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方面: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
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却是全然不成模样。
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阅读课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1’
解
读
课
标
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6’
5’
8 ’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落
实
课
标
解
答
课
标
9’
运
用
课
标
指导完成,方法点拨
同步探究的开放作业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代表展示
9’
反思
完善
通过 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提示:学习了哪 些重大事件?你有何感悟和认识?还有哪些疑惑?)
合作探究
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5’
教学
小结
从本节课的实践证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本课准备阶段的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本课的设计主旨是体现“论由 史出”的史学原则和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能动原则,前者基本 能在课堂上展现 出来,但后者则无法完全体现,反而有种“做戏”的感觉。学生活动实际是以小组的形式,在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过 程中完全依赖集体的力量,但在课堂展示成果时只能由一个代表来进行,它并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 准孔教?
学法
阅 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过程与方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法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情感态度通过研究,“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价值观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活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早期,在XXX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扬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呈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呈现呢?本日我们一起研究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XXX.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XXX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激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XXX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活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是XXX、XXX、XXX、XXX等;④新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XXX和《新青年》。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4.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二、探究新知(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兴起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提示:(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示: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反对旧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2.材料展示: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材料二《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
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本课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诸多历史人物、思想和运动,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联系,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背景,主要内容,历史评价”为线索,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侮而进行的新探索;
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反封建的大无畏精神和寻求真理的品质;
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和思想解放在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讲述法和讲解法,将重点采用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史料分析法,并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问题式导入
师:1840年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辱,中国人曾作出了种种努力,不断在寻找着中国的出路,于是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那么首先学习的是什么呢?首先学习的是什么呢?
生:技术。
师:对,是武器和技术。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一些有志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开始学习什么呢?生:思考。
师:是制度。
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夺权,也就预示着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都失败了。
确切的说,无论是学器物,还是学制度,都失败了,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于是兴起了什么运动?
生:新文化运动。
师: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来寻找中国的出路,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解放广大人民的思想,才是救国之根本。
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决心发起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接下来让我们翻到书72页,一起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结合图片,用讲授法从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
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爆发了一场如此空前盛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材料,一起来寻找答案。
师:大家看材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袁世凯的卖国行为及其复辟帝制……
师: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废除了临时约法,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
师:请阅读材料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师:为什么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有什么联系?
生:思考。
师:一方面,一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建立以来,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了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进行思想革命。
师:接下来大家看材料三,其中《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宣传了什么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有什么联系?
生:民主、平等、自由……
师:回答得很好,总结来说是西方启蒙思想。
随着“睁眼看世界”和“维新变法”的兴起,大量有关西方启蒙思想的书籍传入中国,使启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在此时,袁世凯兴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遭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对,于是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
生:记笔记
2、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大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片介绍陈独秀和蔡元培引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及其活动基地;提问“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通过设置由浅入深的小问题,以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针对性的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先对新文化运动概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生:看视频
师:刚才在视频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陈独秀早期留学于日本,参加过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以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生:记笔记
师:这个图片是谁?
师:蔡元培
师:蔡元培与1917年任北大校长,他在学术上提出“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他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
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派教
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师:接下来,我有个问题要问大家:北京大学为何在1915年之后一段时间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生:讨论中……
师:他在学术上提出“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随着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大批的知识分子及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到来,北大的面貌焕然一新,使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由最初的上海转移到了北大,北大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生:理解中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新文化运动中有那些代表人物。
生:看图……
师:这位是?
生:蔡元培
师:对新文化运动有什么贡献?
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之一。
师:那这位?(陈独秀
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创办了《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接着以“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以教材为依托,我将整合教材和教参提供的史料,让学生理解“民主与科学”口号的内涵和提出背景。
学生也将通过新旧道德和新旧文学具体例子的对比,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第一手史料和具体生动的例子相信学生更容易接受。
至
此,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已有了解,要求他们归纳新文化运动,锻炼其驾驭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
4、由于课本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论述较为简单,对局限性甚至没有提及,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我将补充几段史料,让学生通过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来总结概括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5、指导学生阅读最后一个子目,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代表人物、表现和影响。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最后点明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建构主义主张合作学习,讨论法符合启发式原则并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一课文小结
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强调重点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
这里我将采用串讲形式,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内容、影响以及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
(二拓展延伸
通过课后习题来检查同学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培养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