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PPT配套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课件(共59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课件(共59张PPT)
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了。
毕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文解读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总起句:总写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 善于倾听,为他们成为知音埋下伏笔。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伯牙善鼓琴,锺 子期善听?找出相关句子并翻译。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
➢ 朗读课文,注意课文节奏,理解词语。
zhōnɡ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zāi
wēi
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shānɡ
曰 : “ 善 哉 乎 鼓 琴汤 , 汤 汤 乎 若 流 水 。 ” 锺 子
xián
期 死 , 伯 牙 弦破 琴 绝 弦 , 毕 生 不 复 鼓 琴 , 以 为
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锺子 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相遇知音, 欢乐无边。
思考:“高山流水”便是出自《伯牙鼓 琴》这个故事,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含义吗?
人们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 乐曲高妙。“知音”指的是理解自己心意, 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_皎__皎__兮__若__秋__月_!” 志在_清__风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_徐__徐__兮__若__春__风___!”
可以看出读书人对戴嵩的画作的珍爱 程度之深,也可以反应出当时戴嵩在人们 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人们对他的画作十分 爱好和信任,深信不疑。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 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 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共17张PPT

想象仿说
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志在杨柳,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志在
乎若 乎若
。” 。”。
比较体会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读读句子,想象画面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联系短文,练说故事
根据句意读准停顿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伯 牙 吕
氏 春
鼓 秋
·

味琴
借助注释,读通课文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译文: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因为贫困而没有纸写字,于
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毫泼墨,并把他的庵 命名为“绿天”。 这样还是不够书写,于是他漆了一个木 盘来书写,又漆了一块方板来书写,反复地书写,最后木 盘和方板都被磨穿了。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 同学交流感受。
句子意思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翻译”部分。 感受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第 2 题。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翻译”部分。
【翻译】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 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 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 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 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注】
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 作画轴。 ⑥拊(fǔ)掌:拍手。
⑦搐(chù):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miù):错误。 两牛相斗时, 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 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

锺子期 楚国 樵夫 布衣
这是一个关于 什么的故事?
知音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 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弹琴,心里想着 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 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 水。”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 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 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伯牙鼓琴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 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 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 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共八卷,内 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 “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 出自其中。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文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 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 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 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 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 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 童说的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 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译文:一会儿又想着流水, 锺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 像流水一样浩荡!”
交流讨论
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 了,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 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表现旭日东升 的景象
表现下雪 的景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助学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 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 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 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 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 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 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 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 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 的智慧之光。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 ◇ 牛在角斗时会出现多种情况。 ◇ 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 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凡事要仔细观察 尽信书不如无书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 想象。
怎么做
怎么说
怎么想
◎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板书设计
杜处士 尤所爱 戴嵩画作《牛》“耕当问奴,
交代表现了伯牙对锺子
期无比的敬重和深情的怀 念,同时也表现了两人之 间山高水长的深厚的友情。
课文结构
伯牙:鼓 锺子期:听
伯 牙
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鼓 琴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伯牙:不复鼓
知音难得 情谊深厚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通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琴的 故事的记叙,表达了两人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其代表作有《题西 林壁》《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等。
课文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犹 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 彩。它可以是一首曲、一幅画……今天,让我们在 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 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3张PPT)

五、古琴故事
广陵绝响
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要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 来太学任教,他们的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 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 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 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 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 (据传,《广陵散》并非嵇康独 作,而是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说完后,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
三、初读课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毕生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出文言的韵味
三、初读课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 汤汤乎/ 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毕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 琴者。
三、初读课文
小组学习:
(1)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2)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古琴故事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 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 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PPT课件

我会认
zāi wēi zhōng shāng




识字方法

加一加:山+ 魏=巍



换一换:钟-钅+月=肿
洪 钟
字源识字法

词语解释
鼓琴:弹琴。 造句: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 复鼓琴。
终身:一生;一辈子。 造句:老师对我的关怀、教育,令我终身难忘。
破琴绝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鼓琴。 造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种地 )当问( 农夫 )
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 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有经验的劳 动人民虚心学习。
想一想
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 苏轼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 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 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小知识
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 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不少 人以画动而闻名,如:齐白 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 蝉画鹰,张大千画虎,黄胄 画 驴 …… 他 们 画 的 动 物 栩 栩 如生,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 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 的文学艺术造最诣杰出的大家之一。
关于戴嵩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 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 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 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 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 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 微。与韩干之画马,并称"
多音字
shāng
汤(浩浩汤汤)

tāng
汤 (鱼汤)
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六上)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18张)

(六上)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18张)


大家只是说说就算了,可贵的是他就 敢把这 种不满 化为行 动,并 在自己 的工作 中实施 。如果 这种做 法作为 象征性 的行动 是值得 张扬的 ,但对 他的博 士生人 文素质 提高有 多少帮 助、对 整个教 育中的 人文教 养的缺 欠有多 大补益 是值得 推敲的 。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 术的空 间;而 艺术的 空间说 到底是 一个想 象的空 间。想 象空间 不同于 现实空 间,但 又是以 现实空 间为基 础的。 这里有 两层意 思:一 是说, 艺术家 若没有 对现实 空间的 感受, 就不可 能产生 艺术的 想象, 就不可 能开拓 出想象 空间来 。
宋代大文豪——苏轼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词:开豪放一派 书法:书法“宋四家”之一; 画:尝论王维诗、画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美食家
书戴嵩画牛
宋·苏轼
作者简介
• 苏轼,字 子瞻 ,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不仅能诗 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 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王安石

从 他 的 和 我 的朋友 的口中 ,我不 断地听 到他的 名字, 和他的 名字一 同提到 的,往 往是他 的诗, 更多的 是他这 个人! 他正直 ,他热 情,他 豪放, 他热爱 他的祖 国,热 爱他的 亲朋, 热爱一 切值得 他爱的 人和物 。他是 一团白 热的火 焰,他 是一束 敏感的 神经!
杜处士:尤所爱 牧童:拊掌大笑
杜处士“尤所爱”的具体体现:
①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常常把它们带在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汤乎若流水】
一会儿,不久。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易错音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知音”有关的古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是课后第2题哦!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 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1)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 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理解词语
【鼓】 【志】 【太山】 【善哉】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心志,情志。 弹。 好啊。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理解词语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 子。若:像。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品读释疑
学习《伯牙鼓琴》时,首先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然后围绕“伯牙为什 么绝弦”这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伯 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真挚情感。
伯牙鼓琴
伯 牙 鼓 琴 此图为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
知音锺子期的故事。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
悠哉(zā√i zhāi) 巍峨(wèi w√ēi ) 船弦(xiá√n xuán)
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 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 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图 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
者为钟子期。侍者三人分立左右。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 入人心。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 人敬仰的情谊吧!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 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志在高大山,锺子期说: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琴弹得好啊,像泰山一样高大。” 过了一会儿,伯牙的心志又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锺子期再一次说:“琴弹得好啊!好像流水一样“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子期死后,伯 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人 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来 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 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杂家代表著 作。全书十二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 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 名、法、墨、农、兵及阴阳家言,汇合了先秦 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治理国家、统一天下提 供了思想武器。
(2)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知音难觅,更感受 到了知音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珍视的浓浓友情。
课文结构
伯 牙
伯牙善琴, 子期善听
伯牙
鼓 (深厚情谊)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子期死 破琴绝弦

子期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知音难觅)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 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 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 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锺子期死后,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摔破琴,拉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第一部分“伯牙遇知音” 导读:知音知的是什么样的音?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心志,情志。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珍惜友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真挚的友谊往 往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一曲《高 山流水》,奏出了曼妙的友谊旋律;破琴绝弦,让我 们感受到了伯牙对知音逝世的悲痛之情。愿我们每个 人在人生旅途中都能找到知己并珍惜。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品读释疑
学习《书戴嵩画牛》时,先借助插图和注释初步了解课 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然后概括戴嵩所 画的《斗牛图》出现错误的原因,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 挑战权威的精神。最后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体会两则 文言文所蕴含的艺术之美。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 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 琴,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部分“伯牙失知音” 导读:你如何看待伯牙失去知音后的行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译文: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 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 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 的样子。若:像。
译文:伯牙刚开始弹琴时, 心志在高山,锺子期说:琴弹得 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一会儿,不久。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好啊。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译文:过了一会儿,伯牙 的心志又在流水,锺子期再一 次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 一样浩荡。”
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文中 是怎么表现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的心声和情感表 达出来。
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