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类编码原则
ICD编码的分类与结构

ICD编码的分类与结构ICD编码是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的一种统一编码标准,旨在对各种疾病、病情、外部原因以及与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编码。
ICD编码的分类与结构对于医学研究、卫生管理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ICD编码的分类原则、结构以及应用场景。
一、ICD编码的分类原则ICD编码的分类原则是按照疾病的特征、部位、原因等方面进行分类,以便于统一描述和比较各种疾病情况。
ICD编码主要采用以下分类原则:1. 疾病特征分类: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将各种器官的炎症、肿瘤、损伤等疾病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编码。
2. 疾病部位分类: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及受累的组织器官进行分类。
例如,将心脏疾病、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按照具体的器官进行分类编码。
3. 疾病原因分类: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
例如,将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外部因素引起的疾病等按照病因进行分类编码。
二、ICD编码的结构ICD编码的结构由字母和数字组成,整体上分为三个层级。
1. 第一层级(章):由一个字母表示,表示某个大的疾病类别或各类疾病的整体描述。
例如,字母"A"表示某个特定章节,包括某个系统的疾病。
2. 第二层级(块):由两个数字表示,表示某个章节下的具体疾病类别。
例如,在A章节下的某个块可以是心脏病。
3. 第三层级(分类号):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表示,表示更加具体的疾病类型或相关因素的描述。
例如,在心脏病块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号表示不同类型的心脏病。
三、ICD编码的应用场景ICD编码主要用于医疗保险索赔、疾病统计、医学研究等领域。
它具有以下应用场景:1. 医疗保险索赔: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时,需要对疾病进行编码,以便于保险公司进行索赔结算。
2. 疾病统计:卫生部门通过分析ICD编码的疾病统计数据,可以了解某种疾病的流行趋势,制定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政策。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是一套用于统计和监测疾病、残疾和相关健康问题的标准。
这套规则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并被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卫生
部门和研究机构广泛采用。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各种疾病被分为不同的类别、组、类和亚类,通
过特定的编码进行标识和记录。
编码规则基于特定的诊断标准和疾病描述,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统计信息。
这些编码可以用于医疗保险索赔、流行病学研究、医院管理和国际卫生比较等领域。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不仅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一系列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如
受伤、职业病、行为障碍、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这种全面的分类系统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卫生数据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编码规则的更新是持续进行的,以反映新的疾病形式和医学知识的发展。
最新
的版本是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1),于2018年发布。
该版本引入了
许多新的概念和编码,如人类的健康和功能、医疗安全、健康服务组织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这些更新使得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更加现代化和全面。
总之,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是一套用于统计和监测全球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标准。
通过准确的编码和分类,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卫生数据共享和比较。
ICD编码的原则与规范

ICD编码的原则与规范ICD编码是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的缩写,它是一个为了方便统计和管理世界各国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而制定的标准编码系统。
ICD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于医务人员、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
ICD编码的原则:1. 全球通用原则:ICD编码是全球范围内通用的,以确保不同国家间的疾病和健康数据的比较准确性和一致性。
2. 多层次分类原则:ICD编码采用多层次分类结构,将疾病和健康问题从大类到具体的细分逐层分类,便于对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 编码的可变性原则:ICD编码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以确保其可以根据医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4. 双重编码原则:ICD编码通常采用双重编码的方式,既可以使用数字进行编码,也可以使用字母进行编码,以提高编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ICD编码的规范:1. 编码的精确性:ICD编码要求对每个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准确的编码,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编码的一致性:ICD编码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使用相同的编码,以保证历史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3. 编码的完整性:ICD编码要求对所有相关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编码,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4. 编码的时效性:ICD编码要求在疾病和健康问题发生或被诊断后及时进行编码,以反映最新的数据信息。
总结:ICD编码是全球通用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标准编码系统,它具有多层次分类的原则,并遵循全球通用的编码规范。
ICD编码的应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有助于促进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熟练掌握ICD编码的原则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

人住院的原因。当一个住院病人存在多个疾
病时,要按有关规则进行选择。
附加编码:又称次要编码,指除主要编码以
外的其他任何编码。包括损伤、中毒和肿瘤
形态学编码。
合并编码:当两个疾病诊断或一个疾病诊断
伴有相关的临床表现被分类到一个编码时,
这个编码就被称之为合并编码。
手指切伤等,可归类于其他相应的身体系统
或操作章节。产科破伤风,HIV感染不分于
此章,归属传染病章。
五、分类原则与编码方法
4.1强烈优先分类章
妊娠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 O99.216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E05.900
❖ 流产 自然流产 O03,
❖
包括完全性、不完全性、难免流产。
❖
人工流产
❖
根据人工流产的不同目的进行详细分类
K81.001胆囊脓肿
K81.00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K81.003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K81.006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K81.007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
K81.100慢性胆囊炎
K81.101慢性残余胆囊炎
K81.800特指胆囊炎
K81.801胆囊周炎
K81.900胆囊炎
五、分类原则与编码方法
❖ 但也有少数例外,如K86.1特指慢性胰腺炎
❖ D13.101
❖ D13.200
❖ D13.500
❖ D13.600
❖ D13.700
❖ D13.701
❖ D13.900
❖
食管良性肿瘤
胃良性肿瘤
贲门良性肿瘤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肝外胆管良性肿瘤
胰良性肿瘤
胰岛良性肿瘤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 2.2前4位编码为ICD-10亚目码。4位亚目码是3位 码的亚分类,同样具有统计分类意义,例如:急 性阑尾炎伴腹膜脓肿K35.1。
• 2.3第5-6位数为扩展码。 • 5位代码为细目编码。ICD-10细目码是选择性使用 的编码,出现在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 组织疾病)、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 些其他后果)、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中。为避免条目过多,本标准仅在第十九章中表 示开放性或闭合性的细目编码使用。即第十九章 的5位代码具有特定意义,其他章节5为代码没有 特定意义。 • 医疗机构疾病分类编码应当到6位数,每一个编码 代表一个具体的疾病,例如:原发性单侧髋关节 病M16.101。
• 第十五章妊娠、分娩、产褥期,不管同时伴随有 任何其他疾病,只要是向产科求医,或主要医疗 操作有产科医师参与的就要分来到本章中。对于 微小的伴随疾病,如皮炎、手指切伤等,可归类 于其他相应的身体系统或操作章节。产科破伤风, HIV感染不分于此章,归属传染病章。
妊娠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O99.216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E05.900 流产 自然流产O03, 包括完全性、不完全性、难免流产。 人工流产 根据人工流产的不同目的进行详细分类 常用以医疗性流产、计划生育 性流产 O04 分娩O80-O84 用来表示包括正常分娩在内的分娩方式。
四、ICD-10的内容
• • • • • • • • 章 编码 章节名称 第9章 I00-I99 循环系统疾病 第10章 J00-J99 呼吸系统疾病 第11章 K00-K93 消化系统疾病 第12章 L00-L99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第13章 M00-M99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第14章 N00-N9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15章 O00-O99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国际疾病分类手术编码指导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疾病分类(一)编码查找方法、主导词查找方法第一步:确定主导词;第二步:在索引中查找编码;第三步:核对编码。
确定主导词有九种方法:1.主要是由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担任,常被置于诊断术语尾部;2.疾病的病因常可作为主导词,不过细菌、病毒虽然是病因,但不能作为主导词,因此要以临床表现作为主导词;3.以人名、地名命名的疾病(包括综合症)可以直接查找4.寄生虫病直接查“侵染”;5.“综合症”可以直接作为主导词,但以下的修饰词不含有人名、地名;6.以“病”结尾的诊断,首先要按全名称查找(去除明显的修饰词),如果查不到可以将“病”作为主导词;7.第15章妊娠、分娩、产褥期是对其并发症的分类,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妊娠阶段的并发症主要以“妊娠”作为主导词,分娩阶段的主导词主要以“妊娠”为主导词,产后阶段的并发症主要以“产褥期”为主导词;8.损伤如果指出了类型如:脱位、撕裂,就要以损伤的类型为主导词,如果指出的是砍伤、穿刺伤等具有开放性的损伤,要以“伤口”为主导词,没有指出任何情况的以“损伤”为主导词;9.解剖部位一般不做主导词,但部位作为被修饰词时,可作主导词。
10.ICD—10三部分索引常见主导词:疾病和损伤性质索引:常采用医学术语、名词或形容词、疾病的临床表现词汇为主导词。
药物和化学制剂表索引:采用药物和化学制剂的名称为主导词。
(二)基本编码规则1、单一编码与多数编码:统计报表只要求一个主要编码,三级医院至少采用5个疾病诊断编码和3个手术操作名称编码才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2、编码级别:有亚目的必须编码至亚目。
统计报表只要求编码到亚目。
ICD-10中有一些类目没有亚目编码,如:新生儿破伤风(A33),这时只有编码至类目。
对三级医院要求编6位数扩展码,对于手册中没有的疾病编码各医院可以采用临时增加六位数编码。
3、慢性病急性发作:原则上按急性病编码,但对于一些在治疗中没有其他特异性治疗的,仍将按慢性病编码。
疾病诊断编码规则

疾病诊断编码规则是指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码的规则。
这些规则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一个统一的疾病分类和编码系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疾病数据。
疾病诊断编码规则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疾病的分类:根据ICD-10的标准,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章节和亚章节,每
个章节代表一种特定的疾病或病症。
确定疾病的亚目:在每个章节中,疾病被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目,每个亚目代表一种特定的疾病或病症的子类别。
确定疾病的条目:在每个亚目中,疾病被进一步分为不同的条目,每个条目代表一种特定的疾病或病症的子类别的一个特定类型或表现。
在进行疾病诊断编码时,医生或医疗保健提供者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诊断结果,选择最符合患者病情的分类和编码。
这有助于提高医疗保健的可比性和质量,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疾病诊断编码规则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当地的ICD-10版本和规则
进行操作。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用于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编码和统计的分类系统。
ICD编码是医学界广泛使用的一种标准,用来记录和统计不同疾病、疾病的原因、死因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各种问题。
ICD编码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疾病或健康问题都被赋予了一个唯一的编码,这样可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医学信息交流和研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编码应该根据疾病的特征进行分类,即将具有相似特征的疾病归类到同一组中。
比如将所有感染性疾病分类到一个大类中,所有心脏病归类到另一个大类中。
3.编码应该基于科学的和最新的医学知识,以确保疾病和健康问题能够准确地被分类和识别。
因此,ICD编码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4.编码应该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即将疾病和健康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类到子类,以方便使用者在需要详细了解一些疾病时能够找到相关信息。
ICD编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医疗保险索赔、疾病监测和统计、医学研究等方面。
ICD编码的准确性对于保证医学信息的可比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在使用ICD编码时需要严格按照指导原则进行。
手术与操作编码是另一种国际医学分类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报销、医疗统计分析等领域。
手术与操作编码的指导原则如下:1.编码应该基于手术的目的和过程进行分类,即将具有相似手术目的和技术操作的手术归为一类。
比如将所有清创手术归类到一个大类中,所有心脏手术归类到另一个大类中。
2.编码应该基于标准的医学术语和术语定义进行,以确保手术和操作能够被准确地描述和识别。
3.编码应该具有层次结构,从大类到子类,以方便使用者在需要详细了解一些手术时能够找到相关信息。
4.编码应该是可扩展的,即可以不断添加新的手术和操作编码,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分類編碼原則
1、主要診斷定義:
1.1主要診斷為「經研判後,被確定為引起病人此次住院醫療之主要原因」
1.2引起病人住院之主要原因為多重診斷時,得擇取醫療資源耗用高者為
主要診斷。
1.3考慮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住院中產生之併發症﹙如術後併發症﹚或
住院中管理不當產生之危害﹙如住院中跌倒骨折、院內感染﹚不得為
主要診斷。
2、次要診斷定義:
2.1次要診斷之定義是指會影響病人照顧之下列病況:需臨床上之評估
(Clinical Evaluation)、治療(Therapeutic Treatment)、診斷性之
處置(Diagnostic Procedures)、住院天數之延長(Extende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增加護理之照護或監視(Increased Nursing Care
and/or Monitoring)。
2.2入院時已和主要診斷同時存在,或者後來才發展之情況,影響到所接
受的醫療及(或)住院日數者,可為次要診斷。
3、主要處置定義:
3.1主要處置之選取以與主要診斷最相關之治療性處置為優先考量,而非
以開刀房或資源耗用為優先選取原則。
3.2如有兩個以上之處置與主要診斷相關,正面的治療意義大於診斷性或
探查性之意義。
3.3如有兩個以上之處置與主要診斷相關且均為治療性處置,則以醫療資
源耗用較多、複雜度較高者為主要處置
<例>主要診斷為肺炎,次要診斷為疝氣,治療過程針對主要診斷有
使用呼吸器治療,針對次要診斷則以疝氣修補術治療。
Principal diagnosis:Pneumonia
Secondary diagnosis:Inguinal hernia
Principal procedure:96.7x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condary procedure:53.xx hernia repair <例>癌症病患住院作化療,但住院過程中跌倒致股骨骨折,而針對
主診斷給予化學治療99.25,針對骨折則做ORIF。
Principal procedure: 99.25 chemotherapy
Secondary procedure:79.35 ORIF
4、診斷依據:
診斷以出院病歷摘要上之診斷為主:
4.1若出院病歷摘要上醫師已書寫診斷,但病歷上其他處有經醫師所列更
詳細之診斷時,可參考後編至明確代碼。
<例>出院診斷:DM,病程紀錄寫到poor control
可編至DM poor control
<例>出院診斷:Dementia,病程記錄寫到Senile Dementia
可編至Senile Dementia
<例>出院診斷:COPD,病程記錄寫到COPD with AE
可編至COPD with AE
<例>出院診斷:Hemorroid,手術記錄寫到Hemorroid with
hemorrhage
可編至Hemorroid with hemorrhage
<例>出院診斷:old CVA,病程紀錄有提到old CVA with sequel of L’t hemiparesis
可參考病程記錄之實際狀況編438.20
<例>出院診斷:UTI,病程記錄寫到Pyelonephritis
僅可編至UTI
4.2出院病歷摘要上診斷與病歷其他記載之診斷不一致時,以出院病歷摘
要上診斷為準。
4.3針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為慢性且在罹病之後無法痊癒且會影響治
療及住院天數、或具研究或治療參考價值之疾病;若病史上診斷有記
錄即可編碼;若為當次住院才出現之慢性病診斷,則需請醫師將診斷
補列於出院診斷後始可予以編碼。
「慢性全身性疾病」包括:History codes (V10-V19) 、Diabetes、Hypertension (401-405)、COPD、CAD、Asthma、AIDS、SLE、old CVA、liver cirrhosis、multiple sclerosis、rheumatoid arthritis、congestive heart failure、emphysema、
Parkinson's disease、Chronic renal failure(585)…等。
<例>出院診斷:Hypertension,病史記錄寫到HCVD
可編至HCVD
<例>出院診斷:DM,病史記錄寫到DM with nephropathy
可編至DM with nephropathy
5、檢驗檢查報告:
檢驗或檢查報告單上之發現或診斷不得逕行編碼,應以醫師之診斷為依據編碼,但病灶部位可參考以編碼至詳細部位代碼,其中骨折部位務必參考X-RAY報告之病灶;若檢驗檢查結果與醫師之診斷不一致,以醫師之診斷為準。
<例>出院診斷:femur fracture;X-RAY:femur shaft fracture 需編至821.01 (femur shaft fracture)
<例>出院診斷:PAOD of the extremities;血管攝影報告有提及
Atherosclerosis change
以醫師出院診斷為準,不參考檢查報告
<例>出院診斷:UGI bleeding編碼原則:﹙參考Coding clinic
2007,Q2,P13﹚
*胃鏡診斷應請醫師填寫於出院診斷始可編碼。
*診斷程度為A1(active)並不表示為bleeding,不得直接編
bleeding
*診斷程度為A2(原因不明),應詢問醫師以醫師出院診斷為主
*雖有作止血處置,仍需請醫師填寫於出院診斷始可編
bleeding代碼。
*多個病灶部位時,若胃鏡報告未明示何處出血,應詢問醫師以醫師出院診斷為主
6、病理報告:
出院診斷與病理切片結果不一致時,應以醫師診斷為準。
<例>出院診斷:breast ca,但切片報告可見詳細部位
可參考切片紀錄編至細部位
<例>出院診斷:cervix ca;切片結果:SCC
可參考切片紀錄編至M8070/3 (M-Code目前不列入審查)
<例>出院診斷:uteurs myoma;病理報告:leiomyoma
可參考切片紀錄編至leiomyoma
<例>出院診斷:adenocarcioma;病理報告:SCC
以醫師出院診斷為準
<例>出院診斷:Tumor;病理報告:hyperplasia或chronic
inflammation
以醫師出院診斷為準
<例>出院診斷:膽結石;病理報告:膽結石併急性膽囊炎
以醫師出院診斷為準,不可編至膽結石併急性膽囊炎<例>出院診斷為R/O malignant,切片報告結果為benig n
以醫師出院診斷為準,仍編R/O malignant
7、手術及處置:
7.1 UHDDS規定之所有重要處置(significant procedure)必須編碼,切
片、鏡檢等重要侵入性處置及會影響DRG分派之處置,均應編碼。
7.2開刀房手術須依手術記錄單之手術方式編碼,手術部位應審閱手術記
錄內容後予以詳細編碼,若發現術式與手術記錄過程不符致疾病分類人員無法判定,則須向主治醫師確認。
<例>手術記錄術式為pedicle flap,但手術記錄內容明示執行之部位於hand
應編至86.73 Attachment of pedicle or flap graft to hand 7.3非侵入性處置,編碼之詳細程度可依醫院內部之規定。
7.4雙側處置編碼原則:若單一代碼可表示雙側處置則以單一代碼表示,
若雙側處置無法以單一代碼涵蓋時,則可編該代碼兩次。
編碼不一致原因代號說明表
編碼稽核注意事項:
1.疾病分類代碼(包含小數碼)必須完全符合,才算一致。
2.原coder所選取之主要診斷與主要處置與稽核者所選取者需完全符合,
才視為編碼一致,若主要診斷選取有疑慮時,須請主治醫師確認。
3.次要診斷的排列順序與稽核者之編碼排列順序不一致時,不算錯誤。
4.配合費用申報表診斷欄位之上限(五個),次診斷如為 CC 之診斷代碼,
則建議至少有一個 CC 之次要診斷應放進前五個欄位内,但不列為錯誤。
5.分段結清(定結)之個案,編碼以全部住院過程為考量,稽核時應檢視完
整之出院病歷。
編碼稽核表說明:
1.稽核者應依據疾病分類編碼專業判斷,並依照稽核表規定註記編碼不一
致原因,每份稽核表全部填寫完畢後,再於稽核表上簽名。
2.當某一編碼不一致原因有兩個以上時,不一致原因皆應註記,但計算不
一致率時只算一次。
3.原Coder編詳細之部位代碼,但稽核者依病歷資料,無法編出詳細之部
位代碼,屬註記第 13 項 (資料不足,無法編出明確代碼)。
4.編碼錯誤時,除將正確代碼列出外,必要時於“建議”之空白欄說明。
5.被稽核者有多次重複的錯誤編碼觀念,稽核員可於“整體意見”說明,
以便回饋訊息予被稽核者,導正編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