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环境生态学(王国祥)
溢流堰影响下溶解氧与氨氮及CODMn的关系

一
0 745 一 .7 o .4 、 0 842 可见堰下的 D O含量 与 N ,一N含量 相 H
关性 显著 增强。
一 . |、 如 h n壬 一 【1 l 一 J } 。
∞
N , N、O 的含量 。笔者对南京仙林 大学城市河道溢 流堰 H 一 CD
g
上、 下水体的水质 进行 长期 跟踪 监测 , 讨 了该类 水 体 中 D 探 O
重点 实验室建设项 目( M 02 0 ) B 2071 。
作者简 介 : 王锦旗( 96 ) 男, 17 一 , 江苏淮安人, 士, 硕 主要从事
生态学教 学及科研 工作。
维普资讯
第 9期
王锦旗等 : 溢流堰影 响下 溶解 氧与氨氮及 C D O 的关系
对 N 一N和 C D H, O 的影 响及相关关系 。
0
0
1 数据采集
监测点所在河道建有一系列的溢流堰 , 选择其 中一 小型溢
流堰 , 堰体整体成三角形 , 面长 10e 垂 直高度 为 18e 坡 5 m, 1 m, 坡度为 5 . 。堰 体坡 面粗糙 。堰上监测点位于溢流堰上缘 , 19 , 堰 下监测 点位 于水流落下 的最低点且不在堰底停留。 D O含量 采用美 国 Y I 5型溶 解氧仪 于现场监 测 ; 样 S 一5 水 经 0 4 m醋酸纤维微孔滤膜过滤预处理后 , S A A .5 由 K L R流动 水质分析仪( 荷兰造) 测得 N ,一N含量 ; O 含量采 用酸性 H CD 法测得 。从 20 04年 1 到 20 2月 0 5年 7月 , 月重 复监 测 4 每
增大率达7 . %。 71 2月份增大值 最小 , 07 gL7月份增 7 仅 .8m / ;
盐城海滨湿地不同盐沼土壤呼吸特征及温度响应

盐城海滨湿地不同盐沼土壤呼吸特征及温度响应徐杰;苏海蓉;余培培;王国祥;刘金娥【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33)008【摘要】测定了盐城海滨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和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土壤呼吸速率,结合盐沼土壤室内培养实验,比较3种盐沼土壤呼吸特征及温度响应.结果表明:(1)实验期内3种盐沼土壤呼吸均为CO2排放状态,芦苇盐沼、互花米草盐沼和碱蓬盐沼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323.67、499.51和150.41 mg·m-2·h-1.3种盐沼土壤呼吸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和秋季.(2)野外实验中,3种盐沼土壤呼吸出现峰值时的土壤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芦苇盐沼(28℃)、互花米草盐沼(22℃)和碱蓬盐沼(20℃).室内培养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芦苇盐沼(2.19)、碱蓬盐沼(2.15)和互花米草盐沼(1.58).(3)实验期内3种盐沼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互花米草盐沼(3400 g·m-2·a-1)、芦苇盐沼(2330 g·m-2·a-1)和碱蓬盐沼(1082 g·m-2·a-1),不同季节累积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均为夏季、春季和秋季.【总页数】7页(P715-721)【作者】徐杰;苏海蓉;余培培;王国祥;刘金娥【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8【相关文献】1.锡林河湿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及温度响应特征研究 [J], 王慧清;王云龙;杜金玲2.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水分空间特征与植被关系研究 [J], 韩爽;张娇;陆大培;张华兵3.江苏盐城原生盐沼湿地表层水体Hg、As分布特征及评价 [J], 赵雪琴;赵善道;左平;腾厚锋;耿金菊;高翔4.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及农作物下土壤酶活性特征 [J], 毛志刚;谷孝鸿;刘金娥;任丽娟;王国祥5.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J], 毛志刚;王国祥;刘金娥;任丽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物氮形态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沉积物氮形态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刘波;周锋;王国祥;许宽;杜旭;凌芬;夏劲【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22【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沉积物中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效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现有关于氮赋存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氮和无机氮方面,还不能深入阐明沉积物氮的生物和生态学机制.分析了沉积物和土壤氮赋存形态划分和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沉积物氮的形态划分与测定方法基本上还是借鉴了土壤氮的研究方法;无机态氮的研究多集中在可交换态氮方面,对固定铵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可交换态氮提取方法上并没有针对沉积物与土壤的差异进行必要的论证和改进,沉积物中可溶态氮对可交换态氮测定的影响还不明确;有机氮的测定方法基本上是经验方法,目前还无针对有机氮生态学效应的分类及测定方法;连续分级浸提方法从生态学效应的角度对沉积物氮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深入揭示氮的生态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此类方法目前还集中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总页数】12页(P6947-6958)【作者】刘波;周锋;王国祥;许宽;杜旭;凌芬;夏劲【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通226007;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宜兴三氿沉积物氮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邹民虎;连斌;王晓昌;贺拓2.梯级水库建设对怒江与澜沧江沉积物氮形态分布的影响 [J], 朱晓声;郭小娟;王耀耀;何金艳;杨正健;纪道斌;马骏;刘德富3.外源添加对不同入湖河流沉积物氮形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J], 韩年; 袁旭音4.黏性土弱透水层氮形态的赋存特征及迁移转化——以江汉平原沉湖沉积物为例[J], 张董涛;刘璐;马腾;邱文凯;刘锐5.不同湖泊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J], 赵宝刚;张夏彬;昝逢宇;胡晓康;潘婷;刘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都支杜鹃地理分布及种群现状分析

S HAO Ja . e 。 WA G G n in w n N ag ,WA G G ox n ( .Sh o o ega h cec ,N nig N u —i g, a ④ 1 c ol fG orp y S i e aj n n
,
N r a U i ri ,N nig2 4 om l nv sy aj 0 6,C ia .C l g fLf Sine ,A qn oma U iesy e t n 1 0 hn ;2 o eeo i c cs n ig N r l nvr t, l e e i A qn 4 0 , hn ; .C l g f i c ne , n u N r a U iesy Wu u 4 0 0, hn ) n i 2 6 1 C ia 3 o eeo f S i cs A h i om l nvr t, h 10 C ia , g 1 l Le e i 2 - ln e u.& E v o .2 1 , 1 3 : 3 9 , at s r .P R o ni n 0 2 2 ( ) 9 - 7 r
Absr c :On t e b sso o s li g d c me t n pe i n ta t 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i fc n u tn o u n sa d s c me s,g o r p i a srbu in a d p p lto e g a h c lditi t n o u ai n o sau fRh d d nd o h n iFa g i o o e d o tt s o o o e r n s a i n n Rh d d n r n L.we e c mp e e sv l n e tg t d a d a ay e r o r h n ie yi v si ae n n l z d. a d as t e d n e e e e s v l a e n lo is n a g r d lv l wa e au td. Th e u t s o t a e r s ls h w h tR. s a i a rwl iti u e h ni s a n ro y d srb t d s e i si h b e Mo n an.is d srb to a g s o l i t d t o g a a o z ne wi n p c e n t e Da i u t i t it u in r n e i ny l e o a l n nd n r w o t a i mi h
好氧反硝化菌的研究进展

摘 要 综述了好氧反硝化菌的种类和特性 、好氧反硝化菌的反硝化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好氧反硝化菌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 ( Pseudom onas) 、产碱杆菌属 (A lca ligenes) 、副球菌属 ( Pa ra2 coccus)和芽孢杆菌属 (B acillus)等 ,属好氧或兼性好氧异养微生物. 好氧反硝化菌能在好氧条 件下进行反硝化 ,其主要产物是 N2 O ,并可将铵态氮直接转化成气态产物. 催化好氧反硝化菌 反硝化作用的硝酸盐还原酶是周质酶而不是膜结合酶. 溶解氧和 C /N 往往是影响好氧反硝化 菌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介绍了间歇曝气法 、选择性培养基法等好氧反硝化菌的主要分离 筛选方法. 概述了好氧反硝化菌在水产养殖 、废水生物处理 、降解有机污染物以及对土壤氮素 损失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厌氧过程 [ 25 ] ,在反硝化作用过程中 , O2 被认为可抑 制反硝化还原酶 [ 10 ]. 另外 ,在有机物质氧化的过程 中 , O2 被普遍认为是首选的电子受体 [ 11 ] ,在有氧条 件下反硝化菌会优先使用溶解氧呼吸 ,这样就阻止 了使用 NO3 - 和 NO2 - 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471065)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 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 ( 055122 ) 、国家计委 、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 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 ( 705824 ) 和江苏省重点科技专项资助 项目 (BM2002701) . 3 3 通讯作者. E2mail: zhongwenhui@ njnu. edu. cn 2006210225收稿 , 2007208209接受.
11期 王 薇等 :好氧反硝化菌的研究进展
2619
了在脱氮副球菌生长过程中 ,如果 O2 和 NO3 - 共同 存在 ,其生长速率会比二者单独存在时高. Bell等 [ 3 ] 证明 ,在 O2 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反硝化酶仍具有活 性. M eiberg等 [ 10 ] 报道 Hyphom icrobium X 能在好氧 条件下进行反硝化作用. 目前许多研究证明了好氧 反硝化菌的存在 [ 7, 17, 53 ] ,并发现了一些能在 O2 浓度 (氧分压 )很高情况下生存的反硝化菌 [ 51 ]. 好氧反硝 化菌的发现为生物脱氮等技术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本文从种类 、机制 、分离筛选 、应用等方面介绍国内
江苏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审专家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赵志强 翟由涛 蔡邦成 水建高 张磊 沈众 冯彬 凌虹 黄夏银 吴俊锋 孙卫红 陈婷 王向华 张彤晴 聂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工 高级规划师 高工 高工 高工 研高 高工 高工 高工 高工 高工 高工 高工
览表(第二批)
职称获得年份 2000 2005 2004 1998 2003 2006 2010 2011 2010 2012 2007 2013 2007 2005 1998 2005 2010 2007 2005 2011 江苏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审专家一览表
江苏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审专家一览表(第二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姓名 周钰明 傅大放 何建平 梅天庆 李澄 周迟骏 孙华 王强盛 王玉萍 方斌 李利 李时银 王国祥 鲁长虎 谢吉民 奚新国 马如宏 周海 孙勤芳 邹长新 工作单位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大学 盐城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职称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副研究员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成员项目组组长:胡大华城市科学系系主任/副教授/博士项目组副组长:王国祥南京师范大学全国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教授张祥志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王志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周剑峰江苏优联检测技术XXX 总经理韩承辉城市科学系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项目组校内成员:张晓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冯国刚城市科学系副处长/副教授/硕士刘海霞城市科学系讲师/硕士周丹城市科学系高级工程师潘涛城市科学系副教授/硕士戴朝霞城市科学系讲师/硕士刘霞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干方群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秦品珠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唐荣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陈海蓉城市科学系助教/硕士程婷城市科学系助教/硕士黄兆琴城市科学系助教/硕士项目组校外成员:王小平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吕路南大金山环保科技XXX 总经理/高工龙超南大金山环保科技XXX 教授朱晓燕南京市鼓楼区环境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顾俊南京恒泰检测技术XXX 总经理赵恒星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服务XXX南京分公司经理丁曦宁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章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目录一、概述 (1)二、建设目标 (2)(一)总目标 (2)(二)具体建设目标 (4)三、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 (6)(一)建设背景 (6)(二)建设基础 (8)四、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 (14)(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14)(二)夯实“校中厂”、“厂中校”为重点的实训基地建设 (14)(三)深化“三结合、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 (15)(四)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17)(五)教师队伍建设 (20)(六)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20)(七)建立第三方评价 (20)五、专业群建设 (21)(一)专业群现状 (21)(二)建设目标 (21)六、建设进度与项目预算 (22)七、预期效果 (30)一、概述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我院重点建设专业。
微生物在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又称为生物恢复(Biorestoration),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代谢潜能消 除或减少污染地区有害物质浓度的技术[5]。自1989年以来生物修复技术已被用于清除受污染农田、地下 水、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包括石化产品、多环芳烃、卤代烷烃、卤代芳烃[6 J以及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其他成分等。虽然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但可转移重金属或降低其毒性。实践表 明,生物修复是治理大面积污染的一种实用性强的技术。生物修复通常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原位修 复是指通过在污染地点投加刺激物或人工培养的微生物加速污染物质的分解,使污染物在当地降解。异位 修复则是指将被污染的土壤或水移至专门的反应器中进行修复。生物修复常以原位修复为主,因不需另建 处理设施,且修复的场地可以照常用于生产,并可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降解过程迅速,费用低∞一】。 1 影响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的几个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类群:多种不同的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如生理、形态、结构以及物候等),具有相似需求性和耐受力,表现出比较一致的适应性特征.生态型(ecotype):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
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light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例如10℃为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其中某三天12.1℃、9.8℃、13.5℃,则这三天的活动积温为25.6℃,其中9.8℃低于生物学零度,不统计在内。
例如,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0℃,某日温度12.1℃,则该日有效温度为12.1-10.0=2.1℃,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散溢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转,降低植物的体温,促进营养盐的运转和分布。
土壤供水适宜、通气好、光照强、温度高、风速大,都能促进蒸腾作用。
生态对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的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也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一、生态因子主要包括哪些类型?1、以主客体分:①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②非生物因子(条件因子:温度、湿度、pH;资源因子:营养物、水、光照等。
)2、以因子性质分类:①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所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③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
④生物因子:包括生物、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⑤人为因子:人为因子是生物因子的一种类型,指人及人类活动产生的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
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
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
三、限制因子与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及其应用。
1、限制因子规律(不同于木桶原理):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s):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的特点:xx、狭域性、敏感性限制因子作用的补充和完善:①限制因子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适用;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子的补偿作用;③限制因子是对物种、种群而言的,不同生物乃至同一生物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限制因子可能会发生变化;④限制因子强调的是因子的不足,实际上因子过高也会对生物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
2、Liebig(利比希)最小因子规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应用:1、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引种栽培与管理;2、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品种的引种驯化;3、农业生产中,合理科学施肥;4、渔业生产中,天然饵料生物的增殖;5、有害生物防治与控制;6、生态修复重建中,生境修复与关键生物引种。
四、耐受限定律、生态幅的概念以及应用。
Shelford(xx)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耐受力、耐受幅、生态价):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亦称生态价。
五、举例说明指示生物及意义。
指示生物:一些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形态、生理等特征,可以反映和指示环境的某些特征。
意义:1、气候指示:热带地区:椰树;寒带:针叶植物;亚热带:xx栎。
2、水分指示:水生植物在水湿环境中生长,使它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是根系并不发达。
莲、芦苇的生长则反应了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使它的叶子已经退化成细小的刺,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但是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如骆驼刺的生长反应了干旱环境。
3、土壤指示:铁芒萁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红土壤等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碱蓬的生长则指示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弹尾类和蜱螨类土壤动物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
4、地质指示:海州香薷(“铜草”)生长茂盛的地方就有铜矿;鸡脚蘑、凤眼兰等植物生长旺盛的地方,往往是藏金之地。
5、季节(时间)指示:雁子南飞,预示冬季的到来;报春花开花、柳树吐絮,则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蛇床花凌晨3点开放;牵牛花凌晨4点开放等。
6、环境污染指示:苔藓对重金属(砷、镉、铬、铜、铁、铅、镍、矾、锌)污染的指示意义;菠菜可以探测重金属;菖兰可探测HF、氯化氢;苜蓿和黑麦草可探测铁、硫;荨麻可探测过氧乙酰硝酸;玉米可探测HF、SO2、重金属;矮牵牛可探测乙烯、烃、甲醛;烟草可探测臭氧、NO等等。
7、环境演变指示:地层年龄;古地理气候变迁;冰川消长;太阳黑子活动等。
六、简述光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性。
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xx现象:植物因受光不足,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机械组织不发达、茎细软、伸长较快、叶子不舒展的现象。
某些植物的黄化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豆芽、韭黄、石刁柏等。
②影响光强的环境因素a、纬度、天气、地形(山地的阴坡、阳坡);b、植被(高大植物、森林植物顶冠层的遮光);c、水体(光在水体中的衰减、水体消光系数、光补偿深度等);d、大气中的颗粒物组成及含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据需光度,植物的生态型分为阳生植物(heliophyte,喜阳植物heliophyllus)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小而厚,枝叶稀疏、树冠透光、枝下高较高。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3%~5%。
如:xx、xx、柳、桦、松、杉和栓皮栎。
阴地植物(sciophyte,喜阴植物、适阴植物sciophiles)适应性特点:xx一般大而薄,枝xx浓密、枝下高较矮。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0.5%~1%。
如:人参、三七、半夏、细辛、铁杉、观音座莲、山酢浆草、连钱草、紫果云杉、红豆杉。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质的生态效应: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光谱成分红、橙、黄、绿、青、蓝、紫,其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为: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在时间变化上,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生理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谱范围在可见光区(380~760 nm)大部分波段的光,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合成有促进作用,糖的合成;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促进蛋白质合成;生理无效辐射:绿光等很少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辐射。
②影响光质的主要因素: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大气中的尘埃、臭氧层、植物顶冠层。
③有色薄膜的生态应用:有色薄膜可改变光质影响作物生长,达到增产,改善品质的目的。
实验研究表明:浅蓝色薄膜育秧与无色薄膜相比,浅蓝色薄膜秧苗根系较粗壮,插后成活快,生长健壮,叶色浓绿,鲜重和干重都有增加,测定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
主要是因为太阳光通过有色薄膜时,被选择透过和吸收,这样薄膜内的光质因薄膜颜色不同而发生变化。
如浅蓝色薄膜可以大量透过光合作用所需的380-490纳米的光(透过率60%以上),因而有利于植物的光合和代谢过程。
3、光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①光周期: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光周期现象: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所制约,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依次有规xx出现的现象。
②影响光周期的因素: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恒定,因此,光周期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影响光周期的主要因素有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③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xx。
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
例如甘蔗,最适日照长度是12.5小时,再长和再短的日长下都不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如番茄、黄瓜等。
动物的光周期:xx:xx的迁徙由日照xx的变化所引起;鸟类的开始生殖时间也受日照长度的周期性变化决定;鱼类的生殖和迁移也有光周期现象;昆虫的光周期现象;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长日照兽类: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尤其是高纬度的种类;短日照兽类:随着秋天日照逐渐缩短,开始交配繁殖,到春天条件较好时产出幼子。
七、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①三基点:温度是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
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各自选择了自己最合适的温度,通常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