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随身听发展史
松下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年历表

松下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年历表这里介绍的是松下1989-2005年采用Panasonic做为牌子的CD 随身听,而且每一台都是松下每一年所出的所有CD随身听里最顶级的型号.(车载型号除外)1989年:SL-S30,搭载XBS低音系统, 16 BIT 4倍采样.1990年:SL-S700,18 BIT 8倍采样.当时世界最薄!1991年:SL-S505,18 BIT 8倍采样.1992年:SL-XPS900,松下第一台带MASH 1 BIT 采样的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1993年:SL-S670,松下第一台带防震系统的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是3秒DSSP防震系统.1994年:SL-S470,3秒DSSP防震系统,搭载独特的DSP音效.1995年:SL-S490,10秒X-DSSP防震系统,暂时发现两个版本,一个带光纤输出,一个不带光纤输出.1996年:SL-S600,10秒X-DSSP防震系统.1997年:SL-S480,第一代40秒防震系统.1998年:SL-SX500,第二代40秒防震系统.1999年:SL-SX510,第二代40秒防震系统.2000年:SL-CT570,第二代40秒防震系统,可选10秒(非压缩)和40秒防震方式.2001年:SL-CT780,新型40秒防震系统,是松下最后一台主机面板带液晶屏显示的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2002年:SL-CT790,新型48秒防震系统,是松下第一台可读取CD-RW碟子的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2003年:SL-CT800,是松下第一台可读取MP3格式录制的碟子的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防震系统最大提供130秒.2004年:SL-CT810,是松下第一台带D.SOUND技术的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防震系统最大提供800秒.2005年:SL-CT820,是松下暂时播放时间最长的最顶级型号CD随身听,防震系统最大提供800秒.从以前到现在大部分松下CD随身听一般是用两个字母SL为开头,意思应该是转盘,后面的字母代表系列,如XP,S,SX,CT,J系列,最后面是数字,同一年所出的机子里,数字越大就越高档.当然也要同系列对比,记得是同一年所出的机子啊.不同年份的型号不能比较啊.每一段时间所出的系列和型号不同.有很多人问TECHNICS和PANASONIC有什么不同,其实在松下的CD随身听里两者几乎是一样的,并没有说TECHNICS比PANASONIC好,在80年代所出的大部分CD随身听里,,松下的CD随身听都是以TECHNICS品牌发售.踏入90年代,开始有TECHNICS和PANASONIC两个牌子并存,只不过是后面字母不同,如93年的顶级,PANASONIC叫SL-S670,TECHNICS就叫SL-XP670,一样的东西外貌.但也有例外,好像SL-XPS900,两个牌子的型号是一样的.最后说一下各系列的特色:SL-XP单数系列,如SL-XP7,SL-XP5,可以说是最早的松下,大概是1985年所生产的,推力很大,和台机很接近,但状态很难保证,而且是压盘式,读碟稳定的不多.很多人说SL-XP7是松下最好声音的,我不否定也不肯定.SL-S系列,这个系列可以说是松下最下功夫的,加入了很多技术使音质提高,如最有名的MASH 1BIT(代表机型SL-XPS900),还有LIVE音效(代表机型SL-S505),多种音效的DSP(代表机型SL-S470),当然也加入了防震(SL-S670),这个S系列里大部分的机型相对后面所出的系列,音质都是很真实的,后面所出的系列就开始加入了味精.相对以后出的系列推力也是很大的.但便携性比后面出的就差.SL-SX系列,是过渡型号,以SL-SX系列为开头的顶级机只出了两款,如SL-SX500.SL-SX510.这两款机是一暖一冷,两台都加入了一定的味精,500是属接近S系列的走向,而510就是属新声代声音.两台机的光头,也是一样有分别,500是用S系列的光头,510是用CT系列的光头.但这两款机比后面出的系列声音还是要好.推力也大,但比S系列小SL-CT系列,是到目前为止的系列,可以说在这里面SL-CT570还可以让我听一下以外,其实也很少听,说它中音好,S系列比它更好.其它的SL-CT780,SL-CT790,SL-CT800,SL-CT810,SL-CT820我都很少去动它,都是放在储存箱里收藏.因为这个系列基本上在听的时候都不能关掉防震,音质下降,听上去蒙蒙的,LINE OUT也是一样.而且声音比以前出的系列味精还要多,越来越不真实.更大缺点是推力太小了,就算加了D SOUND也体现不出来.当然讲样子和便携CT系列是最好的.。
随身听的发展史

科技对随身听发展的决定作用摘要:随身听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从磁带随身听到CD随身听再到MP3播放器,随身听越来越人性化,从中我体会到了音乐与科技的关系,音乐只有依托于科技才能在这个时代得到广泛传播,也只有科技可以使得我们更加方便地接触音乐,理解音乐。
关键词:随身听、播放器、发展历程正文:一、引言人们最初听音乐,都是要到一个特定的地方去才可以,这个时候音乐是高雅的享受,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把音乐带在身边,随时随地享受音乐,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了解随身听的发展历程,从而理解科技在现代音乐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随身听的始祖——磁带式随身听如果说红白机伴随我们走过了儿童时代,那么磁带式随身听就是那段中学岁月的最好佐证,相信很多人都还会想起使用随身听听歌、学英语的那段时光。
那种随身听就是磁带式随身听。
索尼在1979年发布了全球首款磁带随身听TPS-L2,它在当年7月1日在日本上市,随后被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其它地区。
索尼表示,截止到2010年三月,他们已经在全球售出了4亿台随身听,其中200,020,000台是磁带式机型。
那么磁带机有什么优缺点呢?那得先从其原理说起。
话筒是一个传感器,作用是把声音振动的能量转化为强弱跟随声音变化的电信号磁头是按照强弱变化的电信号,改变其线圈特性,从而磁化磁带上的磁性物质,而且根据电信号不同,磁化后的物质的特性也不同,从而记录了声音信号。
有的录音机在写入磁头前有一个抹音磁头,其作用是把磁带上的磁性物质作一致排列,就跟格式化一样。
“话筒把声音变成音频电流,放大后送到录音磁头。
录音磁头实际上是个蹄形电磁铁,两极相距很近,中间只留个狭缝。
整个磁头封在金属壳内。
录音磁带的带基上涂着一层磁粉,实际上就是许多铁磁性小颗粒。
磁带紧贴着录音磁头走过,音频电流使得录音头缝隙处磁场的强弱、方向不断变化,磁带上的磁粉也就被磁化成一个个磁极方向和磁性强弱各不相同的‘小磁铁’,声音信号就这样记录在磁带上了。
CD发展历程

CD发展历程CD(Compact Disc)是一种数字音频光盘,是一种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物。
它由荷兰飞利浦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联合推出,现在已成为最常见的音频媒体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CD的发展历程。
CD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当时,磁带音乐已经成为主流,但其存在诸多问题,如音质受限、便携性差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探索新的音频存储解决方案,以改善音质和便携性。
于是,飞利浦和索尼这两个电子技术巨头开始研发CD技术。
他们希望能够推出一种新型音频光盘,以取代磁带。
1979年,CD的标准规范完成。
然而,由于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推出实际产品一度被推迟。
直到1982年,CD终于问世了。
这一产品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很快成为音频市场的主流。
CD光盘具有优异的音质和长久的寿命,相比起磁带等媒介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仅如此,CD还具有丰富的储存容量,能够存储多首音乐曲目。
CD的成功使得音频媒体开始了数字化的时代。
CD之后,数字音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90年代,CD逐渐在家庭中普及,并且与个人电脑结合起来。
人们可以通过将CD插入电脑或者通过其他设备来播放音乐。
这增加了音乐的便携性,人们不再受限于带着笨重的磁带和唱片。
2000年代的CD市场遇到了一些挑战。
随着数字化音频文件的兴起,人们开始将音乐从CD转移到电脑和移动设备上。
网上音乐下载和流媒体服务的出现,对CD销售产生了冲击。
此外,随着数字音频文件压缩编码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将大量音乐存储在相对较小的存储设备上,这进一步降低了CD的需求。
然而,CD并没有完全被淘汰,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市场份额。
CD依然是许多音乐发烧友和收藏家的选择,因为它能提供高品质的音乐体验。
此外,一些艺术家和唱片公司依然选择发布实体CD,以满足传统音乐市场的需求。
总的来说,CD的发展历程是数字音频媒体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从研发开始,逐渐成为音频市场的主流,为音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CD随身听发展史

CD随身听发展史第一章挽救了CD格式的英雄爱迪生发明电声技术之后的100多年里,唱片技术每隔25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
从圆筒方式进入圆盘唱片,到电气式唱盘的登场,再进入LP唱片,再从单音进入立体声。
在第100年里,数字音频技术产生了。
为了挽救这种颓势,SONY公司通用音响事业部的大曾根幸三(OOSONE KOUZO),拿了一个边长13.4cm的四方型、约4张CD盒厚度的木盒对属下讲:“接下来就尝试做这种CD Player吧。
”每个人听到大曾根的目标后,都不禁的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只是他的做事风格确实是如此,因此没有人感受到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关于SONY的产品开发人员来讲,那个木盒就代表着使用者的需求,就象他们自己讲的,“将技术汇总起来后,不明白可不能够做成这种尺寸?看来是不行的。
只是只有那个尺寸,才是能让每个人都欣喜的产品”。
为了让CD达到普及化时期,SONY公司订定出了如此的方针:“价格不可超过5万日圆,最初尽管会显现赤字,只是日后一定会赚钞票的。
”如此的价格是CDP-101那16万8,00 0日圆的1/3左右。
实际上,5万日圆的价格,赤字率高达200%。
1984年11月1日D-50终于发售了。
自打推出,在一路低迷的CD播放机市场上它的销售状况就超乎预料的好。
D-50和SONY有源音箱的搭配难道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小型CD播放器材组合。
与此同时,SO NY公司只用了一年半的时刻就成功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开始赢利。
因为有了价格相对低廉的D-50,各家厂商也纷纷降低CD Player的价格,再加上CD软件的进一步普及,CD录音格式终于进入了正规的进展轨道。
D-50的之后的小型CD 播放机被定位在同于随身听的等级,因此便将它命名为“D iscman”,目前称之为CD Walkman。
D-50的体积是127*36.9*132.5MM,耳机插口输出功率大约在30MW左右,颜色有红、黑两种,有一个硕大无朋的电池盒供电。
随身听的历史

随身听的历史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从此美好的音乐和歌声得以挽留、储存和再现。
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学家提出了改进留声机的想法,他设想通过电流的变化转化成磁力并储存在钢丝上。
但这种大胆的假设一直到1898年才由丹麦科学家瓦尔德马·波尔生实现。
瓦尔德马·波尔生是一位在哥本哈根电话公司工作的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方法:把钢琴弦磁化,以反应从电话传声器传来的声音,声音“贮存”在极小磁化区型的钢丝上。
后来我们称之为“钢丝录音”。
于是,小型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办公室流行起来,它们被用来口述信件,甚至记录电话谈话。
同时,波尔生还发明了一种用金属粉涂层的纸带机,堪称最早的磁带录音机,但它从未正式生产过。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尔本”和“无线电信”两家公司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有氧化铁涂层的塑料带,但该机器在其他方面,还是与波尔生的机器以相同的方式运作。
磁化模式是把来自传声器的信号放大以后留在被磁化的带子上,并将磁带卷绕在大绕轴上。
不久,磁带录音机便广泛应用于专职录音。
1936 年11月 19 日,伦敦爱乐团在 Ludwigshaven 音乐会厅的管弦乐演出,成为世界上第一场被磁带记录的音乐会。
1947年,美国人卡姆拉斯发明三氧化二铁磁带,使输出的信号比原来的德国磁带高了4倍。
但早期的卷轴录音机依然既大又贵,并且需要细心使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飞利浦公司采用了袖珍磁带盒,其中卷好的磁带装在一个小塑料盒里。
由于这一系统大为简化,磁带录音机就成了家庭里的寻常用品。
237 x 48 x 168 mm 1.7 kg我不想再用笨重的TC-D5……目前二手价TC-D5 1200元TC-D5M 800元TC_D5 PRO 1200元TC_D5 PRO2 1500元1978年5月,领导当时小型立体声录放机潮流的索尼TC-D5上市了。
说是小型,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厚重如教科书的TC-D5离MINI 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2024年随身听市场发展现状

随身听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娱乐需求的增加,随身听作为一种便携式音频播放设备,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对随身听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身听市场的发展历程随身听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末期,当时的随身听主要采用磁带作为音频媒介。
这种新颖的音频设备迅速风靡全球,并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标志。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CD随身听于1980年代普及。
这种新型随身听采用了光盘作为音频媒介,无疑提供了更高的音质和更大的容量。
然而,CD随身听在20世纪90年代末因被MP3随身听替代而逐渐退出市场。
MP3随身听是随身听市场的一次重要革新。
MP3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文件可以更小的体积保存,从而实现了更加高效的音频传输。
这种新型随身听因其便携、多功能和高音质的特点,在21世纪初迅速成为主流。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随身听市场进一步演变。
智能手机通过内置的音乐播放器和互联网连接,可以充当随身听的功能。
这使得随身听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一些厂商开始推出蓝牙无线耳机及其他定位于高端消费者的音频设备,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随身听市场的现状目前,随身听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多元化产品种类:随身听市场产品种类多样化,包括传统磁带随身听、CD随身听、MP3随身听以及智能手机。
不同产品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市场竞争激烈。
2.功能丰富化:随身听产品不仅限于音频播放功能,还包括录音、收音机、存储器等功能。
为了吸引消费者,厂商们不断推出新的创新功能。
3.高性价比需求:消费者在购买随身听产品时更注重性价比,即产品的性能与价格之间的平衡。
厂商们需要提供高质量的音质和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保持合理的价格。
4.智能化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化成为随身听市场的一个主要趋势。
一些厂商将智能功能与随身听结合,实现在线音乐播放和互联网连接等功能。
随身听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随身听市场将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无线化技术发展:蓝牙、无线充电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得随身听产品更加便捷和智能化,消除传统有线耳机的烦恼。
重温经典--索尼CD_WALKMAN随身听发展史

重温经典--索尼CD_WALKMAN随身听发展史重温是去的经典!索尼CD WALKMAN随身听发展史_蛤蟆呱呱滴数码空间_百度空间用户名: 密码: 登录注册蛤蟆呱呱滴数码空间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重温是去的经典!索尼CD WALKMAN随身听发展史2010-01-3114:22谈起CD随身听,大家可能就会联想到不错的音质,没错,这也是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今年音乐播放器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谁胜谁负还要由市场来决定。
新年的开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种经典产品所走过的历史吧。
由于SONY的产品型号最多其中不乏经典产品,且文章篇幅有限,所以我们的介绍以SONY为主,另会介绍菲利普和天龙的某些机型。
第一章拯救了CD格式的英雄爱迪生发明电声技术之后的100多年里,唱片技术每隔25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
从圆筒方式进入圆盘唱片,到电气式唱盘的登场,再进入LP唱片,再从单音进入立体声。
在第100年里,数字音频技术产生了。
1982年8月31日傍晚,日本各大媒体都争相报导“引发音频之梦的数字Player终于上市”、“数字音频时代开幕”等消息。
原来,当天SONY(CBS,SONY(荷兰飞利浦与POLYGRAM四家公司共同举办了CD这个数字录音格式的发布会,并决定从秋季起开始在日本发售。
直径仅仅12cm,利用数字信号录音,只要一个按钮就可执行选曲,能够半永久的使用,CD实现了许多乐迷的梦想。
是年10月1日,SONY推出了第一台CD机CDP-101。
16万8,000日圆的价格,对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不过只要想到里面的技术与开发时间,能做成商品的确是一个奇迹。
进入1983年后,其它公司的CD机也相继上市,销售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接下来的一年里CD市场却陷于停滞状态。
原来,当时购买CD系统的人是以Hi-Fi发烧友为主,大部分的人依旧偏好已融入生活的LP。
为了拯救这种颓势,SONY公司通用音响事业部的大曾根幸三(OOSONEKOUZO),拿了一个边长13.4cm的四方型、约4张CD盒厚度的木盒对属下说:“接下来就尝试做这种CDPlayer吧。
国产磁带随身听发展简史

国产磁带随身听发展概略如今看到的库存磁带随身听,很多人都不免问一下自己,这个品牌的机子到底如何,在国内属于什么档次和级别的机子,和索尼、爱华、松下比如何?就如金业GOLDYIP,千禧年后国内磁带随身听第一梯队大牌(准确说国内做磁带随身听的前三甲,熊猫、小霸王、金业)。
有人就拿金业与雷登作对比,不过年代不对,虽然两个品牌都是最早在香港成立,雷登1980年就存在了,92年在深圳建厂,95年就推出了自己的品牌OHAYO雷登,在1995-2000年之间因采用进口的机芯和索尼的电路以及出色的外形设计而风靡市场,但2000年后走了全自主路线后则开始没落,在磁带机领域已再无大的建树。
而金业是成立于1996年,推出品牌和品牌成熟时则在五六年后的千禧年了,出色的用料、精美的做工,一上市就刷新了国人对国机的认知,在磁带机领域可谓水生水起。
其磁带随身听、组合音响颇受消费者青睐,销量大涨,一时之间成为了国产磁带机领域的潮流引领者。
时至今日,金业已成为大集团大企业,而雷登则已是午后的阳光。
如果单论音质和做工,金业甚至可以排到国产磁带机当之无愧的第一位,为什么?但熊猫霸榜几十年却也也无人说不,又是为什么?请听我一一道来。
磁带随身听雷登MCR-929外放磁带随身听金业GL-213熊猫,来自于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熊猫电子集团,1936年就建厂,时至今日已有了84年历史,受到了历代领袖的参观与指导,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比如1953年设计出中国第一部全国产化收音机......等,注册商标"熊猫PANDA"是中国电子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注册商标,至今享誉国外已有49年历史。
对此谁能说什么?具体我们来细说一下磁带随身听中国的发展概略。
熊猫砖头机大红色熊猫SL-12在八十年代前磁带机随身听是空白的,因为1963年荷兰飞利浦发明了盒式磁带,之后才有收录机;1979年索尼推出全球首款磁带随身听索尼TPS-L2,然后才有磁带随身听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随身听发展史谈起CD随身听,大家可能就会联想到不错的音质,没错,这也是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今年音乐播放器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谁胜谁负还要由市场来决定。
新年的开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种经典产品所走过的历史吧。
由于SONY的产品型号最多其中不乏经典产品,且文章篇幅有限,所以我们的介绍以SONY为主,另会介绍菲利普和天龙的某些机型。
第一章拯救了 CD格式的英雄爱迪生发明电声技术之后的100多年里,唱片技术每隔 25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
从圆筒方式进入圆盘唱片,到电气式唱盘的登场,再进入LP唱片,再从单音进入立体声。
在第100 年里,数字音频技术产生了。
1982年8月31日傍晚,日本各大媒体都争相报导“引发音频之梦的数字Player终于上市”、“数字音频时代开幕”等消息。
原来,当天SONY . CBS /SONY .荷兰飞利浦与 POLYGRAM四家公司共同举办了 CD这个数字录音格式的发布会,并决定从秋季起开始在日本发售。
直径仅仅12cm,利用数字信号录音,只要一个按钮就可执行选曲,能够半永久的使用,CD实现了许多乐迷的梦想。
是年 10月1日,SONY推岀了第一台 CD机CDP-101。
16万8,000日圆的价格,对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不过只要想到里面的技术与开发时间,能做成商品的确是一个奇迹。
进入1983年后,其它公司的 CD机也相继上市,销售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接下来的一年里CD 市场却陷于停滞状态。
原来,当时购买CD系统的人是以 Hi-Fi发烧友为主,大部分的人依旧偏好已融入生活的LP。
为了拯救这种颓势, SONY公司通用音响事业部的大曾根幸三( OOSONE KOUZO ),拿了一个边长13.4cm的四方型、约4张CD盒厚度的木盒对属下说:“接下来就尝试做这种CD Player 吧。
”每个人听到大曾根的目标后,都不禁的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不过他的做事风格就是如此,因此没有人感觉到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对于SONY的产品开发人员来说,这个木盒就代表着使用者的需求,就象他们自己说的,“将技术汇总起来后,不知道可不可以做成这种尺寸?看来是不行的。
不过只有这个尺寸,才是能让每个人都欣喜的产品”。
为了让CD达到普及化阶段,SONY公司订定岀了这样的方针:“价格不可超过5万日圆,最初虽然会岀现赤字,不过日后一定会赚钱的。
”这样的价格是CDP-101那16万8,000日圆的1/3左右。
实际上,5万日圆的价格,赤字率高达200 %。
1984年11月1日D-50终于发售了。
自打推岀,在一路低迷的CD播放机市场上它的销售状况就超乎预料的好。
D-50和SONY有源音箱的搭配居然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小型CD播放器材组合。
与此同时,SONY公司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成功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开始赢利。
因为有了价格相对低廉的D-50,各家厂商也纷纷降低CD Player的价格,再加上 CD软件的进一步普及,CD录音格式终于进入了正规的发展轨道。
D-50的之后的小型 CD播放机被定位在同于随身听的等级,因此便将它命名为" Discman ”,目前称之为 CD Walkman。
D-50的体积是127*36.9*132.5MM ,耳机插口输岀功率大约在30MW 左右,颜色有红、黑两种,有一个硕大无朋的电池盒供电。
早期的DISCMAN由于体积太大,配有专用的背带以外岀时携带,自D-50开始沿用了 5-6年时间。
第一款 CD随身听 SONY D-50第二章80年代的辉煌(85-88 )在D-50推岀之后,SONY就不遗余力的把精力放在了改进DISCMAN的生产技术上。
1985年11月21 日,SONY发布了两款改进型 DISCMAN,这就是 D-50MK2和D-700。
D-50MK2标价49800日圆,重量比起 D-50降低到了 510g,主要是厚度大大减小了,电池盒也做成了底座的形式,便携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此型号DISCMAN成为此后4年时间里大部分DISCMAN的原形机。
第一台车载DISCMAN ―― D-700。
这是一台功能齐全的 DISCMAN,也是车载CD播放系统的始祖之一。
除拥有最大 16曲RMS、一曲重播、区间重播、随即播放等台式 CD机的大部分功能外,而且还内置一个 FM收音头。
体积130MM*48.7*193MM ,重量1.6KG。
这两个型号的机器由于发售时间太早,笔者也没有亲自聆听过,这里就不对其音质品头论足了。
不过笔者曾经解剖过D-50MK2的“尸体”,用料的确不俗,不是普通低档CD机所比的了的。
1986年4月1日,SONY在D50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功能减少功耗,以57800日圆的价格推岀了 D-55T。
其收音功能相当齐全,4-12频道电视伴音、FM76-108 MHz( TV1-3 频道)以及525-1605 kHz的AM收音。
D-55T有一个可以使用 8节电池的电池盒底座,使用这个电池盒的时候CD使用时间大约 3小时,收音大约 25小时,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D-55T很费电,但是当时已经被看作是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了,因为D-55T第一次把CD播放器的功耗降低到了2.6W。
体积125.9 X 31.1 X 131.8 mm,重量570克。
播放功能同 D-700。
笔者的实际听音体会,D-55T声音粗旷厚重,收音功能极好,几乎媲美低档收音头。
1986年10月21日,D-100以44800的价格发售了。
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D-100的体积(125.18 X 19.8 X 132.8 mm )也无论如何算不上大,尤其是厚度,很多新潮 CD WALKMAN是要输掉的。
D-100附属的专用充电电池底座非常非常薄的扣在底部。
D-100的播放功能也非常齐全,1曲/全曲/区间重播,21曲RMS。
笔者目前使用的听音器材就是D-100,比起之后的大部分DISCMAN , D-100的声音极其中性少染色,作为一台DISCMAN 来说几无可挑剔,推力一如既往的巨大,比起很多耳机放大器毫不逊色。
D-100也是SONY第一次搭配了遥控器的DISCMAN。
13个月后,D-100的收音型号 D-T100诞生,价格竟然高到了58000日圆。
1987年2月21日,SONY发售了跟D-50相同尺寸的 D-30。
其原价格是39800日圆,连续播放时间被提高到了5个小时。
此型号 DISCMAN据说是推力最大的DISCMAN之一,推高阻耳机低频几乎从不破声。
一个月之后,价格高达79800日圆的D-2001发售。
这是一款另类的DISCMAN,内置小功率放大器,可以推动音箱。
同年6月21日,SONY发售了 D-600,一款普及型号的车载DISCMAN。
圆头圆脑的外形,硕大的体积,输岀功率更是大的惊人,只可惜略微粗声了一些。
打开D-600的外壳你会发现,其内部竟然是彻头彻尾的台式CD构造。
1988年1月21日,SONY发售了 D-150。
49,800日圆的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作为一款厚度20.8MM却第一次把电池仓做到了DISCMAN内部的型号,这是个价格却绝对算不上高。
相对于D-100,D-150的声音质量已经有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不失为一款靓声DISCMAN,而且推力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大。
是年9月21日发售的D-20是SONY的第一台走平民路线的DISCMAN,价格降低到了 27800日圆,说实话声音不是太好,大概卖点在6小时的播放时间吧。
D-40是D-30的后继型号,1988年3月1日发售,有白色和黑色两种。
这一年SONY还有一个奇特的创造,那就是可以播放 8厘米CD的DISCMAN D-88 和D-82。
值得一提的是 D-82由于只能播放 8厘米CD而被成为CD WALKMAN 的祖先。
80年代的DISCMAN普遍具备不输给低档 CD台式机的音质和强大的耳机输岀功率,而在便携性和省电性能上的缺陷则是致命的。
目前在各地的二手货市场里仍然有相当少部分这些超级古董岀售,他们已经成为收藏者猎取的目标和HIFI耳机玩家里学生一族的至爱。
第三章年代之交的全盛时期(89-93 )89年是SONY公司在DISCMAN技术上不懈努力的一年,这一年里推岀了将近10种DISCMAN,其中不乏经典型号。
1989年1月21日以42800日圆的价格发售的 D-250是最后一台以 D-50为蓝本设计的 DISCMAN。
作为SONY大量生产的成熟机种,从似曾相识的外观(甚至厚度都是一样的20.8MM )明显能看岀是脱胎于 D-150,但是D-250的声音相比D-150又有所退步,声底变冷了许多,中频加入了一些刻意美化的声染色。
换句话说,D-250的声音是典型的冷硬日本声。
当然,我对D-250声音如此评价是在跟同时代以及更早时期的顶级DISCMAN比较以后得到的结论,如果跟现在的新潮CD WALKMAN 比的话,D-250无疑是大大的胜岀。
D-250发售的整整一个月以后,SONY就推岀了价格为 37800日圆的D-90。
这是SONY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实现 DISCMAN 专用电池和5号电池通用的机型,也是第一个使用了 D.B.B音效技术的SONY DISCMAN 。
实际上,D-90也是SONY第一款耳机输岀功率降低到8MW左右的机型,从 D-90起,搞定大部分发烧大耳机的SONY DISCMAN 一去不复返了, SONYDISCMAN的发展走向了多功能化,此后推岀的几乎每款机器上都多了音效控制等更多的玩法。
1989年8月21日发售的D-350是体现DISCMAN设计新理念的第一个顶级型号。
体积为127.5 X 25.2 X 137mm的D-350是一款很好玩的 DISCMAN,它的液晶显示屏非常大,而且位置第一次被挪到了上盖上。
机体内置电子钟,由一节纽扣电池提供持久的电力,这样D-350就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播放功能。
D-350还是SONY第一款提供数字输岀的DISCMAN,可以外接DAC解码器以及同 MD对录。
说到声音 D-350也是与众不同的,它是SONY的DISCMAN里难得的一款柔和耐听的机器,每次听D-350都不禁让我想起了不列颠的音响工业。
是年9月21日SONY还推岀了第三款车载 DISCMAN ―― D-800K。
这是一款推力非常大的机种,和早期机型不相上下。
一月后发售的D-810是D-800K的非车载型号,省却了车用CD的常用配件,性能一样。
相对与它的价格36000/800K ,27500/810,它那中性耐听的声音和强大的输岀功率是非常超值的。
使用4节5号电池,播放时间很长,是一款使用而且耐用的好机。
同在9月21日发布的D-22是款普及机,价格还不到20000日圆,声音也属于大路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