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

合集下载

1有关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

1有关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

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如:
招摇撞骗罪的客体——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

伪证罪的客体——复杂客体,即本罪即妨害了国家正常的司法秩序,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作伪证的行为一方面使国家司法机关不能顺利查明犯罪事实,另一方面又可能是无辜公民收到本不应该的刑事追诉。

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
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些罪的犯罪构成还要求发生在特定时间,地点或者使用特定方法)如:
招摇撞骗罪的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人民警察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伪证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的形式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事实了作伪证的行为。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

有的犯罪构成还要求特殊主体,即具备某种职务或者身份的人。

少数犯罪,根据法律也别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如:
招摇撞骗罪的主体——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伪证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有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
面是指行为人有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有些罪的构成还要求有特定的犯罪目的或动机。

如:
招摇撞骗罪的主观方面——故意。

伪证罪的主观方面——故意,且行为人具有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意图。

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

第六章犯罪的客观方面一、判断题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2.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3.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4.不作为的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而非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所规定的义务。

()5.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

()6.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7.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

()8.从自然意义上讲,犯罪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属于一种客观事实特征,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包括犯罪客体在内的客观事实特征。

()9.不作为之所以与作为一样属于危害行为,同样可以成立犯罪,归根结底在于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它同作为在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10.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

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11.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12.实行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而只会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1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1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1.简述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2.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及特定义务的来源。

第5、6章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

第5、6章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

第5、6章犯罪的客体和客观⽅⾯幻灯⽚1第五章犯罪客体幻灯⽚2第⼀节犯罪客体概述●⼀、犯罪客体的概念●社会关系说: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为所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法益说:犯罪⾏为所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规范违反说:犯罪⾏为所侵害的存在于社会中的规范联系。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幻灯⽚3犯罪客体的地位●犯罪客体在⼀定意义上能够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彰显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内容,是分析具体⾏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必须考量的因素;●考察犯罪客体的内容对于准确量刑也是必不可少的。

幻灯⽚4我国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1.有的条⽂明确揭⽰犯罪客体(102、221)2.有的条⽂指出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通过物质表现表明犯罪客体(206)3.有的条⽂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236)4.有的条⽂指出对某种法规的违反(337)5.有的条⽂通过对⾏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犯罪客体(257)幻灯⽚5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1.有助于认识犯罪本质2.有助于准确定罪3.有助于正确量刑幻灯⽚6犯罪客体的分类犯罪的⼀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物质性客体)●1、犯罪的⼀般客体●犯罪的⼀般客体,是指⼀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最⾼层次。

●刑法第2条关于刑法任务的规定、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说明了犯罪的⼀般客体的主要内容幻灯⽚8●⼆、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类犯罪⾏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部分或某⼀⽅⾯。

●划分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根据犯罪⾏为侵害的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的科学分类。

幻灯⽚9●三、犯罪的直接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种犯罪⾏为所直接侵害⽽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1、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划分依据:客体的复杂性●简单客体,⼜称单⼀客体,是指某⼀犯罪只直接侵害⼀种具体社会关系。

刑法 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  犯罪客观方面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 以行为的客观外在特征为根据,危害行为可以分为 作为、不作为和持有。 1.作为 (不应为而为之) 作为是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所实施的刑法禁止实施的 危害行为。 作为除必须具备危害行为的三个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实施了刑法规范禁止实施的行为。 (2)作为必须表现为身体的积极状态、动的状态。 (3)作为是由人的一系列身体活动组成的,而不是孤立 的、单个的动作。
刑法学
(上册·总论)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概念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特征的概括和抽象,旨在从一般意义上解决“什么是 犯罪”的问题,其在刑法犯罪论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是犯罪 论乃至整个刑法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是不是犯罪 是什么犯罪
第一节 犯罪概念
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
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既强 调犯罪的实质概念,亦注重 犯罪的形式概念,以同时揭 示犯罪的本质特征和法律特 征的概念。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二)实行行为和非实行行为 (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为标准进行划分) 1.实行行为 (构成要件行为) 实行行为是指符合刑法分则各条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并为完成某一犯罪所必不可少的行为。 (1)实行行为是一切犯罪的犯罪构成所必备的行为,它是由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基本构成要件所确定的。 (2)实行行为是具有侵害社会关系紧迫危险性的行为,仅具有危险但没有紧迫性的行为不是实行行为。 (3)实行行为是类型性的社会关系侵害行为,不包括偶然地导致结果发生的情况。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不作
为未
必须
应当履行作为义务
必可 罚
现实履行作为义务
作为 保护对象遭受危险
(法律上的应该:应然性)
(现实上的应该:必要性)

第5、6章 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方面

第5、6章 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方面
33
第四节 因果关系
五、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1、一果多因:多人共同杀人 2、一因多果:一行为多结果 六、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因果过程延长 七、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不作为行为和结果的关系 八、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的联系和区别 认定因果关系不等于认定刑事责任。最典型的是
(一)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 (二)有助于准确定罪,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三)有助于正确量刑
3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种类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按照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刑法 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个层次:犯罪的一般客体; 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
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1
第五章

犯罪客体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种类 第三节 犯罪对象
2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 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 一。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22
(二)不作为 1、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
第二节 危害行为
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 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负有特定义务 (2)有能力履行 (3)未履行特定义务
23
第二节 危害行为
2、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1)处罚根据在于具有同、危害结果的种类
(一)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 1、构成结果 2、非构成结果 (1)中间结果 (2)加重结果

刑法 犯罪客体与客观方面

刑法 犯罪客体与客观方面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客体,是指刑法 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 会关系。
1、犯罪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2、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1. 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犯罪客体是任何行为构成犯罪都不缺少的要件之一。如果
三、犯罪客体的分类
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客体,即刑法 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整体。它是从 总体上揭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本质。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它说明的 是犯罪行为侵犯了社会关系的哪一部分或哪一方面。同类 客体反映的是某一类犯罪与另一类犯罪的差别。
1、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行为。 2、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行为。 3、利用自然力实施的行为。 4、利用动物实施的行为。 5、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
刑法上的不作为
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 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 行这种义务的危害行为。
不作为—应当履行(义务)
能够履行(能力)
某种行为不可能侵犯某种社会关系,就无犯罪客体,该行 为就不构成犯罪。 2、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犯罪客体表明犯罪行为侵害了什么,犯罪客体不同,往往 决定着犯罪性质不同,从而决定了罪名的不同。 3、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正确量刑。
三、犯罪客体的分类
犯罪客体可以分为: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
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5.行为与自然事实相结合 行为与自然事实相结合 案例8:A开枪射击站立于悬崖上的B,B虽未被击中,但因抢受 惊吓,致失足坠崖而死。 6.行为与被害人的特殊情况相结合 行为与被害人的特殊情况相结合 案例9:A表面上看是一个正常的人,却换有脑梅毒病,脑组织异 常,行为人轻轻拍打其头部,致其死亡。 案例10:A与B殴打,A打B一拳,B倒地身亡,后查明B患有严重 心脏病,死于死脏病发作。 7.行为人与他人无过错行为 行为人与他人无过错行为 案例11: 案例 :A与B殴打,致 B重伤,后因家穷无力支付医药费死亡。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3.不作为犯的类型:真正不作为犯和不真正不作 为犯 4.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分标准 (1)身体动静 (2)义务的类型和违反规范的形态。 (五)持有的法律性质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四、危害结果(构成要件的结果) 危害结果(构成要件的结果) (一)概念与特征 1.广义、狭义、最狭义。书上取中间的含义。 2.特征 (1)客观性 (2)对直接客体的损害性或危险性 (3)法定性 (4)原因的特定性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 1.客观性 2.相对性与绝对性 3.时间顺序性 4.特定性 5.复杂性 (三)因果关系类型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1.单一的因果关系。 2.复杂的因果关系 3.特殊因果关系 (1)因果关系的断绝(条件关系之断绝):先 ) 行条件对某一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与此无关 的后条件导致了该结果发生发生的情形。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五)因果关系的认定规则:初步的看法 (1)因果关系断绝; (2)因果关系开始发生,后行为和前行为共同 引起结果发生; (3)因果关系开始发生,后行为截断前行为原 因力,单独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五章犯罪客体与客观方面---文本资料

第五章犯罪客体与客观方面---文本资料

不作为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目录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犯罪客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 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2.特征: (一)法定性:构成犯罪的各种客观要件必须是刑法 规范明文规定和包含的。 (二)客观事实特征 (三)说明行为对法益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四)是犯罪成立必须具备的客观因素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二)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 (四)有助于正确认定犯罪的主观方面(五)有助于正确量刑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目录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1.行为的含义:
在我国刑法中,行为在三种意义上使用: (1)最广义的。泛指一般行为。刑法第12条。
一、犯罪客体要件的概念
犯罪客体要件是行为成立犯罪与成立何种犯罪所必须侵犯 的某种法益。
二、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 关系。 三、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有利于准确量刑
有利于准确定罪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目录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分类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目录
第三节
犯罪客体要件的识别
一、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一)犯罪对象的定义和特征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直接 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或物。
特征
1. 犯罪对象是人或物 2. 犯罪对象是实行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第一编 刑法总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的行为
狭义的行为
危害行为的含义:
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的特征:
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
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危害行为是被刑法所禁止的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幻灯片 17 无意识或无意志行为
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幻灯片 3 犯罪客体的地位
犯罪客体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彰显犯罪的本质特征;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内容,是分析具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必须
考量的因素; 考察犯罪客体的内容对于准确量刑也是必不可少的。
幻灯片 4 我国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
1.有的条文明确揭示犯罪客体(102、221) 2.有的条文指出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通过物质表现表明犯罪客体(206) 3.有的条文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236) 4.有的条文指出对某种法规的违反(337) 5.有的条文通过对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一犯罪客体(257) 幻灯片 5
幻灯片 36 【答案】C 【答案解析】甲女送给男友乙一双滚轴旱冰鞋的行为不会危害社会也不是《刑法》所禁
止的行为,因此不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所以 A 的说法是错误的。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要 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作为条件的行为必须是 有导致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行为,否则不能承认有条件关系,而甲送旱冰鞋的行为不具有 导致乙重伤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 系,所以 B 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甲在主观上希望乙在运动时重 伤,因此,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是在客观上并没有实施伤害乙的行为,因此不构成 故意伤害罪,同时也不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所以 C 的说法是正确的,D 的说法是错误 的。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
幻灯片 33
3、序列性:从发生的时间上看,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4、条件性和具体性: 5、复杂性: (1)多因一果:在责任事故类过失犯罪案件中和在共同犯罪案件中。 (2)一因多果: 幻灯片 34
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偶然因果关系:是指某种行为本身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 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开过程相交错,由后 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
间接故意犯罪的结果
不作为犯罪的结果
非构成要件的结果: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如:存在于未遂犯或中止犯中间结果
31
物质性结果: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
结果。
非物质性结果: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
的危害结果。
直接结果:由危害行为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
幻灯片 26
第三节 危害结果
幻灯片 27
危害结果定义与特征
广义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
狭义危害结果
广义危害结果: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
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危害结果: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人在意外事件中的举动
幻灯片 18
行为
作为 不作为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作为与不作为在犯罪中的认定
幻灯片 19
作为
定义:行为人以身体的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作为的主要方式
a、利用自己的身体实施的行为
b、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
c、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幻灯片 28 危害结果的特征: 1、危害结果的客观性 2、危害结果的因果性 3、危害结果的侵害性 3、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幻灯片 29
种类
危害结果的种类 构成结果 非构成结果 物质性结果 非物质性结果 直接结果 间接结果
幻灯片 30
构成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如:过失犯罪的结果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犯罪对象不一定;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不是。
幻灯片 12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幻灯片 13
犯罪客观方面定义与特征
定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
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法定性
客观性
特征
危害性
主导性
幻灯片 14
分类。
幻灯片 9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1、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划分依据:客体的复杂性 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是指某一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2、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 划分依据:以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物质性为标准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行为 结果 时间
地点 方法 对象
幻灯片 15 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 有助于正确量刑
幻灯片 16
一、危害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最广义的行为
行为的含义
关系的最高层次。 刑法第 2 条关于刑法任务的规定、第 13 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说明了犯罪的一般客体
的主要内容
幻灯片 8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
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划分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的科学
d、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e、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幻灯片 20
不作为
定义: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义务的危害行
为。
不作为的构成条件:
a、前提条件:负有实施某行为的义务
b、重要条件:有能力履行
c、关键条件:没有履行
幻灯片 21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幻灯片 10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的特征。
幻灯片 11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不一定;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犯罪对象不是;
幻灯片 35
【13 年司考真题卷二第 5 题】: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 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间接结果:由危害行为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
幻灯片 32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特征 1、客观性:客观存在,并不以人们主观是否认识到为前提。 2、相对性: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相对的。 第一:作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是指法律所要求的已经造成有形的、可被具体测量确定的 危害结果。 第二: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
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犯罪本质 2.有助于准确定罪 3.有助于正确量刑 幻灯片 6
犯罪客体的分类 犯罪的一般客体 犯罪的同类客体 犯罪的直接客体 (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幻灯片 7 1、犯罪的一般客体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作为义务的来源
幻灯片 22
【案例】
被告人邹某,女,31 岁,某县幼儿教师。
1985 年 5 月 25 日上午 10 时,被告人邹某带领 4 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
一个幼儿李某(男,5 岁半)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中 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田某(男,16 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 刻跑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 75 公分(半人深),但邹、田二人均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只是一起高呼求救。最后, 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为时已晚,幼儿被救上来时,已经停止呼吸。
幻灯片 23
分析
这是一起涉及不作为的案件,被告人邹某对幼儿的死亡负有作为义务,构成故意杀人 罪。而田某作为一名过路人,没有特定的作为义务因而不构成犯罪。
幻灯片 24
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
犯罪 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
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
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
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
幻灯片 25 持有
持有,是指行为人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控制。 持有型犯罪:例如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罪等
幻灯片 1 第五章 犯罪客体
幻灯片 2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说: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法益说: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规范违反说: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存在于社会中的规范联系。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