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宁静景象。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和浓郁的田园气息,通过描绘山水、光影、声音等自然元素,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素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生字词,了解古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美感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山居秋暝》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山居秋暝》,了解诗歌大意,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描绘的景色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中的美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美好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秋天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山居秋暝》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古诗。
掌握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能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堪称王维的代表作。
(二)说教学目标pan >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大家请看说课PPT。
学完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我特别制定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学会总结出解读这类题材的一般方法: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赏析一首诗。
突出这点,旨在引导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通过知识间的迁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只有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的领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志向。
所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方面的知识要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应该多讲解几次。
而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评析作品的这种系统的思考方法,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之前可能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所以知识的系统化及知识间的迁移这块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
二、说教学对象高二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强,有着丰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感知能力较强,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方法积累,掌握了一些诗歌方面的文学知识及艺术表现手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山居秋暝教案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山居秋暝。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故事和作者屈原。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挖掘诗歌中隐藏的哲理。
3.将诗歌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2.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课件:包括《山居秋暝》的诗歌原文和注释。
3.板书内容:《山居秋暝》作者、背景故事、核心词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山居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氛围。
2.新课讲解(15分钟)•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屈原,并讲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和隐喻比喻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诗歌品味(20分钟)•分段让学生朗读和品味诗歌,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感情。
4.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运用(20分钟)•分组让学生创作以《山居秋暝》为题材的小故事或诗歌,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屈原的作品,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社会背景。
2.开展有关秋天或山居生活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中的意象。
七、课堂总结通过问答或小测验形式复习诗歌内容和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山居秋暝》中的一段诗歌并理解其意义,写下对诗歌的感想。
以上就是针对《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品读鉴赏本诗的诗情和画意2.了解作者山水田园诗的风格3.理解作者的思想及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品读鉴赏诗情画意教学难点:探究风格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学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课试图通过从弄懂文本的字面意思,到体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到解读文字背后作者的厚重的人生这一过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让语文课堂变得立体,变得灵动,它不仅要传递古诗知识,更能担当得起文化的传承,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灵魂的启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基。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可谓群英荟萃,其中有一位诗人,堪称全才,他参禅悟道,有“诗佛”的美称,是山水田园诗派的最杰出代表,另外他还精通音乐,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其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他擅长草书、隶书,令人嫉妒恨的是,据说颜值也高,世人有这样的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他是人才”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他就是王维(学生说)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篇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解题看标题,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标题“山居秋暝”。
明确:山居:山中住所。
暝,日落,天色将晚。
秋暝,秋天傍晚。
由此得出:这首诗应该抒写秋天傍晚时分诗人在山中居所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四、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A.先请一位同学个别朗读课文,注意(出示投影朗读提示),其他同学关注他读得是否到位。
1、注意停顿,语速缓慢,语调略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
2、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词语要注意重读和拖音。
3、心境恬静、悠闲、愉悦(让学生自己说)B.学生个别评点。
教者示范。
(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导入语:艺术总是相通的,正是因为王维精通音乐、绘画,所以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总能够捕捉到极其平凡的声音和景物,当年的苏轼看到他的诗歌和绘画不禁慨叹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那王维的这首诗选了哪些景物,画了几幅画呢?齐读课文,思考问题1. 选了哪些景物,画了几幅画呢?景物有:空山 新雨明月 松清泉 石竹林 莲浣女 渔舟画了5幅画• 空山秋雨图• 明月松间图• 清泉石上图• 浣洗晚归图• 渔舟归来图2. 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说明喜爱的理由。
(意境、语言、形象、手法、效果等)学生自由评点,教者随机点拨总结:A.,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全诗定下清新、恬淡的基调。
(板书)B.从效果上:,光移影动,珊珊可爱,动静相宜。
C.清泉石上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板书)联系上句,颔联侧重写景,意境:幽雅宁静。
从效果上:光影协调,静中有动,声色兼备,视听结合。
D.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侧重写人的无忧无虑、勤劳纯朴E.渔舟归来图: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生活气息。
(板书)画面整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尾联卒章显志,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与前三联一样吗?有何效果?教者点拨: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本意思是停止,在这里是指凋零。
王孙--贵族的子弟, 此处指诗人自己。
闲游的贵公子啊!春天的美好景致虽已不再,但山中秋景自有另一番味道,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在这样的地方,纵使春天的花草已经谢了,但想远离官场、远离尘嚣,想亲近大自然,这儿无疑是个世外桃源,王孙大可留下来,也正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表现了作者表达了作4.初步总结主旨三、深度探究(导入语:但是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有几个疑问,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教者点拨:同学们还联想到我们曾经在那两首诗中也出现过“空山”这个意象?(学生齐读: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如果答不出就进行讨论后再明确:a.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b.又由于这里远离尘世的喧闹,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3. “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4.让人容易联想佛教的“空性的智慧”。
2.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有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如果答不出就进行讨论后再明确: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③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3.为什么只是“松间”?难道林中没有别的树木吗?已是秋天了,怎么还有莲,而且那么茂密?如果答不出就进行讨论后再明确:a.松、莲在古人的心目中都有特殊而比较固定的含义,都是高洁的象征,这里作者只是拿他来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性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b.正是“心空”的佐证,并不一定真是只有这些。
c.而这恰恰体现了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因为意象比直白的语言更具有包容性、模糊性和多义性,更能使诗歌散发出浓浓的诗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主旨再总结: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主旨)5.王维为何能写出“咏秋而不悲秋”之篇章,他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为何如此空、静、闲?(导入:《唐之韵》中这样评价: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用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A.补充介绍:人物生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后因称颂张九龄反对结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被异党所不容。
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罢相。
王维随之遭殃,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资治通鉴》)对张九龄的被贬,王维感到非常沮丧,但并未就此退出官场,这与儒家的道德格格不入。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也与他纯良的品性相互冲突,由于心灵备受煎熬,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深深感受官场的险恶,四十多岁时,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为了排解痛苦,寻求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皈依,王维开始吃斋念佛,中年丧妻之后也一直未娶。
“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旧唐书》玄谈,佛教语。
对佛教义理的阐述。
B.本来我也有点不能理解王维的这种人生选择,后来听到一首歌,似乎找到了答案:(放音乐,呈现歌词)《当我说是佛教徒》•当我说我是佛教徒•并非自炫智慧足•烦恼无尽誓愿断•唯祈佛陀垂加护•当我说我是佛教徒•非为显示我有福•往昔所造恶业重•从今佛前悉忏除••当我说我是佛教徒•并非避世入虚无•世间处处皆道场•生活既是修行路•当我说我是佛教徒•并非从此行坦途•佛法相伴信根具•增上善缘得相助••当我说我是佛教徒•不尽感恩皈依处•生而为人闻佛法•至心受持无上福••当我说我是佛教徒•置于正见心安住•佛道无上誓愿成•七倒八起自喜足C.提问:对他的人生选择,你怎么看?四、总结课堂我想用周国平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堂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五、布置作业下列两题任选一题,自拟标题,不少于400字。
1.通过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学习,写一篇特色鉴赏类的随笔。
2.你如何看待王维的虔信佛教的人生选择,写一篇思想感悟类的随笔。
附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诗佛画意:空静闲借景抒情用典抒情诗情:乐于归隐借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