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自主检测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综合能力检测(二)(本试卷满分60分,时间90分钟)一、知识积累(共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字形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巡狩.(shòu)沟淢.(xù)陂.九泽(bēi) 断垣.残壁(yuán)B.践阼.(zuò) 田筹.(chóu)度.九山(dù) 骄奢淫逸.(yì)C.湍.悍(zhuān) 衍.溢(yǎn)飨.其利(xiǎng) 川壅必溃.(kuì)D.蓟.北(jì) 僭.端(jiàn)相.齐国(xiāng) 殷.鉴不远(yīn)解析:选A。
B.筹—畴,“度”读duó;C.“湍”读tuān;D.“相”读xi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B.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驽马十驾,功.在不舍C.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伯尔教其所爱者相.驽马D.女其往视.尔事矣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解析:选C。
A项,名词,惩罚;动词,诛杀。
B项,功效;成功。
C项,察看,考察。
D项,办理;比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卜居焉,曰吉,遂国之.B.我以.其璧与圭归南面倍依以.朝诸侯C.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氵侵D.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解析:选C。
A项,助词;代词。
B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
C项,连词,表承接,就。
D项,动词,相信;副词,确实。
4.下列选项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②九山刊旅,九川涤原③太公、召公乃缪卜④薄衣食,致孝于鬼神⑤坠天之降葆命⑥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⑦淮夷、徐戎亦并兴反⑧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⑦C.②⑤⑥⑧D.①④⑦⑧解析:选C。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测试卷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测试卷注意:本试卷分为三部分,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部分请注意按题号顺序要求涂写,否则一律按零分计算。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部分(6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6分)古代传记文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
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
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
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
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综合测评5 Word版含解析 (2).doc

综合测评(五)(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图穷而匕首见B.辟易数里C.县东吴门之上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解析】A项,“见”,通“现”,“露出”;B项,“辟”通“避”,“退避”;C项,“县”通“悬”,“悬挂”。
【答案】 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②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两个“微”用法、意义相同,都用在假设句中,表示“如果没有”。
B.①鲁父兄乃降②王乃反诛我两个“乃”字都是副词,意义相同,都译为“竟然”。
C.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②自引而起两个“引”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翻译为“带领”;后一个是动词,翻译为“伸长”。
D.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②胡虏易与耳两个“与”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是介词,翻译为“和”,后一个是动词,译成“对付”。
【解析】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才”,后一个可译为“竟然”。
【答案】 B3.选出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A.期山东..为三处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左右..既前杀轲C.然其为人..沈深好书越王为人..能辛苦D.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子胥以为..不可【解析】A项,第一个“山东”指山的东面;第二个“山东”指崤山以东。
B项,两个“左右”都指“身边的人”。
C项,两个“为人”都指“做人”。
D 项,两个“以为”都是“认为”。
【答案】 A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③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④樊於期乃前.曰⑤其人居远.⑥使使以闻.大王⑦太子迟.之⑧发尽上.指冠A.②③⑥/①⑦/④⑧/⑤B.②⑥/①③⑦/④⑧/⑤C.②⑥/①③⑦/④/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解析】②⑥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跟从”“使……听到”;①③⑦都是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为耻”“以……为乐,以……为苦”“以……为迟”;④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走上前”;⑧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上”;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远方”。
苏教版《史记》选读综合检测习题(最新整理)

②均之二策
D.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6.下面对划横线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①公子从车骑,虚左 ②汉欲西归 ③项王乃复引兵向东 ④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左右欲刃相如
⑦宁许以负秦曲 ⑧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综合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A.屏人间语(bìng) 作揖(yī) 狎侮(yā) 佯装(yánɡ)
B.摄敝衣冠(bì)
虚诞(xián) 骁勇(xiāo) 瞋目(chēn)
C.变徵之声(zhǐ) 麾下(huī) 逃遁(dùn) 自刭(jǐnɡ)
C 项羽攻破函谷关后烧毁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残破。项羽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
D 项羽想凭借“刚”的手段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用武力征服的,所以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译文:
(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译文:
②直上载公子上坐
B.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C.①致食客三千人
②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
D.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太子逢迎,却行为导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A.①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三)+Word版含解析.doc

综合能力检测(三)(本试卷满分60分,时间90分钟)一、知识积累(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徇:示众B.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当:应当C.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固:坚决D.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迁:流放解析:选B。
B项中的“当”应解释为“判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②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B.①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②胡兵终怪.之,不敢击C.①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D.①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选C。
解释为“摆出来给人看”、“指出来使人知道”。
A项,①句中“解”通“懈”,解释为“松懈”;②句中“解”,解释为“解脱、逃脱”。
B项,①句中“怪”,可解释为“怪现象”;②句中“怪”,解释为“感到奇怪”。
D项,①句中“会”,解释为“会合”;②句中“会”,解释为“正赶上”。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军亡导,或失道B.遂坐上坐,无所诎C.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D.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解析:选C。
A项,“或”通“惑”;B项,“诎”通“屈”;D项,“乡”通“向”。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B.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C.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D.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解析:选B。
家庭的财产。
A项,古义:规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C项,古义:属某人所统领。
今义:彼此之间一方领有或具有而另一方隶属或从属;D项,古义:非议国政。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广以.卫尉为将军B.乃.求见说沛公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C.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D.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解析:选A。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专题一、二检测卷(有答案+解析)

专题一、二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B.女平水土,维是勉之C.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解析A项“指”同“旨”;B项“女”同“汝”;C项“畔”同“叛”。
答案 D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封赏B.俟.后世圣人君子俟:等候,等待C.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诛:杀D.奸.神命者乃旦也奸:奸佞解析A项应为“封禅”;C项应为“惩罚”;D项应为“冒犯”。
答案 B3.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前有谗而弗见./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B.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而又不能与死节者比.C.因举.而笑之,不敢道/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沛公乃置.车骑解析C项,举:拿。
A项,见:看见/同“现”,出现;B项,比:把……比作/并列;D项,置:交换/拋下,丢弃。
答案 C4.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孔子知言之.不用B.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女其.往视尔事矣C.为.其有所刺讥也/然此可为.智者道D.余于是因.《秦记》/因.招樊哙出解析A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其:助词,表期望,一定/助词,表婉商,还是;C项,为:因为/对;D项,因:介词,根据/介词,趁机。
答案 A.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B.平易..近民,民必归之C.有余则用溉氵侵,百姓..飨其利D.山东从此无限..解析A指“参与这件事”;B指“简便易行”;D指“没有险阻”。
答案 C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B.告纣之罪于天C.学者牵于所闻D.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A、C、D项均为被动句。
《史记选读》阶段性检测题(原创)+详细答案

《史记选读》阶段性检测题一、知识检测。
(34分)1、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8分)2、翻译下列句子。
(20分,每句5分)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⑶.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⑷.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3、名句默写。
(6分,每句1分)⑴.在《屈原列传》中,说文章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⑵.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⑶.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二、研读史记。
(56分)读《史记选读》中《刺客列传》和《魏公子列传》,完成下列题目。
4、摘录两篇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各一句。
(10分,每句5分)《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5、真心英雄。
(22分)抛开成败,荆轲和魏公子,谁是你眼中的“真心英雄”?写一段推荐文字。
要求:①概述人物的事迹;②阐明你推荐的理由③文字要有抒情性,句式尽可能的整齐。
④200字左右。
6、比较阅读。
(24分)比较“荆轲刺秦”和“窃符救赵”两大计划的异同。
不少于300字。
三、史记写作。
(60分)7、《孔子世家》中哪三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三句话形成有机关联,文体为议论文。
《史记选读》阶段性检测题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
⑴、看望,答谢⑵、悬赏,封邑⑶、制定,写作⑷、嫉妒,指责2、翻译句子。
⑴.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定语后置句,1分;衣,1分,以,1分,句意2分)⑵.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死命,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端,1分;譬若,1分;以,1分;何功之有,1分;尚安事客1分)⑶.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史记选读》模块检测(一)

(2)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 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 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 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 “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 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 无上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 守的理想。 示例三 “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 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 “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 “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 “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 “我”会更深刻的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人是会逐渐成 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 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 形势又好。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 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 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 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 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 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 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 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 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 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 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 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 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 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 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 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 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 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 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自主检测作者:陈伟荣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12期一、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
怀王曰:“如约。
”乃尊怀王为义帝。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诸将皆曰:“善。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绣:锦绣衣服B.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都:建都C.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锐:锐利的兵器D. 诸侯罢戏下,各就国国:国家2. 对括号中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项……出 / 之国 / 使……帝 / 曰 / 古……里 / 必……游。
B. 项……国 / 使……帝 / 曰 / 古……里 / 必……游。
C. 项……之 / 国……帝 / 曰 / 古……里 / 必……游。
D. 项……国 / 使……帝 / 曰 / 古……方 / 千……游。
3. 下列表明项羽残忍、自私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①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②烹说者③乃尊怀王为义帝④身被坚执锐首事⑤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⑥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A. ①②⑤⑥B. ①②④⑤C. ②③④⑥D. ①②③④4.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劫财、抢妇,又烹说者;紧接着又逐放和杀害了义帝,并瓜分了天下。
B. 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劫财、抢妇,又烹说者;紧接着又逐放和杀害了义帝,并瓜分了天下;还违约封刘邦为汉王。
C. 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劫财、抢妇,又烹说者;紧接着又挟私心立侯王,自立西楚霸王;逐放和杀害了义帝。
D. 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劫财、抢妇,又烹说者;紧接着又逐放和杀害了义帝,并瓜分了天下;又挟私心立侯王,自立西楚霸王。
5. 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2)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3)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参考答案及解析】1. D(国:诸侯封地)2. B3. A(③为项羽迫不得已;④为自夸)4. C5. (1)天下刚刚发动反抗,我借助扶立诸侯的后裔来讨伐秦国。
(2)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地区的九个郡,建都彭城。
(3)(项羽)让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去。
使者催促义帝起程,左右群臣渐渐叛离了他。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
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1. 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B. 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C. 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D. 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2.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B.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C.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D. 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和“名冠诸侯不虚”的一组是()A.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公子乃谢夫人去B.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C. 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D.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都正确的一项是()A. 魏公子听说有两个隐士分别躲在赌博馆和豆浆店里,就想见见他们;可这两个人瞧不起公子,不愿见面。
但公子还是找到其中一人,两人一见如故。
B. 面对平原君的鄙视,魏公子用假装要离开赵国的办法迫使平原君很快向他道歉并坚决挽留;除此之外,魏公子还特别能借题发挥,善于宣传自己,以至天下有本事的人都纷纷前去投奔。
C. 毛丞、薛公的成功劝谏,最终成就了魏公子忠君报国的美名,同时也充分说明魏公子“仁而下士”,赢得了人们的忠诚待之。
D. 魏公子之所以最后被免去上将军一职,从根本上讲是秦国的反间计太厉害,太巧妙,以致“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2)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3)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参考答案及解析】1. C(A. 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 妄人,妄,无知狂妄,妄人,这里为“糊涂、荒唐的人”;D. 面目,面子、颜面)2. D(这里的“之”称代的是平原君误解信陵君这件事)3. B(前者为公子之言,言为心声,表明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后者为公子“名冠诸侯不虚”的具体情景的叙述)4. C(A. “有两个隐士分别躲在赌博馆和豆浆店里”“这两个人瞧不起公子”“公子还是找到其中一人,两人一见如故”均与原文不符;B. “假装”应是“整理行装”,“特别能借题发挥,善于宣传自己”也无文字依据;D. “从根本上讲是秦国的反间计太厉害”认识错误)5. (1)凭我这么个人跟他们交往,害怕他们不想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羞辱,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
(2)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3)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败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 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B. 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C. 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枉法:歪曲法令D. 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属:通“嘱”,嘱咐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①请以人君礼葬之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A. 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③⑤D. ②④⑥3. 对原文问题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优孟言辞诙谐幽默。
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 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
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 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
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