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资料

合集下载

武昌九曲亭记ppt 语文版

武昌九曲亭记ppt 语文版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 定的教 育意义 。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 子身上 ,想让 孩子去 实现。 10、关愛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 是需要 的,不 要护孩 子的短 。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 当可以 采取一 些强硬 的措施 。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 个关于 孩子成 长的问 题。 13、对幼儿進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 雅的审 美情趣 ,注意 引导、 丰富幼 儿的感 性认识 ,在大 自然中 加深幼 儿的情 感体验 ,是非 常有益 的。
探究六
1、结合全文,试分析子瞻之“乐”的内涵。 明确: (1)游山玩水,建亭赏景,有赏心悦目之乐; (2)寄情山水,忘却烦恼,有怡然自适之乐;(3)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有超然洒脱之乐。 2、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⑴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
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 为主线。每段结末之句前后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楚, 结构清晰。
武昌九曲亭记
沈阳市回民中学 刘树义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刘勰
一、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 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 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 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 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 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 “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主要词语
迁:调任官职, 这里为左迁。 庐:居住。 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 乱流:横渡江水。 穷:寻求到尽头。 幅巾:裹着幅巾。 适:顺应。 以此:因此。

《武昌九曲亭记》上课

《武昌九曲亭记》上课

①"羊肠九曲",点出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佳而险。因此坐在亭上,可以"倚怪 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 左右。"这段文字,表面上写的是游人在亭上所看到的山川形势,读者却可品 出内中深藏的寓意来:它隐微地勾画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 子瞻。 ②写亭的扩建,也同样是饱蕴哲理。原先的亭比较窄,是因为被"百围千尺"的 古木所环据。苏轼虽然"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但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后来自然界本身的大风雷雨把古木"拔去其一",苏轼于是因以营建,则是知其 可为而为之。在这里,他不过是以人力去顺应自然罢了,形象地体现出他那老 庄式的旷达, 。 ③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吴,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 游山之乐的描写,又因一"乐"宇,引出末段。
第五单元 苏洵、苏辙散文三篇
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文本卡片
1.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 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 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 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 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他是著名散文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①苏辙以弟弟的身份,通过饱怀感情的回忆,塑写了一个 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二段的描写相印证,使形象更 加完满。并由此引发议论,画龙点睛,直接道明了苏轼的 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变故屡遭,但始终以忠 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 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尽可以适意为悦,暂且寄 寓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 ②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结笔,照应了首段的游山之乐与次 段的修亭之乐,结构完美。

武昌九曲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武昌九曲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武昌九曲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

以下是整理的武昌九曲亭记高二编撰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照!《武昌九曲亭记》教案一、导入这一节课我们将近距离接触九曲亭,看看苏子如此倾心的处所小亭吗有何可爱之处。

二、疏通并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一)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二)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1、主要词句适:去往效:显示,呈现。

席众客:坐得下,容得下。

睥睨:斜着眼睛看。

陈:陈列,陈设。

厌:满足责:责备。

胜:优美的景致。

(三)探究第二段文意1、子瞻在西山废亭“睥睨终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此处有地势之利:“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至此必息”,供游者休息。

(2)此处可得赏景之乐: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就此赏景,子瞻自得其乐。

(3)此处有废亭,有树百围,不可加以斧斤,难以修亭,子瞻心存遗憾,“睥睨”既有赏景之喜,又含建亭之心。

2、试赏析本段景物描写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明确:妙用动词,“倚”、“荫”、“俯视”、“仰瞻”、“旁瞩”等动词的运用,既引伸出了美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饱含情趣了人的情趣。

“倚”的闲适洒脱,“荫”的惬意舒适,“俯视”的居高傲气,“仰瞻”的凝神敛气,“旁瞩”的游目骋怀,“笑”的自信潇洒,所有景物都为“我”所用,体现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称“有我之境”。

主人公的形象与情致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中同,又为下文表达“适意为悦”之情做铺。

(四)探究第三段文意1、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及回忆少回忆,体味“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少年轻狂,翩然独往山水之中,以至见者深信仙人。

然而少年已逝,时过境迁,命途多舛,只能洒脱。

作品难免也沾染了一些虚无主义的色彩,但这对音乐作品的质美并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反而使本文的旨趣情致显得更真纯。

这种快乐是杂有烦恼的,这种或者说苏轼兄弟是用这种快乐来并吞烦恼的。

语文选修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精品课件

探究四
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及回忆年少回忆,体味“方其得 意,万物无以易之” 这句话的含义。
少年轻狂,翩然独往山水之中,以至见者以为仙人。 然而少年已逝,时过境迁,走在多舛的命途,只能 洒脱。作品难免也沾染了一些虚无主义的色彩,但 这对作品的质美并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反而使本文 的情致显得更真纯。这种快乐是杂有烦恼的,或者 说苏轼兄弟是用这种快乐来征服烦恼的。消除内心 迷惘的不仅仅是外物,而更重要的是内心“无愧于 中,无责于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 胸怀,他们才能真正如赤子一般的面对自然,寻找 快乐,解读人生,诠释自我。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刘勰
一、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 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乌台诗案”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 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 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 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苏 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三国东吴遗迹的废九曲亭 旧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请苏辙写亭记。此文即 为苏辙为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3)此处有废亭,有树百围,不可加以斧斤,难 以修亭,子瞻心存遗憾,“睥睨”既有赏景 之喜,又含建亭之心。
探究三
试赏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妙用动词,“倚”、“荫”、“俯视”、“仰 瞻”、“旁瞩”等动词的运用,既引出了美妙 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饱含了人的情·趣。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 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D (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
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 D
连词,表修饰关系)
❖(5)徜徉(cháng yáng): 自由往来的样子。
❖(6)相劳:相互慰问。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 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 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 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 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 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 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 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 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 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 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1.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背景探寻《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学常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关于三苏的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陂.陁.( ) ②徜徉..( ) ③林麓.( ) ④睥睨..( ) ⑤褰.裳( ) ⑥撷.林卉( )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n ɡyánɡ ③lù ④pìnì ⑤qiān⑥xié2.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3.一词多义①其⎩⎪⎨⎪⎧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②适⎩⎪⎨⎪⎧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以⎩⎪⎨⎪⎧ 以.此居齐安三年 不可加以.斤斧 ④于⎩⎪⎨⎪⎧子瞻迁于.齐安 皆效于.左右 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④到,往/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武昌九曲亭记ppt实用课件

武昌九曲亭记ppt实用课件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 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三国东吴遗迹的废九 曲亭旧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请苏辙写亭记。 此文即为苏辙为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资料
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第14 课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少的:树稍林微。。向陵背阜::向丘阳陵与。背林阴麓。:效山:林显。示麓,,呈山现脚。下在那里有有一座
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 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
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 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
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闻 子 瞻 至 , 幅. 巾. 迎 笑 :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头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扫 叶 席. 草 , 酌 酒 相 劳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里实为左迁(贬职)。齐安:古郡名。 即黄州,与鄂城隔江相望。 庐于江上:居住在江岸之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先住 在定惠寺,第二年迁居临皋亭,亭临长江,所以说“庐于江上”。 武昌诸山:指樊山等。樊山上有九曲岭。陂陁:也作“陂阤”
“ 不平陂的陀”样。子倾。斜 其中有僧中人有住浮的图房精子舍,,西西边曰的西叫山西,山东,曰东边的叫
涧中实的:山指果涧。当自己快意之方时其,得会意觉,得万物任无何以事易物之都;无法来代替;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
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 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倚靠着奇怪的
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 石头,以茂盛的树木为荫蔽,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
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
之绝中俗。:枥寺,院通空“寂栎,”与,尘树俗名隔。绝萧。然每当每风风停止日日出出,,江江水水流伏动缓慢
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 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两三个人,
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 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
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一直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停止,
伥 为 虎 作伥
⑥怅 怅然若失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 庐. 于 江 上 : _建_房_居_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西 曰. 西 山 :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扫 叶 席. 草 : _以_…_…_为__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乘 渔 舟 乱. 流 而 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倚 怪 石 , 荫. 茂 木 : _名_词_的_意_动_用_法_,_以_…__…_为_荫_蔽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向阳和背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一片春愁待 酒浇”点明了时序。“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的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 中有情,
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的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 人多了几分恼意。“飘飘”“萧萧”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 就整天盯着看。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
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 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苏轼和客人进
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 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于是就共
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 同营建这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③行于松柏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无责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二、深层探究 1.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迁”字对文章 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
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 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
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 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
都不觉不得知时其间久过也得。很久。乱 古流 代: 男横 子渡 以江 全水 幅。 红乱 绢, 充横 当渡 的。 头幅 巾巾 。:
地动位词低,贱是者裹所着戴幅。巾这的里意用思作。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陂.陁.( pō tuó )
②徜.徉.(chánɡ yánɡ
)
③林麓.( lù ) ④睥.睨.(pìnì ) ⑤褰.裳(qiān ) ⑥撷.林卉( xié )
2.辨形组词

陂陀
①坡山坡
密秘密 ②蜜甜蜜
枥枥树 ③沥滴沥
萧萧条 ④潇潇洒
幅条幅 ⑤辐辐辏
⑦ 皆 效. 于 左 右 : 显__示_,_呈_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辄 睥. 睨. 终 日 :
斜着眼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斥. 其 所 据 : 开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无 责 于. 外 :



反复不定,有二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

义Leabharlann :_横_渡_江_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①其旁古木数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其无愧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二、作者轶事 苏洵的次子苏辙,是一个为人和为文风格都与其父、兄有所不同的人。 苏轼曾评苏辙其人其文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 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答张文潜书》)苏辙为人沉静安详,冲和恬淡,其为文,风格汪洋淡 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与其父、兄文风明显不同。
三、文言翻译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
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
江南岸之的武 南武昌昌的诸诸座 山,山陂峰陁,蔓逶延迤,蔓延 涧谷,深有密清。涧深谷。官迁职:。调这任
4.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 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 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
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 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
横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羊 肠 九 曲 而 获 少. 平 : 稍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林 麓 向. 背. :
_向_阳_与_背__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常识
苏辙,字________,号________。谥号“________”,故称___________,
著有《________》。
子由
颍滨遗老
文定
苏文定公
栾城集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通假字
① 依 山 临 壑 , 隐 蔽 松 枥.
课堂小结
1.结构图解
武昌众山之游
西山之游的遗憾 适意而悦重建九曲亭的过程
得出立身处世之道
2.中心主旨 此文为苏辙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通过游历之乐之遗憾,感悟 出“适意而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
3.写作特色 (1)善于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2)经营组织上有纡徐曲折之致。 (3)委婉清丽,平淡悠远。
5.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 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 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足以说明他 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 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 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