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四艺术技巧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3专题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石灰岩中含有碳酸钙,遇水很容易被溶解,而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又 有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广泛的特点,导致这里的岩石具有更好的 可溶性和透水性,因此桂林的山只要出现一点点缝隙,无孔不入的水就 能溶蚀出一条条通道来,并使山体的裂缝不断扩大。如果石灰岩的裂缝 是直立的,水就沿着裂缝向下溶蚀。最初扩大成漏斗状的凹坑,然后扩 展成碟状洼地;再继续扩展,洼地相通了,剩下没有被溶蚀的岩石,就 成为孤峰残柱。
(摘编自《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北斗卫星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地球轨 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 B.GEO 卫星、IGSO 卫星和 MEO 卫星,分别被亲昵地称作“吉星”“爱星” 和“萌星”。 C.轨道高度最高的是 GEO 卫星和 IGSO 卫星,达 3.6 万公里;其次是 MEO 卫星,达 2 万公里。 D.始终定点凝望、抗遮挡能力强、环绕全球运行分别是 GEO 卫星、IGSO 卫星和 MEO 卫星的个性特点。
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南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海草的平 均盖度为 20.7%,平均密度为 363 株/平方米。
海湾生态系统
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现亚健康状态,杭州湾生态系统 呈不健康状态。
珊瑚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和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
【材料三】
1.材料一主要介绍 A.海底生物 B.浮游植物 C.浮游动物 D.浮游生物
(摘编自《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删改)
材料二:
北斗卫星信息一览表
星下点轨
北斗卫星 全称 昵称 轨道高度
个性特点
迹
地球静止
GEO 卫星
吉星
轨道卫星
深情专一: 3.6 万公里 投影一个
2017重庆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头、结尾以及各段的段首段尾句,根据这些句子的提
示,归纳段意层意,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通过论据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
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 什么,这就是论点。
考点2
词语理解[10年5卷4考]
考情搜索
题型一:词语含义及作用[10年3考]:15A、
13A、09
题型二:词语的指代内容[10年1考]:15A
④看直接表述句: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
正面表述句,如“我认为……”。
(2)概括、归纳中心论点:
①通过修改论题得到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有论 题但没有明确的论点,这时只需对论题加以修改,
方法指导 将陈述性的词语改为具有主观倾向的谓语动词,写 出对象、限制范围,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从关键词句中提炼中心论点。特别是文章的开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实战链接】 题型一:见精练版P64《请敬畏规则》第1题,P67
《大度方可识人》第1题。
题型二:见精练版P62《道是缺憾却完美》第1题, P63《谈独立思考》第4题,P63《让“积极网红” 驱逐“粗鄙网红”》第1题,P65《欣赏是一剂良药》 第1题,P66《平常之心》第1题,P66《感恩与善良》
【思路归纳】解答此题可先看文章题目‚怎样的‘水土 ’才养人‛,这明显是一个疑问句,而中心论点往往是 表明观点态度的陈述句。所以可以排除文章标题就是中 心论点的可能性。再看文章开头,通过生活中的事件提 出了问题,也就是本文的论题,在文中找到能回答这一 问题的句子,加以总结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第② 段讲到了好的自然‚水土‛对人的心灵的培养作用。最 后,看文章结尾,第⑧段首句讲到‚养人需要社会的好 ‘水土’‛,从上述两点即可得出中心论点:好的自然 ‚水土‛和好的社会‚水土‛才养人。
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河南省2021届中考语文全面系统专项复习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作用 与连续性文本阅读相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上具有三方面作用: (1)增强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主 动、高效地获取信息、有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提升学生的知识重构能 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文字分析、整合、重组各种知识信息, 不断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能力。(3)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能够强化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有效地处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 【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文本一重点说明的是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不必详细说明月球的结 构,所以【甲】处略写。文本二的主要内容是揭示月球岩石的秘密,月球结构的 组成及形成过程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所以【乙】处详写。(意思对即可)
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关注热点、时事,主题明确。非连续性文本往往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时代 性,它以大容量的信息来彰显我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非连续性文本由几则或多 则材料组合而成,这些材料不是杂乱堆砌的,而是命题者紧扣某一主题选择的组 合材料,这些材料聚集在一起,往往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非连续性文本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其隐含的 信息则较难分辨。分辨隐含信息时要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 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
(5)规范作答。注意每道题的答题要领,形成规范的思路和答题策略。例如 “劝说”,就要考虑“称呼”“劝说内容”“委婉语气”;“活动设计”就要考 虑“简明”“可操作”等等。
河南真题回放
高考语文第三部分散文阅读5高考命题点四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 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 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 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 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 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 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 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增强感染力;③增加 结构相似、语气
气势,增强表现力; 一致的句子构
④层层递进,逐层深 成的语言艺术
入地阐说事理,有深 形式
化内容之效
引出排比句, 说明其效用
名 称 名称解释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
设问
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
引出问句,辨
为引人注意而 度;②引起人们注意,
明类别,说明
无疑而问,明知 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1)题干中有“方法”“技法”“描写”“技 巧”等字样 (2)题干中如果是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描写 方法等考虑;如果有“描写”“描绘”等字样, 可从描写技巧考虑;如果有“人称”“叙述”等 字样,就要考虑记叙;如果有“某段这样写的好 处”等字样,就要考虑行文技巧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命题角度一 修辞技巧 (一)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往往是和对语言的赏析结合在一
答案,分析效
故问
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
用
程,起理清思路、提
纲挈领作用
名 称 名称解释
艺术效果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
用疑问形式从 正词严,引起读者注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四鉴赏(分析)艺术技巧

三、描摹的作用。用来摹拟声音的象声词重叠,给 读音听觉的感受,独具一种音韵美。表示色彩的词 重叠可以摹写视觉,能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 表现力,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四、强调的作用。 五、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 耳。词和词常常可以叠起来用,使语言充满音乐的 和谐美和节奏美。
(2015· 山东 ) 《四堡雕版》 ( 原文见本章专题三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出。
名称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 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 引出原句,分析 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 本体、喻体和二 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 比喻 者的相似点,指 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 出所突出特征, 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 综述其好处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 具体,深入浅出
(2) 比拟:拟人 ---①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
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
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运用情况及叠 音词的运用效果。第一问难度不大,比喻:将“梯 田”比喻成“梯子”。拟人:太阳“攀”上梯子。 排比: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第二问
版现状的失望。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解析 叙述对象是“历史”,却用了“走”这
个动词,拟人手法显而易见,形象地说明了历
史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流露出作
者的惋惜和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
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
作者的惋惜之情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精要点拨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 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课件

方法指导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本论部分分为两大类:总—分—总和总—分。 如何概括论证思路: (1)提出论点。明确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阐释或证明论点。明确论证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得出结论。 (4)要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答题格式:用……方法提出中心论点(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用…… 论证方法)证明……观点;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3)综合分论点法。一篇议论文有时会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 和证明中心论点。我们可以抓住分论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明确中心 论点。
考点2 词语理解(11年4考)
考向1:词语指代(2015A)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 (“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方法指导
(1)判断论证方法。 (2)分析作用。
方法指导
论证方法
辨析
作用
举例论证
【15A、13B】
有典型、代表性 的事例或事实
举了……的例子,具体详细地论证 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趣味 性)
用(某某资料/史籍/名言/俗语等)充
引用(道理) 论证
真理、原理、定 律、公式、名言 警句等
分论证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 采)※引用名言警句、权威数据(说服 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
考点1 中心论点
考向1:辨析论点(2015A)
1.(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鉴赏艺术技巧典例分析+对点训练(教师版)-新教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散文阅读典例+对点训练(教师版)专题三鉴赏艺术技巧一、典题展示1.(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6分)①联想。
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
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2.(20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①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②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3. (《戈壁听沙》)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6分)①借代,用“枪炮”代指武力,突出西部文化遭武力破坏。
②运用叠词,“密密”“干干”“默默”,增加了音韵美。
③运用拟人手法,用“干瘦”、“痉挛”形象地写出了河消逝后的枯寂。
④运用比喻手法,将干枯的河谷比作问号,那些河早已消逝在风沙中而寻不到名称,表达了对西部文化的审视与思考。
4.(2015年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6分)①比喻,将碧波比作大匹软缎,形象生动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
②以动衬静,用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环境的宁静。
③多感官结合,从听觉写橹声、水声;从触觉写风“又暖又凉”;从视觉写碧波、山色苍翠等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5.(2022年成都二诊《万里江山如是》)本文是如何描写黑龙江开江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6 分)①比喻;将大风比作手臂、鞭子,将江水比作狮子,生动地表现了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
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专题三 (二)散文阅读五 散文艺术技巧鉴赏2类题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
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4
答案:此句运用了视觉、触觉描写。花铺满地,写视 觉描写;脚踏花地,是触觉描写,运用这两种描写给读者 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答案分析:本题属于语言特色鉴赏题。这是一段描写 的句子,先概括所用手法,这里最主要的是运用视觉、触 觉描写;再举例分析如何从两个角度描写,视觉角度描写 花铺满地,触觉角度描写脚踏花地;最后指明效果,从两 个角度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 落寞的心情。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10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 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 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 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 (多角度)的。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3
题型二 鉴赏语言特色题
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语言特色包括特点和风格两方面。这类题目有两种类
型:一是对全文语言特色的分析;二是就所给的一组或两
组句子(或词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教材联想]
赏析下面文段的语言特色。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第一步:指出手法。
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交替使用‘你’和‘我’”的手
法。
第二步:分析内容。
分析使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行时间:月日第周星期总序第个教案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小说阅读考点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教学过程:一、考点解析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艺术、情节设置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二、掌握小说主要艺术技巧的特点和效果叙述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迟到的荣誉王老北1.小说是怎样叙述老刘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采用倒叙手法叙述老刘的故事。
小说起笔写老刘失踪了,再写事故发生的过程,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通过侧面描写叙述老刘的故事。
如通过老刘爱人和操作工的叙述以及人们的议论来叙述老刘的故事。
③用第三人称叙述老刘的故事。
这样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把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得有条有理。
④以找到爆炸事故的原因为线索叙述老刘的故事。
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情节紧凑,主线分明。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三、精要点拨叙述(记叙、叙事)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方式和线索三个方面。
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时须仔细审题,题干中包括两部分:一是特点,二是作用。
“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文章画线句的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作答。
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
五、精要点拨1.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欣赏:(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2.审题时特别注意题干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不同,后者要答的是描写技巧,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参见本专题考点二Ⅱ。
教后记:执行时间:月日第周星期总序第个教案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小说阅读考点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教学过程:一、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二)人物描写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3.节选文字是如何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直接描写:①使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词语,如动词“揪”“和”“搓”“掐”“悠”“合”“抻”“甩”;数词的变化,如“八”变“十六”,再变“三十二”,再变“六十四”,再变“一百二十八”;拟声词“啪”。
②使用了生动、恰当的比喻,如将抻好的面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
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写出了铁良抻面动作的娴熟、细致,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间接描写:主要从“客人”角度烘托。
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③“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4.第一段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具体作用是什么答案描写手法:①动作描写,写提摩西大步地踱来踱去,揪着法衣的扣子;②神态描写,写提摩西脸涨得通红,嘴唇抽动;③心理描写,写提摩西不理解卡西蒂沉默的原因;④侧面描写,通过旁人的观察来表现提摩西生气的状态等。
具体作用:①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紧张气氛;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提摩西生气原因的猜测;③推动故事情节,引出下文相关情节的描写,具体表述提摩西生气的原因和卡西蒂的表现等。
二、精要点拨描写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间接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烘托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注(三)场景描写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塔看守人(节选) [波兰]显克维支5.请概要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
答案这是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作者按时间顺序,从形态、动作、声音的角度,大胆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暗夜里海上风暴的形成过程。
6.在这篇小说(节选部分)中,“场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黑暗的海面、翻滚的巨浪、怪异的声音,营造出恐惧、紧张的氛围。
(2)导引人物出场:先写暗夜里海上的风暴的形成过程和情形,然后导引主要人物出场。
(3)衬托解释人物性格:灯塔外,大海像一只失去控制的野兽狂猛地咆哮着、撕扯着,然而,越是喧嚣,就越反衬出灯塔内的安宁和寂寞,反衬出经历过无数艰险苦难的老人内心的疲惫与平静。
(4)作为象征:在浩瀚、喧嚣和热闹的大海中孤独耸立的渺小灯塔,是守夜老人遗世独立的写照。
精要点拨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
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人物受到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言行必须符合身份,表现人物须有分寸。
而在封闭的私人空间里,人物得到了充分舒展个性的自由,人物的真性情得以表露。
如安娜·卡列尼娜在公众场景里端庄雍容,在与情人渥伦斯基的秘密约会里,却是那么热烈奔放。
把人物放在这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的全貌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
场景描写的作用有:(1)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一种象征。
教后记:执行时间:月日第周星期总序第个教案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小说阅读考点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教学过程:一、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语言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7.本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迷迷糊糊”等。
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明确此题的思路:问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可以根据“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迷迷糊糊”等看出画线部分运用的大部分是口语且善用短句;然后再分析一下语言特色。
精要点拨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
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如前面第7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
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
不过,鉴赏小说语言更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感情,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还有作者语言的个性化。
教后记:执行时间:月日第周星期总序第个教案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小说阅读考点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教学过程:一、掌握赏析艺术技巧的阅读要求和题型规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轮船 [前苏联]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具有多种鲜明的特点,请选择两种加以分析。
答案①情节安排极具匠心。
以白轮船为线索,通过心理活动展开情节。
叙事集中,情节紧凑。
②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大段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交代了孩子的生活处境。
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比如孩子无数次地向湖上看,用衣襟擦望远镜,变鱼时保留头、耳朵和鼻子,同石头伙伴们告别等等,这些细节有力地揭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血肉丰满。
④借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了群山连绵、风大雪猛、严寒少人的严酷环境,有助于表现孩子孤单寂寞的内心世界。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看谷子的老人唐兴顺.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1)他就想,你说这稀罕不稀罕,一块田地,几粒种子,凭空就生出这么多金灿灿的东西。
(2)大眼睛扑闪着,肤色很白,像雪像面,还挂着一对金色耳环,颜色比小米的颜色还要亮堂。
答案(1)通过心理描写直接展现李老汉对土地和粮食的思考,表现了李老汉面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也反映了他劳动创造财富的朴素认识。
(2)这是一段肖像描写,展现了李老汉眼中的漂亮女人的形象。
将其容颜与白雪、白面作类比,符合李老汉的农民身份,表达了李老汉对土地、粮食的热爱之情。
精要点拨1.精准审题(1)常见提问方式:①小说的艺术技巧(写法)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③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④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⑤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审题要点:①看清题目是整体赏析(如第①②种提问方式),还是局部赏析(如第③④⑤种提问方式)。
②看清题目要求赏析的角度,是限定角度(如赏析描写艺术还是叙事艺术),还是综合角度(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