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沁阳市外国语中学孔小利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怎样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一直是大家致力研究的课题。
俗话说:情通则理通。
只有关系和谐,才能彼此理解,处事顺畅。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则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实验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教师要拥有厚实的专业知识,精心施教,赢得学生认可;教师要有健康的情绪,能自我控制好情绪,并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要拥有新时代特质,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现代科技的产物如智能手机、游戏、QQ通信、微信、等不能一概拒绝,不让学生接触,要正确引导。
我想这样的老师学生没有理由讨厌。
其次,用心爱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皮尔逊说:“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任何教师喜欢的事,甚至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科目。
”足可见“爱”的力量。
人们还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既然师爱如此重要,那我们就来爱学生吧。
再者,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里,让每个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比如,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学生会感觉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
允许学生说不,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对症下药。
最后,研究学生,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最大限度的去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情况,因材施教。
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习是为自己学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也好,个人或集体卫生也好,班级管理也好,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好与坏都由学生行为来决定的,教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我采用多个班长轮流制,班级里的事,由几个班长和大家商量决定。
学科的问题由课代表结合学生、任课老师来解决。
学生都动起来了,教师自然就“轻松自如”,结果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的论文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的论文•相关推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的论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地位问题,总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从而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
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违背教育的初衷。
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学生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一、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
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在:(1)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2)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因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确立“尊重主体、发展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要做到发挥主体性,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融洽的良好教育氛围。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之我见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之我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之我见最优秀的老师必定是布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老师的真正幸福,而现代训练全面推行素养训练,提倡素养训练就是以人为本的训练的思想;同时现代训练也提倡老师角色多元化.因此,在此基础上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下面就我任教以来的点滴阅历谈谈我个人之见解.一、了解每一位同学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必不行少的一个重要工作,只有充分了解了每一位同学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才能使以后其他环节的工作顺当有效的开展。
了解同学的方法许多,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和同学相互沟通攀谈,多问,问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上的疑难困惑;走入他们的感情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与家长的相互沟通中要留意多询问,了解同学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性,家庭训练,以便进行协调;同时还应随时向班主任、其他学科老师了解同学的状况,为实施有效的训练作预备。
作为一名现代老师,还应学会观看琢磨同学:一方面要观看整个班级体的进展变化,另一方面更需要透过每一个同学的一些微小的动作和表现来发觉其思想本质,这样才能依据同学不同的心理特征、思想状态给以不同的引导,使教学工作有效的开展。
比如,我在一班级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位男同学上课特殊爱动,要么自己玩东西,要么找别人说话,总之是不会宁静的。
一开头我遇见这样的状况便大声训斥,可都无济于事,后来我经过渐渐观看,发觉当我在鼓舞表扬其他同学时,他眼里总是布满着艳羡的眼神,我便抓住了他这一微小的动作和心理特征,随时给他机会展现自己,并随时传达鼓舞赞扬的讯息,结果在随后的课堂上他总是用心致志,学习热忱高涨,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成果也总保持优异。
二、敬重信任每一位同学素养训练就是以人为本的训练,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此,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要首先敬重同学的人格,敬重同学的个体差异,敬重同学的看法想法;老师真正体会到同学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进展的意向,体会到同学作为进展中的主体的独特共性及自由、缔造和选择,从而敬重信任他们。
观《师德启思录》有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之我

观《师德启思录》有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观《师德启思录》让我深思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者以教育、指导为目的,学生则被动接受教育。
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应该不仅仅是教育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朋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养。
首先,老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同时,老师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此外,老师还应具备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意识,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对于学生来说,也需要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权威和尊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学生的进步和成就也会激励老师更加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培训,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
总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这种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8 地球上的星星——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

地球上的星星——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摘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坠落地球的星星,他们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得以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学生的存在感学生的闪光点同在同学正文: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生本教育”应运而生。
“生本教育”始终站在学生中心的立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而又不失个性的发展。
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模式,“生本教育”中特别强调保持学生独立的灵魂,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努力构建学生独立的精神家园。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展示魅力和智慧的平台,而是学生表现能力和机敏的舞台。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坠落地球的星星,他们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得以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学生在教师眼里,教师在学生心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这是一种真诚的沟通。
其实,学生们在师生交流和沟通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始终关注着他的,他才“敢”于老师进行交流,学生在老师眼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位置,有了自己独特的存在感,他在会把老师放在自己的心里,在乎老师,在意老师的言行举止,关注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一些道理,自然而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随之就产生了。
就像是我曾经亲身体验过得一个课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可能是因为自己确实是对这堂语文课感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有的同学是在老师的关注之下“逼进”课堂的,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

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就不能进行,教师成为了无观众的个人独白,学生成了没有教师指导的纯自学活动。
共存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气氛融洽的关系,自己都以对方为自己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自己的活动又都制约和影响对方,使双方关系呈现出一种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双方在矛盾不断斗争、变化的运动过程中得以不断提高。
狭义上讲,这种共存关系一直伴随此段学业的结束,而广义上而言会伴随师生的一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成长和进步,可以说学生每天都站在一个新的增长点上。
然而,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种类与程度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规定的相应任务的前提下,还需寻找新的知识切入点、技能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和品德形成点,即找到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年龄特点和实际的新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一旦找到,便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其综合素质,当然这一点的寻找除了学生个人努力外,还离不开教师的点拔和指导。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同样在寻找自身的生长点,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的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是一名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最佳生长点,促使自己快速提高综合素质,满足课改的需要。
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找到自身的生长点,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反思的结果,教师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的得与失、优与劣,从中找寻到自己的生长点。
它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未来成长思考的产物,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使之上升到理性,教师还要根据自己人生成长的走向和教育学生的需要,确定新的生长点。
只有师生共生才能使其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始终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才能萌生出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构建之我见

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构建之我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动地位,培养其主动的求知欲、自学能力、自我探究的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体,达到全面的素质教育目的。
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也必须进行重新构建。
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共同成长,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和任务,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双向交流、互动式的关系。
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构建。
一、平等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以平等互动为基础,不以权威作威作福,而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让教学变得更加活跃,鼓励学生不断提问、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师生合作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分享反思体验,互相了解,思想碰撞,构建深层次的师生关系。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愉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自主学习在新课改下,学生应当成为课堂中主体,教师更要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独立思考并独立完成任务。
同时,教师要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中更多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四、互相信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是成功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该以开明、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感情,建立平等、共赢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更好的学术成果。
总之,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双方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全新的思考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师生关系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师生关系之我见在当今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是现代教育中两个基本的群体,良好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
教师工作为营造教育氛围的主体,创建和谐融洽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要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亲近学生人是有感情的,作为教师,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学生接触,以达到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感情的目的是很难的。
因而,教师应转变教风,由单纯的课堂接触转变为多方面接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拉家常等,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有无困惑难题、有何想法要求等,以便更好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乃至心灵,亲近学生是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二、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二者是施受关系。
教师学生既是教学关系中的个体,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
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也就没有民主的教育可言。
法律保护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任何侮辱对方人格的行为,也必定会破坏师生关系。
因而教师眼中要有学生,心里装着学生,常为学生着想,树立平等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施教,而非面向少数尖子生,少数关系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掺杂任何偏见。
教师不仅要有平等意识,还要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态度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尊重理解学生的不足,促使其个性意识的复苏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尊重信任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最深刻的冲动”学生作为独立的人,需要得到尊重。
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没有尊重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作为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去要求每个学生,限制每个学生,而要维护学生尊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相信学生有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和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1-04-28T16:17:11.387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1年第4期作者:毛百川[导读] 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毛百川
【摘要】: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创造教育;对我们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构建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地位问题,总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从而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
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违背教育的初衷。
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学生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一、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
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在:(1)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2)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因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确立“尊重主体、发展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要做到发挥主体性,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融洽的良好教育氛围。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
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
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
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
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三、怎样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家长、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主要受长久以来的封建家长制的毒害。
现在该是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时候了。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才能培养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
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对学生应态度温和、谦逊、平等、友好,让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保留意见的空间,有发挥特点的余地。
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极、被动。
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同样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二)学会欣赏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这个观点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的。
过去,作为教师,总以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为荣,总是摆着高高的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
其实,这种刻意,是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
试想,让学生敬畏,让学生仰视,学生又怎会向你倾吐内心,又怎会使你真正地了解他们。
没有了解,谈何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富有个性特点的个体,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闪光的地方。
而这些闪光点,不是教师所恩赐的,教师仅仅是起到挖掘、培养、塑造的作用。
应该说,每一名未成年的孩子,都潜藏着这种可能性。
(三)允许学生犯错。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犯错的时候。
而大人与孩子相比,犯大错的往往是大人。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学得更聪明些;而整个人类,也是在不断地犯错、不断地碰壁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从而获得进步。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只有被蜜蜂蜇过才深切知道以后不能再捅蜂窝。
教师应该明白,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犯错后明白一定的道理,并懂得自己总结出避免今后犯同样错误的经验。
因为,学生的每一次的错误、失败都有可能成为他今后某一个成功的铺垫。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不走形式主义,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象一个契机、一个纽带,把教师和学生紧紧的联在了一起,一位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一种心理相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系到一个班级的好坏,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孟宪平《角色的转变》《学与思》2002.7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省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