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形态初探
城市居住形态_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_秦红岭

·总第435期·2010第2期□秦红岭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展开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空间主要的组成元素,居住空间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我国大城市,2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居住空间郊区化的现象,便是城市形态形成“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又如,高低档次不一、类型不同的住宅区组成了城市形态的“马赛克”式的镶嵌图,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极化,以至出现城市的“富人区”和“贫民区”。
〔1〕居住空间形态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的功能和城市效率的实现。
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上的阶层分化趋势,涉及空间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芝加哥学派针对当时美国城市出现的两极分化、居住隔离等社会现象,借用了生物界自然竞争的生态学规律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指出人群居住的空间区位是分化与竞争的结果,强调经济因素、土地价值对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居住空间结构的三大模型,即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
上个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学派和冲突理论基础上,一些城市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住房资源对社会分层的意义,指出不同地理(或空间)区域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居住的空间区位与个体其他社会资源的拥有具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分异加剧。
中国古代居住形态的变迁初探

的偶 然性 , 这种偶 然蕴 藏着必然 。经济基础 、 会结构 和文化 邑建设体 制、 但 社 规划 制度 及 具体 营建 制 度。 《 ” 中国古 代建 筑 史》 认
“ 至少 范式 , 深刻 影响 、 框定 着居住形 态 的特 征及 其发展方 向。这些 制 为 :此项载述如果说不是反映 了周初 王城建设 的大致轮廓 , 约、 影响居住形态 的因素 , 以概括 为“ 可 自下 而上 ” “ 与 自上而 下” 也是对西周王城一种理想模式 的描绘 。 ” 两个方面 。居 住形 态 作为 一种 秩 序 , 的产 生 、 展、 它 发 消亡 与 重 3 北 魏 时期—— 规 则的初 演 组 ,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由“ 与“ 的共 同作用来 主宰 , 以此轮 回 , 生 东汉末年 , 在曹操统治的北魏 , 新建 了一座都城邺 城( 河北 今
产 , 异屋而 同财 ”《 记 ・ 服 ・ 即“ (礼 丧 子厦传》 。这一 时期的聚落 在 善 的建立起 来 了。曹魏 邺城集 宫城礼 制 、 谨里坊 、 ) 严 网格 道路 于
经济上往往是 自给 自足 、 对独 立 的 , 相 是一 种 原始 的 自然 经济 。
一
体, 袭承《 工记》 考 而又不完全拘泥于 此 , 对后世 的都 城建设 , 起 中图分类号 : 一9 NhomakorabeaTU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中所说 的秩 序 , 的是一种 规则 , 指 一种 形态 。五千 年 的泱 论述 “ 匠人 营国 , 方九里 , 旁三 门, 国中九经九 纬 , 经涂九 轨 , 祖 左
面朝后市 , 市朝一 夫。对于这段 话 的年代 和 出处 , ” 曾引起 史 泱大国写就了一部气 势恢 弘 、 大精 深 的历史 , 老的 中华 民族 右社 , 博 古 用历史来 承载智 慧与追 求。 学界众说 纷纭的观点 , 但不管怎样 , 它在筑城史 中的作用 , 是勿庸 城市规划原理》 为 : 成书于 春秋 战 国时期 的《 礼 ・ 认 “ 周 所谓 的居住形 态 , 主要是 指居 住生 活 的实体形 式 、 间环 境 置疑 的。《 空 以及人们 的居住行 为和构筑行为 , 还有其 中表露 出的礼法 、 习俗 、 考工 记》 记述 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 的空间布局” 中 国古代 城市 。《 信仰 、 审美等观念层次 的东 西。某一 个时空 下的住居形式 有一定 规划史》 认为 :《 “匠人》 一节 载有 营 国制 度 , 系统 的论述 了周 人城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城市居住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城市居住空间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城市居住空间的历史演变、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
首先,城市居住空间的历史演变是人们理解和认识城市居住空间的重要基础。
在古代,城市居住空间往往是以城墙为界限的,城市内外形成了明显的区分。
城内是统治者和富裕阶层的居住区,而城外则是贫困阶层和劳动人民的居住区。
这种分割的城市居住空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权力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居住空间逐渐发展为多样化和多元化。
现代城市的居住空间不再以城墙为界限,而是以功能和利益为导向的划分。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居住地点,形成了不同的社区和居住区域。
其次,城市居住空间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
城市居住空间的划分和组织方式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特点和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城市居住空间往往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划分的。
富人和贫民住在不同的区域,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社会隔离。
这种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裂。
然而,在现代城市中,城市居住空间的划分更多地是基于功能和服务的考虑。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居住区域,社区内的居民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社区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融合和发展。
最后,城市居住空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城市居住空间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公共设施等都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不同城市的居住空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例如,欧洲的古城区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成为了吸引游客和居民的重要景点。
而亚洲的城市则更加注重现代化和功能性,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用和效率。
城市居住空间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传承,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居住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城市居民能够感受到自己所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4月,第35卷第2期,Ap r .,2005,Vol .35,No .2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4203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0Z DX M770012) 作者简介:任云英(19682),女,陕西周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从事城市规划与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
①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M ].陕西省长安县政府保甲研究社,1936.81296. ②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M ].1934. ③〔清〕高廷法,陆耀遹.咸宁县志.卷十,地理志[M ].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任云英1,2,朱士光1(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目的 通过解析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和发展规律。
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因果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方法。
结果 分析了自清中后期始逐渐形成的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相应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秩序。
结论 在城以“坊”、在乡以“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封闭的地域居住空间单元向开放街巷形式的转变和规模结构的相应变化。
关 键 词:城坊;郊乡;居住空间形态;保甲;二元结构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Ⅹ(2005)022*******1 居住空间组织及其结构的分化清初承明之旧,至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662年),申行保甲之令;雍正时,保甲之法从仅及于内省之汉民渐至于各边省。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有严饬保甲之令,更定保正、甲长、牌头赏罚及选举族正之规则。
城市居住活动向公共空间的回归——当代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可能性探索

一、居住空间中的私密与公共要素变迁简析“公共”与“私密”总是相对而言的,二者在居住空间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形成促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血缘为纽带的小型聚落出现在世界各地。
同时期的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家族聚会的“大厅”和供小型家庭长期生活的“房间”结构,成了人类开始分室居住的证明。
居住空间中的“公共”与“私密”可能在此时才初步出现了分野。
不过,这里的“私密”是相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居民而言的,与当代的“私人空间”概念依然有很大差距。
一般认为,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孕育了早期的城市,后者逐渐成为商业与手工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城市中,居住空间受到了更多来自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为便于经商和手工业生产,很多住宅开始自发地与工作场所进行组合,产生“前店后宅”“家庭作坊”等居住模式。
另外,随着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的出现,城市居住需要特定的空间作为对政治、宗教、文化环境的回应:在“私密”方面,不仅有主人的私人空间,还有宾客、仆从居住的私密空间等,在“公共”方面,有用于家族、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也有面向社会开放的社交空间,以用于展示社会地位、显示自身权力等。
到这个阶段为止,居住空间中的私密领域所包含的居住活动一直在不断丰富,且“私密”与“公共”要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混合。
18世纪中叶,人类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制造、铁路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进步让人口空前集中于城市,对生产效率的追求催生了体量庞大的工厂以及高度密集的住宅区。
在居住成本升高的背景下,城市住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规模缩减,因此不得不将一些居住活动排除到私密领域之外,转移到公共领域中进行,因此出现了一批“小资产阶级穷酸相的独立式小住宅”甚至是贫民窟。
粗制滥造的住宅给城市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致力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环境的社区应运而生。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查尔斯·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与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分别在欧洲和美国推动社会主义社区实验,尝试落实“平等社会”的理想,这些社区内部都建立起了集体食堂、公共图书馆、公共绿地、采光连廊等设施。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一、居住区分级:1.一级居住区:一级居住区通常是城市主城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等。
一级居住区通常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城市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2.二级居住区:二级居住区一般位于城市主城区的外围,较一级居住区相对疏散,通常是住宅区和商业区结合的地方。
二级居住区通常规模较大,人口相对较少,拥有较好的生活环境。
3.三级居住区:三级居住区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与城市主城区相对疏远。
三级居住区的规模相对较小,人口相对较少,主要以住宅为主,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二、结构形态:1.封闭式结构:封闭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部完全封闭,只有有限的入口和出口。
居住区内部通常规划有完善的绿化和道路系统,居住区内的交通主要通过内部道路进行,与外部的交通通道相对独立。
2.开放式结构:开放式结构是指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相连通,没有围墙或者围栏进行封闭。
居住区与周围的道路网络相连,交通通畅,居民可以方便地出行。
3.混合式结构:混合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部既有封闭式结构,又有开放式结构。
不同的建筑设计和规划方式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居住区形态。
4.板块式结构:板块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的建筑以板块形式进行布局,相互独立且有一定的间隔。
每个板块内部包含多栋建筑和相应的社区设施。
5.点式结构:点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的建筑呈点状分布,相互之间距离较远。
每个点内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建筑,与周围的绿化和基础设施相连通。
总的来说,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概念。
合理的居住区划分和结构形态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因此,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应该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居住区分级和结构的要素,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居住社区空间营造初探

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幼儿园、学校、 菜场等设施均在小区内部。西溪路是该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各个领 城市环境和风貌特色,使得城市历史和特 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城市建设面貌 色难以追寻,景观质量有日趋下降的迹象。 区最具生活气息的一条生活性街道,现状 更是日新月异。据统 在 2 世纪最后的 传统的东西被迅速打破,而具有相应内涵 道路只有 7m宽,东西方向连接两个小区, 0 2 年 中,中国城市住宅建设 以平均每年 2 的新环境却还未建立起来,居 民失去了对 沿路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小店铺 、农贸市场 0
pa t e U d r h i u tn , o r ci . n e e cr ms a c c mmu i p c o s r c in s a l e c n u t dwi n s c t c e nt s a e c n tu t h lb o d ce t l d u e y o ha a ef u d t n d l g a dr c e t na e c nr , a u a n u st n a i . we l n r a i s h e t n t r l d h ma il n i n n o s r h o o i n e o t e a nsi e v r me t n e - c o c
社区被保傲 路分隔成东西两个部分, 保傲路和体育场路沿线现有/ 的公交始 J 末站、餐饮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而与
fci s s h  ̄ c . a ii eo e s le a t t t 咖 瑚嘲蝴 Ub n s e c mmu i, p c o su t n U a e i ra i n c e r d e o n S a c nt ci , r nd s n y t e r o b g
我国大都市人居环境优化模式初探

么 多人抢 着在 城 市落 户 ?为什 么 消
费这 么 贵 . 买 不 到 房 子 , 什 么 还 为
资本 主义 市场 经 济 阶段 之 后 , 市 城 各 功 能 区 主要 是 根 据 经 济竞 争 力
工作 与居住 和 谐 搭 配 , 种居 住 模 种 式 背 后 揭 示 出 居 住 活 动 演 化 的 规
率 成 为这一 时期 新 的选择
3后工业社会 时期 的居住环境 . 个 社 会 的产 业 结 构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要 求 也 越 来 越 趋 向 于 高 水 准 和 多
信息 、 交通 和 能 源 等技 术 发展 使 整 不 容 忽视 。喧 嚣 、 挤 和 紧 张 的生 拥 化 , 此 同 时 . 们 对 居 住 环 境 的 人罹 患 “ 市 疲劳综 合 征 ” 与 人 都 于是 从 样 化 . 宅 区 的 环 境 设 计 更 加 精 及建 筑 学界 就 开始 出现 “ 都 市 主 住 新 细 , 宅 的智 能化 水 平 越 来 越 高 . 住
从历 史 上 看 . 都 市总 体 居住 大 环境 的发 展与 变 迁 。 可分 为工 业 革
建 设 随着 大 都 市人 口的 扩 张 , 城 市 E益 呼 唤 高密 度 、 境 优 美 的居 t 环
动 力要 素 不断集 聚 目前 由大都 市
创 造 的 G P在 全 球 经 济 产 值 中 占 D
一
大都 市 工业 文 明 时期 . 然 局 部 环 吗 ?怎样 创 造一 个既美 好又 生 态的 虽 境 保 护 意识 增 强 .生 态 技术 发展 。 大都 市人 居环 境 ?
但 环 境 恶 化 趋 势 不 减 。从 横 向 来 看。 聚居 环 境 农 村 优 于 城 镇 。 镇 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住形态初探
摘要:居住形态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之一。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环境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
从原始人到现代城市人,其实就是人类的一条不间断的“文”化之路。
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了大量的建构活动,并不间断地改进着居住生活空间形态,人们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的一切特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均在他们所建设的空间环境中有所反映。
关键字:居住形态邻里社区城市历史发展环境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
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据统计,在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城市各项职能空间中,居住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
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继续深化发展,按照Robert Ezra Park和Louis Wirth 等人的城市理论划分出的城市三要素凸显的力度进步加大:
(1)众多:文化和职业上脱胎分化,导致分工很细的职业结构,增加职业往来的功利关系性质的交往,改变了原有传统的道德观念。
(2)密集:人间接触表面性、短暂性、局部性和匿名性增加,相互认识凭“印
象”。
虽然居民间空间距离缩小,然而精神距离却扩大了,反社会行为增加。
(3)异质性:
它又分为三个方面
1)门第世系观念少了,社会流动性大,个人努力作用增大,阶层结构进一步复杂化;
2)空间流动性加大,乔迁多了;
3)大家互不相识状态的持续性加大。
有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城市空间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行为;
(2)城市空间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3)我们可以通过考虑空间的布局来解决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4)需要研究空间布局,研究人口分布原因和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5)空间的整体组织对行为活动使用模式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
(6)把社会可变因素和建筑空间形式联系起来,建立理想的居住形态是建筑对健全社会生活的贡献!
一、居住形态的历史发展
城市居住形态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八个历史阶段,即:
1、最初的街坊
坊——街坊——街坊扩大
2、“扩大街坊”
3、“邻里社区””
佩里的““邻里社区””社区思想、现代建筑运动的““邻里社区””思想
4、居住小区
5、“居住区”
6、密尔顿·凯恩斯的“环境区”
7、“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评
8、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人与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等三个重大原则。
从这八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居住形态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自然和社会这两条路线的一次完整性回归的过程,即从原初的人自身要脱离自然到现今的人自身要回归自然和当初的人与人之间要求私密到现今人与人之间要求加强交往和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
由此,我们也可以阐发出一条宏观上的城市居住的规划要求:城市整体上的相对开放和居住个体单位的相对私密相有机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现代城市居住形态要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的居住形态、建设环境培育和陶冶一方人,一代的生活环境培育一代人。
居住空间形态是一种物质秩序,这种空间环境的整体组织的长期作用是产生、维持和“控制”人们生活活动格局的有力结构。
人们长期定居在特定的居住空间环境中,必然产生生活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观念——以至文化形态。
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基体。
城市居住空间环境要重视地方
的和民族的文化特质。
因此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要想胜任起培育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健康发展的任务,它必须要具备五点要求:
(1)良好的生态条件;
(2)进步的文化生活方式;
(3)促成潜能的开发和高智能素质的培育;
(4)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
(5)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持续优秀的传统意识和习俗。
三、现今城市居住形态特点及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变革进入激进时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全面加快促进新的城市聚居社会结构方式的改变。
使得现在城市居住出现以下特点:
(1)人群规模增大,具有超人群尺度;
(2)高度密集;
(3)超大的空间尺度;
(4)居住社会的空间环境结构松散、迷失。
(5)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传统居住场所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转为居住场所和工作区域两个中心。
(6)居住流动性加大。
暂住、租赁等形式比重加大。
这些特点也必然影响到人与人交往的质和量的变化,使得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进程加速,居住社会组织结构弱化,非正式社会控制力减弱,甚至损失,人际
关系的观念意识变化加速。
具体于居住形态的研究,我们便可以抽理出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形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细胞的“原子化”。
年轻一代已经获得比单纯效仿承袭父辈有更多的其它可能性,知识的悬殊和语言的歧化形成两代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即所谓的“代沟”。
父母家庭已不再是真理,知识、标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宝库,相反,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以及网络信息成为新一代人主要的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渠道。
(2)基层的日常居住生活社会环境结构的松散和迷失。
少年儿童日常业余生活失去了邻里中伙伴生活交往的极大多数机会和环境,接受不良的人际关系基本观念的影响,缺乏感情和精神依托的交往生活,过早地进入“失控”的大社会,增加了过早和过多的机会接触“反社会”的负面影响。
(3)现代城市社会中反社会现象跨越式发展,反社会的活动、人群及其势力极大地扩张,并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4)过于密集的城市居住使传统“家园”中的“园”成为孤魂野鬼。
尤其对于老人和儿童,公共交流空间环境的营造在现今“惟利是图”的房地产开发商眼中显得极尽奢华。
(5)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压力强度的增加,减弱了原有邻里之间的交流。
社会流动性的加大,更使得大家相互不认识和关系冷漠的状态的持续性加长。
(6)生活结构多元化,空间虚拟化,信息国际化的形成,使居住形态的地方性减弱。
对于传统道德文化、优秀习俗的传承极其不利。
四、“邻里社区”的思考
鉴于现今城市居住形态所存在问题,我们就想用一种系统的方法,按照物质秩序、社会秩序和空间秩序三者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原则,规划建设一个“理想的社区”,一个优良的地区社会和一个居住社会优良的空间环境。
我把它命名为“邻里社区”。
“邻里社区”除了有舒适、安全及与行人友好的外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
在社区里,孩子们自由玩耍,大人们相互交流;社区定期举行活动,包括聚餐、开会、庆祝生日等。
“邻里社区”空间形态建设不仅强调具有优良的物质生活质量,并提高到使它能够启迪居民在精神文明上去追求进取和团结的水平。
促成具有新的“邻里精神”和“市民意识”的居住生活社会的凝聚作用。
让空间环境对健全社会环境和生活作出一点贡献,使其有利于实现基层居住环境的群众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社会参与,建成一个有利于新一代和社会的“健康”成长的居住生活空间环境。
“邻里社区”由一定数量家庭组合形成,他们居住在属于自己的同一地域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在定居生活的多方面具有交往生活,他们面对面相互交往,人与人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且关系密切,具有“休戚相关”、“守望相助”的邻里意识,有最强的地缘性居住社会的“社会凝聚”。
在人群中都有各人自己良好的“伙伴组合”,特别是少年儿童,家庭对儿童有最良好的“控制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和“孟母三迁”的中国古言,最早揭示了新一代人成长的日常居住生活邻里社会环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