-610),现存的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 cong)( )(557-610), ),现存的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 辩证法》就是彦琮的大作,他提出“八备” 十条”之说, 论《辩证法》就是彦琮的大作,他提出“八备”和“十条”之说,主 要不光谈翻译还从翻译者的修养方面来谈, 要不光谈翻译还从翻译者的修养方面来谈,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 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即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即翻译者本身的问题,这是他的目光独 到之处。 到之处。 鸠(jiu)摩罗什(344-413),后秦僧人,主张“依实出华”,“曲 鸠(jiu)摩罗什(344-413),后秦僧人,主张“依实出华”,“曲 从方言,趣不乖本”,他在译经时力求译文典丽,而又不损原意,是 当时意译派的代表,因此他的译本被称作“新译”,他的译作在当时 是“众心惬服,莫不欣赞”,很受人们的欢迎,但是他的翻译理论保 存的甚少。 玄奘(600-664),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主张直译与意 玄奘(600-664),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主张直译与意 译的完美结合,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玄奘在译经中成 功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 法等等翻译技巧,但他的译论却留存极少,在《翻译名义集》中的 《梵语序》记载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但他的“不翻”并不是不 翻译,而是在五种情况下采用音译的方法翻译,即神秘语;多义词; 中国没有的物名; 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