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

合集下载

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中国就开始有了诗教的传统。

诗歌以其凝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影响和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

从一定程度上说,诗歌塑造和浸染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现代诗新诗,新诗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们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这里选取了高一(12)班的几名同学的诗歌,是的,这些同学的诗歌的语言显得很粗糙、很稚嫩,表现手法还不成熟,但读这些诗作,仍会使人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同学们诗歌中真挚的情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这些诗歌,会让我们世俗的心感到一丝清凉,一丝颤动。

(高艺)

庄浪四中高一(12)班孙雨
沉闷的夜
如同
我疲惫的心情
沮丧
无助
又绝望
天上灿烂的星辉
也无法勾起
我心中死水般的涟漪
脑海中的记忆
不管是快乐的
或是悲伤的
都无法在此刻重播
表情
已无法表达
心中如高山般的往事
偶尔滴落的雨水
是我内心储存已久的泪水往事如同一群蚂蚁
不断的爬上我的心房
无人倾诉
也无法发泄
罢了
就让这无边的黑夜
孤独的倾听
我低声的自语
雨中背影
庄浪四中高一(12)马淑莲破旧的衣衫
熟悉的
映入眼帘
心中的忧郁
跟随那熟悉的背阴
一步一步的
走向白茫茫的雨中
有一种向前的欲望
可就是迈不开哪一步
远远的背影消失在雨雾中而我
依然站在原地
站成了一孤独的小草。

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周代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诗歌发展脉络的大致概述:
1.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主流,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早期作品。

古典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近现代诗歌:近现代诗歌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代表诗人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3.当代诗歌:当代诗歌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

这个时期的诗歌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4.流派与风格: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5.传承与创新:中国诗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诗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使中国诗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化。

每个时期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

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

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除了语言之外,什么都没有。

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

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

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

而语言却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

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

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意象。

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

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

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

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日常语言中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

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存在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

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因此,省略掉这些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

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

宋词介绍的导入语

宋词介绍的导入语

宋词介绍的导入语
1.中国是诗的国度,其中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唐代诗人灿若星
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邹.”古往今来,
许多人就是读着唐诗走近诗歌,走近文学的。

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的
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2.同学们,唐诗是祖国灿烂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很多诗人和作品都脍炙人口____
一个醉仙李白演绎了一段盛唐风骨,一个诗圣杜甫咏唱了一出悲怆史诗.我们喜欢浪漫中透出豪情的李白,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我们喜欢沉郁中透出欣愉的杜甫,虽是“万里悲秋常作客”,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恬淡。

我们还喜欢朦胧中透出忧虑的李商隐,虽是“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也有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忧国忧民。

我闷喜欢粗犷而又细腻王维,虽是“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也是“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浅唱。

我们也喜欢恻隐而又浪漫的自居易,虽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有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唯美。

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
的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 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 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 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 受到启迪。其诗
风骨峥嵘,
寓意深远,
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镇守东北的松藩 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 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 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 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 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 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 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 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 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 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内容解析: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 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登幽州台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两汉的《乐府》、魏晋的古诗,各个时代都有其擅美的诗歌形式独领风骚。

到了唐代,诗歌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各种体裁均臻成熟,各种风格充分施展,争奇斗艳,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千古传诵的诗篇。

初中三年,学生积累了近100首古诗(六册附录诗已60首),这为写作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延伸深化到笔底的创作运用。

要巧用古诗词句,提高文章的气韵。

从古诗文里汲取的有很多,除了诗句,还有技巧,还有文字的锤炼。

曹雪芹写完《红楼梦》,自我感叹:“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贾岛也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让我们撷取其英华,深厚自己的涵养,提升写作水平。

一、古诗应用于写作:佳作引路:2010安徽省中考题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

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55分)《不变的是亲情》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当我不辨方向时,是你指引我迈出坚定的脚步。

你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不尽牵挂。

总记得儿时,母亲夏天就开始织毛衣,针线交织,织进浓浓爱子之深情,那暖和的新衣伴我度过漫长的严冬。

你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义无反顾。

你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亲情结。

你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柔情蜜意。

你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每当佳节来临之时,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们,都想借眼前这一轮皓月寄托自己的相思,也带去对普天之下人们的祝福,年年如此,亘古不变。

世事沧桑,时序更迭,亲情永远不会褪色!诗歌的语言精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面,蕴含着一片深情。

以补写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设题:水,它汇集了溪的灵气、湖的秀丽、江的汹涌和海的广博。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并雄踞古代文坛霸主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

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发展演变。

陈伯海曾提出:以诗与乐的关系来论,诗经是入乐的,可唱的;随后的楚辞就摆脱了与音乐的联系,独立发展了文学,是不可唱的;再后来到了汉乐府和五言古诗时代,又重新建立了诗与音乐的联系,但它们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综合,也是对二者的超越,像五言诗的创作既注意格律,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又不同于专门用于歌唱的作品。

如果说诗经是诗与乐关系的正命题,那么楚辞就是一个反命题,而汉乐府和五言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以内容与形式关系而论,先秦至汉魏时代的文学质朴无华,还没有考虑到形式问题,是质胜文的时期;随后的六朝文学与之完全相反,过分地讲究形式,形式甚至淹没了内容,可以说是文胜质的时期;再后来的唐宋文学综合了二者的成就,既重视内容,也不忽略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并重,可以说是文质彬彬时期。

如果说先秦至汉魏时代是有关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正命题,六朝时代就是它的反命题,唐宋就是合命题,否定之否定。

以诗的特点而论,唐诗富有情趣,视野开阔宏大,充满外向精神,是以诗为诗的时代;随后的宋诗别开蹊径,以理趣取胜,眼界狭小,是内向型的,是以文为诗的时代;再后来的明诗追慕盛唐,批驳宋诗,但缺少宋诗开创新路的精神,走上了复古模拟之路,其内在的精神指向实际是企图揉合唐、宋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诗歌写作原则的正命题,宋诗就是一个反命题,是对唐诗的否定,明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本文节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10、以下不属于本文语段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起源B.诗歌的音乐性C.诗歌的内容与形式D.诗歌的特点11、下列表述中,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可唱的,楚辞是不可唱的,汉乐府和五言诗与音乐有联系,也可以当作专门用来演唱的作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为什么当代诗歌创作一片沉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为什么当代诗歌创作一片沉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为什么当代诗歌创作一片沉寂?有朋友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为什么当代诗歌创作一片沉寂?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文化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必然出现艺术作品,而语言文化艺术必然是最早兴起的艺术。

中国有《弹歌》,有《麦秀歌》,西方有《亡灵书》,有《荷马史诗》,只不过语言系统不一样,节奏感和韵脚在不同的位置。

中国当然是诗的国度,但是没有哪个人类社会不是诗的国度。

你可以说我抬杠,可我就是不喜欢人盲目自大,把自己抬得过高。

汉字文化当然是辉煌璀璨的,但是和其他文化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诗词的没落是全世界的,并非中国独有。

这是整个世界的问题。

中国古诗词没落特别明显因为中国产生了语言迭代——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作为记录体存在的位置。

而中国古诗词是建立在文言文基础之上的语言艺术,因此被强行中断,并产生了现代诗这种结合西方结构的情感表达方式。

注意,不是现代诗不好,情感到位、文采风流,表达奇特的现代诗,拥有了超过文言文的情感抒发能力,也拥有了绝大多数受众。

容易写,容易读,情感热烈,再配合汉字特有的发音,很容易做到铿锵有力,感染读者。

现代诗的白话文基础,决定了和古代诗词文言文表达优美、含蓄的情感不同,中国的诗词之路在这里被强行割裂。

古诗词的逐渐没落是必然的现代诗歌的门槛极低,易写难精,也导致了大众对诗词整体水平的期望值降低。

我们口渴的时候,是选择沐浴更衣之后的煮茶汤、论英雄,还是直接去饮水机接水喝?当然,很多老板喜欢茶道——但那只是兴趣爱好,或者摆谱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生存饮水已经没有了关系。

古诗词在文言文被取代之后,于中国语言文化就已经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成为被摆上茶台的精神追求,成为了一种古文化。

你有这个爱好,是好的精神追求,但是没有的话,一样可以活得很滋润。

诗词地位的大下降,有其历史必然性,没什么好抱怨的。

读的人没有了兴致,写的人不愿意浪费精力,中国的古诗词早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没有诗词,日子会不会发生变化?除了少了一些风花雪月的矫情之外,没有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诗的国度
———————————————————————————————— 作者:
———————————————————————————————— 日期: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Biblioteka 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