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京剧和昆曲《断桥》的比较与赏析
歌曲《断桥遗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歌曲《断桥遗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断桥遗梦》是一首中国古典音乐艺术风格的歌曲,演唱者为国内知名女歌手张芸京。
该曲以古琴为主旋律,结合了民乐和现代流行曲的元素,展现了一种卓尔不群、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
在曲调方面,《断桥遗梦》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以古琴为主旋律,配以低沉、厚重的鼓点和虚拟合成的音效。
整曲走向较为沉稳且节奏明显,充满了科技感和电子音乐的元素,而不会让听众感到单一、乏味。
在演唱方面,张芸京将自己的独特音色和气息融入到曲子之中,充分表现了这首歌曲传达出的内在情感。
从歌曲的歌词来看,其歌颂了一个拥有坚定信念、追求自由、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和困难的人,是一首极具鼓舞人心的歌曲。
张芸京的演唱方式沉稳且充满力量,在演唱过程中更是表现出了一种自信与决绝的态度,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也更为珍惜每一个可贵的时刻。
综上所述,《断桥遗梦》在曲调和演唱方面均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情感表达、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提升,不仅赢得了国内外听众的喜爱,也为中国现代音乐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情不移_破浪而行——_评青春越剧《断桥》

徐晨: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3年3月30日,青春越剧《断桥》亮相于2023之江艺术季。
该剧取材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 《白蛇传》,在内容上延续传统,融多版本《白蛇传》精华而成,给予经典题材以当代新编,在重述“仙——人——妖”三界情理之争、凸显白蛇与许仙爱情的基础上,着重描写白蛇对人间情的向往以及为人妻母的奉献精神,咏情至致,以情动人。
剧中演员全部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2019级小百花订单班学生,平均年龄16岁,在多位艺术家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高规格创作班底的保驾护航下,四年磨一剑,守正且创新,承继并发扬了越剧特质,声情并茂,以情乐人。
戏内戏外,两情交织,情情与共,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有乘风破浪之势,传统与现代并存,令人耳目一新。
一、戏内:白许之情,乘风归来 自第一部以《白蛇传》故事为原型的宋话本《西湖三塔记》[1]后,众《白蛇传》文本关于白蛇和许仙结为夫妻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报恩说”与“思凡说”。
由于“报恩说”涉及前世恩怨,所需篇幅更长,故经常被运用在小说(如清梦花馆主《白蛇全传》)、电视剧(如1992年台版《新白娘子传奇》)等适合长篇叙事的艺术形式中,在戏剧舞台、文/徐 晨—— 评青春越剧《断桥》此情不移 破浪而行越剧《断桥》剧照电影等有着相对严格的时间限制的艺术形式中则多被弃用;又因如宿命、恩怨、因果、轮回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元素不便且不利于在舞台上用实景展示,《白蛇传》的当代戏剧舞台大多用“思凡说”作为白蛇与许仙结合的主因(如京、川、粤、婺等剧种的《白蛇传》)。
“思凡说”虽然比“报恩说”少了一份白蛇与许仙相爱乃前世注定的浪漫色彩,却净化、纯洁了两人的爱情,凸显了“情”的可贵。
1986年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与2007年大陆作家李锐、蒋韵的小说《人间:重述〈白蛇传〉》,是近几十年对“白蛇传”故事较为颠覆的创作。
前者以青蛇的视角看世事沧桑以及女人陷入爱情后的偏执与卑微,在李碧华犀利、冷漠到近乎带着嘲讽的叙述笔调下,使得读者不禁对早前多版本“白蛇传”中白蛇的一往情深产生反思。
婺剧《断桥》赏析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是浙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但它远远没有婺剧悠久,迄今才七十多年的历史。
婺剧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历史悠久,剧目丰富,特色浓郁,影响深广。
华夏文化中,白蛇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断桥》表现的是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奇故事,这里的断桥就是杭州西湖里的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名气最大。
这里流传着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说: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大士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
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
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
这一节尤其凄绝动人,因为它的情真意切,得到了全国太多剧种的青睐。
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那种人神合一的至高境界,有一个地方剧种做到了。
上世纪60年代,浙江婺剧团首次晋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看后说,他看过很多剧种的《断桥》,婺剧的《断桥》表演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可谓“天下第一桥”。
从此婺剧《断桥》声名鹊起。
不少越剧团前来学“蛇步”、“蛇眼”、“三窜头”等传统表演技艺,以使越剧《断桥》更加焕发光彩。
《断桥》是全本《白蛇传》中的一折,各剧种均有演出,其中婺剧《断桥》演来最具特色。
该剧说的是:金山战败,白素贞与小青逃至西湖断桥边,许仙被小沙弥放生也逃到断桥。
小青执剑欲杀她推开了小青的利剑。
婺剧声腔是婺剧音乐最主要的部分。
共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六种腔调。
滩簧起始于清乾隆年间。
从浙江婺剧团演出的《断桥》来看,是用兰溪、浦江、衢州等滩簧来唱的。
婺剧的滩簧剧目分为两类:前滩剧目和后滩剧目。
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

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通过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艺术等元素,成为了广大戏曲爱好者追逐的艺术瑰宝。
本文将对京剧经典片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戏曲的魅力与深意。
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部以保家卫国为题材的京剧作品,被誉为京剧经典之作。
其中的经典片段是“巧计救赵高”。
这一段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曹操如何运用智谋,将赵高一众诬陷,最终化解危机。
在这个片段中,曹操饰演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技优势。
通过优美的唱腔、华丽的动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曹操的睿智和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也为整个剧情增加了层次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曹操的智谋。
二、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该剧讲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是“霸王鞠躬”。
这一段经典片段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情的唱腔,让观众深情地感受到项羽对虞姬的深爱和无奈。
整个片段以项羽鞠躬的动作为主线,通过舞台的灯光和音效的辅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将项羽内心的痛苦和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为之动容。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京剧版的《红楼梦》则是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再次演绎。
其中,最为经典的片段是“宝钗的咏荷”。
这一段以宝钗的咏荷为中心,通过婉转的唱腔和流畅的动作,展示了宝钗的美丽和文雅。
宝钗饰演者通过华丽的服装和精致的妆容,将宝钗的高贵和温婉诠释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的布置和灯光的烘托,为整个片段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总结: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在探索京剧魅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片段的背景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技巧。
只有通过对舞台表演的深入解析,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京剧经典片段的解析为我们展示了京剧的多样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通过优美的唱腔、动人的表演和精心的舞台设计等,京剧成功地将古代戏曲艺术传承至今,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music history 民族音乐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袁 媛(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宿迁 223000)【摘要】昆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经过历代学者和艺术家的精心呵护与发展,昆曲成为中国历史上表演艺术经典。
本文从昆曲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以及昆曲的继承发展三方面入手研究,其目的不仅是弘扬昆曲珍贵的戏曲文化,更是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护和振兴昆曲文化。
对昆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昆曲不应该作为一种前辈的遗产而被尊重和保留,我们应该在继承保护的同时发展和创新,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关键词】昆曲;当代;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4-0041-04【本文著录格式】袁媛.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20,12(24):41-44.前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昆曲有六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财富,这表明中国昆曲的价值已经被全世界公众所认可。
在此背景下,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昆曲不仅要解决昆曲所面临的困境,还要把昆曲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走进学校与社会中,做到人人心中有昆曲。
(二)国内研究现状因为昆曲的宝贵价值,政府一直肩负着保护昆曲艺术的重要责任。
根据中知网以及查阅图书馆资料发现,大部分资料描述的是昆曲发展历史,以及当今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一部分资料是对昆曲艺术特色进行研究。
吴新雷的《中国昆曲艺术》主要研究昆曲发展史,详细叙述昆曲的起源、兴盛。
郑雷的《昆曲》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主要描写了昆曲的历史,以及全盛时期的作品。
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

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古代中国戏曲艺术独具特色,其中京剧与昆曲是两个备受瞩目的重要门派。
京剧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而昆曲则因其高雅、精致而被誉为“戏曲绝艳之花”。
本文将针对京剧与昆曲的音乐、表演和剧目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和个别特点。
一、音乐表演1. 京剧音乐与表演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京剧音乐以“清、宫、调”为主要音乐形式,具有明快、热烈的特点。
演员在表演中通过变化多样的音域和音调,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2. 昆曲音乐与表演昆曲以其流畅婉转的音乐和细腻入微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昆曲音乐以“泛音”为基础,通过声音细微的变化表达情绪。
昆曲表演注重身段和唱腔的协调配合,讲究“动静相宜”。
二、剧目特点1. 京剧剧目京剧剧目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多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而成。
其中著名的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等。
京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通过戏服、脸谱和动作来突出角色的特点。
2. 昆曲剧目昆曲剧目多以古代诗词和著名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著名的昆曲剧目有《牡丹亭》、《浣纱记》等。
昆曲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形象独特的角色刻画。
三、表演风格比较1. 京剧表演风格京剧表演强调形体和声音的统一,演员通过精确的动作、独特的身段以及独特的唱腔展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音乐和舞蹈的运用使得京剧的表演更加生动、具有冲击力。
2. 昆曲表演风格昆曲表演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和情感的表达,演员通过舞蹈、唱腔和面部表情的协调展示角色的情绪和内心变化。
昆曲舞台上的演员动作优美、流畅,显得尤为细腻和柔美。
综上所述,京剧与昆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形式,各自独具魅力和特点。
京剧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和明快热烈的音乐深受观众喜爱,而昆曲则以其高雅流畅的表演和细腻入微的音乐艺术让人为之倾倒。
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保护。
京剧与昆曲的区别

籍版本时翻到过,在新近印刷的一些剧本中已经见不到了。
在用韵方面,曲牌使用词韵和曲韵的,在实际应用上,词韵和曲韵的差距并不太大,但是昆曲不可以用“十三辙”,道理很简单,“十三辙”出现在昆曲之后,而昆曲的基本定式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它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曲韵。关于昆曲的用韵问题,还有很多讲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王守泰先生的《昆曲格律》,里面关于南曲北曲的用韵问题有着细致地说明。
浅谈昆曲和京剧的根本区别(2006-08-29 18:31:49)
转载 分类: 业精于勤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享受着国宝级待遇,作为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京剧的。而昆曲恐怕就没有这么大的优势的,直到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引起了许多戏曲爱好者的关注。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自然越分越细,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心理情绪、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固然衰微已久,而其艺术生命实际上远远没有终结,京剧、越剧、川剧、湘剧、婺剧、祁剧、桂剧、柳子戏等,都受其深刻影响,仍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至今浙江、上海、南京、北京还有独立的昆曲剧团,继续演出。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
论京剧与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京剧是一种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
蒋锡武在《京剧精神》一书中,认为明、清两代的戏曲从剧本和表演两端对元杂剧进行了“倾斜”的发展。
即明代到清初的传奇是“剧本中心”、或者说是“剧作家的时代”;而后来则开始了戏曲“向表演为中心”转移的时代。
而京剧则是这种“表演中心时代”最后的高峰。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舞戏中尤其可以看得出来,京剧在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着再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变唱得,舞打得越热闹,唱的也越热烈。
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在节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管乐有:笛、箫、唢呐等,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堂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京剧和昆曲《断桥》的比较与赏析
对京昆《断桥》的比较赏析
欣赏戏曲一向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对于刚刚接触戏曲的标准门外汉我来说,对京昆《断桥》进行专业新颖的点评比较是不大可能的,只能说说我看的“热闹处”和一些浅显的见解。
对比看完京剧、昆曲的《断桥》后,觉得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唱腔了。
昆曲的唱腔缠绵温柔,如同江南的温婉女子在你的耳边侬侬细语,感情抒发的比较含蓄,听起来非常优美;京剧则是爽利刚强的女儿,唱腔铿锵有力,干脆利落,起伏的感情抒发的酣畅淋漓,让人爽快极了。
昆调行腔优美,其“水墨腔”很有特色。
昆曲《断桥》中运用细曲,拍子放慢,节奏延缓,旋律进行中较多的运用装饰性花腔,听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
此外,昆曲《断桥》在演唱技巧上很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然而昆调按律填词,又受谱限制,曲律对作词者和演员束缚的很紧,不能发挥演唱者之个性,且“有时剧情到了激越之处,而曲调却是悠扬平和,无铿锵过门相配合,唱腔又不高昂,显得特别瘟”。
不能动人,亦不能传情,比如青、白二人与许仙相遇后,白娘娘一旁哭诉时,虽然此时她的感情应是十分激动的,但唱出来却仍是四平八稳没有大的起伏,不免让人觉得无味寡淡。
就配乐来说,昆曲《断桥》丝竹、笛声相伴,以人声为主。
青白二位娘娘的唱腔均十分柔美,就连惊呼也是连绵婉转,很符合江南含蓄婉约的水乡情怀。
相比之下,京剧《断桥》的皮黄板腔,有琴、鼓衬托,鼓板响处,其声清越激昂,琴亦能适应各种声调唱腔,两者结合完美。
同时,皮黄板腔板式众多,过门多样,《断桥》一出戏中就运用了西皮散板、快板和摇板,并辅以西
皮导板和南梆子原板,种类多样,变化繁多,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十分自如。
此外,皮黄板腔没有昆调曲律之限制,“同一剧目,不同演员演绎,各有其妙,而臻盛境”,“能发挥人声之极致,创腔无数,能出能入”。
《断桥》中,青白二位娘娘唱腔各有所妙,白娘娘的唱词中常有一个词换气后再继续唱的情况,很好的表现了她此时哭的肝肠寸断,泪语凝噎之景。
而青儿的则充满刚强之气,唱起来干脆利落,满是为姐姐的打抱不平和对许仙的痛骂埋怨。
此外,京剧中小青的念白,个人觉得颇有点京味儿(应该是京白吧),相比昆曲中小青的有些拖腔的韵白(或是苏白),更为爽利,觉得更适合小青的形象。
一出《断桥》看下来,个人觉得昆曲的唱腔几乎没什么变化,有点平淡,未免有些审美疲倦,不如京剧高低起伏、多样板式的唱腔听得畅快。
但是昆曲相比京剧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其动作更为优美。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演员表演程式化。
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
京剧《断桥》即是如此,往往是摆好动作站好位置以后才开始唱,动作与演唱之间没有协调性。
而昆曲则是演唱同时配以舞蹈般优雅的身体动作,一套下来行云流水一般,视觉效果非常好。
尤其是追赶许仙那一段,青、白二人边舞边唱,彼此配合巧妙,充分展现了女性柔美的一面,这一点非常好。
情节方面,京昆《断桥》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遇”这一段。
昆曲比京剧耗时长了很多。
京剧中,在许仙出场表明完心理活动后三人就相见了,而昆曲中则是许仙惧逃,青、白呼喊追赶,如此反复多次才相聚。
对此,老师认为昆曲处理的过于拖沓,不如京剧那么恰到好处干脆利落。
我觉得昆曲这一段虽然确实有些冗长无聊,重复地有些令人厌倦,但这一处理却与其接下来的
情节、人物塑造十分贴合。
一次次的追赶、唱白,在充分展示人物心理与性格,使故事情节更为合理时,也通过铺垫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昆曲《断桥》中的许仙懦弱短小,没有担当。
其出了金山寺后担心的是“想金山之事,那青儿必然怀恨於我,倘若见面,定不与我干休,这这……倒叫我犹豫不定,进退两难。
哦,有了,我不免去到姐丈家中暂且安身再做计较。
”如此来看,他必是小心翼翼的躲着青白二人,一见面就赶快逃离。
故青、白二人追赶一番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而京剧中的许仙是重情义,有担当的人,只见其一出场,便是“不分日夜奔家园,一路上寻妻妻不见。
”看见青、白二人时十分惊喜,“不顾生死我把贤妻见”,只当小青打他时才逃躲。
这样自然就省去了追赶,节省了相遇的时间。
再看昆曲《断桥》中白许相遇后,主要情节是青儿责怪许仙欲为姐姐抱不平,许仙唯唯诺诺求着白娘娘饶了他;京剧《断桥》相遇后,则是白娘娘告诉许仙自己的身世,对着许仙哭诉委屈,许仙在一边同哭安慰。
因此若是从整套情节去看,昆曲京剧各有各的妙处,情节自有其合理之处。
昆曲冗长的相遇情节自是合乎情理、贴近人物性格的。
此外,不管是京剧还是昆曲的《断桥》,剧中对于人物动作、神情、语气等的设计都是很完美的。
比如昆曲《断桥》中,白、许相遇后在一起交流感情。
小青站在一边生气并时不时回头恐吓许仙一番,白娘娘则是默默垂泪诉苦埋怨许仙,许仙则跪在白娘娘腿边畏畏缩缩为自己开脱解释;再如其中白娘娘在唱“冤家”时用手指了一下许仙的额头,许仙不由往后一载,白娘娘赶快扶起他来,小青见了愤愤跺脚,又把许仙吓得坐在了地上。
京剧《断桥》中,白娘娘在原谅了许仙并挽了许仙的手后,偷偷瞄
了眼小青,见她没什么反对后,又转头来抚慰许仙。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有
很多,看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又觉温馨。
总结起来,京昆《断桥》各有所长:昆调是江南温温婉婉的小女子,一颦一笑,一哭一怒皆是柔和含蓄的,其“唱词之美,舞蹈之美,言情之精,度曲之雅,不能尽述。
”京剧则是北方飒爽的巾帼女儿,伤心了就痛哭埋怨自己的薄情郎,生气了就怒目斥骂那个负心汉,皆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京剧与昆曲皆是中国戏曲之精华,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悉心传承。
字数 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