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浅析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随着人们对煤矿工作安全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煤矿在巷道掘进时使用顶板支护技术已经是必然趋势。

使用顶板支护技术除了可以提升煤矿工作的安全性之外,还可以提升开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提升煤矿单位的经济收益。

所以,煤矿单位应不断提升顶板支护技术,保证其可以顺利、安全运行。

本文对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采煤;顶板事故;防治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煤矿的安全。

虽然我国现在的煤矿开采技术以及逐渐成熟,但是煤矿的开采工作依旧属于高危职业,特别是煤矿巷道掘进工作,危险系数非常高。

所以为了提升煤矿开采安全性,必须做好顶板支护工作,该工作可有效减少煤矿塌陷的现象,提升煤矿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当前我国的煤矿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以及趋于成熟,而且种类繁多,可以对应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顶板支护方式,以此来提升煤矿掘进以及开采的安全性。

1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原因分析通常情况下,顶板破碎严重是诱发顶板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液压支架的支护面积有限,在顶板破碎时,液压支架难以对顶板进行很好的支承。

顶板破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a)液压支架的支护阻力过大,导致顶板被压坏;b)岩层受到地质构造作用发生挤压而破碎,例如断层等。

在很多时候,顶板破碎严重非常不利于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2煤矿掘进巷道常用的顶板支护技术2.1预留煤柱支护在煤矿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中,预留煤柱支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支护方式,经常用于巷道的上下段。

预留煤柱支护的优点为操作简单,对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不高,而且可以提升煤矿的排水能力,解决煤矿因为暴雨塌陷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年煤矿的通风效果,预防有害气体堆积在煤矿中,保障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

2.2锚杆支护锚杆支护基本由锚杆杆体、锚杆托板以及网所组成,直接和围岩接触的部分为托板,可以给支护设备给予相应的预紧力,同时为围岩附近的结构提供受力安全预警。

顶板灾害、事故防治工作方案

顶板灾害、事故防治工作方案

顶板灾害、事故防治工作方案为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护职工身体健康与企业财产安全,根据矿井实际编制顶板灾害、事故防治工作方案,通过贯彻落实,达到防止事故发生,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能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事故的扩大,特编制顶板灾害、事故防治工作方案如下:一、矿井概况韩城市枣庄实业有限公司是陕西黄河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现代化煤矿,由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设计。

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年。

本井田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韩城市桑树坪镇管辖。

井田面积为80.1Km²,井田由10个拐点坐标依次连接构成。

本井田北距宜川县城约70公里,南距韩城市约60公里,距西安市约300公里。

本矿于2013年1月10日开工,目前矿井处于建设期间。

二、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枣庄煤田地处中朝大陆板块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东南部,其东为晋西挠褶带南部,其南为渭北隆起带东端。

伊陕斜坡是鄂尔多斯不对称大向斜的东翼,东部为陡缓坡带,倾角3°左右,向西地层倾角不足1°。

晋西挠褶带在本区以东构造线方向以NE-SW 为主,褶曲均呈短轴状,向北西断裂稀少。

渭北隆起带呈NEE走向,东界与晋西挠褶带南端相连成为盆地东南缘的镶边褶带,主断裂以西一般出现倒转或陡斜带,呈倾向NW向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5°左右,有时出现少量正断层。

区内总体构造简单,地层产状平缓,总体为一倾向北西-北西西的单斜构造,倾向278°~310°,倾角3°~7°。

小范围内构造较发育,地层倾角变大,倾角19°~37°,局部可达42°,根据三维地震勘探发现,挠褶带内断裂较发育。

三、矿山压力的概念1、原岩应力岩体在采动以前,由于某种原因自重作用在其内部引起的引力。

开采前,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原岩处于平衡状态。

开掘巷道或进行回采以后,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应力的重新分布及其变形,表现形式为顶板下沉和垮落,底板隆起,煤壁片帮,并引起支架变形和破坏,充填物沉缩,煤的压出,地表变形等,直到岩体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为止。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0514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0514
5. 2005全省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39起,死亡 561人,其中顶板事故189起,占死亡事故总次 数的55.75%;死亡226人,占死亡事故总人数 的43%;较2004年有所上升。
瓦斯事故63起,死亡149人,分别占事故总 次数和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9%和29%。
一、顶板事故的危害
6. 2006全省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04起,
L>50
L>50
N ≤0.3,L= 25~50
塑性弯曲的顶板 是指赋存在煤层之上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能缓慢下沉,而后逐
渐与煤层底板方向接触。这一般在薄煤层或厚度不大的中厚煤层的石灰岩顶板中 才可能出现。
二、煤矿顶板与矿压规律
5.矿山压力基本知识 原岩应力— 在地下某一深处岩层未被开挖前 岩体内所具有的力。包括上覆岩层的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和膨胀应力等。其特点:三向平衡。
煤矿顶板灾害致因与预防
一、顶板事故及其危害 二、顶板与矿压规律 三、顶板事故的统计分析 四、顶板灾害致因分析与技术措施 五、顶板事故预防的管理对策
一、顶板事故的危害
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占40%。 (一)我省煤矿近年顶板事故情况
1. 1995-2001年 (7年) 全省煤矿伤亡事故2802起,死亡5232人。 其中:顶板事故1245起,死亡1474人,平均每年 178起,死亡210人,死亡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分 别占总量的44%和28%(较2001年全国顶板死亡 人数高出3个百分点)。
①Ⅰ级基本顶 N>5,称无周期来压或周期来压不明显的顶 板,这时基本顶的垮落与错动对工作面的支架无多大影响。
②Ⅱ级基本顶 2<N<5,为有周期来压顶板,基本顶的失稳 对工作面支架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③ Ⅲ级基本顶 N<2,甚至没有直接顶,为周期来压严重的 顶板,这时基本顶悬露与垮落都将对工作面支架有严重的影响。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顶板灾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为了有效地防治顶板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科学的顶板管理制度。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顶板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操作程序。

制定顶板管理计划,明确顶板监测、预报、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同时,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工具,配备专业的顶板管理人员,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其次,加强顶板监测和预警。

通过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矿井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顶板的变形、破裂、下沉等情况。

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判断顶板灾害的风险程度,并进行预报。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人员安全撤离。

另外,加强顶板支护技术。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支护材料和支护方式,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规范,选用符合要求的支护材料,如钢架支护、锚杆支护等。

另一方面,要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顶板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支护方案,确保支护效果。

总之,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具体的矿井条件和顶板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智慧,确保顶板灾害的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最终目标是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促进矿井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要加强矿井安全生产的管理,改进矿井支护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工的安全操作意识和技能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减少顶板灾害的发生,为矿井生产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摘要:顶板离层水害对煤炭生产的威胁日益增大,已成为近年来矿井水害防治的研究热点。

本文详细分析了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离层水害;致灾机理;防治方法离层水是指煤层开采后顶板覆岩不均匀变形破坏形成的离层空腔积水。

当前,遭受离层水害的矿井分布范围广,涉及的开采煤系齐全,不同煤矿离层水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致灾成因、水害强度等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离层水害问题的复杂性。

一、覆岩离层水形成机制1、可积水离层。

发育在导水裂隙带上的离层才能满足积水条件。

采场顶板离层按其持续稳定时间、最大离层量、富水性可分为裂隙型及空腔型,其中,“空腔型”离层具有离层空间大、稳定时间长、富水性和渗水性强特点,是造成离层水水害的主要离层类型。

其主要形成于软硬互层结构地层中,集中发育于厚硬岩层底部;此外,煤层采厚越大,越易形成“空腔型”离层。

2、离层周围存在补给水源。

离层达到“封闭”可积水条件后,只有在相邻含水层补给时,才能形成离层水体。

天然含水层的富水性决定了采动离层空间中积水强度,进而影响离层涌突水强度。

3、离层空间持续时间足够长。

离层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采煤工作面不断推进,采空区面积逐渐增大,离层空间逐渐扩大;当离层空间发育到极限时,即当离层空间上伏岩层达到极限破断距时,其上覆岩层发生断裂并整体下沉,离层空间会迅速缩小甚至闭合,上述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即是离层空间持续时间,其持续时间越长,则充水时间越长、积水水量越大。

二、煤层覆岩离层水害致灾机理1、多煤层叠加开采下离层水害形成机制。

在近距离煤层叠加开采条件下,煤层后期开采会重复扰动煤层顶板覆岩,导致顶板覆岩破坏加剧,导水裂隙带抬高,最终在离层空间与下伏采场形成导水通道,引起离层水害。

根据覆岩工程地质条件、导水通道形成原因、突水特征等,可将其分为两类。

①重复扰动突水。

离层突水致灾机理为:煤层开采初期,离层空间位于导水裂隙带上方,处于稳定状态;在后期采煤重复扰动下,导水裂缝突破隔水层,形成导水通道,导致离层突水。

巷道顶板灾害的防治及冒顶的处理范文

巷道顶板灾害的防治及冒顶的处理范文

巷道顶板灾害的防治及冒顶的处理范文一、引言巷道顶板灾害是矿山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事故形式,也是造成矿山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巷道顶板灾害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整个矿山的生产秩序和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巷道顶板的灾害防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冒顶作为巷道顶板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矿山安全工作中需要特别重视和及时处理的问题。

本文将就巷道顶板灾害的防治及冒顶的处理进行探讨。

二、巷道顶板灾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1. 巷道顶板灾害的类型(1)冒顶:顶板突然坍塌,从而造成事故。

(2)剥离:顶板与底板分离,造成高空坍塌。

(3)落石:顶板上的岩石脱落,造成伤人和堵塞巷道的情况。

(4)冲击:顶板因特殊原因发生震荡,从而造成事故。

2. 巷道顶板灾害的防治措施(1)科学施工:在巷道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和规范的施工方法,合理选择支护材料和支护方式,确保顶板的系统稳定和力学均衡。

(2)定期检测:对已建设的巷道顶板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隐患,进行处理和修复,防止事故的发生。

(3)强化支护:对顶板较差、易发生灾害的地区,进行强化支护工作,采用可靠的支护措施,提高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加强管理:加强对巷道顶板的管理,确保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冒顶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1. 冒顶的处理方法(1)紧急撤离:一旦发生冒顶,首要任务是及时撤离受到威胁的人员,确保人员的安全。

在紧急撤离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冒顶区域和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地方。

(2)查找原因:冒顶发生后,要及时对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导致冒顶的主要原因,以便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和防范措施。

(3)临时支护:在冒顶区域进行临时的支护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冒顶。

可以使用木材、钢筋等材料进行支撑,确保冒顶区域的稳定性。

(4)修复工作:在冒顶区域修复顶板,采取有效的措施填补坍塌空洞,恢复巷道的正常使用。

修复工作需要根据冒顶情况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案和施工措施。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技术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技术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第一节基本理论概述一、顶板事故的形式和特点(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1. 局部冒顶事故局部冒顶事故实质上是已被破坏的顶板失去依托而造成的。

就其触发原因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采煤工作(包话破煤、装煤等)过程中发生的局部冒顶事故,即在采煤过程中未能及时支护已出露的破碎顶板;另一部分则是单体支护回柱和整体支护的移架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局部冒顶事故。

2. 大冒顶事故`采煤工作面的大冒顶事故也叫采场大面积切顶、落大顶、垮面。

1)由直接顶运动所造成的垮面事故就其作用力的始动方向可分为以下两大类:(1)推垮型事故。

包括走向推进工作面常发生的倾向推垮型事故,及倾斜推进工作面容易发生的向采空区方向推垮型事故。

(2)压垮型事故。

包括向煤壁方向压垮,及向采空区方向压垮型事故。

2)由老顶运动所造成的垮面事故(1)冲击推垮型(即砸垮型)事故。

这类事故发生时,开始运动的老顶首先将其作用力施加于靠近煤壁处已离层的直接顶上,造成煤壁片塌和顶板下切,紧接着高速运动的老顶把直接顶推垮。

(2)压垮型事故。

这种事故发生在采用木支架支护的采场。

3)大冒顶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从工作面倾斜方向来说,距离上出口 10 m范围内的事故比例通常是临近下出口部位所发生事故比例的两倍多。

其主要原因是受上侧工作面支承压力作用的影响,顶板的完整性容易受到破坏的结果。

从工作面推进方向来说,采煤工作面从开切眼推进开始到回采结束,就顶板运动和矿压显现特征的差别而言,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老顶各岩梁初次来压完成前的初次来压阶段,以及老顶来压完成后的正常推进阶段。

(二)巷道顶板事故巷道的变形和破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巷道中常见的顶板事故按照围岩破坏部位可分为:巷道顶部冒顶掉矸、巷道壁片帮以及巷道顶、帮三面大冒落三种类型。

按照围岩结构及冒落特征又可分为:镶嵌型围岩坠矸事故、离层型围岩片帮冒顶事故、松散破碎围岩塌漏抽冒事故以及软岩膨胀变形毁巷事故等几种形式。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培训教案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培训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提高煤矿员工对顶板灾害的认识,掌握顶板灾害的防治方法,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顶板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具备一定的顶板灾害预防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煤矿顶板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2. 掌握顶板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 学会应对顶板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4. 提高煤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1. 煤矿顶板灾害的类型及危害1.1 顶板事故的类型1.2 顶板事故的危害2. 煤矿顶板灾害的成因2.1 地质条件2.2 采矿方法2.3 支护措施3. 煤矿顶板灾害的预防措施3.1 地质勘探与地质预报3.2 合理设计开采参数3.3 加强支护与管理4.1 事故应急预案4.2 事故救援与处理4.3 事故教训与总结5. 煤矿顶板灾害案例分析5.1 案例一:某煤矿顶板事故案例5.2 案例二:某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顶板灾害的类型、成因、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煤矿顶板事故案例,提高学员的实战经验。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提高学员的参与度。

五、教学安排1. 课时:5课时2. 教学场所:教室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4. 教学流程:4.1 授课(2课时)4.2 案例分析(1课时)4.3 讨论与分享(1课时)4.4 总结与点评(1课时)六、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通过课件展示顶板灾害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数据,帮助学员更直观地了解顶板灾害。

2. 实地考察:组织学员到煤矿现场实地考察,了解顶板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3. 模拟演练:开展顶板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学员的实战应对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解答问题的方式,检验学员对顶板灾害防治知识的掌握。

3. 考试:设置考试环节,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与煤矿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一、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顶板灾害事故受到岩、煤层地质构造、地质赋存、采掘应力的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断层以及地质构造发育的地点容易形成顶板灾害隐蔽致灾因素,给顶板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顶板灾害主要分为局部冒顶和大面积冒顶垮塌事故。

然而大冒顶事故多数是因为隐蔽致灾因素引发,为进一步提高和加强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的排查和治理工作,防止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平以及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能力,深入排查煤矿深层次的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的煤矿顶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实现源头治理,特制定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一)、顶板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1、地质构造基本因素对矿压影响分析
(1)区域构造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

位于扬子准地台(I 级构造)上扬子台褶带(II级构造)的迭陷断褶束、黔西南迭陷褶断束以及黔中早古拱褶断束和黔南古陷褶断束的极西边缘。

(2)构造
井田位于土城向斜北翼东段,区内构造属于中等复杂,矿区总体为单斜地层,因构造而略成S状,岩层产状较为稳定,走向东南105°左右,倾向南西185°左右,倾角为26°左右。

①断层
大寨倾向逆断层(10):位于矿区东~东南~南,区内出露长2400余米。

走向北东60°,断层在飞仙关地层一带出露明显,在地貌上侵蚀成较大的深沟,破碎带较大,一般在3~5米,两盘岩层由于岩层性质及受力不均,部分地段在50米内均有揉褶现象,伴生小断层
多,地面断层倾角不一,由64°~85°,断距25~35米。

由于位于矿界外,对本矿煤层开采影响小。

博嘎寨倾向正断层(12):由北东~南西斜切过矿区中部,区内出露长约2700米,走向北东55°,倾向南东,断层迹象在地面出露极为明显,破碎带宽窄不一,从0.5米~5米,断层倾角45°~77°,断层落差由北至南逐渐增大,6001号钻孔断层落差40米,6003钻孔断层落差增加至60米深部则加大至130米。

由于断层较大,地面所见在其旁侧百米内形成较多的平行附生小断裂,组成了一个宽200米构造带,地层走向在这里也出现急剧变化。

钻孔所见更甚,6001孔、6003孔均在其下部见有一规模较大的隐伏
伴生正断层(24),24正断层与本断层倾向相反而组成一个小地垒,夹于中间凸起上抬部分的煤层及地层均遭受严重构造破坏,而少开
采价值。

本断层经地面和钻孔严密控制,勘探程度较高。

切断矿区
内所有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影响大。

倾向正断层(14):位于矿区西部,出露长约300米,断层走向近北,倾向近西,倾角64°断距5~10米,对矿区内煤层开采有一定影
响。

茨嘎斜交正断层(15):位于矿区西、西北部,区内出露长约1300米,走向上略成S形弯曲,倾向南西,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断距10~25米。

地面出露明显,破碎带较窄在1米左右,断面较平整,两盘岩层整齐无挤压现象。

切断矿区内部分可采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实际生产中应加强生产地质工作并收集整理成生产地质资料,减小地质构造基本因素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

②煤层顶底板岩性分析
从顶、底板分析:多为砂质泥岩,工作面支护要有针对性,并对其加强支护,特别是采煤机割煤后的临时支护;巷道要及时维护和清理水沟,避免由于水的入侵而底鼓。

③煤层倾角、采高、开采深度、控顶距等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
矿区内煤层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投产时平均倾角26。

1煤层平均厚1.48m。

煤层采高相对较小,生产中要加强观察顶板活动规律,及时加强支护。

开采深度直接影响着原岩应力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开采后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承压力值,因此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支承压力必然增加,从而导致巷道围岩的“挤、压、膨”等现象,导致煤壁片帮及底板鼓起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开采深度增加时应加强支护。

④.矿压观测
在首采面投产时,应立即进行矿压观测,为大河煤矿顶板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回采工作面的矿山压力观测设备配备有:顶板动态仪、顶板下沉速度报警仪、支柱初撑力测定仪、压力盒、测力杆、钢卷尺等。

二、顶板隐蔽致灾因素的排查
(一)结合井田区域内断层情况与井下实际遇到的断层实际情况对照,分析清楚断层对现在大河煤矿掘进实际的影响。

(二)对大河煤矿现在掘进的实际情况对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做统一的岩性的分析和如实的记录。

(三)加强对大河煤矿现在所掘进巷道进行巷来压的实时观测,并如实记录数据。

(四)根据掘进过程中遇到的地质情况,按月向掘进队组下发地质月报。

(五)顶板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落实必须建立相应的闭合管理台账,反应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六)一线职工顶板安全管理意识薄弱,随时采取现场抽查,对一线顶板安全管理意识薄弱环节进行强制性培训。

三、顶板致灾因素的治理
(一)根据我矿井田范围内的F12倾向大断层,判断直接影响着我矿的运输、回风、轨道上山三条上山的正常掘进,对于大断层附近次生的小断层,我矿将其列为隐蔽致灾因素来排查治理。

采取地质预报的手段来时时对掘进迎头的地质情况进行控制,下附地质月报,按月上中下旬对迎头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报,指导生产、排查隐蔽致灾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