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表

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表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和通信需求的增加,电线电缆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电线电缆的安装和维护过程中,准确计算所需的电线电缆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帮助您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规划和操作。
1. 单位长度用量计算公式电线电缆的用量通常以单位长度计算,比如米或英尺。
计算公式如下:用量 = 单位长度用量× 长度单位长度用量是指每米或每英尺所需的电线电缆长度,它取决于具体的项目要求和电线电缆的规格。
在实际计算中,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来确定单位长度用量。
2. 总用量计算公式有时候,我们需要计算整个项目所需的电线电缆总用量。
计算公式如下:总用量 = 单位长度用量× 单位长度× 数量其中,单位长度用量和单位长度的计算方法与前面相同,而数量则是指需要安装的电线电缆的数量。
3. 多段线路用量计算公式在一些复杂的电线电缆布线情况下,可能需要计算多段线路的用量。
计算公式如下:总用量 = 单位长度用量1 × 长度1 + 单位长度用量2 × 长度2 + … + 单位长度用量n × 长度n其中,单位长度用量1、单位长度用量2、...、单位长度用量n分别是每段线路所需的电线电缆长度,而长度1、长度2、...、长度n则是每段线路的长度。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电线电缆用量计算公式,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公式,可以准确计算所需的电线电缆用量,避免浪费和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电线电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决策。
希望这些公式能够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电线电缆常用的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常用的计算公式 2010年11月29日08:37 生意社生意社11月29日讯1、导体的截面1)单根导体S = πd2/4 (mm2)2)正规绞合导体S = (πd2/4)* n * k1其中d——导体外径(mm)n——绞线根数k1——绞入系数π——圆周率,2、导体的重量W = S * ρ* L其中W——导体重量(kg)ρ——材料密度,铜,铝L——导体的长度(km)3、绝缘外径D = d + 2*t (mm)其中D——绝缘外径 (mm)d——导体外径 (mm)t——绝缘厚度 (mm)4、绝缘层截面积S1 = (D2–d2)*π/4或S1= π*(d+t)* t5、绝缘层的重量W1 = S1* ρ* L其中W1——重量(kg)ρ——材料密度,PVC为~,XLPE为L——线芯的长度(km)护套的外径、截面积、重量与绝缘层计算方法相同。
截~ = (D2 -D2k1——6、绞合外径以下介绍的是正规绞合结构的绞合外径计算方法:正规绞合一般外层的根数比内层多6根。
1+6的结构:D0 = 3 * d2+8的结构:D0 = 4 * d3+9的结构:D0 = * d4+10的结构:D0 = * d5+11的结构:D0 = * d如果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则D = D0 + 2 * n * d其中n——绞合层数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km1、导体用量:(Kg/Km)=d^2 *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G=铜比重N=条数K1=铜线绞入率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 G * C * K2D=绝缘外径d=导体外径G=绝缘比重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 GD1=完成外径D=上过程外径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t=包带厚度G=包带比重Z=重叠率(1/4Lap =5、缠绕用量:(Kg/Km)= d^2 * * G * N * Zd=铜线径N=条数G=比重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 ( D + d * 2 )) * 目数/ / Td=编织铜线径T=锭数N=每锭条数G=铜比重比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PEF(发泡);;Teflon(FEP);;;棉布带;PP绳;棉纱线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电线重量计算公式及每百米电线标准重量一览;如何计算电线平方数2009-07-09 10:14电线重量=导体重量+绝缘重量导体重量=导体比重×截面积(其中铜导体比重为8.9g/cm3,铝为2.7g/cm3,截面积一般取标称截面如、、4、6.....等绝缘层重量=×(挤包前外径绝缘厚度)×绝缘厚度×绝缘料比重(其中PVC绝缘料比重为1.5g/cm3 PE绝缘料比重为0.932g/cm3 )以上公式算出的重量单位均为:千克/千米二、什么是电线平方数如何计算电缆平方数?几平方是国家标准规定的的一个标称值,几平方是用户根据电线电缆的负荷来选择电线电缆。
常用电线电缆价格计算公式

常用电线电缆价格计算公式铜的重量习惯的1.YJV铜芯电力电缆系列价格公式如下:铜的重量X铜价计算:丝经÷2=1.25X1.25X3.14=平方数X丝的根数X0.89X当时铜价+10%的加工费。
2.橡套电缆的成本价格计算平方X1.83=铜的重量X当时的铜价+橡胶的价格(重量X0.4元/斤)=成本价格+10%的加工费电缆的价格=制造材料成本+固定费用+税收+业务费+利润制造材料成本=材料成本*(1+材料消耗)(材料成本即为理论计算出来的值)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8.89=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8.89=1066.8kg/km1。
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
绝缘用量:(Kg/Km)=(D^2 - d^2)* 0.7854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
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0.7854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
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1.25)5。
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d= 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
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 目数 / 25.4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 -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PVC-1.45;LDPE- 0.92;HDPE-0.96;PEF(发泡)-0.65;FRPE-1.7;Teflon(FEP)2.2;Nylon-0.97;PP- 0.97;PU-1.21棉布带-0.55;PP绳-0.55;棉纱线-0.48。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1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1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1
1.导线电阻计算公式
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主要涉及导线的长度、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和导线的截面积。
一般来说,导线的电阻随着导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与导体材料的电阻率有关。
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如下:R=ρ*L/A
其中,R表示导线电阻,ρ表示导体材料的电阻率,L表示导线的长度,A表示导线的截面积。
2.电缆截面积计算公式
电缆截面积是指电缆横截面的面积,通常用于计算电缆的导体负载能力和电缆容量。
电缆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下:
A=π*r²
其中,A表示电缆截面积,π表示圆周率,r表示电缆的半径。
3.线电压降计算公式
线电压降是指电流通过导线电阻时产生的电压降,一般使用线电压降计算公式来计算。
线电压降的计算公式如下:
Vd=I*R
其中,Vd表示线电压降,I表示电流,R表示导线电阻。
4.电压降百分比计算公式
电压降百分比是指电缆中电压降与电源电压的比值,通常用于判断电缆输电效率。
电压降百分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VD=Vd/V*100
其中,%VD表示电压降百分比,Vd表示线电压降,V表示电源电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适用于直流电路。
对于交流电路,涉及到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公式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包括导线电阻计算公式、电缆截面积计算公式、线电压降计算公式和电压降百分比计算公式等。
正确使用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电线电缆的设计和选择。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一.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 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大全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8.89=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8.89=1066.8kg/km1、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G=铜比重N=条数K1=铜线绞入率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0.7854 * G * C * K2D=绝缘外径d=导体外径G=绝缘比重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0.7854 * GD1=完成外径D=上过程外径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t=包带厚度G=包带比重Z=重叠率(1/4Lap = 1.25)5、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d=铜线径N=条数G=比重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 目数/ 25.4 / Td=编织铜线径T=锭数N=每锭条数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PVC-1.45;LDPE-0.92;HDPE-0.96;PEF(发泡)-0.65;FRPE-1.7;Teflon(FEP)2.2;Nylon-0.97;PP-0.97;PU-1.21棉布带-0.55;PP绳-0.55;棉纱线-0.48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塑料和导体塑料电现电缆要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就应具有广泛的优异而稳定的使用性能。
线电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一.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 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二.单相电知识1.1、耗电量、功率、电流、电压的关系A、耗电量单位:千瓦.小时 (KWH),简称“度”B、功率(P)单位:瓦特,简称瓦(W)C、电流(I)单位:安培,简称安(A)D、电压(U)单位:伏特,简称伏(V),家用电源一般是单相交流电,电压为220伏;工业用电源是三相交流电,电压为380伏。
E、功率=电流×电压,即P=U×IF、耗电量=功率×用电时间,即耗电量= P× T。
耗电量的单位是度,1度电是指1000瓦的功率使用1小时所消耗的用电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的常用计算公式
1.电阻计算公式:
电阻(R)=电阻率(ρ)x长度(L)/截面积(A)
其中,电阻率是材料的特性常数,反映了材料本身导电能力的大小。
2.电压降计算公式:
电压降(V)=电流(I)x电阻(R)
3.电功率计算公式:
电功率(P)=电流(I)x电压(V)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利用电流和电压计算得到电功率值。
4.欧姆定律:
电流(I)=电压(V)/电阻(R)
5.线缆电流容量计算公式:
线缆电流容量=根号(绝缘电阻(Ri)/线缆电阻(Rc))xCuAxC
其中,Cu为电流系数,A为线缆截面积,C为电流裕度系数。
6.三相平衡负荷计算公式:
三相平衡负荷=单相容量/(3x平均功率因数x电压)
其中,单相容量为线缆的额定容量,电压为系统电压。
7.电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
A=(KxPxL)/(ρxΔV)
其中,K为系数(取决于电流方式),P为功率,L为距离,ρ为电线电阻率,ΔV为允许的电压降。
8.斯克内指数公式:
ξ = (Σ (Vcc / Rc)) / (n - 1)
其中,ΣVcc为电源电压之和,n为放置在同一通道中的导线数目。
以上列举了一些电线电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基本理论,但实际工程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电线电缆的计算还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如环境温度、导线长度、导线材质等,不能仅仅依靠计算公式进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部分导电线芯一、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1.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的计算 (1)2.型线的截面和重量的计算 (1)二、绞线1.绞合线芯的结构计算 (2)2.绞合线芯的重量计算 (5)3.绞入系数K的理论计算 (6)4、紧压圆形线芯的重量计算 (7)5、扇形线芯的结构和重量计算 (7)6、通讯电缆的结构和重量计算 (8)第二部分挤压式绝缘层及护层一、圆形挤压式1.绝缘层 (11)1)单线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 (11)2)绞线(或束线)芯边隙无填充物挤压绝缘层的重量 (11)3)复绞线(束绞线)芯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 (11)4)其他形式的绝缘层重量 (12)2.护层1)有填充物和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2)2)不填充和不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2)3)金属纺织后挤包和嵌隙护层的重量计算 (13)4)皱纹式挤压护层的重量计算 (13)二、扇形挤压式1)两芯平行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4)2)两芯平行有填充、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4)3)两芯平行不填充或不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4)4)套管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4)5)三芯平行护层的重量计算 (14)6)椭圆形护层的重量计算 (15)第三部分绕包、浸涂、浸渍和编织一、绕包层重量的计算1)带状式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8)2)纤维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8)3)绳状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9)二、浸涂及浸渍层的重量计算1)漆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 (19)2)玻璃丝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 (19)3)浸渍剂的重量计算 (19)4)浸渍电缆纸和电缆麻重量的计算 (19)三、编织层的重量计算1.纤维编织层的重量计算 (20)2.金属编织层的重量计算 (21)第四部分成缆填充材料和外护层1、成缆填充材料的重量计算 (22)2、外护层材料重量计算 (22)附录常用材料比重、单根重量及导电线芯绞入系数及成缆绞入系数 (23)第一部分导电线芯一、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1.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1)单一材料的圆单线:截面F=0.25π*d12(mm2)重量W1=F*r=0.25π*d12*r (kg/km)W1铜=6.982 d12 (kg/km)W1铝=2.121 d12 (kg/km)W1钢=6.126 d12 (kg/km)F—圆单线截面积mm2 W1 --导线重量kg/kmd1—圆单线直径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2)双金属线:1)重量系数法:W2=W1*K W2锡=W1铜*K=6.982d12 *K2)综合比重法:W2=0.25π*d12*r2 *(r-r1)/(r2-r1)W2—镀层材料重量kg/km K --镀层的重量系数见表1d2—镀层单线的直径mm r –有镀层材料的比重g/cm3r1—内层材料的比重g/cm3 r2—镀层材料的比重g/cm3表1.1)裸扁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1)截面F=a*b - f=a*b-[(2R)2-πR2] = a*b - 0.358 R2 (mm2)(2)周长C=2(a+b) - L=2(a+b)-(8R-2πR) =2(a+b) - 1.72R (mm)(3)重量W1=F*r (kg/km)a—扁线厚度mm b—扁线宽度mmR—扁线的圆角半径mm r—方角一圆角截面的差数mm2 L—方欠与圆角周长的差数mm F—扁线截面积mm2C—扁线的周长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2)双沟形电车线截面和重量计算双沟形是车线截面可用作图法分块计算,然后相加而得,或使用求积仪测得。
但在计算重量时可用标称截面计算。
(1)铜电车线W=F*8.89 (kg/km)F—标称截面mm2(2)铝合金电车线W=F*r (kg/km) r—铝合金比重g/cm3(3)钢铝电车线W=W铜+W铝=F钢*r钢+F铝*r铝(kg/km)(参照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709页表12—5)3)高压电缆用型线芯重量计算(1)空心绞合线芯直径DD=D0+2(t z+t弓) (mm)(2)重量W=(F Z n Z+F弓n弓)*r*K (kg/km)tz、t弓—Z形及弓形线厚度mm D0 —油道直径mmF Z、F弓—Z形及弓形线厚度mm n Z、n弓—Z形及弓形线根数r —所用材料比重g/cm3K—线芯绞入系数二、绞线1.绞合线芯的结构计算1)线芯按正规绞合时总根数表22)线芯绞合外径计算(1)按正规绞合时,中心为1—6根,线芯外径比M的计算按表3绞合线芯外径比M可查表4计算表3M=D/d=d[1+1/sin(1800/Z)]/d=1+1/sin(1800/Z)(3)线芯外径:D=M*dZ—外层根数d—单线直径mm n—层数D—线芯直径mm M—外径比表43)复绞线外径计算:D=M*d 其中:M—外径比d—单丝外径mm复绞线外径比表54)束线芯的结构计算:(1)束线芯各层根数及总根数的计算a: 中心为1根时,第n层及总根数第一层Z1=1 第n层Zn=6(n-1) (n>2) 总根数Z=3n2-3n+1b: 中心为2—5根时,第n层及总根数第一层Z1(2、3、4、5根)第n层Zn=Z1+6(n-1)总根数Z=3n2-3n+nZ1(2)束线芯外径计算a: 中心为1—6根时外径经比的计算可按正规绞合外径比计算D=M束*d*K d—单线直径mmK为束线后外径调整系数,因为束线层数越多,其外径由于嵌入空隙而比正规排列有所减小,所以通过调整系数K予以调整。
束线外径比M束和调整系数表6b.中心根数无法分清时外径的计算:D=1.05[(4Z-1)/3]1/2*d (mm)其中:Z—单线总根数d—单线标称直径mm2.绞合线芯的重量计算(1)普通绞线:由相同线径的同一种材料构成截面F=π/4 *d2Z (mm2)重量W=F*r*K m(kg/km)其中: d—单线标称直径mm Z—单线根数;r—所用材料比重g/cm3K m—平均绞入系数(2)组合绞线由不同材料的单线构成,不同材料的单线直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不同材料相同单线直径的截面和重量:截面:F=F1+F2=π/4*d2Z1+π/4*d2Z2=π/4*d2(Z1+Z2)(mm2)重量:W=W1+W2=F1*r1*K1m+F2r2*K2 m=π/4*d2(Z1*r1*K1 m+Z2*r2*K2 m)(kg/km)不同材料不同单线直径的截面和重量:截面:F=F1+F2=π/4*f*Z1+π/4* d22 *Z2 =π/4(d12Z1+d22Z2)(mm2)重量:W=W1+W2=F1*r1*K1 m +F2*r2*K2 m =π/4(d12Z1r1K1 m + d22Z2r2K2 m)(kg/km)其中:d1、d2—两种不同材料的单线标称直径mm r1、r2—两种不同材料的比重g/cm3 Z1、Z2—两种不同材料的单线根数 d 单线标称直径mmK1 m、K2 m—两种不同材料单线绞合的平均绞入系数对于钢芯铝绞线的材料重量计算,应该采用组合绞线的计算方法。
先计算出每公里各种材料的重量以后,再算出每吨产品各种材料的重量。
W=W1+W2其中: W—钢芯铝绞线总重kg/km W1—钢线重量kg/km W2—铝线重量kg/km 每吨钢芯铝绞线中钢重量为:W1ˊ=W1/W*1000 (kg/t)每吨钢芯铝绞线中铝重量为:W2ˊ=W2/W*1000 (kg/t)注: 对探测电缆、野外电缆用钢、铜混绞线也用此公式)(3)复绞线:重量: W=W股*Z股*K复(kg/km)其中:Z股—复绞线中股数W股--绞制股线的重量kg/km K复--复绞线绞入系数(4)束线:重量:W=π/4*d2 Z*r*K kg/km其中: d--单线标称直径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 K—绞入系数查表7 Z—单线根数2.绞入系数K值的理论计算:∵Mp=h/D∴h=Mp*D∵L=[h2+(πD)2]1/2=[(MpD)2+(πD)2] 1/2=D(Mp2+π2)1/2∴K=L/h= D(Mp2+π2)1/2/Mp*D=[1+(π/Mp)2]1/2其中: Mp—节距比h—节距D—导线直径hπD绞入系数查对表表7三、紧压圆形线芯的重量计算:1.单芯W=F*r*η*K1m(kg/km)S=π/4*d2*Z*η(η=1/μ)2.多芯W=F*r*N*η*K1m *K2m(kg/km)其中:截面为25—70 mm2 η=0.95 μ=1.05截面为95—120 mm2η=0.97 μ=1.035截面为150—mm2η=0.96 μ=1.04F—线芯面积mm2r—所用材料比重g/cm3K1m—线芯平均绞入系数K2m—成缆时平均绞入系数N—成缆线芯根数μ—延伸系数四、扇形线芯的结构和重量计算1.扇形线芯有两芯180°、三芯120°和四芯3*100°+1*60°线芯高度与相当圆直径的关系表8注:t—绝缘厚度毫米2.扇形线芯重量计算:绞线W=F*r*N*η*K1m*K2m(kg/km)独根扇形线W= F*r*N* K2m(kg/km)(符号同紧压圆形线芯)五、通讯电缆的结构和重量:1.通讯是缆的绞线组及成缆直径的计算见表9(1)绞线组直径的计算见表9其中: D—绞线直径mm d--单线直径mmΔ1—绝缘厚度mm Δ2—屏蔽层厚度mm(2)电缆外径Da.纸带绝缘对绞市话电缆外径D=M*d组(mm)其中:d组—对绞组直径mmM—外径比(查电线电缆手册、二册768页表12—37)b.塑料绝缘对绞市话、局用及配线电缆外径5对以下的电缆芯外径D=2Md mm10—100对电缆外芯D=(4/π*S*K)1/2mm其中:S—所有单根绝缘线芯的总截面积mm2K—绞缆外径系数(查电线电缆手册、二册769页表12—38)绞线组直径的计算表9(1)内导体W1=π/4*d12*r* Z1*K (kg/km)(2)外导体W2=b*δ*r*Z1*K (kg/km)(3)对称四线组、信号线:W3=π/4*d2*r*Z2*K1*K (kg/km)其中:d1—内导体标称直径mm d2—对称线或信号线标称直径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 K1—星绞或对绞绞入系数查表7 K—成缆绞入系数查表7Z1、Z2—一根电缆中,同轴对或对称线、信号线单线根数第二部分挤压式绝缘层及护层一、圆形挤压式:1.绝缘层:(1)单线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直径D0=D+2t mm截面F=π(d+t)t mm2重量W=π(d+t)t*r (kg/km)N根单线挤压式绝缘层重量:W=π(d+t)t*r*N*K (kg/km)(2)绞线(或束线)芯边隙无填充物挤压绝缘层重量:1)挤包W=[π(D+t)t+Q1]r*N*K (kg/km)2)纵包W=[π(D+t)t+4/5*Q1]r*N*K(kg/km)(3)复绞线(束绞线)芯挤压式绝缘层重量:重量W=[π(D+t)t+Q1+Q2] r*N*K (kg/km)其中:D0、D—单线或绞线(束线)、复绞线(束绞线)直径mmt—绝缘厚度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N—绝缘线芯根数K—成缆绞入系数Q1—绞线(或束线)边隙面积mm2 Q2—复绞线(或束绞线)边隙面积mm2 绞线(或束线)芯边隙面积Q1的计算,见表11Q1=Z*π/4*d2{(2K2-Z-2/2Z)-[K(K-2)]1/2/π} mm2其中:d--单线直径mm K—绞线外径比(见表4、N)Z—最外层单线根数绞线(或束线)芯边隙面积Q1复绞线股线边隙面积Q2的计算,见表12Q2=2/3*A*Z*d12其中:A—股线是7根绞线为1.33 股线是19根绞线为2.54Z—股线最外层根数d1—单线直径mm复绞线股线边隙面积Q2表12(4)其它形式的绝缘层的重量计算:1)鱼泡式绝缘层的重量W=π(D-t)t*r*N*K kg/km其中:D—鱼泡管外径mm r—鱼泡管材料比重g/cm3t—鱼泡管厚度mm N—一根电缆中所用同轴对根数K—绞缆时,同轴对绞入系数2)垫片式绝缘层的重量W=G/P*103+G/103其中:G—垫片重量kg/km P—垫片间的距离mm2.护层(1)有填充物和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W=π(D+t)t*r kg/km(2)不填充和不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1)W=[π(D+t)t+Q*K]r kg/km其中:D—护套前直径mm t—护套厚度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 K—成缆绞入系数,查表7 Q—边隙面积mm2d—绝缘线芯直径mm 相同截面的绝缘线芯成缆时时的边隙面积Q表132)线芯截面不同的多芯电缆护层的重量计算:1.两大一小:成缆直径D=Ad1 mm边隙面积S1=aπ/4*d12mm2S2=bπ/4*d12 mm2中间空隙S3=cπ/4*d12 mm2护层重量W=[π(D+t)t+(δ1+2δ2)K]r (kg/km)2.三大一小成缆直径D=A*d1 mm边隙面积δ1=a*π/4* d12mm2δ2=b*π/4* d12mm2中间空隙δ3=c*π/4* d12mm2护层重量W=[π(D+t)t+2(δ1+δ2)K]r (kg/km)其中: D—成缆直径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 S1、、δ1、δ2—边隙面积mm2 S3、δ3-—中心空隙面积mm2d1--大圆形绝缘线芯直径mm d2--小圆形绝缘线芯直径mmA、a、b和c可查二大一小、三大一小相应的曲线图K--成缆绞入系数,可查表7三大一小可采用D=1.91d1+0.502d2δ1=0.45 d12-0.145d22δ2=0.045 d12+0.26 d22δ3=0.02 d12+0.2 d22 δ总=0.99 d12+0.23 d22W=[π(D+t)t+δ总]r (kg/km)δ总—填充面积mm2(3)金属纺织后挤包及嵌隙护层的重量计算:W=π(D+t)[t+(1-P%)2d]r (kg/km)其中:D—纺织后直径mm t—护层厚度mmP%-—纺织密度1-P%—空隙面积百分数d—金属丝直径mm 2d—空隙近似高度mmr—所用材料比重g/cm3(4)皱纹铝包外径D1的计算:D1=D+2t+皱纹常数mm皱纹铝包重量W=π(D+皱纹常数+t)t*K*r (kg/km)其中:D—铝包前直径mm t—铝包厚度mmr—铝的比重g/cm3K—皱纹压缩系数为1.005二、扇形挤压式:(1)两芯平行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W=[π(D0+2t0+t)+2D0]t*r (kg/km)(2)两芯平行有填充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W=[π(D0+2t0+t)+2D0] t*r (kg/km)(3)两芯平行不填充式不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1)平行嵌入式:W=[π(D0+t)t+(D0+2t)D0-π/4D02]=(3.14t2+5.14D0t+0.215D02)r (kg/km)2)8字形W=2[π(D0+t)t-F弓]r (kg/km)F弓= t(19t+16D0)[(D0+t)t]1/2mm212(D0+t)(4)套管式护层的重量计算:W=[π(D0+t)+2D0]t*r (kg/km)(5)三芯平行护层的重量计算:1)嵌入式W=[π(D0+t)t+2D02+4D0t-π/2*D02]r=[3.14t2+7.14D0t-0.43D02]r (kg/km)2)包代式:W=[π(D0+2t0+t)t+4D0t]r (kg/km)其中:D0—绝缘线芯直径mm t—护套厚度mm t0—包带层厚度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6)椭圆形护层的重量计算:W=π/2(a+b+2t)t*r (kg/km)其中:a—护套前内壁高度mm b—护套前内壁宽度mm t—护套厚度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第三部分绕包、浸涂、浸渍和纺织一、绕包层重量的计算:1.带状式绕包层重量计算:(1)圆线1)按比重法计算:W=π(d+nt)nt(1±K‘)N*K(kg/km)2)按平方米计算:W=π(d+nt)g*(1K‘)N*K(kg/km)3)按绝缘带宽度计算:W=b*g*N*K (kg/km)b=π(d+nt)(1±K‘)sinαmm 其中:d—绝缘前外径mm nt—绝缘厚度mmα—绕包角g—每平方米重量g/m2K‘—B%/(1±B%)B% 重叠率b—绝缘带宽度mmN—绝缘线芯根数K—成缆绞入系数可查表7(2)扁线1)按比重法计算:表15.(1)玻璃丝绕包:1)按纤维根数及绕包系数计算重量:W=G*J*K K=[(π/m)2+1]1/2其中:G—单根玻璃丝纤维材料重量:如160/2支为0.0125 (kg/km)Z—玻璃丝总根数K—绕包系数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表12—30m—节距比对于扁线的K值,可先计算出截面积与它的相当圆直径手可求得2)按被覆宽度计算重量:圆形线芯:W=G*π(d+t)/δ扇形线芯:W=G*[(a+b+t)*2-1.72r]/ δ其中:G—同上d—绕包前直径mma、b—扁线的厚度、宽度mm r—扁线的圆角半径mmt—玻璃丝绕包厚度单层为0.06 mm;双层为0.12mm;三层为0.18 mmδ—玻璃丝被覆宽度160/2为0.12mm3.绳状绕包层重量的计算:(1)纸绳W=G*J*K其中: G—纸绳单根重量(kg/km),可查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中表12—28 Z—纸绳根数P—绕包节距K—绕包系数D—绕包前直径mmK=1/sinαd—纸绳直径mm α—tg-1P/π(D+d)棉纱和聚乙烯圆丝的疏绕材料用量计算方法相同(2)钢丝;1)圆钢丝W=π/4d2*Z*r*K=6.126 d2*Z*K 其中: Z=π(D+d)/d 或者: W=G*Z*K其中:d—钢丝直径mm r—钢丝比重为7.8g/cm3 G—单根钢丝重量kg/km 见表16 D—绕包钢丝前直径mmZ—钢丝根数K—钢丝绞入系数单根钢丝重量表16扁钢丝: W=G*Z*K (kg/km)或者: W=F*r*Z*K (kg/km)其中:F—扁钢丝截面mm2R、Z、K —同上二、浸涂及浸渍层的计算:1.漆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漆包线用干漆膜的重量:(1)油性漆漆包线 1.2 缩醛漆漆包线 1.2 20 5.0 聚酯漆漆包线1.38 32 3.125 聚酰亚胺漆漆包线 1.37 22 4.55 聚酯亚胺漆漆包线1.37 32 3.125 聚酰胺酰亚胺漆漆包线1.36 18 5.56 醇酸树脂漆玻璃丝包线 1.07 45 2.2 沥青涂料外护层0.9(2) 3.浸渍剂的重量计算:(3)纸力缆浸渍剂的重量W=π/4(D2-N*d*η)ε (kg/km)(4)其中:D—包带绝缘后电缆芯外径mm d--导电线芯外径mm(5)N—芯数η—线芯紧压系数(6)ε—浸渍系数粘性浸渍取0.56—0.6 滴干浸渍取0.4—0.5(7) 4.浸渍电缆纸和电缆麻(8)浸渍电缆纸:W=π(D0+nt)nt(1+K‘)r*ε (kg/km)其中:D0--绕包浸渍电缆纸前电缆直径mm Nt—绕包浸渍电缆纸厚度mm 1+K‘--绕包浸渍电缆纸绕包系数r—电缆纸的比重g/cm3ε—浸渍系数为1.35(2)浸渍电缆麻W=π(D0+t) ε/Nδ (kg/km)其中:N—电缆麻公制湿支数δ—单根麻的覆盖宽度mmt—麻的浸渍系数为1.35 D0--绕包电缆麻前电缆外径mm麻层厚度与覆盖厚度表18三.编织层的重量计算:1.纤维编织层的重量计算:1)按根数、锭数的计算法W=2a*n/N*sinα其中:2a—编织机锭子总数n—每个锭子的纤维根数N—纤维号数sinα—编织角正弦N、a、n、sinα—按照工艺的规定BS标准中填充系数即编织密度:填充系数=mnd/πD*(1+π2D2/L2)1/2其中:m—锭子数n—每个锭子上镀锡铜线根数L—编织节距长度mmd--镀锡铜线有效宽度mm D—编织节圆直径mm2)按外径和编织密度计算法:W=2.04*P1*n/N*1/δ*π(D+△)(kg/km)其中:P1—单向排列密度系数n—纤维股数△--单面被复厚度mm 1/N—单根纤维重kg/km P—编织密度N—纤维号数δ—编织后单根纱被复宽度mm编织密度P与单向排列密度P1的换算表19(1)按根数、锭数计算法:W=(π/4*d2*2a*n*r)/sinα(kg/km)其中:d—金属丝直径mm r—金属丝比重g/cm3sinα、2a、n—同前W=2(D+d)d*Y*0.90*K其中:K—不均匀系数 1.05 Y—金属丝比重g/cm3 D—编织层直径mm d—金属丝直径mm(2)按外径和编织密度计算:W=π2/2*d(D+2d)*P1*1.02*r=1.6P1*d*r*π(D+2d)=5.03P1*d*r*(D+2d) (kg/km)W铜=44.75*(D+2d)*d (kg/km)W钢=39.26*(D+2d)*d (kg/km)其中:D—编织前直径mm P1、d、r—同前编织密度: P=(2P1-P12)*100%编织单排密度: P1=a*n*d/(h*cosα)圆形: α=tg-1 { h/[π(D+T) ]}二芯椭圆: α=tg-1 ( h/{2D+[π(D+T) ]} )其中:D—编织前直径mm d—纤维或金属丝直径mm h—编织节距mm a—编织绽数为编织机锭数的一半(3)铠装或屏蔽铜(钢)带的重量W=π(D+nt)nt*r/(1+B%)(kg/km)其中:D—编织前直径mm t—钢带厚度mm B%—间隙(重叠)率n—层数r—比重g/cm3W钢=49.01(D+2t)/(1+B%) 双钢带间隙绕包第四部分成缆填充材料和外护层一、成缆填充材料:1.填充电缆麻、纸绳、塑料绳、纱等材料的重量计算:(1)W=g*N*K (kg/km)其中:g—每根填充材料重量kg/km N—填充材料根数K—成缆系数(2)成缆线芯截面相同时,填充材料的重量计算:W=[π/4(D2-nd2)-S3]*r*K (kg/km)(3)成缆线芯截在不同时,填充材料的重量计算:W=[π/4(D2-n1d12-n2d22)-S3]*r*K (kg/km)其中:d、d1、d2—绝缘线芯直径mm n、n1、n2—绝缘线芯根数r—填充材料比重g/cm3K—成缆系数2.填充圆形填芯;(1)填充在边隙时W=Q*r*N*K (kg/km)其中:Q—填充材料截面mm2N—填充材料根数r—填充材料比重克/厘米3K—成缆系数(2)填充在中习时W=Q*r (kg/km)Q、r同上二、外护层材料重量的计算:1.对于裸带铠装,裸钠丝铠装及塑料护层的外护层材料重量计算,请参照前面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