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法制史作业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法制史作业答案
A、地主
B、资本家
C、苏联人
D、外国人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5
题号:1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在唐代中央三大法司中,刑部主掌复核,凡州县审理的哪种类型以上案件必须报刑部复核()
A、流行
B、死刑
C、徒刑
D、杖刑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0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B、汉文帝废除肉刑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18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1935年7月1日之后,国民党南京政府普通法院的诉讼制度是()
A、四级三审制
B、三级三审制
A、轻罪重刑
B、实行连坐
C、奖励告奸
D、德主刑辅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0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在秋审制度中,“案情属实,但危害不大,可留待下年秋审再作决定”,称为()
A、情实
B、缓决
C、可矜
D、可疑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1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汉代时期创立“春秋决狱”的宗旨是()
A、论心定罪
B、亲亲得相首匿
C、老幼恤刑
D、秋冬行刑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1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中国法制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中国法制史》形考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刑名从商:是旬子总结商朝的刑事立法之后提出来的一句话,他认为商朝的刑事立法制订的比较完善,而且多为后世沿用。

2、九刑: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西周的九篇刑书;二是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

《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3、质剂:买卖契约,西周称为质剂。

质剂是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

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4、田里不鬻:西周初期的土地所有权。

土地归周天子一人所有,各诸侯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无处分权,无权买卖。

5、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分30分)简述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

答案要点:采取的是法家的指导思想: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依法律论罪处刑。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

3、“重其轻者”——在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刑2、简述《法经》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1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总结春秋以来各诸候国立法经验,著《法经》2法经内容;改刑为法,先列罪名,后定刑制,全文以刑为主,夹着诉讼法和其它法律内容。

包括的正律,杂律,具律三大部份其中的正律包括盗律,赋律,囚律,捕律。

杂律规定的是除盗赋罪名以外的罪名。

具律是关于刑罚的适用,如加减刑罚等。

3法经的阶级本质;1)锋芒主要指向农民和其它劳动人民。

立法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2)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如规定了窥宫,盗玺等。

3)维护封建等级,例如丞相受金,左右伏诛,就是说如果丞相受贿,要把他左右的臣属斩首问罪,这个因为刑不上丞相的缘故。

中国法制史平时作业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平时作业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平时作业及答案中国法制史平时作业及答案中国法制史平时作业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十分) 1.夏有乱政,而作。

4.在商朝,_商王_ 掌握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5.西周统治者在刑事立法方面提出_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_的指导思想。

6.__诰__是西周最高统治者对诸侯和下级官吏的训话。

7.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_初税亩_ ”,鲁国开始实行按亩受税。

8.竹刑为郑国_邓析_所私造,并无法律效力,后被国家认可才具有法律效力。

9.秦以_身高___确定责任年龄。

10.秦朝审讯后,作出判决并“_读鞫_”。

二、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选,每题2分,共20分) 1.( A )是法的最初形态。

A 刑B 法 C律 D式 2.赎刑制度始于(A )。

A 夏B商C西周D春秋3.在商朝,参与司法伪托神意断罪的是(B )。

A 商王 B卜者 C司寇 D贵族 4.奴隶社会的五刑包括(ABD )。

A 墨、劓B 大辟C 孥、戮 D宫、刖 5.西周奴隶社会中,买卖兵器、珍异之物称之为(D )。

A 傅别 B 左券 C 质 D剂 6.西周有关婚姻解除的规定有( A )。

A 七去B 三不去C 八辟D 六礼 7.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的是(D )。

A 邓析B 叔向C 孔子D 子产8.商殃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ABCD)。

A 连坐法B 奖励告奸C 奖励农业生产D 奖励军工(功) 9.律自( D )始。

A 夏B 商C 西周D 秦 10.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ABCD )。

A 律、令B 式C 法律问答D 廷行事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醢答: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2.六礼答: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3.铸刑书答:春秋时代郑晋等国实行法治,把刑法条文铸刻在鼎上。

4.昏、黑、贼、杀答:是夏朝的一种法律制度。

已恶而掠美者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凡此三罪者,依照夏朝的法律要处以死刑。

《中国法制史》作业3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3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第3次任务_0004一、填空题(共8 道试题,共30分。

每空3分)1、唐高宗时期最大得立法成就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注解,并经皇帝批准,颁行天下得封建法典得代表《》。

正确答案:1)、唐律疏议2、明朝专掌复核得中央司法机关就是。

正确答案:1)、大理寺3、作为反映朱元璋重典治天下政策得法律就是《》。

正确答案:1)、大诰4、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得商品实行专管得制度称为。

正确答案:1)、禁榷制度5、唐高祖武德四年,政局趋于稳定,根据唐初得社会情况,制定自己得法典,于武德七年完成,称为《》。

正确答案:1)、武德律6、明朝得根本性法典就是《》。

正确答案:1)、大明律7、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就是,就是中央政府机关。

正确答案:1)、三省六部正确答案:2)、九寺五监8、唐代得制度,即现今得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岁。

正确答案:1)、致仕正确答案:2)、七十(70)二、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分。

)1、宋太祖为了巩固新建立得政权,缓与阶级矛盾,取得民心,制定了旨在改革“五刑之苛”、减轻刑罚得()。

A、折杖法B、刺配之法C、凌迟D、盗贼重法正确答案:A2、狭义上得唐律,指( )。

A、《唐律疏议》B、《大中刑律统类》C、《武德律》D、《贞观律》正确答案:A3、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得法典就是()。

A、《大业律》B、《开皇律》C、《九章律》D、《贞观律》正确答案:B4、明《大诰》共( )。

A、二篇B、三篇C、四篇D、五篇正确答案:C5、在明朝,主管审判得中央司法机关就是()。

A、大理寺B、刑部C、督察院D、御史台正确答案:B6、清朝正式颁布得第一部成文法典就是( )。

A、《清会典》B、《大清律集解附例》C、《大清律集解》D、《大清律例》正确答案:B7、在唐朝遇重大案件,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

A、三司使B、三司推事C、小三法司会审D、大三法司会审正确答案:B8、《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得篇名为( )。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刑名从商:《荀子.正名》说:“刑名从商”,意思是说后世历朝历代的刑名均沿袭商朝的,这说明商朝的刑罚种类繁多,而且残酷,主要针对对象是广大的奴隶和平民。

2、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3、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

据郑玄注释,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

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券,即用质;小买卖,如买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剂。

4、田里不鬻: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候和臣属,诸候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这叫“田里不鬻”。

5、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二、问答题1、简述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封建性的国家,为了巩固从奴隶主手中夺取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采用法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意思是说,取消按照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取消按照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

这样,开始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意思是说,要制定成文法,并向老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

从而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2、简述《法经》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

《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其阶级本质是: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

100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

100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夏2.刑罚世轻世重轻中重3.邓析4.廷尉大理寺5.《九章律》厩6.张斐杜预7.北齐律8.十二七9.《唐律疏议》10.非公室告公室告11.杜周杜延年12.《魏津》(《新律》)13.宋14.笞三百弃市15.谋反恶逆16.三年17.理学18.热审19.德主刑辅20.五复奏三复奏一复奏21.斩衰齐衰22.《问刑条例》23.大理寺卿通政使礼部24.《大清律集解附例》25.人民委员会26.《泰始律》27.杂28.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29.元30.明《大诰》31.《大清律例》32.清未修律二.名词解释1.五刑:刑罚名。

有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2.《法经》:魏李悝编撰。

六篇:《盗》、《贼》、《囚》、《捕》、《杂》、《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3.读鞫:中国古代,断罪判决原则上要对被告及其亲属宣读。

最初出现于先秦。

4.三司推事:首先在唐代,对某些特别重大案件,由中央的大理寺,刑部及御史台长官组织特别法5.六礼: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须合乎一定的礼仪,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6.董仲舒:我国封建时代著名唯心主义思想家,哲学家和经学家。

(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

主张以儒家学说思想作为西汉的指导思想,提出“墨黜百家,独尊儒术”,“德主刑辅”,首倡春秋决狱。

7.《大清新刑律》:1905草订,1910颁布。

分总则,分则两编,53章411条,附《暂行章程》5条。

依资产阶级刑法体例,采取资产阶级国家刑罚体系。

8.晋律:又称《泰始律》,贾充、杜预对曹魏《新律》删订,颁行。

该律经张斐、杜预作注,又称“张杜律”。

共20篇,增《法例》,增加律疏注释。

9.热审: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审录关押在京师各狱的笞杖罪囚,或免释或减等,或保释。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制史)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制史)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制史)[填空题]1原始社会经历了()和()两个阶段。

参考答案:原始群;氏族公社[填空题]2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产生。

参考答案:禅让[填空题]3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

参考答案:启[填空题]4《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经启()。

”参考答案:九州;九道[填空题]5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到()、再到()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习惯;习惯法;成文法[单项选择题]6、将“法”改为“律”,是在()。

A.夏朝B.西周C.战国时期的秦D.汉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7、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A.五百B.一千D.三千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8、“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A.习惯B.战争运动员令C.祭祀D.礼仪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9、“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A.昏B.墨C.贼D.杀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0、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

A.昏B.墨C.贼D.杀参考答案:C[多项选择题]11、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A.刑B.公正、不偏不倚C.限制、强制D.律参考答案:B,C[多项选择题]12、“昏、墨、贼,杀”中的罪名是()。

A.昏C.贼D.杀参考答案:A,B,C[多项选择题]13、据东汉郑玄述,夏刑除墨外,还有()。

A.大辟B.膑C.宫D.劓参考答案:A,B,C,D[多项选择题]14、夏朝的法律规范包括()。

A.禹刑B.甘誓C.汤刑D.汤诰参考答案:A,B[填空题]15禹刑参考答案:禹刑是夏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的总称。

[填空题]16甘誓参考答案: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填空题]17《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

”参考答案:商[填空题]18“商有乱政,而作()。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第1—5章)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

传说因狱墙、狱窗皆为圆形而得名。

2、质剂:周朝时的买卖契约,买卖双方各执一半。

这种竹质剂:周朝时的买卖契约,简分为长短两种,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3七出:又称“七去”、“七弃”。

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4、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五听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包括:辞听,指听当事人陈述,理亏则语无伦次;色听,指观察当事人表情,理亏则面红耳赤;气听,指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耳听,指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目听,指观察当事人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

5、《法经》: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

它是我国封建社.《法经》法经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

李悝认为“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所以把盗、贼放在开头部分,而把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放在了篇尾。

6、子产:子产“铸刑书于鼎”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这是我国法制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

7、具五刑:秦汉时期的一种酷刑,即对一个囚犯几乎同时施用五刑。

《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默、剔、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其诽谤署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8、廷尉:秦朝和汉朝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

注意:其长官也叫廷尉。

二、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见P17——20)2、奴隶制五刑分别是什么?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剕(刖)、宫、大辟。

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作业1.商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商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可以用荀子的一句话来总结概括,即“刑名从商”。

刑名从商意即后世历朝历代的刑事法律制度大体上沿袭商朝的,这说明商朝的刑事立法比较完备,具体而言就是刑罚种类多,而且残酷。

商朝法律制度之所以具备这个特点,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方面是因为商朝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需要进一步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一方面采用了原始社会的神权法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本身就愚昧野蛮,依此制定的法律必然缺乏人性;一方面从史料上看,商朝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凶狠残暴,为博得爱妃妲姬的欢心,适用了很多残暴的刑罚手段。

2.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均作为西周的刑事指导思想,其关系如何?“义刑义杀”作为西周的指导思想,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刑事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这更利于西周的社会稳定。

“明德慎罚” 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德治,也就是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

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是对商亡教训的总结,也是西周治国经验的升华。

“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作为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都是“以德配天”总的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实施。

二者的宗旨是一样的,知识在内涵上各有侧重,“义刑义杀”强调的法律适用,而“明德慎罚”则更多的强调犯罪的预防。

3.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究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这也正是叔向责难的主要依据。

叔向说,过去先王们都是根据事物的轻重来定罪的,因为害怕百姓们又争执之心,所以不颁布刑法规定。

如果百姓们知道了法律上的成文法规定,就不恭敬长上了。

显然,采取这种秘而不宣的刑法原则,主要目的是使人民经常处于“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状态,以便于贵族们的独断专行。

而新刑书的公布,也恰恰在于使“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体现了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商人和劳动人民保护私有财产、人身权利和执法公平的要求,使定罪量刑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

因此,公布成文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子产的贡献,是在思想上使过去的礼、刑相分走向礼、刑统一,把公布成文法说成礼治的体现。

其次,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

周礼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规定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

春秋以来,“礼不下庶人”已被突破,所以叔向也承认对百姓们也应该“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

但是,他强调对付百姓的主要方法是“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关键就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他认为公布了刑法,百姓知道贵族犯罪也同样处刑,刑罚的威力就减少了。

孔子在得知晋国赵鞅铸刑鼎的消息后,也认为此举的最大弊端是废除了“贵贱不愆”的法度。

可见否定和限制贵族的法定特权,是公布成文法的一项主要作用;子产铸刑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制服那些骄奢不法的强宗大族,贵族们犯了法也要按照刑书的规定,与平民同样对待。

虽然从实质上看,子产的刑法只不过是用封建等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等级,但刑法的公布,从形式上确认了“刑上大夫”,这就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第二次作业1.封建正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我们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它的基本内容有下列几项:(一)皇权至上,法自君出(二)应经合义,礼法融合(三)“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四)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汉代如何继承秦朝的制度,将皇权进一步加强的?秦始皇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大权独揽,自然是言出法立,即所谓“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秦始皇的诏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它可以取消法律,更改法律,补充法律,代替法律。

这种法自君出的思想,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一直成为各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的言论是多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阳奉阴违,抗拒不从。

特别是董仲舒,为了神化皇权,进一步对法自君出作了神学的论证,他认为君主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世的,“天子受命款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春秋繁露、尧舜汤武》),君主的言论和命令体现天的意志,全体臣民必须服从,否则就是违反“天意”。

为了维护皇权,确保君主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历代封建王朝从立法方面作了严格规定。

从汉代起,就出现了所谓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名。

汉魏诸朝因谋反、谋大逆正式确定为、“十恶”中第一,第二大罪。

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对谋反、谋大逆分别作了详细的说明,并规定了严厉的刑罚。

3.晋律明确区分律、令的意义。

律和令是早已通行秦汉的法律形式,也为各代所沿用,但律令的之间的界限则不明确。

秦汉使其,律令的概念较为笼统,“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到了三国两晋使其,律令的概念开始明确起来,“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违令者有罪,依律定罪。

显然,三国两晋时期,律是规定性的规范,相对稳定,而令则是暂时性的规范,作为律的重要补充。

这样,律和令不仅有了明确的界定,而且律的地位开始高于令。

这对于封建法典逐渐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第三次作业1.《开皇律》的历史地位。

《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承袭了前朝法制长期发展的丰富经验,经过删繁就简,补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编纂进一步系统、规范,可以说,中国法制发展到《开皇律》已基本定型;同时,由于该律的各项法律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继承,后来又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因此,《开皇律》上承汉律之源流,下开唐律之先河,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初统治者为何以礼刑并用、法令简约、宽仁慎刑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唐初统治者目睹了强大而富庶的隋朝仅传两代、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彻底灭亡,而且推倒隋朝统治的主要力量是被迫铤而走险的普通农民群众,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了唐初统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

十多年的战乱使得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又跌到低谷,唐朝建立时,全国大多数地方社会秩序仍然没有稳定,人口大减,灾害频繁。

因此,唐初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君臣群体,深深认识到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

唐太宗把君主和老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时提醒自己勿蹈“亡隋之辙”。

所以,唐太宗统治时期对于如何吸取隋朝的教训,如何使得唐朝统治得已长治久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严肃的讨论。

唐太宗提出了“安民立政”的总方针,为此,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并据此确定了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礼刑并用、法令简约、宽仁慎刑。

3.宋朝是如何加强皇权对司法权的控制?首先,于建隆年间在宫中设置审刑院。

规定:凡大理寺审判的案件,经刑部复核后,须送审刑院详议,再奏请皇帝批准。

可见,审刑院就是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

神宗年间,因机构重叠而裁减了审刑院,恢复了刑部和大理寺的职权;但是对于诏狱,则由皇帝下诏指定朝官组成非常设性的特别审判机构进行审判。

其次,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控制,限令各州十日一报囚帐,即由各州定期呈报囚徒的姓名及所犯罪名、系禁日数等,以便刑部纠查。

第三,中央在各路设立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令其巡视各州县,第四,中央还常常派御史台的推勘官,作为皇帝的特遣官员,分赴各地审理重大案件;其临行要入宫陛辞,由皇帝亲临宣谕并赐以装钱,返京时还要受皇帝的召问,汇报案件的处理情况。

凡此都是强化集权中央的司法制度的表现。

第四次作业1.如何理解朱元璋“重点治吏”的思想?(1)朱元璋强调“重典治吏”,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他认为元朝的灭亡,在于中央权力软弱,官吏腐败,特别是宋元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地主豪绅,贪官污吏的盘剥、掠夺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采取“重典治吏”的措施。

(2)朱元璋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

朱元璋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地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总之,“重典治吏”的思想,既是朱元璋对以往王朝治国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身统治经验积累与丰富的结果,在强化封建皇权的立法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如何理解朱元璋“重典治民”的思想?(1)朱元璋“治吏”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达到有效的“治民”,民众能够安分,天下方能太平。

(2)明初农民的反抗仍然非常激烈,参加反元斗争的农民因土地和赋税等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而继续对抗新王朝,这是对封建统治的最大威胁,也是乱世的重要表现。

(3)明初依据朱元璋“重典治民”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的反抗进行了严酷的镇压,企图依靠残酷手段,使民众成为顺民百姓。

因此,对于“犯上作乱”,不分性质、情节以及危害后果,一律重刑处置。

这充分反映了朱元璋“重典治民”思想的实质,以及统治者全面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愿望。

3.《大唐六典》是一部怎么样的律典?《大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李林甫主持编定的,共三十卷。

(1)性质:是唐代一部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官修政书;(2)结构:是以唐朝现行各部门机关按卷分篇;(3)内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机构组织、职权、官员品级、编制员额、考课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规定;李林甫等所作的注,论述了各机构及制度的严格和演变情况。

(4)意义和历史地位: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文献,是研究唐代行政立法的重要资料;它的颁布,在中国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