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居住区规划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如下所示: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是指对乡村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实现乡村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和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乡村居住区规划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乡村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会对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重要性和目的进行概述,然后将在正文部分分析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关键要点,展望未来乡村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结语。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讨论重点,有助于理解和吸收文章的主要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旨在提出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有效规划方案,以满足乡村居民的居住需求和提高乡村居住环境品质。

通过对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以期为乡村居住区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乡村建设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视和关注,推动乡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2.正文2.1 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乡村居住区规划是指对乡村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乡村居住区规划对于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规划的乡村居住区,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小区规划设计——村镇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小区规划设计——村镇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村镇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摘要:随着人们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生活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生存和温饱层面上,而是越来越重视精神娱乐的生活方式。

住宅小区作为与居民日常起居的依托,其规划设计是建筑的蓝本,是整个工程的预期展现,在设计理念上应该考虑更多的人文关怀。

本文就村镇住宅小区的现状与规划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并从未来的预期上分析规划设计的重点。

关键词:村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研究从我国村镇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历史过程来看,我国的村镇住宅小区正经历一次从形式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向多样化,创意化,合理化的规划设计转型。

优秀合理的住宅小区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处于较优越的交通区位,人文区位的住宅小区更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所以,在对村镇的住宅小区的具体规划设计中,我们一定不能脱离具体实际,要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一、住宅小区的设计要求与总体的原则1.居民基本的使用要求。

村镇的住宅小区是居民安居,生活和从事生产或工作的场所,居民的主要生活都是在住宅小区里进行的,所以,住宅小区的便利和舒适,就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村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设计上就应该考虑村镇居民的主体人口组成,并按当地生活习惯合理地规划各种各样的生活配套设施。

2.小区基本的安全要求。

住宅小区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小区在设计上必须要以安全舒适为出发点,所以,住宅小区在规划的同时除了考虑主要的安全标准和治安要求外,还需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建筑标准,如安全疏散通道和群众集中地,防火设施,设置安全的楼间距等等。

3.建设施工的经济要求。

在生活用地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住宅小区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利用建筑用地,并且与村镇居民的生活用地相适应,并且要研究推算好居民区的各项用地的指标,施工的标准,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的水平相适应。

还有一点,要提前考虑好建筑分期,是一次性完成还是分期建设,这些都要考虑到居民的经济水平与个人意愿。

新农村集中居住区景观规划探析——以大邑县蔡场镇云南社区为例

新农村集中居住区景观规划探析——以大邑县蔡场镇云南社区为例

村 改革 中存 在 的深 层 次 问题 仍 然层 出不 穷 l 如一 些 2 j 。
地方 政府 好 大 喜功 , 根 据 本地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实 际和 未 农 民意 愿 盲 目建设 。 即所 谓 的 “ 观 秀 ” “ 绩 秀 ” 景 和 政 ; 或 者 实施 过 程 中基 本停 留在 落 实 房屋 统 一 建 设 、 单 简 绿 化 和基 础 设施 建 设 上 , 未将 新 农 村 集 中居 住 区建 还 设 提高 到景 观规 划 的高度 因此 , 过对 现有 新农 村 景观 规划 的研 究 分析 , 通 总
11 自然 条 件 .
大 邑县 位于成 都 平原 与龙 门山的交 接处 .蔡 场镇
的现 状 , 些 新农 村 建设 走 样 、 头 性 变 质 歪 曲和 农 一 苗
处 于 大 邑县 城 东南 , 县 城 约 2 m, 距 5 k 属平 坝 地 区 , 其
气候 条件 属 于亚热 带 湿润 季风 气候 , 暖湿润 。 量充 温 热
现 规 模 大 、 色 鲜 明 的 特 点 。但 是 纵 观 全 国各 地 建 设 特
社 区管 理体 制 的建 立 , 加快 农 业产 业 化发 展 . 2 0 — 于 07
20 0 9年在 大 邑县 开 展农 民集 中居住 区建设试 点_ T作 , “ 以点带 面 ” 全面 推动 本市 城 乡一体 化 进程 。

c nt a ie e i e e e r lz d r sd nc
,_。___________。。。— —
Ca e s u fYun n Co m un t fCa wn i Da iCo t s t dy o na m iy o iTo n y un y
K e o ds: e c u r sde;a ds a e plnnig yw r n w o nty i l n c p a n

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探析——以宝应县黄塍镇大陆湾小区为例

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探析——以宝应县黄塍镇大陆湾小区为例
收 稿 日期 :0 1 9—1 2 1 —0 2
该集 中居 住 区规 划 中能容 纳 一 万 人 的居 住 。 对该 居住 小 区的定 位 是 集 居住 、 商业 为一 体 的 高
作者简介 : 黄开林 (94 ,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助教 。 18 一) 男,
Ke od : rl oc n a drs e t l ir t l nn ; o bet ei ig pic l y w r s ar a cn et t ei ni si ;p n ig sl ojc d s nn ; r i e u re d a d tc a e g np
On t e Pl n i g o h a n n f Rur lCo c n r t d Re i e ta sr c s a n e t a e sd n i lDit i t
— —
A s t d fDau n Di rc n Hu n tn wn,B o ig Co n y,Ja g u Pr vn e Ca e Su y o l wa s iti a ge g To t a yn u t in s o i c
在 我 国城 市 化进 程 中 , 随着 城 乡联 系 的 日益 密切 , 城市 文化 和生 活 方 式不 断 向周 边 乡村 地 域 扩散 , 乡村城 镇化 、 乡一 体化 趋势 明显 。为发 挥 城 社 会文 化娱 乐等城 市型设 施 和所有 非农业 活动 的 集 聚经 济效 益 , 真正 达 到乡村 城镇化 的客 观要 求 , 应 尽可 能地使 这些 非农业 活 动及其从 业人 员在 地 域 空 间上 实现 相对 聚集 。 因此 , 国在 “ 我 十一 五 ” 规 划 中提 出 了“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 战略 , 求 要

浅议农村住区规划

浅议农村住区规划

浅议农村住区规划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如何计出配套完善、合理实用的新一代农村居住区。

关键词:农村;住区规划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rural status quo, taking into account how the new gener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mplete,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Keywords: rural; settlements planning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建设中应以农民为核心,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为目标,从各方面综合考虑,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始终贯彻农民是新农村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的思想,并结合当地城乡文化特色,设计出配套完善、合理实用的新一代农村居住区,促进城乡统筹的健康发展。

1 农村的住区的现状农村的房屋大多没有设计图纸,邻里亲戚间相互效仿,形成了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布局及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占地面积大且不美观等不良因素,甚至在结构和构造方面还有留有很多隐患,不能保证房屋的安全性能。

国家关注民生,为了改善农村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从这20个字中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只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止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包括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涵盖了多方面的意义。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新农村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展开,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建设新农村,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回迁安置成为紧要问题。

关于中心镇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中心镇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中心镇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摘要】随着乡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土地资源更为严格的控制,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结构,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已成为规划工作的重要思考内容。

如何在乡镇规划区内适度引导村民集居,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而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集约化生产。

本文是笔者在进行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保留、撤并等遇到的诸多问题作出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乡镇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乡镇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位于苏北地区,宿迁市南大门节点位置的泗洪县双沟镇,与其它快速发展的乡镇一样面临着一个新的难点,即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诸多问题。

2009年,按照泗洪县的工作部署,结合双沟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泗洪县人民政府委托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泗洪县双沟镇镇村布局规划和一些保留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的详细规划,并开展了一些康居改造试点。

从这些工作中,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实地查勘、后期总结,对规划区内的村民集居区规划编制做了粗浅的思考和初步的探索。

二、规划编制背景(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项要求为总体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布局、分类指导、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要求,规范村镇规划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双沟镇的农村面貌有了根本的变化,通过康居示范村创建活动,引导和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快了双沟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自身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距离农业现代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经营管理较为粗放,农村基础设施等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现代化城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由于原有规划从结构和深度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城镇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结合《泗洪城镇体系规划》、《泗洪县双沟镇总体规划》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双沟镇为泗洪县中心城镇的总体定位,也为今后镇域内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布局指明了方向。

居住区规划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二、调研方法1.网上调研:通过互联网相关文献、政策及案例,获取各地居住区规划的背景、要求与实施情况。

2.实地调研:选择三个典型的居住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相关单位负责人、居民进行交流。

三、调研结果1.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1)规划设计不合理: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创新性,仍然采用传统的公寓建设模式,导致居住区单一化。

(2)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居住区规划仅考虑住房建设,忽略了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居民生活不便。

(3)绿化空间不足:一些居住区规划将土地利用率过高,导致绿化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4)交通出行不便:部分居住区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导致交通拥堵和不便。

2.居住区规划的成功案例:(1)A居住区:该居住区通过采用多样化的住房建设形式,包括小高层、联排别墅、低密度住宅等,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居住空间,提升了居住区的品质。

(2)B居住区:该居住区在规划设计上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齐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3)C居住区:该居住区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绿化空间的建设,将绿地、景观公园等融入居住区,使居民可以享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好。

四、调研分析与建议1.分析原因:2.改进建议:(1)创新规划设计:发展居住区应注重创新,采用多样化的建设形式,提供不同层次的住房选择,并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

(2)完善配套设施:居住区规划应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公园、商场等,以方便居民的生活。

(3)加大绿化空间建设: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绿化空间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绿地和景观公园,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改善居住环境。

(4)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交通拥堵。

(5)完善政策执行:加强对居住区规划的监管力度,确保规划的落地执行情况,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五、总结居住区规划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安徽新农村建设居住区宅间环境发展模式探析

安徽新农村建设居住区宅间环境发展模式探析

美好的宅间环境不但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美的享受 , 同时
又能陶冶人的情操 , 促进精 神文明建设 。在当前建设社会 主义 新农村的新形 势下 , 以安徽 为原 点进行新农村 居住间宅间环境 的发展模 式研 究具有特殊意义 。
控焚烧 , 造成资源浪费 , 地力损伤 ; 另外在加工生产过程 中产生 的有害气体 、 、 、 噪音 病菌 烟尘 、 垃圾等 , 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 措施 , 造成宅 间环境质量差 , 损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 。
归 纳 为 以 下几 点 。
和景观特别重视 , 中居住 密集处对宅 院进 行绿化 , 村 直接提 高
村 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怀化 市石 门乡双村村精心编制村 总体 规
11 . 村镇规划滞后 。 建设乱
划 。坚持 以“ 改建为主 , 新建为辅 ; 理用 地 , 合 保护耕地 ; 因地制
长期以来 , 农村宅基地 布局混乱 , 无序建房现象严重, 住宅 外观差异较大 , 没有进行规划 和整理 , 村外楼房林立 、 村内空壳 的现象较普遍 , 此外居住空间的住宅 、 道路 、 绿化 、 服务设施 , 彼 此功能划分不明确 , 空间相互 交叉 。 住宅 的高度 、 日照 、 间距 、 朝
积稀少或者是 绿化树种选择不合 理 ,造成夏季 阳光直射 升温 快、 温度高 , 季保温效果差 、 冬 散热快 的环境。 1 . 3农村经济多样性带来的环境 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多样性 的发展 ,一些小型 的工 厂 、手工作 坊、 养殖 的废物得不 到有 效利用 , 广大农村随 意丢弃 、 堆放 、 无
2 国内新农村建设居住 间宅 间环境模式借十六届 五中全会 中指 出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我 “ 目前 , 农村住房条件也 得到明显 的改善, 村的基础设 施 农 和公共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较快 的发展 , 通过实施村庄整治 明显 改善 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农村 的理念也在更 新, 上述 的情况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 的发 展要求 , 绝大 多数农村 环境脏 、 、 、 , 民人居环境不尽人意 。 乱 差 散 农 与此同时新农村 的 国现代化进程 中的重大历史 任务 ” 。要按照“ 生产发展 、 生活 富 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 管理 民主” 的要求 , 坚持从各地实际 出 发, 尊重农民意愿 ,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第5期◆版本1.0◆2017年5月文章类型:论文|刊号(ISSN ):2425-0082
Builking Developments
建筑发展
乡镇居住区规划模式探析
季津津1常伟2
1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2100932南京慧龙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210014
DOI 号:10.18686/bd.v1i4.345
[摘
要]居住区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还涉及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及行为等领域,关系到千家万
户的生活质量。

在新型城镇化下,居住区从城市走向乡镇,渐渐取代独门独户的自建房,成为了乡镇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反应一个乡镇形象的重要名片。

因此,探索乡镇居住区的规划模式,为乡镇居民找回"归属感",也成了目前小城镇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乡镇居住区;以人为本;开放式住区;人文环境;乡镇肌理;生态文明建设
1.目前乡镇居住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1.1机械式布局
我国小城镇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乡镇居住区开发仍停留在满足安置等基本居住问题。

住房的商品化,使开发主体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乡镇的传统人文特色和社会关系。

目前的乡镇居住区开发模式单一,功能及空间结构层次单一,主要面向中低端的消费群体,环境设计趋于底线,极力压缩成本,居住区成了简单的“方块块”,对很多乡镇居民来讲,拆迁安置后的人居环境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比之前的自建房更差。

1.2服务设施低配化
很多乡镇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过于简单,有些居住区甚至没有所谓的公共服务配套,部分居住区的儿童仍去镇区私立幼儿园上学,更没有所谓的图书室、体育设施等。

1.3居住环境肌理破坏
目前很多乡镇居住区设计忽略了地方人文特色及原有乡镇肌理的保护。

19世纪末的西谛曾在他《城市建筑艺术》中强调,建设“是自然而然、一点一点生长起来的”,不是在图板上完成设计后再到现实中去实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只依靠直觉及工具,甚至不进行现场调研分析就设计,结果必然是“僵死的规则性、无用的对称以及令人厌烦的千篇一律”。

乡镇的自然环境比起城市有更多的水系支流,植被也多样复杂。

目前很多开发商在建居住区时对原有的环境毫无保留,使居民失去了熟悉的场所感。

2.乡镇居住区规划模式探讨2.1以低、多层为主的低容积率开发
乡镇居民传统的居住模式为宅基地自建房,一般不超过三层,这样的居住方式使居民习惯了亲近土地和大自然的生活模式。

安置于居住区后原本已丧失部分的“归属感”,如果居住区再以高层或者高容积率开发(意味着高密度的居住人口),会导致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下降,从而影响居住的生活环境与品质。

乡镇的建设用地存量相对较多,人均
建设用地有很大的调配空间,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偏向于以低层、多层为主的低容积率开发模式有助于乡镇人居环境特色的保护。

2.2以人为本的功能布局
乡镇居住区规划建设应保留以往亲切自然融合的邻里关系和人地关系,只在居住方式上发生改变。

2.2.1居住的“分而不离”
乡镇居民以中老年居多,他们需要亲友邻里的广泛联系、交往、慰藉和帮助,所以“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比较理想。

因此,居住区规划中提倡两代居或邻居式的住宅设计,使其相对集中居住。

比如老年人住宅设置在一二层,年轻一代设置在三四层。

另外也可考虑横向混合布局,比如设置以低层建筑为主的老年居住组团,组合方式采用院落式等,布置在小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之处,靠近社区生活服务网络,便于其自助、自娱、自我服务,并应靠近居住区主要道路,使机动车方便到达单元门口。

在该组团的外围则可适当布置供青中年居住的多层甚至小高层,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区形态。

2.2.2集中的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
乡镇居住区同城市居住区一样,应有适当的集聚效应。

将服务设施集中布置,便于提高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利于居民的相互交往。

新建或已有的居住区应考虑不同的居住方式进行规划布局或更新改造,设置一定比例的亲子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实施无障碍设计,保证老幼容易辨认方便到达,针对老年人应增加生活援助中心、托老所、医疗保健站等。

另外,基于乡镇传统的人地关系,居住区内可考虑设置一定比例的集中种植区,让乡镇居民回归自然回归以往的劳作状态。

2.3开放式结构及部分土地混合利用模式
2016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开放式住区消除了割裂空间的围墙,意味着更开放的公共
第1卷◆第5期◆版本1.0◆2017年5月
文章类型:论文|刊号(ISSN):2425-0082 Builking Developments建筑发展
空间、更方便的社区服务、更富活力的居住氛围及更便利的出行。

乡镇生活本就是互来互往的开放式邻里关系,因而居住区规划也要秉持开放共享的规划设计理念,规划单元与原街道街坊范围宜对应,公共服务设施宜按街道和社区两级统一配置。

此外,以大多数居民所习惯的“底商上住”的模式为基础,探索土地混合利用模式。

例如在以慢行系统为主的小尺度街区里的居住区,临街建筑布局“底公(公共用途,比如商业)上住(特殊居住,如商业公寓等)”,有利于增加社会混合度,提高居住区的开放性和服务均好性,强化空间活力的均衡性,减少机动车出行要求。

2.4原有肌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国家五年规划。

只有响应国家号召,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居住区规划才能融入规划的新形势。

而乡镇居住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同乡镇特有的肌理结合起来,一个城镇的路径及水系是其最基本的肌理,这些基本元素创建了居民的归属感。

在居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保留原有的“蓝、绿”空间,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居住区生态环境的系统建设和改造,尽量避免随意填塘移树的举措。

此外,要预留出监测系统空间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对于未来在居住区内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控及惩处。

3.结语
居住区规划作为基本空间物质资源分配的一种手段,正在实现从物质空间规划向社会综合规划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修补城镇功能提升空间品质的重要举措,在城乡治理体系中越发举足轻重,只有探索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方法,才能保留乡镇居民原本的生活习惯和人文特色,才能保护乡镇性格,使其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
[2]陈一薇.新养老模式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
[3]杜欣欣、李志斌.城市居住区规划模式的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11.
[4]顾晶、周珂.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开放式街区规划实践——
—以宝兴县灵关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16.
试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贾克祥
山东德建集团有限公司二建建设分公司山东德州253000
DOI号:10.18686/bd.v1i4.288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提高,其中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于建筑施工实施的全过程,施工前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定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实施时严格按相关规范、标准、制度科学的管理,规范质量检查、验收制度,才能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安全。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当前我国虽然极为注重建筑项目建设,但是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建筑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不够科学的现象。

建筑施工耗时长、涉及到的技术标准也较为繁琐,这无疑为建筑施工带来了不便。

但是同时也说明了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即什么工程阶段运用何种管理办法,执行何种技术水准都是需要贯穿严格的标准。

然而落后的施工技术无法满足施工强度要求,只能依靠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弥补,需要更长的工期来完成既定任务,这无疑都加重了工程施工成本。

而管理水平的落后会从整体上给施工带来不便,施工进度安排、各部门协调、人力调配、成本控制都属于管理范围,而管理落后势必会影响施工质量及成本。

1.2人力资源紧缺,施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众多,全国各地都在搞建设。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所需的人力资源更是庞大。

然而数量的累积同时也为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多隐患。

在建筑工程中,管理人员作为施工协调者,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当前合格、优秀的建筑管理者是供不应求,各建筑企业不惜高薪从同行中挖掘优秀的管理者。

现如今建筑管理者形成以项目为单位,一旦负责的项目建设完毕后则会继续寻找下一个建筑公司。

如此形成管理者频繁跳槽,一方面形成管理者对薪酬要求持续增高,另一方面也使得管理者陷入不稳定、空值的局面。

1.3施工设备比较陈旧落后,材料的管理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