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三大战役

合集下载

4.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4.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

今天华公教育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三、平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中国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高中政治:三大战役

高中政治:三大战役

朽 政






所有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
政治结构
• 国民党:松散的 政治联盟
• 共产党:同心同 德
军事策略
• 国民党:重兵固 守重要城市
• 共产党:不计一 城一池得失 歼灭 有生力量
组织能力
• 国民党:同床异 梦 党派攻伐
• 共产党:空前的 组织动员能力
经济基础
• 国民党:贪腐 崩 溃的金融体系
• 共产党:控制了 大部分物资出产 地 农村包围城市
简析三大战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945:国家再集权化的努力
有明确指导思想和政治目的的组织
几个大军阀和数个小军阀的松散结合体
内战前后国共双方兵力领土实力对比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内战初期兵力
内战初期领土
国民党
共产党
内战后期兵力
内战后期领土
为什么三大战役如此重要?
辽沈战役:歼灭!歼灭!
最大限度歼灭敌有生力量 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
敏锐的战略思维 胜
统一的战术行动
利 总

淮海战役:逐鹿中原
共产党基层组织在 农村的控制力是空 前的
得益于土改的实施 有极强的动员能力
平津战役:人心向背 英 特 纳 雄 奈 尔
Hale Waihona Puke 的 革 命推 翻 独
解 放
北 平
力 量
裁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考研政治要点归纳之近代史纲要

考研政治要点归纳之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有⼗章内容,⼤致可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旧民主主义⾰命。

该部分是第⼀章到第三章内容 ⼆、新民主主义⾰命。

该部分就是第四章到第七章内容 三、社会主义⾰命、建设和改⾰。

该部分就是第⼋章到第⼗章内容 第⼀章反对外国侵略的⽃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要点:全⾯掌握资本—帝国主义对华实⾏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化渗透的主要途径及内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的⽃争 1 .三元⾥抗英:中国近代中国⼈民第⼀次⼤规模的反侵略武装⽃争。

2 .中法战争:刘铭传 3 .镇南关⼤捷:冯⼦材 4 .中⽇甲午战争:邓世昌、林永升 5 .俄、德、法“三国⼲涉还辽”事件 6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7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的原因),⼀是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三、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洋务运动 1 . “洋务派”的代表⼈物及其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 2. 历史作⽤: 3. 失败原因: 4. 洋务运动失败的性质及其教训 三、戊戌维新运动 1 .维新变法背景 2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社会活动 3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4 .百⽇维新:政治,经济,军事,⽂化教育各个⽅⾯的变化, 5 . “戊戌六君⼦” 6 .历史意义 7 .失败的原因 8 .维新派本⾝的局限性:⾸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再次,惧怕⼈民群众。

9 .教训 第三章⾟亥⾰命问题 ⼀、历史背景 ⼆、资产阶级⾰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案 三民主义的概念,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明确的反帝纲领、忽略⼈民群众的作⽤、平均地权设想有空想⾊彩。

和 1924 年国民党⼀⼤时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内容的区别。

四、⾰命与改良的辩论 1 .要不要以⾰命⼿段*清王朝 2 .要不要*帝制,实⾏共和 3 .要不要社会⾰命 五、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 第三章、⾟亥⾰命问题 ⼀、历史背景 ⼆、资产阶级⾰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案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明确的反帝纲领、忽略⼈民群众的作⽤、平均地权设想有空想⾊彩。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近现代史纲要

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近现代史纲要

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近现代史纲要4三、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统一战线①标志:1924 年******一大召开。

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破裂: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右派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因此,在此时期,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内容详见后面关于抗日战争的“热点问题”)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又称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参加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将爱国分子。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战略大
决战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
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1.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____
(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____、____、____、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根底。

(规模最大、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成功,使华北全境根本解放。

5.三大战役成功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成功,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根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成功。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倒台。

(国民党剩余退往____,形成____与祖国大陆至今别离的场面)。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

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

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

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_毙考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部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七届二中全会: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有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3种。

②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④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二次政协没有国民党参加。

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第二,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基础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教程》
高等数学
强化课程,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分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和常见的解题思想,结合强化课,帮助考生 进一步强化解题思路。
24
李擂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三大战役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获取考研冲刺备考资料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下载考研考前刷题
三大战役是指 19489 月至 1949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 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
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 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解放军投入官兵 66 万人,加地 方武装 40 万人,国民党军兵力理论满编值 80 万人。淮海战役于 11 月 6 日发 起,到 22 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 百韬兵团 10 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94811 月 23 日到 12 月 15 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 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 11 万人。华东野战军 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 3 个兵团 25 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 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 4 万人。12 月 15 日到 19491 月 10 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1 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 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 10 个军约 20 万人,淮海战役 中,人民解放军经过 66 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 11 万余人的代价,歼灭 国民党军 55.5 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 13 余万。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 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 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 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 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 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
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逻辑强化
熟悉逻辑各题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熟练地运用各知识点和相关的逻辑 方法解题
16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强化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逻辑》
写作强化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 19489 月 12 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 10 月 1 日,切断 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 月 10 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 “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 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 6 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 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 3 个纵队的阻击, 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 月 9 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 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 15 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 10 万余人。随后,被 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 10 月 17 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 器投诚。21 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 月 26 日至 28 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 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 10 万人。11 月 2 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在 52 天激战中,人民 解放军以伤亡 6.9 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 47.1 万余人。
意义:淮海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 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 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平津战役
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 1948 11 月 29 日发起。从 194812 月 22 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 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1 月 15 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 军 13 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 月 31 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 时 64 天,人民解放军伤亡 3.9 万人,国民党军队 52 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 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 解放。
意义: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 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 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考研答案 获取考研真题答案 获取 10 页精华点题讲义 获取 2 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历考试真题试卷 经济类联考数学全程规划班 掌握经济类联考数学的复习方法,制定全复习规划
通过课程学习巩固考研写作的要点重点难点,并掌握写作的大体思路
1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导学讲义》

逻辑真题解析
了解逻辑真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试题结构,预测逻辑真题的命题趋向
2
晓东
《经济类联考综合真题及其答案》
高等数学基础班
全面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方法,为 强化提高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