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模式
美国的老年人的三种居住建筑

美国的老年人的三种居住建筑早在60年代末,美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1980年,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3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占人口比重的11%。
其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处于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国老年人的独立性很强。
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
(1)独立式老年人住宅。
满足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一般为普通住宅和老年人专用住宅,后者多数是带厨卫的一室户,平面紧凑,采用标准构件,造价经济,总体布局上注意将老人住宅群布置在社区中心附近,结合社区服务设施、社交场所、医疗中心及交通设施。
(2)集合式老年人住宅。
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老年人所需服务,一般不包括医疗和护理。
住宅内有方便、安全的社交娱乐场所和公共食堂等各类设施,并有完备的保卫和报警系统。
(3)护理型老年人住宅。
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建筑按无障碍设计。
卧室卫生独立,起居室和厨房共用。
按照所提供护理程度的高低,又可分为养老院和护理院两类,护理院的医疗护理设施较养老院更加完善。
但该模式不太受欢迎。
一文了解国家养老体系的三种养老居住模式

一文了解国家养老体系的三种养老居住模式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选择资源。
频繁的背井离乡的人口流动,包括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国际间的人口流动等,这种流动是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的表现,是追求个性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果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世代同堂的大家庭养老格局逐渐向小型家庭养老格局演变。
从老年人口养老居住形式的角度来看,我国养老模式的现代变迁主要经历着从传统的居家养老向现代居家养老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转变。
养老居住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一、养老居住模式的变迁“居家养老”并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正如“机构养老”并不必然等于“社会养老”一样。
如果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对应的概念,那么“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也是对应的提法。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只是一个地点的选择问题,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越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等养老模式,只不过形式更多样、更现代罢了;没有涉及养老资源的实质和反映养老资源的来源。
从养老资源的来源和提供者来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而“机构养老”,譬如,公寓养老或者敬老院养老,就其实质来看,也完全可以是“家庭养老”。
换句话说,分类标准不同,所强调和突出的内容也就不同。
二、养老居住模式的演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养老保障得以多渠道、多方式的满足,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家庭的强烈依赖,使传统居家养老逐步向现代居家养老转变。
传统居家养老实际上是从老年人口养老场所的角度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的另一种定义,由于生产力和社会保障的低下,家庭是养老之源,老年人与子孙辈同居一处,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经济赡养、精神慰藉和照料需求等养老资源。
现代居家养老就是以“家”为养老平台,以“居”住在相对固定的社区为养老基础,老年人与子女或共居一处,或各住各处。
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在“家”这个平台上施展各自不同的作用,又以家庭为居家养老的基础,以社区、社会的养老方式将家庭养老得以延续,在居家养老多种力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

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内容提要:古文献结合考古证明,远古的建筑分为巢、穴这两种形式。
本文围绕穴居与巢居分别从定义、种类、特点和演进方式等方面介绍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穴居巢居半居洞穴槽巢演进模式文物古迹参考文献:《从原始到永恒的居住形态——话说干栏》《中国原始建筑》穴居与巢居作为最原始的居住方式,是指在同一时期原始居民在生产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生产生活以及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适应所在地自然状况的居住方式。
穴居概述《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穴居是一种利用天然洞穴栖身的习俗。
在崇山峻岭或群山连绵的地区,尤其是石灰岩分布丰富的山区,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洞穴很多,原始人在狩猎、采集活动中,因偶然的原因发现洞穴的机会也是不少的。
天然洞穴能避风挡雨,驱热御寒,甚至还可以成为原始人类防止猛兽伤害的避风港,故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作为最早的栖身地之一,实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穴居仅限于对天然洞穴的直接利用,本身无需对洞穴进行人工改造,故穴居从居住形式和行为看,它仅表示居住的状态和习俗,并不反映居住的建筑技术或人为的居住条件改善。
建筑特点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与演变一、概述1. 我国古代城市的兴起我国古代城市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商朝的都城殷墟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渐增加,城市的居住空间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二、城市布局与居住空间2. 古代城市的布局古代城市的布局一般遵循着“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城市中心通常会建设宫殿、祭坛等重要建筑,城市的周围则会分布着民居和商铺等建筑。
在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城市的商业空间、宗教空间等多种空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3. 从四合院到四合巷在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居住空间模式是四合院,它是由四面围合的建筑组成的一种庭院式住宅,而四合巷则是由四周环绕的小巷组成的传统居住空间。
这种模式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和变迁。
4. 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规划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规划在布局上注重私密性,注重居住空间的独立性和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往往围绕着宫廷地区或城市的中心地带展开,居住者在城市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三、居住空间的演变5. 城市规划的变革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规划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古代的城市中轴线布局到现代的网格化规划,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种尺度和多个层面的演变。
6. 城市的功能分区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多与城市的其他功能空间相结合,如宗教空间、商业空间等。
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分化,城市的居住空间也逐渐与其他功能分区相分离,并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划分。
7. 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态演变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从最初的四合院到后来的多层建筑、高楼大厦,居住空间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演变。
四、结语8. 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演变的因素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居住模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维持着单一的模式:相同的结构模式;面面俱到的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按照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备的设施与服务等等。
这种无视个体需求差异的均质规划模式,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指导居住社区快速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
譬如,一处旧城改造的居住区与另一处新区开发的居住区从传统居住区规划的视角找不出任何区别,然而在相同的物质载体上,却要承载着可能截然不同的居住生活和迥异的文化认知。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单一模式的反思。
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是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
联系理论(Linkage)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这些线有交通线、线形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秩序,建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
作用于城市肌理,可以为隐含在肌理后面的城市空间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城市肌理周围与其相联系的各构成元素,达到“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进而形成肌理的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场所理论(Place)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的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
居住区模式

简介:本文在回顾邻里单位模式形成背景及其与城市结构的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中国居住小区模式发展的过程和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对1960年代以来国外居住空间建设趋势的归纳,提出对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的建议。
关键字:邻里单位居住小区居住模式一、居住小区模式的原型和背景1.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组织结构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
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到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建协(CIAM)的推动和雅典宪章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
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
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
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 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 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 几个邻里单位围绕一个包括各项公共生活设施的城市次中心,中心的服务半径正好覆盖这些邻里单位城市中心被多个这样的城市基本组织单元,以及独立出来的工业用地、绿地等围绕,从而使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即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
别墅基本概念及其住模式

5
三、别墅设计的步骤
○设计者拿到任务书后,首先要对别墅的设计条件、建筑功能、 基地条件如朝向、景观、车流和人流的动线等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以及自己对建筑形式的设想确定对别墅形态的 意念。 ○运用建筑语言和手法,用草图把意念表达为设计的初步结果, 同时不断反复推敲空间形态、尺度、比例关系,结合对功能和效 能的评估,确定令自己最为满意的别墅设计结果。最后用合适的 表现方法传达设计结果。
中国古代著名的别墅有:1、晋代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2、唐代 蓝田王维德辋川别业;3、明代苏州的拙政园;4、清代杭州的金谷 别墅。
2
第一章 绪论
一、别墅的定义和特点 国外,3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住宅别墅,近代和现代
建造的别墅设备日渐完善,如 1、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建于1936年宾西法尼亚架于熊跑泉上 2、勒·科布西埃的萨伏伊别墅 3、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起居厅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餐厅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书房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更衣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卧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卧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卧室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坡顶的利用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儿童房
别墅室内环境设计——厨房
书房是居住者的读书、办公场所,应该布置在别墅中相对安静私密的 位置,如卧室空间、地下室或阁楼上,以远离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交通空间
30
-- 别墅的平面形态设计
1、门厅
门厅是从室外空间通过入口进入室内的过渡空间。门厅应该与起居空 间有最直接的联系,引导人流进入起居空间,同时也需要从门厅比较容易 地找到主要楼梯,并尽量隐蔽通往服务空间或卧室空间的走廊,从而做到
例谈城市边缘区居住模式

例谈城市边缘区居住模式1背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地带作为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前沿,生产生活模式将面临着巨大变化。
西安市的边缘地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发展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譬如边缘地带居住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过分依赖交通线路,呈“摊大饼”无序蔓延;封闭、内向型开发和管理模式造成各住区各自为政,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占用大量良田且低密度建设;边缘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缺乏,且就业条件与城市差距大,大多居民还得往返与城市和居住地之间;居住区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没有针对特定人群特定的区域;没有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居住分异现象,对自然村落千篇一律的拆除,抹煞场所记忆等等。
因此从居住空间结构自身的特征出发,同时考虑边缘地带的特殊性,研究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因,在城市宏观和住区微观两个层面探求居住空间结构合适的发展途径,形成和谐有序的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就颇具意义。
同时西安市作为西部大城市,城市化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它的居住空间结构发展思考对同类城市有借鉴意义。
2相关理论研究居住空间结构与城市边缘区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大规模的住区往往选择在城市边缘区建设,而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很大的也往往是住区的开发。
因此,住区建设是边缘区演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我国目前城市边缘区的大部分住区还停留在最初强调物质空间的邻里单位模式。
2.1功能主义的邻里单位模式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是为了适应由于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机动交通迅速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为了改变过去传统住宅区结构隶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网状结构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规划模式。
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及社区建设,目前大规模单一功能的居住空间以及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居住区及小区模式都体现了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化组织结构的作用。
2.2新城市主义理论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TOD”模式,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利莎贝丝·布赖特·贝克提出“TND”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居住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人及其在住宅中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与归纳。
生活方式受人自身的尺度、能力、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或者影响。
从居住模式到住宅模式反映了建筑设计应从“人的生活”到“建筑空间”的正确顺序,这也是住宅研究的正确方法。
生活方式的研究,将用户的住宅需求融合进设计语言中。
对居住模式的研究将住宅的研究视野直接落实到住宅使用者——家庭与人
模式是将一类不断重复发生的、类似的问题以及该类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行总结,找出此类问题的共同点并抽象成一定的描述及规范,以便遇到此类问题时无需再做过多的考虑,直接使用已经总结好的解决之道即可。
模式代表抽象与提炼,居住模式是居民在住宅室内等居住环境中生活行为的直接反应,而住宅模式是合理的住宅形式的基本要点,对住宅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对居住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人及其在住宅中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与归纳。
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包括对人体尺度进行的研究以及对人的居住行为进行的分类研究。
人体尺度:
居住行为: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居住行为主要分为四类:个人私属生活行为;社会生活行为;家务行为;生理卫生行为。
四类居住行为有相应的生活空间对应。
人人私属生活行为主要指私人就寝、私人衣物储藏、更衣整容、个人学习行为等,相应的功能空间分室为主卧室(夫妻)、单人卧室(次卧室)、双人次卧室。
社会生活行为主要是家庭成员起居、团聚、会客、娱乐、就餐、接送客人出入等,相应的功能空间分室组成有起居室、餐室、小门厅,有时涉及到工作室,这些空间的家庭共同使用特征和社会生活行为要求,使房间组合与分割更加灵活。
家务行为包括炊事行为、洗衣、缝纫等,相应的功能空间分室主要是厨房、洗衣间。
生理卫生行为主要为洗浴、便秘、洗漱等,相应的功能空间分室主要是卫生间及附属的过渡空间。
为了研究新世纪小康住宅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两国进行了“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就是针对居住模式的实态调查。
中国城市小康住宅合作项目工作组先后三年进行了三次实态调查,通过对实态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以下方面的结论:厅的中心问题;居住行为的推移现象;中国式D.K型厨房的可能;第二起居空间的形成等。
在以上的结论基础上,最后提出了小康住宅的新模式。
近年来家庭生活模式的变化: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方位内,住宅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框架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段时间总的特点是:社会生活水准和社会安全感有了明显提高,社会整体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妇女运动、人权运动逐步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
这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住宅平面布局设计和住宅功能发展应该适应这一社会文化的变化。
近几年家庭生活模式变化包括:
1.家庭小型化,家庭的独立性加强。
一方面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同时年长的人也不希望依赖晚辈,这些因素促使了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的解体。
家庭向小型化发展。
2.个体空间的重要性加强
对有界定的独立区域的要求不仅改变了单个的住宅平面,而且改变了住宅与居住者的相互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提出了“大厅小卧”的设计原则,这也成为一种思路。
于是起居就餐区域是共同生活的重点,睡卧区域被减至最小。
但不容忽略的变化是住宅平面中的重点在转移,当今平面布局的重点则是带起居功能的个体空间。
起居空间作为共同聚会点的重要性逐渐的降低,同时在卧室中除了睡眠之外,其他功能需求也需要得到加强。
3.少人口家庭数量的增加带来公共设施与住宅形式的变化
少人口家庭数量的快速增长也自然让人感到缺憾。
因为大家庭内相互帮助与支持的可能性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的要等价交换的社会服务机构。
家庭成员数量向少人口发展的趋势不仅要求住宅面积相应减少,而且要有与新的生活模式相适应的平面布局。
换句话说少人口家庭数量的增长要求设计者为住宅配置一些额外设施,使每个住宅单元有完善的功用。
除了配备全套设施的住宅形式,在未来将出现更多新的住宅形式。
比如基于经济条件、居住者年龄或社会原因等因素,住宅平面的一部分功能,如厨房将不再设置在单元内,而以公共设施或由专人照顾的形式来替代。
这样就有新的共同生活形式,也同样有新的归属感,新的生活模式不仅要求有相应的新的平面布局。
4.家庭交际日益减少并推向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现代人家庭交际日益减少,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化,人们工作压力普遍增大,居住日益郊区化,特别是在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人们每天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去上班路途上,除去睡觉时间,在家停留时间越来越短,家成为一天紧张工作后,放松和缓解疲劳的的港湾;很多人不希望回家后打扰或者受到打扰,无形中减少了交往的频率。
②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手机电话的普遍适用,大大提高了人们交往的便捷性,传统的家庭交际日益被网络等虚拟交际所代替。
③城市的流动性导致人们之间不容易建立稳定的关系,传统以单位或者族系为基础形成的交往网络不复存在,楼上楼下、左右邻居之间老死不往来现象常有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咖啡馆、茶馆、餐厅等地方为人们交往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人们喜欢在这些地方接待朋友,与朋友聊天交往,这逐步导致家庭交际推向社会化。
家庭交际减少以及社会化对住宅套型设计产生直接影响,传统“大厅小卧”注重起居空间的生活模式将发生改变,起居室交往功能减弱,相对应使用频率降低,住宅私密性增强,在问卷调查中,居民普遍反映,很少在家中接待客人,在中等户型设计中,起居室面积可以相对减少,把有限的面积用在其它空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