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合集下载

2019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测试卷有答案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测试卷有答案精品教育.doc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测试卷有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物部分的不正确叙述是()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2. 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草→兔→狼→细菌B.阳光→草→兔→狼C.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D.昆虫→蛇→鹰3. 一种疾病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兔子几乎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是()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D.次级消费者4. 在某一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旅游消遣。

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这些藻类大量地减少()A.大量地引入肉食性鱼类(如鲈鱼)B.大量地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C.大量地引入吃浮游植物的鱼D.除去肉食性鱼类(有选择地捕捞)5. 在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可与其他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在该食物网中()A.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将导致其他生物的消失B.生物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客观联系C.有些生物的存在只是为别的生物的存在提供食物D.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6. 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7.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第 1 页8. 校园中的全部花草树木可以看成是一个()A.种群B.生物群落C.营养级D.生态系统9. 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有()①栅藻②蘑菇③大肠杆菌④硝化细菌⑤水绵⑥噬菌体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⑥D.①④⑤10.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11. 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要防止鸟把草子吃掉,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可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十六生态系统的结构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十六生态系统的结构含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空间范围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解析:选B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公园中的全部菊花;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的棉蚜;③一个果园中所有的苹果树及其无机环境;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⑤长江中的全部生物;⑥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A.①③⑥B.②④③C.②⑤⑥D.①⑤③解析:选C 种群是同种生物,①菊花不一定是同一物种;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③中没有包括全部生物;群落是一定地域中的所有生物,④不是全部生物。

3.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蚯蚓B.硅藻C.硝化细菌D.酵母菌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上述生物中,只有硅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虽然是生产者,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蚯蚓和酵母菌都是分解者。

4.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A.草→兔子→狐狸→狼B.植物遗体→真菌→动物C.庄稼←田鼠←蛇←山鹰D.青蛙←蛇←鼠←猫头鹰解析:选A A选项中的食物链,符合正确书写;B选项中的食物链出现了分解者;C选项中的食物链中的箭头指向错误;D选项中的食物链中没有生产者,并且取食关系表示错误。

5.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中,至少具有的营养级数目和螳螂在此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分别是( )A.3个、第二营养级B.3个、第三营养级C.4个、第二营养级D.4个、第三营养级解析:选D 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该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故该食物链至少有4个营养级,螳螂是第三营养级。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shēngtài)部分测试题姓名(xìngmíng):得分(dé fēn):一、选择题1.萤叶甲亚科昆虫(kūnchóng)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jìnxíng)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大小(K-N)/K种群的增长量200.9018S1S500.753821000.5050S3S1500.253841800.1018S5点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点之后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3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D.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shùliàng)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32.在由草、兔、狐组成(zǔ chénɡ)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通过(tōngguò)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tōngguò)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hú li)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D.流入到狐狸体内11.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试卷]考试卷的内容能够检测出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你想要从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试卷,希望对你有用。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试卷选择题下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 瑞士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D.墨西哥国家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多选)农业和林业产品的长期单一化,将会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这是因为A.许多野生生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B.与某些植物相对应的固氮菌、捕食者等将可能消失C.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能量流动无法进行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易爆发病虫害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A.投人多,产出少,污染少,可持续发展力强B.投人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力强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力弱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力强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某生态农场栽培有水稻、玉米、果树、茶树、食用菌等;建有养猪场、奶牛场、沼气池等;并还建立有相关配套的加工业。

为了减少农药的用量、发展绿色产品,后来又兴建了养鸡场。

鸡场管理人员想方设法提高鸡的产蛋量,采取了种种措施。

在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是对提高产蛋量影响最大的非生物因素A.放养,使鸡获得更丰富的食物B.利用灯光,延长鸡舍的光照时间C.利用沼气供热提高鸡舍的温度D.改善鸡舍的透光性,增加光照强度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⑨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A.①③④⑤⑦B.①②④⑧⑩C.①⑤⑥⑦⑨D.①②⑤⑦⑨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移俗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测试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

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解析:D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解析:D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A.硝化细菌B.蘑菇C.酵母菌D.霉菌解析:A4.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声信息解析:C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解析:C6.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A.1 kg B.10 kg C.125 kg D.1000 kg解析:C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解析:C8.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 .缺少生产者B .分解者很少C .没有消费者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解析:C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解析:A10.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二十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二十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2017·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解析:选D 酸雨会导致水体pH下降;CO2是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使全球变暖;人口过度增长,人均具有的资源就会减少;臭氧的主要功能是抵挡紫外线。

2.加拿大环境学家曾在北极拍摄到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这已然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悲剧性的象征。

根据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6.4 ℃,最乐观的估计也将升高1.1~4 ℃。

根据你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①极端气候灾害频发②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③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加剧④增加采暖能源消耗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因水循环发生了变化、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极端气候灾害将频发;温度升高、降雨增多会加剧农业病虫害发生;气候变暖会使采暖能源的消耗减少。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解析:选C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重组只是在原有基因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4.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直接减轻臭氧层的破坏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就地保护D.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可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选D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CO2的排放,减弱温室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

必修三生态部分检测题新课标

必修三生态部分检测题新课标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4〜~6章检测题一、选择题1.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 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2. 一座高山上的哪些成分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 全部鸟类B.全部马尾松C.全部生物3.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 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i 度。

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 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 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 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 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4. 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释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打松毛虫的 关系依次是 A.竞争和互利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互利共生D.寄生和捕食5.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A. 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先减后增D.相对稳楚6. 在对某农田中的出鼠的种群密度调査时,第一次捕获并作标记20只,一个月后捕获出鼠20只,其中有标记的田鼠8只,则该农田中阳鼠的数量约是 A. 50 只B. 400 只C. 160 只D. 28 只7. 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 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① 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天敌数量较多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 到威胁④很快被淘汰A.①② B.③④ C. CD® D.②④&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B.控制害虫种群数戢在较低水平C.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D.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个' ・・眾小卿履虫、衣草履虫甲培养天数双小核車屜虫9.天然森林很少发生松毛虫害,近几年来,某人工马尾松林常发生严重松毛虫害,苴主要原因是A.人工林内松毛虫幣殖能力强C・马尾松适应性差B・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D.该地区气侯适宜于松毛虫生长1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怎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 两者关系的是(a 代表抵抗力稳左性,b 代表恢复力稳定性)営养结构tz 杂程度 营养姑枸复杂程度 营养结构ft 杂W 度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A B C D11. 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A.3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3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D.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3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D.流入到狐狸体内11.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3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D.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3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11.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1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22.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1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23.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21.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B.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C.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D.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二、非选择题4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种极其珍贵的动物,这就是被子誉称为“国宝”的黔金丝猴。

回答下列问题:(1)为调查该自然保护区中黔金丝猴的种群密度,研究人员在1K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2只金丝猴,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10只,其中有标记的7只,则该种密度约为_______只/km2。

若金丝猴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该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填“偏小”或“偏大”)。

(2)黔金丝猴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它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左右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__,而大多数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该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

(4)黔金丝猴的天敌能够依据留下的气味猎捕,黔金丝猴同样也能够依据其天敌的气味躲避犯猎捕。

可见,信息传递具有调节_______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1.(1)17 偏大(2)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3)食物和栖息场所(4)种间关系44、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________kJ。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地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_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_。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9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7.(1)自动调节抵抗力(2)40KG 生物多样性(3)捕食竞争 8000只偏高4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都与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有关。

请回答:(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碳循环失调主要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

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的功能。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被破坏了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了恢复,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过程。

(3)信息传递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其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__。

45.(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全球性(2)间接空间(垂直和水平)次生演替(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神经)递质42.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

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

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

则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只。

该方法为,适用于的动物。

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

42.(每空 1 分,共 11 分)(1)J 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 先增大,后减小最大(3)288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大48.备受瞩目的历届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过程⑤表示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3)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08 kJ ,D种群的能量为×108 kJ ,能量传递效率为10% ,则A种群的能量是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任意两项即可)。

48.(每空 1 分,共 8 分)(1)CO2全球性(2)生产者分解者分解抵抗力(3)×107kj 逐级递减(4)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答对2个得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