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生态村模式

生态村模式
生态村——可持续居住模式
一、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 生态村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居民的社区, “健康地发展”既包括人的生理健康,也 包括心理健康;既针对居民的个人生活, 也针对社区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生活。 • “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社区居民把生态村 的建设作为长期的目标,不能以牺牲他人 来换取自身的利益,不能以牺牲其他物种 来换取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将来而换 取短期的繁荣。
2、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
机动车是全球许多地方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为了减少对 自然界的压力,生态村鼓励把自行车/ 步行系统作为主要 交通方式。而交通系统的设计不仅会引导社区规划,同时 还会影响到生态设计的其它方面。
3、绿色建筑设计
1)、生态村提倡使用本地出产的天然、无毒的 建筑材料,如木材、可降解的粘土空心砖等。 2)、通过利用被动式采暖、自然通风、太阳能 装置等生态技术,来尽量降低住宅的能量消耗。 生态化的建设过程还要求将可更新的能源系统、 废水处理和食物供应综合在一起。
与开发商为主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不同,生态村的建设离不 开未来住户的积极参与。居民们在合力工作中形成的“凝 聚力”决定着整个生态村的发展走向。
(三)、管理模式
1、居民自我管理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在社区的任何事务中, 每个居民的意见都能以某种形式得到反映。
2、景观农业
为了确保当地的物质循环,生态村会留出一部分土地来种 植有机作物。生产出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满足社区内的部 分需求,还可以出售给周围的餐馆与市场。
4、永续耕种设计
永续耕种设计通过使人造住宅更加和谐地融入自 然,旨在保护生态栖息地、恢复自然物种的多元 化。
(二)、建造模式
1、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生态村的设计中,水源管理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生物废水处理,流域、地表水管理,水质及地下水位的保 护,这些都是生态村的主要内容。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回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回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回顾农村生态文明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就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面对农村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也开展了广泛和深入地研究。

本文旨在简要回顾学者们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思想,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未来研究的趋势。

标签:农村;新农村;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十八大报告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是所有国家步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生态文明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相适应,制约着农村可持续发展。

由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研究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为此回顾学者们对农村生态文明研究的思想,有助于在新时期的理论研究中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外农村生态文明研究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西方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开始对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破坏遍布全球。

在美国由于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制品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和土壤污染,引起学者高度关注,开展了生态问题的研究工作。

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P.Carson)1962年撰写《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对农药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人们因经济增长行为而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并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WilliamAlbreche)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他认为只要改变土壤中的腐殖质,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就能生产出比较健康的作物。

生态村

生态村

生态农村生态农村是指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村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1]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实际出发,按生态规律进行生态农业的总体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及工、商、服务等各业的比例,促进社会、经济、[1]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而建设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产、优质、低耗,结构合理,综合效益最佳的村级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或新型的农村居民点。

如中国江苏省建湖县董徐村,[2]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道路,开展了生态村的规划和建设研究,并使该村逐步形成一种种、养、加工一体化的生态模式,由历史上一个经济落后的小村,建设发展为一个生机蓬勃,综合效益显著的生态村。

生态村的概念生态村的概念最早是由丹麦的一位学者Robert Gilman在他的报告“生态村及可持续的社会”中提出。

其定义:“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 ,把人类的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色的居住地中 ,支持健康的开发利用资源及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

1991年丹麦成立了生态村组织并给出了如下的生态村的概念“生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它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四种组成物质的循环系统 :土壤、和空气的保护 ,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基于我国生态农业实践,我国学者目前普遍认同的概念:生态村是指在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范围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以取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显然,我国的生态村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仅仅在名称上偶然性地雷同,而彼此之间开始并无内在关系。

在发达国家,人们创建生态村的目的有三个:即生态化,宗教精神化,社会化,国外生态村要做到的是可持续的居住地及经济发展应该为生态村本身造福,强调农业生产的有机方式和自给自足,文化传统及决策的多样性,并重视现代科技的作用。

生态村发展及其生态整体设计

生态村发展及其生态整体设计

* 收稿日期 : 2009- 12- 30
作者简介 : 张
蔚 ( 1981- ) , 男 , 河北蔚县人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 究生 , 德国柏林工 业大学建筑系 联合培养博士 生 , 研究方 向
为国外生态村发展和案例研究 , 小城镇绿色住宅产业研究与开发。
34
西








报 ( 社会科学版 )
生态村的系统建构与整体设计从相关学者对生态村实践所做的总结可以看出生态村体现了最大程度的生态整体性它将生态社会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有机整合并以生态精神作为社区的价值观与核心凝聚力最终实现生态整体设计
第 29 卷 第 2 期 2010 年 6 月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 Xi an U niv. of A rch. & T ech. (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尔曼( Robert Gilman) 在 1991 年最早提出的, 生 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 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 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 , 支持健康地开发利 用资源, 能 够可持 续地发 展到 未知 的未来 ; 同 时, 丹麦生 态村组织 ( L S) 将生态村定义为 生 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 , 它 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 中四种组成物质 的循环系统: 土、 水、 火、 气的保护, 它们组成了人 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 全球生态村网 络 ( GEN) 的 定义为 生态村是人类在城市与乡村的 社区, 它 努力地将对社会环境的支持和 对生活较小的影 响结合起来 它将整合生 态设计、 永续耕作、 生态建筑、 绿色产品、 替代能源、 公众建造等等 。 生态村的概念 , 将物质的设计、 民主的进程 和自由的信仰结合起来, 并且提倡一种简单的生 活方式, 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不同的。生态村 的哲学中心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进自然环境。 史蒂文森( St ev enso n) 写道 :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 结构 , 生态村的发展方向是与当今的城市和乡村 的二分法是不相同的, 它代表了广泛的可适用人 类居住设计和重新改造的模式

从住宅产业生态转型视角浅析丹麦生态村发展

从住宅产业生态转型视角浅析丹麦生态村发展
2 处理的水用于浇灌花园农田 。 社区拥有 5 hm 有机
图1 Fig. 1
迪塞科尔德生态村
农田, 种植有机蔬菜, 供给对内需求及对外出售 。 社 区中心可以进行汽车及自行车的租赁 。 居民共同管理 社 区 大 小 事 务, 在季度会议上提 出决议并集体讨 论, 采 取 民 主 管 理 进 程。该 生 态 村 至今已提供约 10 个社区内部 提倡工作生活一体化, 的全职工作 。 2. 2 安德山木芬德特生态村 安德山木芬德特生态村位于阿胡斯市( Aarhus )
檮檮殑
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殑
总能源消耗量的近 40% , 而同 时 气 候 变 化 使 得 住 宅 建造业需要重新界 定 建 造 技 术 标 准, 以达到节能需 求 。 内因和外因共同使得住宅产业的生态转型成为 丹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 作为社会技术系统的住 宅产业的转 型, 应 该 是 对 系 统 中 的 技 术 体 系、 参与 者、 内部网络 、 体制 框 架 等 元 素 进 行 重 新 配 置, 进而 达到对整个系统的变革 。 但是由于其根植于当前社 方法制度和观念意识中, 因而难以实 会的物质形态 、 施根本性的转变, 生态转型在这里通常只显示为现 行技术增 量 和 整 体 系 统 优 化
图6 Fig. 6
土坯砖建筑建造过程 图8 Fig. 8 蒙克斯戈德生态村 The plan of Munksgaard Ecovillage
2 北 15 km , 占地 23 hm , 共有 84 户约 220 人 ( 图 5 ) 。
社区能耗节约 首 先 体 现 于 低 能 耗 建 筑, 方便就 及纸浆保温层本身具有较低 地取材的风干黏土 砖, 的能源消耗, 并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热损耗设 计得以最小化 。 所有的建筑均设置太阳能光热板进 行热水供 应 。 其 次, 社 区 设 置 热 工 厂, 内置功率为 180 kW , 通过燃 烧 中 性 木 微 粒 来 为 社 区 供 热, 社区

生态住宅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生态住宅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生态住宅基本特征及其启示生态住宅指的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科学设计和建筑技术手段来创造符合人类居住需求的住宅。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启示:1. 环境友好:生态住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选择环保材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节能措施等。

这提醒我们在建造和改造住宅时要注重环保,推动可持续发展。

2. 节能减排:生态住宅注重节能减排,通过科学的能源利用和高效的建筑设计来降低能耗。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优化建筑结构等。

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方式。

3. 健康与舒适:生态住宅强调人居环境的健康和舒适性,通过合理的室内布局、通风采光、室内空气净化等措施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这提醒我们在选择和设计住宅时要关注室内环境质量,注重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感。

4. 生态景观:生态住宅注重在建筑周围打造生态景观,包括绿化、水体、生物多样性等。

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这启示我们在规划和设计社区时要注重生态景观的打造,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健身环境。

5. 社区共享:生态住宅鼓励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社区共享和互助。

例如,共享公共设施、共同管理和维护等。

这提醒我们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居民的参与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6. 教育意义:生态住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它通过展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教育居民关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重要问题。

这启示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7. 创新技术:生态住宅借助创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建筑的生态性能。

例如,智能化控制系统、建筑节能技术等。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建筑的融合,实现绿色、智能的住宅发展。

生态住宅的基本特征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在建筑和居住方面的指导和借鉴。

通过注重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健康舒适、生态景观、社区共享、教育意义和创新技术等方面,我们可以打造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住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村——生态居住模式概述

生态村——生态居住模式概述
人 , 麦学 者 R br Gla 丹 oet i n在理论 研究 与 组织 推 广方 m
的根本反 思 。每一 种文化 都与一 种精 确 的空 间组织体
系有关 , 种 空 间 总 的来 说 又是 对 文 化 的一 种 反 映。 这
关 于生 态村 的思考 , 实 上必 须 由对 社 会 组 织 的严格 事 讨 论 开始 , 而定下 对结 构 的理 解 。 从
环境下 , 生态 村运 动应运 而生 。 早在 2 0世 纪下 半 叶 , 一些有 识 之士针 对工业社 会


社 会 结 构 和 空 间体 系
的弊病 就开 始提 出类 似生 态 村 的居住 模 式 , 合作 住 如
关 于生态 村 的话 题包 含着对 社会 结构和 空间组织
屋(O os g 、 C- ui ) 永续耕作定居点 (e au uest — h n pr ch r el m t e m ns 等 。2 et)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们 开 始 关 注 其 可 人 持续内涵 , 邻里型社区、 生态节能技术 、 循环利用水 资 源等 方面 的研 究 相 继 出 现 。作 为 生 态 村 运 动 的发 起
生态村 的社 会组 织 方 面 的本 质 含 义 : 于 整 个社 会 。 属 虽然 不 同的生态村 中管 理 的具 体操 作 不 尽相 同 , 是 但
这种基 于无 秩序模 式 、 有一 定 平 均 主义 的特征 在 本 具 课 题 的调查 中确是 普遍存 在 的 。 不 同于西方 民主 国家 , 生态 村 中的决 定 并不 是 通 过投 票得来 的 。这 种方 式虽然 可 以使 决定符 合多数 人
中图分类号 : U4 .1 T 2 1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39 2 1 ) 1 0 00 0 84 3 (0 0 0 - 5 - 0 4

未来的生态村

未来的生态村

未来的生态村
林孝熊
【期刊名称】《科学之友:A版》
【年(卷),期】1995(000)011
【摘要】西班牙伊维萨岛上有一个村庄叫圣特佐赛尔,那里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村,村民约有400人。

生态村在意大利建筑师阿特利诺领导下由欧洲各国的一些专家共同规划设计。

预计第一批建筑物将于1998年建成。

村里的『智能』房屋将利用太阳光作为能源,室内的温度可以自动调节。

这种房屋采用最新的工艺技术和最新的建筑材料,一种叫聚碳酸酯的铝合金构
【总页数】1页(P6-6)
【作者】林孝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18
【相关文献】
1.转型视角下一个生态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面貌——上海市第一生态村前卫村调研报告 [J], 陈明
2.生态村镇建设问题研究——苍南县生态村镇建设实证分析 [J], 钟锦多
3.美国城市生态村可持续性解析——以洛杉矶生态村为例 [J], 岳晓鹏;李有芳;常猛
4.国外生态村落可持续探究——以丹麦蒙克斯戈德(Munkesoegaard)生态村为例[J], 姜奇奇
5.探究生态村发展问题及应对方案——以钟山县龙岩生态村为例 [J], 莫雅兰;潘冬连;文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内容摘要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渐趋恶化。

自然资本论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以自然资本为出发点的新的产业革命。

基于对可持续住区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蓬勃兴起。

“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

” [1]它以生态设计、社会民主和文化融合为最主要标志,已逐渐发展成为可持续的人类生活模式之一。

引言从24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摩尔爵士(Sir Thomas Moore)的“乌托邦”,从19世纪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到20世纪80年代的“生态球2号”(Biosphere II)试验,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当传统聚落自发的生态意识默默转变为人类早期的生态萌芽,当工业时代反自然的生态沉沦逐渐转变为当代可持续思考的生态觉醒后,人类聚居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将随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使得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可能在今天成为可能,生态村在全球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未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村的理论背景1、“自然资本论”——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物质文明水平迅猛发展。

然而,人类社会也付出了严酷的代价。

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严重地依赖于人造资本的增长,并以严重地损害自然资本为结果。

西方世界开拓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以“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的,它的目标是满足富裕的人们过舒适生活的需要,它的方法是为所欲为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肆意地掠夺,它的后果是人与自然陷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口激增、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实际上已经使人类社会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歧途。

针对传统产业模式所带来的环境危机,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优势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自然资本论(Natural Capitalism)认为,经过200多年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资源稀缺图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出路在于再搞一次工业革命,全面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即用较少的材料生产更多的产品,从每单位能量或材料消耗中获得相当于以往几十至上百倍的收益。

自然资本论根据生物学原理重新设计工业,彻底消灭工业废物,使经济活动内断断续续的商品生产转变为连续的提供价值和劳务的活动,并不断扩大自然资本的储备。

按照自然资本论,走向新的环境革命的历程要求传统的经济模式在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转移:提高价值链资源生产率(resource productivity);仿生闭环制造(closed-loop production);建立服务和流通经济(service economy);自然资本的再投资(reinvest nature)。

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进行“整体设计”(whole-system design),而改革的目标正是建立循环型的经济[1]。

2、“循环设计”——从摇篮到摇篮“从摇篮到摇篮”是由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Michael Braungart)在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一套循环设计理论。

“从摇篮到摇篮”理论旨在把生态循环观点引入建筑与制造业,帮助人类设计出更加健康和环保的材料、房屋与聚落形态(图1,图2)。

概括起来,“摇篮到摇篮”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垃圾等于养料”与把物质材料视为垃圾处理的“从摇篮到坟墓”理论不同,“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是基于消除垃圾的封闭循环体系,不是“减少破坏”,而是“变废为宝”。

(2)优化使用材料一方面开发新型聚合物、稀有矿物作为工业与建筑业用料,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当地自然资源,通过高技术与低技术手段的结合以实现材料的利用价值。

(3)利用自然能源通过直接的太阳能收集或者被动式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风能等。

(4)多元化发展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多功能的混合体。

作为对“从摇篮到摇篮”理论的深入发展,威廉•麦克唐纳与迈克尔•布朗嘉特在20世纪末合作完成了《汉诺威宣言》(Hanover Principle)。

在宣言中,作者重新审视了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之间的冲突,为建筑师提供了一套生态设计指南。

[1]二、生态村运动的发展1、生态村运动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就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处处公正、人人平等的社会。

1516年,随着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出版《乌托邦》一书(图3),众多有识之士开始寄希望于他笔下的“乌托邦”,将其作为一个理想家园的范本。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实现乌托邦式的梦想,始终没有停下过实践的步伐。

20世纪60年代中叶,一种名为“合作居住”(Co-housing)的社区模式在丹麦兴起(图4)。

“合作居住”社区通常由20-30个家庭组成,社区成员直接参与住宅的建设与管理,并且会分享一些生活设施。

20世纪70至80年代,受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一些主张非主流生活方式的社区基于某种意识性或者社会性因素迅速建立起来,比如嬉皮士社区(Hippie Communes)等。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合作居住”的基础上,以提倡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首批生态村在欧洲出现。

1990年,Gaia基金会在丹麦成立,致力于对生态村的研究与实践。

一年后,Gaia基金会发表题为《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Eco-villages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生态村的概念。

1994年,在Gaia基金会的支持下,“全球生态村网络”(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GEN)成立(图5)。

1996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讨论如何使人类在地球上保持可持续的居住地,如何保护环境及未来的城市文明,从此生态村运动开始在全球蓬勃兴起。

1998年,作为可持续居住模式的典范,首批生态村入选联合国评出的“百项最佳实践课题”(Top 100 Best Practice)。

[1]2、生态村概念的提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及其郊区,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量消耗以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生存环境以及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村(Eco-village)的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学者罗伯特.吉尔曼(Robert Gilman)在1991年正式提出,“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

”;丹麦生态村组织(LØS)将生态村定义为,“生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它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四种组成物质的循环系统:土、水、火、气的保护,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球生态村网络(GEN)的定义为,“生态村是人类在城市与乡村的社区,它努力地将对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对生活较小的影响结合起来......它将整合生态设计、永续耕作、生态建筑、绿色产品、替代能源、公众建造等等。

”[2]生态村的概念,将物质的设计,民主的进程和自由的信仰结合起来,并且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不同的。

生态村的哲学中心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贴进自然环境。

史蒂文森(Stevenson)写道:“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结构,生态村的发展方向是与当今的城市和乡村的二分法是不相同的,它代表了广泛的可适用人类居住设计和重新改造的模式。

”(图6)3、生态村发展的现状全球生态村网络(GEN)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生态村运动遍布世界七大洲,共有近300个生态村。

欧洲拥有生态村的国家最多,有25个国家;南美洲有7个国家;亚洲有5个国家;北美洲有4个国家;大洋洲和非洲各有2个国家。

[1]尽管在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一些有着生态村特征的社区建设,但目前公认的生态村主要分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根据生态村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把人们创建生态村的目的分成三种类型:生态化、宗教精神化和社会意识化。

虽然大多数生态村都是基于某一种目的类型建立起来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目的类型的影响。

随着近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生态观念逐渐成为生态村至关重要的一环。

即使是一些当初以某种宗教精神建立的社区,现在也开始受到生态观念的影响,积极采用现代生态技术来建筑房屋。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倡导非主流生活方式的社区中,也许在个人或社区水平上实现了可持续,但它们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

随着生态村的发展,现在居民能够以多种方式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

譬如一些生态村就建在市郊,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学校、商店和服务设施。

在搬入这种社区后,居民仍保留他们原来的工作,维持既有的社会关系。

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并通过召开学术会议、出版杂志、建设网站等宣扬自己的理念。

因此,生态村的影响最终将不仅仅局限在已建成的社区内部,而是作为未来的一种人居方式来传播。

三、生态村的特征1、生态村的基本特征迄今为止,对于如何评价生态村还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因为不同环境中的生态村不能一言以蔽之,需要依照地理条件、社区类型的不同而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