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合集下载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0分,共2分)1.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6. 公元前452~前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

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B.保障平民利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C.用文字明示法律规定,是罗马法的渊源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 7.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B.扩大议会的权力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8.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 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9.“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10.近代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是A B C D11.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成绩表打印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成绩表打印

特优 数 3
高分 特优 及格数 平均分 数 率 9 26 93.4 8.57
高分 及格率 得分率 率 25.71 74.29 24.4 57.88 77.83 75.3 74.28 73.35 73.12 71.77 73 66.52 73.16 72.63 73.08 68.72 72.72 78.33 79.21 80.44 76.69 82.07 76.95 80.69 78.08 65.61 69.71 75.75 73.06 63.97 68.88 71.54 67.09 66.46 69.39
10.75 27.07 62.25 5.45 5.18 7.55 6.75 4.83 3.56 2.04 16.36 55.75 17.29 32.73 15.57 43.34 19.3 8.02 15.9 10.2 46.77 47.17 44.83 38
30.66 87.67 18 76.76
8.25 22.97 82.66 11 4.25 26.66 85.84 25 80.51
得分率 折合 65.62 63.49 62.63 61.85 61.65 60.51 61.55 56.09 61.68 61.24 61.62 57.94 61.31 66.04 66.79 67.82 64.66 69.2 64.88 68.03 65.83 55.32 58.78 63.87 61.6 53.94 58.08 60.32 56.57 56.04 58.51
31.55 59.52
9.51 23.66 87.61 12.76 25.03 62.26 12 23.66 79.82 27 87.8 8.56 4.2 26.67 52.58 28.43 61.36
1.85 12.51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2、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4.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包括①服从周王命令②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③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④随从周王作战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6.西汉推恩令,北宋知州担任地方长官,元朝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实行,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文臣地位不断提高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9. “……”发迹的阶梯是赙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

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

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

”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10.《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命题范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命题范围
英语 高二上学期英语期中考考试范围 1.考试范围: Unit10— Unit12 ( 词汇、语法和书面表达话题 ) 2. 试卷难度值: 0.65(年段平均分约 97 分左右)
3. 语法项目: 1) 不定代词; 2) 被动语态; 3) 不定式和动名词的区别; 4) 现在分词的用法; 5) 定语从句(关系代词、关系副词、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6) 真实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 4. 试卷题型与分值: 1)听力: 30 分 2)单项填空: 15 分 3)完形填空: 30 分(短文词汇量 350 左右) 4)阅读理解: 40 分(阅读词汇量 2200 左右) 5)短文填词(根据首字母或中文提示填入单词的正确形式): 10 分 6)书面表达: 25 分
数学 高二 理科 数学期中考试范围: 考查内容:必修三(第二章不考)、必修五。选修 2-1:简易逻辑,曲线与方程, 侧重考查选修 2-1; 试题结构: 12 选择题 +4 填空 +6 解答题;希望难度适中,运算量适当控制。 高二 文科 数学期中考试范围: 考查内容:必修三(程序框图、概率)、必修五(数列、不等式);选修 1-1(简 易逻辑、椭圆)。 试题结构: 12 选择题 +4 填空 +6 解答题;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全面考查,梯度层次 分明,难度适中,运算量适当控制。
历史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范围:必修一全部,必修二 1— 2 单元。 选择题 30 小题。主 观题 3 小题。难度值 0.65.
地理 高三上地理期中考考试范围 一、考试时间: 90 分钟 二、试卷结构: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 24 小题, 48 分;Ⅱ卷为综合题,共 4 题, 52 分。 三、试卷难度: 0.65 四、考试范围: 1、必修三(只考 1 道大题,内容:“跨区域资源调配”) 2、选修《自然灾害与防御》 3、专题一 地图 4、专题二 地球 5、专题三 大气 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 24 小题, 48 分; 1—12 题,地球与地图; 13—24,大气 Ⅱ卷为综合题,共 4 题, 52 分。 25 题:地图 26 题:大气 27 题:必修三“跨区域资源调配” 28 题:自然灾害 ------------------------------------------------------------------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岳麓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岳麓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题 2013.11(必修1阶段检测)说明:本试卷为发展卷,采用长卷出题、自主选择、分层记分的方式,试卷满分120分,考生每一专题的题目都要有所选择,至少选做100分的题目,多选不限。

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6页。

试题全部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纸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80..分)...(共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基础题70分,发展题10分)1.“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2.山东自古就有“齐鲁”之称。

这个称呼依据的史实最早可追溯至A.夏B.商C.西周D.春秋时期3.“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

这里的“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制D.等级制度4.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

为加强皇权,秦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内阁制D.科举制5.唐太宗看见新进士络绎而出,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由此,唐人也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A.成功地将人才选拔与仕途联系在一起B.选拔了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C.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D.阻碍了学术和时代的进步6.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官职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7.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行省制度8.“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月考1登分表(排列文件)

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月考1登分表(排列文件)

30
97 曹淋燕 7 文重 文 8班 49 56
48
98 杨超 7 文重 文 8班 50 65
19
99 张浩雨 7 文重 文 8班 51 42
95
100 李帆 7 文重 文 8班 52 51
66
101 颜宇玲 7 文重 文 8班 54 45
80
102 彭程 7 文重 文 8班 61 50
70
103 韦萍 7 文重 文 9班 18 58
98
111 叶大森 8 文重 文 8班 23 65
19
112 张明琼 8 文重 文 8班 25 71
10
113 张富春 8 文重 文 8班 41 59
35
114 吴海燕 8 文重 文 8班 59 59
35
115 吕晶晶 8 文重 文 8班 62 55
51
116 唐文飞 8 文重 文 9班 3 43
88
42刘炎燕李林庆韦唯余诗荣周丽青潘光优梁观莲周冰丽赖清梅罗贵元郑健陆海林梁栓盘月婵冯耀欢刘雪平李彩运叶茂生李荣胜邓东妹韦泉华杜廖梅吴红韦海燕韦海琪黎良娇周柏全吴华强张钰莹莫江锋马本聪杨琳珺梁万林白崇妙梁楚娟吴媚杨芹梅张富豪赖凤英卢益梅黎斌陈俊名梁荣邱丹阮丽雅苏桂华4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普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6班6班6班13班13班13班13班14班14班14班14班14班14班2班3班3班3班3班3班3班4班4班4班4班11班11班11班11班11班11班11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12班7班7班290134434304233444373652455546194652433714754326924856344254951054750519211165152328885252922107535322210754559181265564145235663481557683945586935575961842336063535576165034646268337163692498646243749656294523667273847677286228687294388697345357707394295717454677727604198737729115747857457579241217671337106777205357787263411279728401018074262288174345808275437106837573311384759281178576043888675775387760583988杨林颖陈艺丹李永妃张海玲林俏丽龙清群谢雪琪梁雅婷陆雅琳曹淋燕杨超张浩雨李帆颜宇玲彭程韦萍甘诗华颜琳张雅婷吕昭红张超洪彭达森李兰叶大森张明琼张富春吴海燕吕晶晶唐文飞刘燕珍霍燕虹宁梅梁译尹卢裕东梁红梅梁倍源胡丹凤冼丽华李姗陆俏芳唐锦丽叶秋雯黄忆唯梁雅静唐凤梅何紫华7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重文实文实

山东省山师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A卷

山东省山师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A卷

山东省山师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Ⅱ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答题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和考试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共6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40小题。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

它所体现的是A.小农经济B.重农抑商C.商品经济D.重男轻女3.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宋元时期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陕西民间剪纸河北民间剪纸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夫妻恩爱,其乐融融④具有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能力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5.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错误的是A.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最早发明了丝织技术C.唐朝前期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D.春秋时期已能制造铁制农具7.元代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一艘运载精美瓷器的商船正要起航,商家对其中一种新品瓷器外销行情甚是忐忑,该“新品瓷器”最有可能是A.唐三彩B.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C.青花瓷D.粉彩开光花尊8.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附答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附答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共50分)1.如图,2011年中国邮政4月5日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为“祭祖”“踏青”和“插柳”,它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背景为蓝天、白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

其中“祭祖”与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相联系,这种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 B.世袭制 C.任免制 D.强调孝廉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3.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4.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5.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6.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题2013.11(必修1阶段检测)说明:本试卷为发展卷,采用长卷出题、自主选择、分层记分的方式,试卷满分120分,考生每一专题的题目都要有所选择,至少选做100分的题目,多选不限。

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6页。

试题全部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纸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共8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基础题70分,发展题10分)1.“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2.山东自古就有“齐鲁”之称。

这个称呼依据的史实最早可追溯至A.夏B.商C.西周D.春秋时期3.“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

这里的“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制D.等级制度4.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

为加强皇权,秦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内阁制D.科举制5.唐太宗看见新进士络绎而出,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由此,唐人也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A.成功地将人才选拔与仕途联系在一起B.选拔了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C.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D.阻碍了学术和时代的进步6.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官职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7.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行省制度8.“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该属于A.汉代B.唐朝C.宋朝D.元朝9.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

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其描述的官员应是A.转运使B.节度使C.通判D.枢密使10.“它把中央机构的职能分为参与决策(包括立法)和行政两大部分,分工同时又合作”,“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问题。

材料中的“它”是指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11.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诸卿12.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3.某学者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政”主要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中央集权制14.据史料记载,从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由盛到衰的趋势B.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C.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15.“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1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注重分割宰相的权力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社会问题17.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是A.察举制的创立B.内阁的设立C.三省六部制的创立D.军机处的设立18.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A.山多地少B.轮番而治C.地多人少D.小国寡民19.“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20.古希腊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对这种“新形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提供了公民参政的均等机会B.贵族制下的“集体领导”C.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D.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21.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A.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B.维护平民的利益C.维护贵族的利益D.是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22.“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个郊区的农民。

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加审判苏格拉底。

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

”对于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以下不能说明的是A.较大限度地体现了公民的民主权利B.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C.使所有雅典人都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D.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23.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被称为罗马法发展史上第一座伟大的里程碑,主要是因为A.反映了平民斗争的成果B.是罗马帝国的一部成文法典C.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D.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24.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这反映了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25.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五百人会议B.十将军委员会C.公民大会D.陪审法庭26.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它在政治领域对西方社会发展最大的贡献是A.自由传统B.民主政治C.法律制度D.国家统一27.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B.维系帝国的需要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D.外来移民的需要28.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这段话说明了A.罗马法与习俗的关系B.习俗凌驾于罗马法之上C.罗马法凌驾于习俗之上D.罗马法与习俗是不相容的29.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30.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下列有关君主立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阁为国家权力中心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C.以宪法制约君主权力D.内阁向君主负责31.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A.议会改革B.两党竞争C.和平环境D.宪政制度32.“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33.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提到“1787年宪法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下面关于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巩固了美国内战的成果B.是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体现了联邦政府是有限政府的原则D.第一次实行现代意义的共和政体34.下列各项不属于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的是A.民主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两党制原则D.联邦制原则35.我们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因为英国最早A.颁布成文宪法B.实行多党制C.创立总统制D.确立君主立宪制36.下列对1789年大革命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前法国政体不断变换的比喻中,你觉得比较恰当的是A.一言堂B.暴风雪C.走马灯D.两党制37.1871年在普鲁士王国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完成统一并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这部宪法的颁布表明A.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统治彻底结束B.代议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统治已不可逆转D.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趋向统一38.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

这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39.“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受资产阶级的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所说的这个国家是A.英国B.德国C.法国D.美国40.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这样一个观点:“(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请你判断,下列哪一项表述能证明上述观点A.皇帝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C.宪法未赋予议会行使立法权D.议会有权提出法案并行使审查权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40分,基础题30分,发展题10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有关历史的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最直白、最好的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41、42相关问题:41.(20分)以下是某同学在学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单元后,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地方、中央政治制度”图示片段。

请回答以下问题,完成相关内容。

图示一图示二(1)图示一所揭示的“要解决的矛盾”(E处)指的是什么?以西汉和北宋两朝的史实为例,说明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8分)(2)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二,写出“A、B处”所代表的历史含义。

指出明朝(C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从隋唐到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指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D处)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