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2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定义、特点和起源;2. 让学生掌握摇篮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3. 让学生了解摇篮曲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意义。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自主演唱摇篮曲;2. 培养学生能够为摇篮曲编写简单的歌词;3.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摇篮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恩之情;2. 培养学生对摇篮曲这一音乐形式的喜爱;3. 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包容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摇篮曲的定义和特点:1. 介绍摇篮曲的定义,解释其为特定场合(如哄孩子睡觉)而作的曲子;2. 分析摇篮曲的特点,如悠扬的旋律、节奏平和等;3. 讲解摇篮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2 摇篮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1. 讲解摇篮曲的基本节奏特点,如摇摆节奏;2. 教授摇篮曲的基本旋律模式,如上下波动;3. 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摇篮曲的节奏和旋律。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摇篮曲的定义和特点;2. 分享一首经典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摇篮曲的魅力。
3.2 理论知识讲解:1. 讲解摇篮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分析摇篮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特点;3. 引导学生思考摇篮曲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意义。
3.3 实践教学:1. 教授摇篮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2. 分组让学生进行摇篮曲演唱练习;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演唱成果,给予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演唱摇篮曲的能力;4.2 学生为摇篮曲编写简单歌词的能力;4.3 学生对摇篮曲节奏和旋律的分析能力;4.4 学生对妈妈的爱和感恩之情。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包括摇篮曲的定义、特点、起源和发展历程等理论知识;5.2 教学音频:包括经典摇篮曲和教学用摇篮曲;5.3 教学视频:包括摇篮曲的演唱示范和分析讲解;5.4 教学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用于教学和实践。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人音版 (五线谱)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课“妈妈的歌”,教学内容包括两首“表演”类的歌曲:《妈妈的心》、《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根据教参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一课时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为:学唱并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创作动作为《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做情景表演,尝试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这是一首有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
歌词寓意深刻,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
歌曲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向你讲述一个故事似的,通过八度大跳、切分节奏、旋律的起伏体现出在宁静在夜晚,主人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以及生动地描绘了妈妈入睡时露出甜美微笑的生动情景。
此曲给人柔美的感觉,从中让学生体会对妈妈的爱。
二、学情分析安义县龙津小学的音乐教学一直抓得很紧,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表现欲比较旺盛,并且乐于与他人合作。
他们都热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在演唱方面存在喊唱的现象,没有正确的演唱技巧,缺乏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
另外,他们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有的学生还能识读简单乐谱和拍打简单的节奏卡,还能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舞蹈,并参与表演。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会《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能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 在读歌词、聆听乐曲、讨论交流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演唱速度在音乐情感表达中起到的作用。
3.鼓励学生创作动作,为歌曲做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演创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传递给我们的感情,让学生充分阐述和交流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素养;2.要切实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教案(5篇)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教案(5篇)《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教案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采用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2/4拍,徵调式。
曲调优美、抒情。
歌词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
歌曲在8小节平稳的音调引子进入第一乐句后,中间的八度大跳即刻营造了一个宁静如画的夜晚。
第二乐句的切分音节奏的运用富有动感,进一步渲染了宁静的情景。
第三乐句(第9-14小节)节奏变得紧凑,旋律呈现起伏,唱出了主人公对妈妈的一片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要让妈妈好好安睡的内心情感的流露。
句末节奏、音调拉宽又趋平静,形象地描绘了妈妈入睡时孩子露出甜美微笑的生动情景。
学习目标:1、学会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进一步体验摇篮曲宁静舒缓的音乐特点,用深情、轻柔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
2、指导学生运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3、通过学习、聆听歌曲,感受、体验爸爸妈妈为我们倾注的爱,并懂得要回报爸爸妈妈。
教学重点、难点: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教学方法:这是一首旋律性很强的曲子,我打算主要用听唱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2、情境导入。
妈妈这个词是世界上最最神圣,也是最最简单的词,她在给予我们宝贵生命的同时,也给与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最无私的,最最广博的爱,那就是—母爱!许多人都写了很多很多的歌唱母亲的歌曲和乐曲,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那些吗?(《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妈妈》)。
(播放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妈妈唱给孩子的摇篮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是孩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1、初听旋律,请学生说说看着熟睡的妈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2、聆听全曲。
A、大家看一下,这个小女孩是怎么想,怎么做的?B、听了这首歌,你认识了怎么样的一个孩子?3、教师范唱。
第5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通过分析这首歌曲,了解摇篮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本节课将结合歌曲内容,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学唱、创作和体验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生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弘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创编伴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5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过妈妈哼唱的摇篮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摇篮曲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歌曲中某些旋律的音准和节奏的把握,如:长音、切分音等。
-歌曲情感的表达,如何让学生在演唱时充分展现温馨、柔和的氛围。
-创编伴唱时,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歌曲风格相符的伴唱。
举例解释:
-在音准和节奏方面,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采用分解练习、示范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从成果分享来看,部分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不够深入。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适时给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第5课《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5课《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教学内容选取自教材《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章《温馨的歌声》。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歌曲的温馨氛围,培养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2.了解摇篮曲的特点,如温柔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等,并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摇篮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连音、滑音技巧,我会通过示范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摇篮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演唱时更好地表现温馨氛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摇篮曲的和谐与情感传递。
三、教学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点
1.教学重点
-歌曲学唱:熟练掌握《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旋律、节奏及歌词,注意音准、音色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音乐知识:理解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如温柔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并能运用到实际演唱中。
-情感体验: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培养温馨和谐的家庭观念。
举例:在学唱过程中,重点强调歌曲中“摇篮曲”特有的连音、滑音等技巧,让学生在演唱时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温馨氛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摇篮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小学音乐课程《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反思(通用8篇)

小学音乐课程《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反思小学音乐课程《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反思(通用8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课程《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音乐课程《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反思篇1《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
歌词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的生活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
为了充分表达孩子对妈妈的深爱之情,上节课学会歌曲后我就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回去后,把《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妈妈听,并让妈妈做评价,这节课反馈。
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活动,反馈也不错。
有的妈妈说:唱得不错,还需努力;有的还说:听过孩子唱给我的歌,非常感动,孩子懂事了,真的长大了。
有的家长听了孩子唱的歌后,都留下了眼泪。
到这里,这个环节应该结束了,这时一个孩子小声地问了一句:“老师,你给你妈妈唱这首歌听了吗?”我一下愣住了,教室里也安静极了,当我回过神后,赶紧回答说:“我很幸运,我的老母亲已经93岁的高龄了,本周末回老家我也把这首歌唱给她老人家听”。
话音刚落,孩子们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掌声刚停,又有一个孩子问:“老师,是不是你经常唱歌给你妈妈听,所以她才这么高寿啊”!我连忙点头说:“是,是,是”!这时,我的心跳加速,脸颊发热,我真的愧对我的老母亲和学生们对我的期盼。
课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工作快30年了,从来没有唱歌给我的父母亲听过,老父亲是听不到了,但我有机会唱给老母亲听。
感谢孩子们的提醒,我也能够为我的妈妈唱首歌。
小学音乐课程《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反思篇2《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
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浓浓的、真挚的爱意。
现在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温馨,歌词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温暖和力量,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妈妈的感恩之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认识简单的音符和节奏。
然而,对于摇篮曲这一音乐形式,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摇篮曲的特点,并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对这首歌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特点,感受其温暖和亲切的氛围。
2.学会《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歌词和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他们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歌词和旋律。
2.难点:摇篮曲的节奏和音准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摇篮曲的魅力。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体验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道具:妈妈的照片、摇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首温馨的摇篮曲,让学生闭眼感受音乐的氛围。
–引导学生谈谈对摇篮曲的印象,分享他们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歌词和旋律。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摇篮曲的节奏和音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段教授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反复练习。
–针对难点部分,教师可以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演唱歌曲。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为歌曲添加动作和表情。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摇篮曲,表达对妈妈的爱。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特点和起源,学会演唱一首简单的摇篮曲。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摇篮曲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音乐教学法,培养学生集体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选取一首经典的摇篮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作为教学内容。
分析摇篮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
2.2 教学目标:学会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掌握摇篮曲的基本技巧。
能够分析和表达摇篮曲的情感内涵,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摇篮曲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摇篮曲产生兴趣。
播放一首经典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3.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摇篮曲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示范演唱,讲解摇篮曲的技巧和要点。
3.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练习,相互指导和纠正。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个别辅导和反馈。
3.4 展示与评价:学生进行演唱展示,评价彼此的演唱效果和情感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总结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摇篮曲教材,如儿童音乐教材。
提供相关乐理知识和音乐欣赏的辅助教材。
4.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包括CD播放机、音响等,以便播放摇篮曲。
准备麦克风和音响设备,以便学生演唱时能够清晰听到。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演唱评价: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音色等。
评价学生的情感表达,如对母爱的感激之情、亲情意识等。
5.2 学生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讨论、实践等。
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和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