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对于企业、政府和个人而言,掌握网络舆情的走向和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品牌宣传、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报告旨在对某一特定话题下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等平台。
通过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有效的筛选和加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舆情分析1. 舆情事件描述在本次分析中,我们选择了“XX公司新产品发布”作为研究对象。
该公司在某一时间节点发布了一款新产品,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人们对该新产品的性能、价格、外观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舆论场景。
2. 舆情趋势分析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新产品发布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热烈的讨论。
其中,有高达60%的用户对该产品持积极态度,认为其功能性和性价比较优秀;但也有约30%的用户对该产品持否定态度,主要是对其价格和外观提出了质疑。
总体来看,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较大的关注,且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
3. 热点关键词分析在整个舆情事件中,我们通过对热点关键词的提取和分析,发现了一些引起关注的话题,比如:“XX产品价格合理吗?”,“XX产品性能如何?”,“XX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等。
这些热点关键词凸显了公众对这一产品的关注重点和关切之处。
四、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新产品发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舆情事件;2. 大多数用户对该产品持积极态度,认为其性能和性价比较优秀;3. 在舆情事件中凸显了一些关键话题,对该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做出了一定的关切。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该公司在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中,可重点关注用户对产品性能和价格的关切,加强对产品的特色和优势的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一、舆情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舆情分析是对网络上产生的各种舆情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便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防范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次舆情分析主要围绕网络热点事件展开,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分析,总结舆情发展趋势,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意见。
二、事件概述。
本次舆情分析的焦点事件为某知名企业发布的一则广告。
该广告内容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广告发布后不久,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讨论该广告的帖子、评论和新闻报道,舆情发展迅猛。
三、舆情分析。
1. 舆情发展趋势。
从舆情发展的角度来看,该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关于该广告的负面评论和批评。
同时也有部分人士对该广告表示支持和认可。
随着舆情的发酵,相关话题的讨论逐渐扩大,甚至影响到了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商业利益。
2. 舆情热点分析。
该事件的舆情热点主要集中在广告内容的敏感性和社会影响上。
广告内容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讨论。
一些人认为该广告涉及到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问题,对企业形象和社会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广告并没有恶意,只是表达了一种特定的观点,不应该过分解读和批评。
3. 舆情影响分析。
该事件的舆情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上。
由于广告内容涉及到了一些敏感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讨论,导致了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受损。
同时,该事件的舆情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舆情应对建议。
针对该事件的舆情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危机公关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企业应该及时回应社会的质疑和批评,积极采取措施化解舆情风险,避免舆情进一步发酵。
2.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避免敏感话题。
企业在广告宣传中应该更加谨慎,避免触碰敏感话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1. 背景介绍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是对特定话题在网络上引起的热度、情感倾向等进行深入分
析的报告。
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以某次事件为例,展示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的写作模板。
2. 事件背景
某市政府在近期发布了一项重要政策,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
各界对该政策持
不同意见,引发了舆情风波。
3. 网络舆情监测
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对该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舆情热度、情感倾向、关键词分析等。
4. 舆情热度分析
在监测的时间段内,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讨论热度持续上升。
其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有大量讨论和转发。
5. 情感倾向分析
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发现网络上对该政策持正面态度的声音占多数,但也有部
分负面情绪的声音。
其中,正面情感主要集中于政府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负面情感主要来自于对政策内容的质疑。
6. 关键词分析
通过关键词分析,发现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策的具体内容,政府的表
态和民众的反响。
其中,涉及到“政策细则”、“实施方案”等关键词。
7. 反馈意见
根据舆情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包括政府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对政策信息的传播和解释等建议。
8. 结论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社会对某一事件的关注程
度和情感倾向,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以上为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模板,希望能对读者在撰写类似报告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舆情总结报告范文模板(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一、1. 报告背景(在此简要描述报告产生的背景,包括报告产生的缘由、目的等。
)一、2. 报告范围(在此明确报告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事件范围等。
)一、3. 报告目的(在此阐述撰写本报告的目的,例如: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等。
)二、舆情监测与分析二、1. 舆情监测情况(在此详细介绍舆情监测的方法、渠道、工具等,以及监测过程中的关键数据。
)二、2. 舆情热点事件(在此列举报告期间内的热点事件,并简要介绍事件背景、发展过程、影响等。
)二、3. 舆情发展趋势(在此分析舆情发展趋势,包括正向、负向、中性舆情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的原因。
)三、舆情应对措施三、1. 应对策略(在此阐述针对不同舆情事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危机公关等。
)三、2. 应对效果(在此分析应对措施的效果,包括对舆情事件控制、舆论引导、形象修复等方面的影响。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四、1. 存在问题(在此列举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信息发布不及时、舆论引导不到位、应对措施不力等。
)四、2. 不足之处(在此分析舆情应对工作中的不足,例如:人员配备不足、培训不够、应急预案不完善等。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五、1. 改进措施(在此提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人员培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舆情监测能力等。
)五、2. 建议(在此提出对今后舆情工作的建议,例如:加强舆情监测、提高舆情应对效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等。
)六、总结(在此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提出对未来舆情工作的展望。
)七、附件(在此附上相关资料,如:舆情监测数据、舆情应对案例等。
)---以下为报告的详细内容示例:一、报告概述一、1. 报告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本报告对2023年第三季度网络舆情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
一、2. 报告范围本报告涵盖2023年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全国范围内的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舆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渠道。
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的关注焦点和情绪倾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声誉和利益。
二、案例描述某知名企业近期发布一则广告视频,视频内容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部分网民认为广告内容具有歧视性,对特定群体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企业面临着舆情危机,需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实际利益和声誉。
三、舆情分析1. 舆情持观针对该广告内容,舆论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支持企业的创意和宣传手法,认为其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则认为其内容具有侮辱性和歧视性,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关注。
2. 负面影响由于舆论风波持续发酵,企业的产品销量和品牌形象受到明显影响,投资者信心也受到动摇,导致股价下跌。
3. 应对措施企业应该尽快就广告内容进行公开解释和道歉,并对相关宣传和市场推广策略进行重新评估,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四、问题分析1. 宣传策略问题企业在制定宣传策略时,未能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标准,导致广告内容遭到质疑和指责。
2. 应对危机能力不足企业在应对危机时显得手足无措,未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平息舆情,造成了更大损失。
五、改进建议1. 加强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制定宣传策略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尊重多元文化,避免边缘化和歧视特定群体。
2. 建立危机公关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机制,包括建立专门的应对团队,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并加强对危机管理人员的培训。
结语网络舆情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应,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希望本报告能对相关企业和机构有所启示,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关于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报告【八篇】

关于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报告【八篇】舆情处置是指对于网络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通过利用一些舆情监测手段,分析舆情发展态势,加强与网络的沟通,以面对面的方式和媒体的语言风格,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报告【八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报告1为切实加强我区镇级党委换届工作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与换届信息发布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掌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及时、有效的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营造良好的换届舆论环境,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
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
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区委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
坚持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宣传同步启动、同时落实,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
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
区委办、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等单位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区委组织部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
联席会议职责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处置。
202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网络舆情形势分析

202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网络舆情形势分析202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网络舆情形势分析网络舆情的载体包括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贴吧、论坛、博客、微博等。
1.2.1突发性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需要政府时刻监控,才能快速作出反应。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
然而,对于网络舆情,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即在突发事件出现后,政府要在4小时内理清事实真相,完成各部门协调工作和信息披露文书。
1.2.2广泛性随着网络舆论对公权的审判泛化,任何领域都可能成为舆情敏感领域,如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等。
据统计,20xx年的舆情关涉主体中,中央、地方政府机构及官员占了77%。
这表明,政府及官员的行为时刻被社会公众“围观”,其行为或言论很容易引起整个网络空间共同反应。
由于政府管理的范围、领域较广,需要定期监测,才能及时发现苗头,制定应对策略,以避免在公开回应时考虑不周,在网络舆情中陷入被动境地。
1.2.3难辨性网络技术web2.0的发展,使得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而网络信息的自由,导致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有反映真实情况和民意的消息,也夹带着许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如造谣诽谤、恶意炒作等。
同时,相关主体操控网络舆情向职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许多网络舆情事件中,有组织地推进舆情传播的行为隐约可见。
舆情分析需要从海量庞杂信息中采撷精粹,帮政府相关部门读网,还原社会真实的矛盾构成。
2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重要性2.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
20xx年6月1日,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模板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模板一、背景介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分析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政府等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及自身形象在网络上的表现。
本报告旨在提供一套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模板,帮助读者快速整理和分析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
二、数据来源网络舆情分析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媒体报道、网络论坛、博客评论等多个渠道。
本报告采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微信、知乎、今日头条等平台。
三、数据分析1. 舆情主题分析通过对舆情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和主题分类,可以了解当前舆情的主要话题和焦点。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对舆情数据进行主题分析,提炼出几个主要的话题,并分析其热度和影响力。
2. 舆情情感分析情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众对某一话题的态度和情绪倾向。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对舆情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判断舆情的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比例,并分析情感变化趋势。
3. 舆情传播路径分析舆情传播路径分析可以揭示消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传播情况。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对舆情数据进行传播路径分析,了解消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关键节点。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网络舆情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帮助企业或政府更好地应对舆情危机,优化舆情传播策略,提升公众形象。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结论和建议,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
五、备注本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分析内容和格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补充意见,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以上是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模板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就植树增绿工作有关情况进行答复承认论证不细致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主题事件】4月18日,山东青岛海尔路工人们种植水杉。
近日,一则青岛为打造“国家森林城市”而“毁草种树”的消息将该市推向风口浪尖。
随即,这一指责升级为市民对一年投资40亿元财政启动“植树增绿”工程的深层次质疑。
位于青岛市软件园的这片密集种植的树林,被网友戏称为“密集阵”近防系统。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4月18日通过青岛政务网就植树增绿工作有关情况进行答复,全文如下:广大市民、网友们:大家好!我市从3月以来的植树增绿行动引起了广大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提出了很多的质疑、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大家对政府的监督、对家乡的关心和爱护,这些批评意见对我们做好植树增绿工作具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植树增绿工作季节性强、时间紧、工作量大,我们忽视了前期的宣传和沟通工作,对市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回应不够及时,引起市民和网友的不满,对此深表歉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植树增绿工作和市民、网友的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并通过相关媒体就植树增绿的意义、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科学植绿、合理植绿、廉洁植绿,虚心听取意见,认真纠正偏差,不断改进工作,竭尽全力为我市的生态建设和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做出贡献。
为了承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山东省开展城市绿荫行动,顺应广大市民对提高我市园林绿化水平的呼声,今年市政府本级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园林绿化,七区共计划投资11亿元用于辖区内的园林绿化。
全市确定了前海沿线及城市主次干道和城市出入口共152条道路进行绿化改造;新改建绿地面积667公顷;栽植景观树及乔灌木1000万株;整治山头公园17个;立体绿化120处及单位(居民)庭院绿化136个;绿道建设69.1公里,植树增绿大行动在全市全面展开。
通过认真汲取广大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建议,反思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局部区段栽植不合理。
从施工后的效果来看,的确存在局部区段栽植过密等问题,针对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已对20余处有类似问题的现象进行了整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查找不足,适度调整和修剪,力争达到透视观海的效果要求。
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树木的正常生长。
2、设计方案公开不及时。
汇泉广场草坪更换没有及时公示,引起部分群众误解,导致工作被动,后将更换方案公示后,得到了群众的理解。
3、前期论证工作不细致。
苏州路附近高架桥下种植杨树,市民提出质疑,我们及时进行了改正。
4、与市民、网友沟通不主动。
目前我们已安排专人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
以上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们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业务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努力克服缺点,纠正不足,虚心听取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加强沟通,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市民和网友的监督,再次感谢广大市民和网友们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舆情要点】青岛“植树增绿”引发市民不满沿香港中路至太平路(栈桥)、莱阳路转入八大关,前行至东海中路直到奥帆中心(心海广场)这条线路一直是青岛人的骄傲。
其中高出海滨的燕儿岛公园一直是这里的居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不过自从一个月前这里开始栽树,一些居民反映感觉还是有些不方便。
居民:刚栽树的时候,车还多,也真是不方便,可能栽完了也许还能行。
但是现在孩子只能在两个小广场(活动)记者:原来是草坪可以进去?居民:是的,可以进去。
原来这里都是草坪,现在基本上没有草坪了。
这位老人还领记者来到一处新栽的树丛前,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有一簇一簇不知名的野生植物,很是好看,不过为了给新树挪地方,这些野生的植物也随之消失了:居民:野生的那种,就和芦苇似的那么长。
记者:现在呢?都没了?居民:没了,一点都没了,哪儿还有?记者还注意到,在燕儿岛公园里随处可见“应急棚宿区”的标识,不过之前标识周围本是草坪,现在已经被大大小小的树木和灌木取代,这意味着燕儿岛公园逐步丧失了“应急棚宿区”的功能。
网友拍摄的位于苏州路附近高架桥下种植的树苗,官方后回应称“暂时性”种植,后被移走被质疑“毁草种树”记者又来到青岛市另一重要公共场所——汇泉广场,市民一直对这里的草坪怀着深厚的情感,但本月4号,一张网络图片引起青岛老老少少的关注。
图中,汇泉广场的大草坪被铲得“光秃秃”。
随后“毁草种树”的消息传开,市民庞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别提有多急:庞先生:当时已经翻了地了,把所有草坪都已经铲除了!(当时)群情激愤,然后政府出来一个发言,我们这块儿是因为草坪到期了(要更换草坪))汇泉广场的草坪对于大家意味着什么?再也没有第二块,唯一的,是青岛唯一的。
从青岛开埠开始,这么多年以来,始终保留在那里。
4月5号,园林部门出面说明,草坪被铲是为了对其进行更换,“毁草种树”是个误会,不过没想到,很多市民还是将此事,同如火如荼的城市植树工程联系在一起。
进而引发公众对植树增绿工程的种种疑问。
热心市民蓝先生(化名)回忆,自己是在今年三月,隐约听说政府部门要开展植树增绿计划,突然有一天,有市民将高架桥下背阴处竟然也种上树的照片传到网上,蓝先生(化名)坐不住了,按照网上提供的地址他特意找到那批树,结果让他哭笑不得:蓝先生:这时候我就看他们给那些树(栽在桥下的)浇水(洒水车)这时候是青岛下了一晚上的雨,又下了一个白天(雨),下午雨停了,四点半开着水车给树浇水。
桥底下这批树他们(园林部门)解释说,因为桥底下是临时的,因为市民有误会,我又挪到旁边去了,既然旁边有地方,你为什么不早就种在这个地方,你为什么非要在树底下种呢?在市政府门前的临时公交站牌处,种满了灌木,上下班高峰期人们只能站在公交车道等车公交车站被新栽小树侵占这是植树行动的目标是树木的“高大密厚多彩”,在市区一些地方,市民发现,新栽树的密集程度超过想象,在青岛著名的八大关景区,记者注意到,相当一部分新栽树木挤占了本不宽敞的人行道。
而在青岛市政府门口,一个公交车站更是被新栽下的小树挤得没了地方,只剩下站牌,这样的植树让市民感到无奈。
市民:桥底下种树、插秧式种树。
哪一个城市的规划者扒开人行道种树的?人行道呢?让我们的市民都走马路吗?交通事故少一些了是吧?有的市民还认为,城市植树的作用在于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在早已名声在外的风景区突击种树,相反远离海岸的区域植树工作却进展缓慢,这植树工程到底是该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市民:青岛市的树应该种在什么地方,种树不管是种多少,还是应该从里向外来,还是应该先解决青岛市的老工业区,现在老工业区的废弃了,废弃以后相当大是空地,你像四方区,所有的国棉厂子的宿舍,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宿舍全部集中在那个地方,条件相当差,这样一些地方你不去解决空气质量问题,你到海边上去解决空气质量。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朱煦也赞同这一观点,植树造林势在必行,但在实行过程中,也要分清主次。
同时他分析,这次植树增绿工程改变了海岸线原有景观,这让市民一时难以接受:朱煦:我们通常都会知道树与树的间距或树栽种的地方,都应该有一个常态常识性的共识,但是我们要是把树栽的过于密集,或是在不适于栽树的地方强硬去栽树,那么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一定是不适的。
因此这样的事情,成为当地市民甚至被全社会广泛议论的一个焦点。
政府决策遭网络质疑一个月前,一则来自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官方网站的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注意,“自3月1日我市植树增绿大行动全面启动以来,七区绿化正在均衡推进。
3月份,七区共完成新改建绿地(增绿补绿、裸露地)148.66公顷,栽植乔灌木180余万株,完成立体绿化4处,30个庭院开始改造,4个山头开始绿化改造,4.9公里绿道开工建设。
”另有媒体消息称,根据今年3月启动的该工程计划,青岛五市七区今年将投入逾40亿元造林,并在2014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五年再造一个新青岛”。
如此大规模花费巨大的造林工程,青岛市民质疑此举为何未公开征求意见或召开听证会,而“掀掉草坪”改种树、海边种树是否会破坏滨海景观、以及海边种树是否为形象工程等质疑不断被网友提上台面。
这场舆论风暴席卷了全国各大网络社区,仅在新浪微博搜索“青岛种树”的相关信息,有关微博超过28万条。
一位网友的观点很具代表性:“自古以来种树,都从种子开始,至少10年才会有像样的树长成。
而现在的领导们、富人们,都能够做到今天种树,明天乘凉。
其实就是挖别家的树来装在自己的地儿里,这是违反自然规律和天理的行为!”问政平台被挤爆随着类似的言论逐渐增多,网友们的质疑给官方带来了压力。
19日晚间,青岛市副市长王建祥在青岛政务网上进行了在线问政,因涌进的网友数量过多,青岛政务网一度瘫痪。
@青岛发布官方微博充当起发布平台,将市长回答的网友问题逐一上传。
在回答网友提问时,王建祥对于青岛“40亿元植树”一说予以澄清,称青岛今年的城市绿化费用是市本级预算资金5亿元,七区共计划投资11亿元,并承诺“将虚心接受市民意见,做好前期方案公示,多方听取市民意见,使绿化工作更加贴近群众,顺应民意”,这场舆论风暴就此告一段落。
网民理性咨询获赞在一片谩骂和撒气声中,27岁的青岛姑娘潘琦却以市民身份调查成本,致电政府并追问种树方案的决策过程,并将自己调查到的有关情况在网上公布,“理性维权”赢得了网友和官方的一致赞许。
潘琦网名“潘uu”,为什么一个从不关心公共生活的女孩有一天突然站到公共事件的焦点,而且还能处理得如此妥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对象其实也可以扩大到整个80后群体。
网友几乎一致赞许潘琦脚踏实地的公民精神,呼唤“中国出现更多这样的年轻人”。
舆情分析专家、武汉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沈阳教授这样评价此次事件:“1、政务网站虽然瘫痪,但人心活了暖了,在线问政是为民服务新形式,问需、问计、问效于民是负责任政府基础。
2、微博一小步,社会一大步,官民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渐渐清晰,细节随手拍,之后是网友理性咨询,再由意见领袖跟进思辨,之后激荡政府机制产生改良动力,最终沟通互动带来双赢机会。
万里行一步,积步致万里。
”青岛副市长:40亿元种树经费消息不实在前日晚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园林局通过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就该市植树增绿工作中存在的“瑕疵”,向市民和网民致歉之后,昨晚,该市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市长王建祥在网络访谈中再次致歉。
同时,王建祥在接受网络访谈中否认了媒体报道的青岛市将花费40亿元种树,称该市今年园林绿化的预算资金为16亿元。
前日晚,青岛市新闻办的官方微博引用上述园林局意见称:“由于植树增绿工作季节性强、时间紧、工作量大,我们忽视了前期的宣传和沟通工作,对市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回应不够及时,引起市民和网友的不满,对此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