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new)全解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PPT学习教案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PPT学习教案
乐和交往功能。
图10 利用人工补水和机械动力维持的居住 区水景(合肥金色池塘居住小区)
第14页/共36页
五 结合实例探讨城市居住区发展趋势
1 万科的实践:开放式小区 2 苏州桐芳巷小区——一个特殊案 例 3 日本新城建设的经验 4 总结
第15页/共36页
1 万科的实践——开放式小区
创造开放住区,激发住区活力,建设长期发展的住区是万科对城市居住 区关注的核心。1999年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规划采取了“围合式院落+步行 商业街”的整体布局,商业街呈“L”形,一半朝向城市道路,成为沿街商业 街;另一办伸入社区,成为步行尺度的商业街,它们同时服务于住区内部和 周边的居民。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
会计学
1
一 相关概念:
1 居住区 “居住区”分特指与泛指两种概念。当为特指时,指的是“被城市干
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 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与居住人口规
第20页/共36页
桐芳巷小区占地仅3.61公顷,从规模来说可谓是“微型”小区,它 的总体布局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A 传 统 路 巷 格 局, 形成序 列化空 间
桐芳巷小区总平面图
桐芳巷街区原有布局平面图
第21页/共36页
B 采 用 传 统 民 居风 格,形 成统一 城市风 貌
第22页/共36页
3 日本新城建设的经验
图5 与城市环境疏离的居住区( 上海浦东)
图6 缺乏生气的街道空间(天津南开区)
第9页/共36页
C 追求自我完善,公共设施低效

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调研报告目录·案例分析·上位规划分析·现状调研分析·SWOT分析·小区专项调研·设计策略项目地处郑州十大组团之一的高新新城板块,将商业、办公、居住等多种不同功能空间进行有机组合,带来餐饮、购物、教育、影院等室内外公共活动体验,力求打造成为地标性开放式社区综合体,为新区注入活力。

基地距郑州市中心约12KM ,北接火炬街,西临红叶路,南临科学大道,东接西四环,南侧接驳规划地铁站点,北侧紧邻市政公共停车场,对外交通便捷案例------自然生长: 郑州万科城 / 朴隅建筑我自1978年开始持续参与名为“六甲集合住宅”的建筑计划。

这项计划位于神户六甲山山麓的倾斜地,神户的南边是大阪湾,北边耸立着六甲山,形成了由山与海夹峙而成、东西狭长的地形,并且流过七条河川,自然条件相当良好。

近年来,人们开始在意起地灵风水,而神户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许多中国人,由此可知就风水来说也是非常良好的居住环境。

但是,即使受惠于非常良好的地理条件,在阪神地区并没有很多运用其地理特性的建筑。

所以就六甲集合住宅来说,我当时是想建造一个将这个场域的魅力发挥到极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群。

关于这个集合住宅计划,我当时是想运用斜坡让各个住户保有个性,并且让楼栋之间的空隙变成富有变化又有魅力的公共空间。

而且,我希望信道与阶梯不仅只是信道与阶梯,想要建造出像欧风路那样的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舞台的公共空间。

为了实现这样的意图,我选择均质的框架结构以顺应地形,并且在配置时稍稍进行位移。

正因为六甲山山麓是陡坡地形,必定会产生格子的立体位移,均质的框架会依地形而不同,自然形成多样的住家形式。

我当时的构想是利用格子立体位移产生的缝隙,开辟小广场与阶梯等街道式公共空间,以联结各家住户,另外将下层住户的屋顶作为上层住户的阳台,呈现独栋住宅无法达到的集居丰富性。

住户的形态方面,同样将公用部分与阶梯、广场融为一体,不过却绝非相同的形状与大小。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20212 学分:6 总学时:102居住区规划设计 020212 (a)总学时:51 大纲执笔人:姚栋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属于建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尤其是与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相关的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学生初步掌握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团队组织等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1.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基本教学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解并落实相关规范、规划指标等技术要求(包含容积率和建筑面积、退界、间距、朝向和日照、道路组织和分级、停车、绿化、消防、套型,以及空间布局与用地平衡等10个知识点);以及掌握并运用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景观要素等设计技能。

2.2.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由基础技能与实验性设计的两个环节组成。

基础技能包括掌握公共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了解住宅建筑与街区的历史演变、类型发展、地区规范、功能要素、空间形态、建筑防火和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要求,具备应对综合问题的设计能力。

实验性设计则强调在对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对大量性的住宅设计课题提出实验性的解决方案。

2.3.团队组织作为本课程基本要求,不仅取决于建筑学本科设计基础课序列中第一个团队成果的性质,也取决于居住区规划的工作方式。

在教学中应强调团队合作设计的组织与协调,提高田野调查、程序规划、模型制作、汇报交流与成果表达等五个环节中的团队组织与合作能力。

并通过团队合作启发学生对于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尝试从专业视角对社会议题做出反馈。

三、课程基本内容课程的设计主题为特定城市地块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单体建筑设计,相应形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个规划教学单元由小组团队合作完成,后一个住宅单体建筑设计单元由个人完成。

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居住区原理讲授、基地参观、调研与资料收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设计、材料与细部深化与公开讲评等教学环节。

居住区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ppt课件

居住区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ppt课件
• 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 10% ~15 %的 体育活动场地。
➢开放社区与公共空间 对城市的开放 对居民的开放(公众利益优先)
居住区配套设施
标准划定
表5.0.3
➢ 建立“都市核心带” ——开放空间 ➢ 公共空间优先设置 ➢ 大型公建结合公交设置
武汉城市花园
都市核心带
PART 03
•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 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 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
• 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网密度不应小于 8km/km2;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m-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 的布局相结合。
1)不同年龄的居民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构成
老人和儿童的存在为社区注入活力
邻里设计
混合型居住人口能够增加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不同需求,从而有助于街区商业走向繁荣
2)不同的住宅类型:公寓、独户住宅、联排住宅等
住宅在户型、面积和价格方面具有多样性是社区混合的前提
不同的居住建筑根据需要位于邻里中不同的位置,同时考虑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
1500-4000 300
300-1000 -
户数 人口
面积(公顷)
居住区 1~1.6万
3~5万
50~100
居住小区 3000~5000
1~1.5万
15~35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4~6
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融入城市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

新型住宅规划理念

新型住宅规划理念

25[摘 要]传统的行列式及围合式的建筑布局模式已不再适应住区的发展及人的行为模式的需求。

常熟市新市区滨江花园规划采用自由式住宅布局,形成带状公共空间,利用建筑与太阳方位角、风向夹角的关系改善住区微气候,并结合住区规划结构,形成多功能、人性化的网状交通结构。

[关键词]布局模式;规划理念;住区规划The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New Residential District —T ake the Planning of Binjiang Garden of the New City Zone of Changshu for Example/Chen Fei, Cai Zhenyu, Wang Fang[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determinant and closed architectural arrangements are no longer fit for the need of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districts or of the human behavioral pattern. Free-style residen-tial arrangement is adopted for the planning of Binjiang Garden in the new city zone of Changshu city to form a public space of strip-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the azimuths of the sun and the angle of direction wind is used to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T ogether with the planned structure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it forms a meshed traffic structure of multi-function and human orientation.[Key words] Arrangement pattern, Planning Concept,Planning of residential district新型住区规划理念探索 —以常熟市新市区滨江花园规划为例□ 陈 飞,蔡镇钰,王 芳[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6-0025-03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现阶段,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国家对房地产开发的支持,土地批租速度的加快使大批量居住区快速开发成为可能。

诗意地栖居——杭州圣奥·领寓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诗意地栖居——杭州圣奥·领寓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诗意地栖居——杭州圣奥领寓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张燕;王涛【摘要】In a new urbanism living centers of rural nature and urb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a new gener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and recreate a poetic dwelling quadruple the overall of the heavens, the earth, the people and god . Designers try to find out a form of new urbanism and a pattern of poetic dwelling which are appropriate for the site , accroding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by means of reference for BaGuaTu mathematical fuxi culture in Changes which pursues Heaven Earth and person together and Inheritance to "siheyun" and neighbourho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在一个融合乡村自然和都市文化特征的新都市主义居住中心,为营造新一代的城市住宅和重现天、地、人、神四重整体的诗意栖居,设计者通过对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易经文化中伏羲八卦图的数理借鉴以及对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与邻里关系的继承,力图在当地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建立起适合于本地域的新都市主义居住形态与富有诗意地栖居方式.【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1(029)009【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地域;新都市主义;诗意栖居【作者】张燕;王涛【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系 31123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系 3112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2城市是一棵巨大的树,每一个树杈或树干或树冠的缝隙处,都生长着人类无数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借鉴邻里单位与小区理论的实践 (三)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发展
13
• 1、花园城市的理想 • ①:新和谐公社理论 •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 合作新村”的设想 欧文把住区构想成由住宅围合而成的中 • 央大院, 院中央设食堂、学校等公共建筑, 大院外围是耕地新和 谐公社构想强调住区环境中居民的社会性和家庭的私密性。 • ②:花园城市理论 •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 花园城市”的构想霍华 德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的城乡结合体, 城市结构为同公园放射状结构花园城市能使“ 积极的城市生 活的优美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 花园城市的理论 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起到启蒙作用。


按层数分类: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
按体形分类:条式、点式、L,工,E字形等。
居 住 区 规 划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参考书目
1 2 3 4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工出版 《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 中国建工出版 《建筑设计资料集》3(第二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6年版)
2
• 居住区规划理论及其发展: • 居住是城市三大中心功能之一, 也是人类生 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居住区作为具有 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是构成城市的主要 有机组成部分, 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 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 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 骤,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 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 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 • • • • • • • • •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 与时间发展历程 一、西方近现代居住规划理论的发展思潮与探索: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 (一)欧洲以改造城市贫民窟为目标的探索 (二)乌托邦城市 1、新和谐村 英国企业家 罗伯特· 欧文 800~1200人 每人耕地0.4公顷总体 布局为方形,住宅沿周边布置,有公共建筑,院内有绿地 2、工业城 工业村规划将工厂、居住、公园一系列结合在一体 3、田园城市理论 英 霍华德《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城市应是体现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 美应能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体”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卫星城 4、卫星城: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建设既与中心城区有密切关系, 又可承担并分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的较小城镇,体现着子城与母城的关系 5、现代城市:主张城市应按功能分区,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 柯布西耶“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走向新建筑》主张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 《明天城市》城市按功能分区 方格网+辐射。
• (四)新城市主义运动 •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 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 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 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 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 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 导型开发理论.
• •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 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 施的利用效率;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 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 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 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 ,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 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 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 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 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 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 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 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 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100
小区 55-65 12-22 9-17 5-15
100
组团 70-80 6-12 7-15 3-6
100
24
(三)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1. 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小区
25
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组区
26
3. 以居住组团和小区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
22
(二)居住区用地指标
1.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18~28㎡/人 2. 居住用地平衡表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3.
居住用地构成比例
23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2、公建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7.5-18
• 2、邻里单位理论 •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他认为城市交通对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干 扰, 控制住区内的交通以保障居民安全和环 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因此, 他认为在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 施以利于居民共同生活和社会交住, 密切邻 里关系邻里单位理论及佩里制订的邻里单 位六条基本原则对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并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实施应用。
• ③:工业城理论 • 1917年戛涅发表了工业城的规划方案该理论 抛弃了周边式的规划框框, 开创性地进行功 能单元的划分。 • ④:光辉城理论 • 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他的名作《 明日的城市》中提出“ 现代城市”的设想, 主张城市按功能分区, 以方格网加放射形道 路系统代替同心园式布局, 用高层建筑和多 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水平式花园城市, 以便留出空间和绿地使居民获得阳光和空气 。
二、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实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 人 们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争创“ 雅居小 区”成为我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同时 也对居住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 经历了 从“ 花园城市’,’‘ 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理论 的探索。 (一)传统的大街——里弄
三、现代居住区发展的趋势
(一)生态化
(二)人文化
(三)智能化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素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经济性原则 (三)生态性原则
(四)地方性与时代性的原则
(五)超前性与灵活性的原则
21
二、居住区用地规模与组成
(一)居住区的规模பைடு நூலகம்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户数 人口 10000—16000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8
(三)小区规划理论 •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形成社区四个条件 :1、有一定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 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 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 工作 居住 交通 游憩 • 社区的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 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 归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27
第三节 居住区各类用地规划布置
一、居住建筑及其群体空间设计
(一)居住建筑类型选择
1. 居住建筑的类型及其特点 按平面组成分类: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内天井式、
点式、跃层式、台阶式、独院式、联排式等。
按套型分类:一室一厅、一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
四室二厅二卫等。
• 虽然现代思潮对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居住形态有 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但是,中国特有的“天人 合一”居住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恰恰是现代人所 需要的。如当前流行的“国学”,“汉唐风”等 ,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国人对现代社会中丢失传 统文化的反思。近年来,将我国传统历史街区和 住宅中得精髓运用于现代住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开 始出现,并受到居民的欢迎。 • 案例: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凤凰之家——中式围 合庭院”居住区,该居住区规划遵循了“根植传 统,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从“群体意识,院 落系统,轴线轴心,形制等级”等中国传统居住 观念中提取元素,模仿了中国传统得造成形态确 定居住区的平面结构,住宅采取中国传统四合院 围合方式,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城市和居住韵味 得现代居住空间。

• • • • •
到近现代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制 度的变革和文化的趋同化,城市居住形态较传统形态相比 有了质的变化。其演进特征: 城市居住形态由松散型——紧凑型——密集型发展; 城市居住格局由街坊式——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新 街坊发展; 居住模式由传统家族合院式——公寓式住宅发展; 住宅高度不断提高由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超高层住宅不断提高; 家庭结构关系不断简化,由家庭化(同族系)——直系化 (祖、儿、孙系)——核心化(夫妻、孩)
• • • • • • • • • • • • •
小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社区基本内涵) 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化社区发展。(智能化居住区特征) 注重城市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倡导混合型居住区建设。(混合模式) 注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审慎更新老城居住区(两个方面) “新城市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城发展模式。 居住区规划中的社会公正与公众参与(社会公正) 城市居住区文化的国际化与多元化特征 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国际思潮影响下的时尚居住文化 外来居住文化的渗入与共融 新交通模式影响下的城市居住环境发展(TOD模式、无汽车交通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