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钢 铜
铝 锌
稍不均匀电场中高真空的直 流击穿电压与电极材料的关
系 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击穿电压随电极材料熔点的 提高而增大,因为强场发射电流达到临界电流密度,致使金 属微细突起物迅速熔化成金属蒸气导致击穿。
钢电极T=293K 铜电极T=80K 铜电极T=293K
电极材料与电极温度对高真空交流击穿 对电极电采压取的冷影却响措施具有与提高电极材料熔点相同的 效果,也可使击穿电压提高。
(3)其他形状的电极布置
球状电极的电场不均匀系数 大于相同半径的圆柱电极;
间隙距离增大时,电场不均 匀系数也增大。
U b=Em
d f
➢ 极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不对称布置的极不均匀场间隙的极性效应很明显,而且 其击穿的极性效应与稍不均匀场间隙相反。
尖-板和尖-尖空气间隙的直
棒-棒和棒-板空气间隙 的工频
(3)极不均匀电场中屏障的使用
直流电压下尖-板空气间隙的
击穿电压和屏障位置的关系
屏障应靠近尖电极,使比较均
正尖-板间隙中屏障
匀的电场区扩大。但离尖电极过
屏障的靠作近用尖电极或板 近时,屏障上空间电荷的分布将
电极时,屏障效应消失,正、 变得不均匀而使屏障效应减弱,
负极性下出现很大差别。 因此屏障有一最佳位置。
400 100
10
10.01 0.1
1
10 d/cm
Ub=24.22 d+6.08 d (kV )
(1)均匀电场中电极布置对称, 击穿无极性效应;
(2)均匀场间隙中各处电场强 度相等,击穿所需时间极短, 其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电 压峰值、50%冲击击穿电压相同;
(3)击穿电压的分散性很小。
➢ 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气体的击穿优秀PPT资料

气体的击穿优秀PPT资料

的电子,初始电子和新电子继续
极不均匀场放电特点: 游离能 :产生游离需要的能量。 场强较小,则正离子撞击阴极板时从阴极逸出的电子将全
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碰撞
游离,产生更多电子。依此电子 激励态分子回复到正常态释放出光子。
工程实际中,输电线路外绝缘和高压电器的外绝缘都属于极不均匀电场分布,在交流电压下的击穿都发生在正半波;
如果取消外游离因素,电流也将 消失,这类依靠外游离因素的作 用而维持的放电叫非自持放电。
外施电压到达U0后,气隙中游离 过程只靠外施电压已能维持,不 再需要外游离因素的放电称为自 持放电,U0称为起始放电电压。
二、低气压下均匀场自持放电的汤逊理论
(一)电子崩
外界游离因子在阴极附近产生一
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
带电粒子的运动
当气体中存在电场时,粒子同时 进行热运动和沿电场定向运动。
自由行程:一个质点在每两次碰撞 间自由地通过的距离。
平均自由行程:众多质点自由行程的平均值。
1、碰撞游离
电子或离子与气体分子碰撞,将动能传递给气体分子引起游 离的过程。
碰撞游离条件:当电子从电场获得的动能大于或等于气体分
c、光游离子产生的二次游电子离,在能加强时的局,部电就场作可用下能形成使二次气崩;体分子分裂为电子或正离子。
模块五 交流耐压试验
情境一 均匀场气体的击穿
新课引入:
气体的击穿是由什么引起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要求:
1、能说明 (P)、d对击穿电压的影响,会解释
巴申曲线中放电特点 2、能说明均匀场中气体击穿的两个理论及区别。
3、会说明均匀电场中气隙的击穿特性。
(一) 气隙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带电粒子: 正离子、负离子、电子

4.1-气体的击穿PPT课件

4.1-气体的击穿PPT课件

作用:既促进又阻碍放电的进行
电子复合和离子复合:都以光子的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 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其他气体分子产生光游离,使气体放电 阶跃式发展。
2、扩散
带电质点从浓度较大区域转移到浓度较小 区域的现象。
作用:阻碍放电发生
-
8
3、进入电极 在外电场作用下,气隙中的正、负电荷
分别向两电极定向移动的现象。 作用:阻碍放电发展
-
22
d、二次崩电子与正空间电荷汇 合成流注通道,其端部又有 二次崩留下的正电荷,加强 局部电场产生新电子崩使其 发展;
e、流注头部游离迅速发展,放 射出大量光子,引起空间光 游离,流注前方出现新的二 次崩,延长流注通道;
f、流注通道贯通,气隙击穿。
-
23
流注发展过程概述
初始电子崩(电子崩头部电子数达到一定数量)→电场畸变 和加强→电子崩头部正负空间电荷复合→放射大量光子→光 游离→崩头处二次电子(光电子)→(向正空间电荷区运动 )碰撞游离→二次电子崩→(二次电子崩电子跑到初崩正空 间电荷区域)流注
(二)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过程
一、电子崩、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
-
9
左图表示实验所得平板电极(均 匀电场)气体中的电流I与所加 电压U的关系,即伏安特性。
气体放电伏安特性
在曲线OA段,I随U的提高而增 大,这是由于电极空间的带电 质点向电极运动加速而导致复 合数的减少所致。
当电压接近Ua时,电流I0趋向于饱和值,因为这时外界 游离因子所产生的带电质点几乎能全部抵达电极,所以 电流值仅取决于游离因子的强弱而与所加电压无关。
此即是非自持放电。
若气隙上的电压达到其临界击穿电压,则由于正离子的动
能大,撞击阴极表面时就能使其逸出自由电子,此时即使

4、气隙的击穿特性精品PPT课件

4、气隙的击穿特性精品PPT课件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见289页图、及290-292页的击穿电压表 (注意:当球间距离大于0.5D时,不是线性关系)
3、极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
a、直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显著特征:极性效应 平均击穿场强: 正极性棒-板间隙:4.5kV/cm 负极性棒-板间隙:10kV/cm 正极性棒-棒间隙:4.8kV/cm 负极性棒-板间隙:5.0kV/cm (略微不对称)
不击穿
U50% U16%
100
84
工频: 1%U50%
雷电冲击: (3 ~ 4)%U50% 50
击穿
操作冲击: (4 ~ 8)%U50%
(分散性越来越大)
16
σσ
0
耐受电压 (1 3)U50%
U16% U50% U84%
U击
气隙击穿电压的正态分布
P 99.88% ,100%耐受电压很难找到
实压U际0有状如态下气换隙算的U关击系穿:KK电nd压00U..U2388和20967PP32其((3毫 毫7t在米巴t汞)可 及标柱根 电准) 据 场状湿 情态度 况下、 查电 阅的压 相击种 关穿类 标电准
Kd —空气密度修正系数; Kn — 湿度修正系数
2、SF6高强度气体
其电气强度是空气耐电强度的2.3~2.5倍,其原因为: 1、分子量大(为146),密度大(相同条件下,是空气的5倍), 属重气体。 2、具有负电性,易俘获电子,减少了引起电离的电子数。
4.8kV(峰值)/cm
显著特征:饱和特性
二、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优秀精选PPT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优秀精选PPT

Kt K1K2
1. 空气密度校正系数
2. 湿度校正因素
K1= m

p p0
其它间隙:k=Ua Ur
高电压技术
3.4 大气密度和湿度对击穿的影响
➢ 大气校正因数
根据国家标准,利用校正因数可将测得的放电电压值换 算到标准大气条件(t0=20℃,p0=101.3kPa,h0=11g/m3) 的电压值,或将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规定的试验电压值换算 为试验条件下的电压值。
U U 0K t U 0 U /K t
(2)当波前时间tf为100~300μs时,击穿场强出现极小值。
(1)球间隙 (eg:高压实验室中的测量球隙)
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击穿电压随电极材料熔点的提高而增大,因为强场发射电流达到临界电流密度,致使金属微细突起物迅速
熔化成金属蒸气导致击穿。
高电压技术
➢ 伏-秒特性
伏-秒特性:在同一冲击电压波形下,击穿电压值与放电 时延(或电压作用时间)有关的特性。
高电压技术
➢ 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1)球间隙 (eg:高压实验室中的测量球隙)
a. d<D/4时,电场均 匀,直流、交流 和冲击电压击穿 电压相同;
b. d>D/4时,电场不 均匀程度增大, 击穿场强下降, 出现极性效应;
c. 球隙测压器的工 作范围d≤D/2;否 则因放电分散性 增大,不能保证 测量的精度。
导线-板
(1)长空气间隙的操作冲击击穿通常发生在波前部分,因而其 击穿电压仅与波前时间有关。
(2)当波前时间tf为100~300μs时,击穿场强出现极小值。出 现极小值的波前时间随间隙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高电压技术
➢ 操作冲击电压的推荐波形

第3章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第3章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a)SF6和一些氟里昂气体属于强电负性气体,其绝缘强度比空气高得 多,因此用于电气设备时其气压不必太高,使设备的制造和运行得以简 化。
(b)氟里昂12(CCI2F2)的绝缘强度与SF6相近,其液化温度也可满足 户内设备的条件,但为保护大气中的臭氧层,国际上早已将氟里昂12列 入第一批需限制和禁用的氟里昂。

3.2 雷电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Ø 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
高电压工程基础
大 Ø 放电时延
工气体击穿的必备条件: (1)电场足够高或电压足够大 (2)气隙中存在有效电子
理 波前时间
半峰值时间
标准雷电波的波形: T1=1.2μs±30%, T2=50μs±20% 对于不同极性:+1.2/50μs或-1.2/50μs
(3)一定的时间
高电压工程基础
安 操作冲击波的波形: T1=250μs±20%, T2=2500μs±60%
对于不同极性:+250/2500μs或-250/2500μs
西 高电压工程基础
高电压工程基础
Ø 放电时延
Ø 50%击穿电压及冲击系数
临界 击穿电压
统计时延:从外施电 压达Uo时起,到出现 一个能引起击穿的初 始电子崩所需的第一 个有效电子所需时间
高电压工程基础

高电压工程基础
3.1 稳态电压下的击穿
大 Ø 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Ub/kV
eg:高压静电电压表的电极布置
静电电压表
特点:
400
工 100
10
理 10.01 0.1
1
10 d/cm
(1)均匀电场中电极布置对 称,击穿无极性效应;
(2)均匀场间隙中各处电场强 度相等,击穿所需时间极短, 其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电 压峰值、50%冲击击穿电压相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碰撞电离击穿模型
总结词
碰撞电离击穿模型认为气体间隙的击穿是由于气体分子在强电场下被加速并与其他气体分子发生碰撞 ,导致气体分子电离,形成导电通道。
详细描述
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气体分子被加速并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使得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变得更加剧烈。 当气体分子与其他气体分子发生碰撞时,碰撞会产生足够的能量,使气体分子电离,形成导电通道。 随着导电通道数量的增加,气体间隙的击穿最终会发生。
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谢谢
THANKS
04 气体间隙击穿的未来研究方向
CHAPTER
高压气体间隙的击穿特性研究
总结词
高压气体间隙的击穿特性研究是当前研究的 热点之一,对于理解气体间隙的击穿机制和 优化高压设备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随着电力和能源领域的发展,高压气体间隙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高压电容器、气体绝 缘开关等。然而,高压气体间隙的击穿特性 研究仍存在许多挑战,如高电场强度下的电 子崩塌机制、气体分子与电极表面的相互作 用等。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这些机制,
气体间隙 气体间隙击穿强度概述 • 气体间隙击穿的理论模型 • 气体间隙的实际应用 • 气体间隙击穿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气体间隙击穿强度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性
定义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是指气体在电场 作用下,从绝缘状态转变为导电状态 所需的最低电场强度。
特性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与气体的种类、 压力、温度、电场均匀程度以及气体 中的杂质和水分等因素有关。
影响因素
气体压力
气体压力越高,击穿强度越大。
电场均匀度
电场越均匀,击穿强度越高。
气体种类
不同气体的击穿强度存在差异, 如空气、氮气、氦气等,其击 穿强度依次递增。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课堂PPT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课堂PPT

授课:XX
No Image
No 12 Image
六、气体绝缘电气设备 (一)封闭式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
GIS由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互感器、 避雷器、母线、连线和出线终端等部件组合而成, 全部封闭在SF6金属外壳中。
与传统的敞开式配电装置相比,GIS具有下 列突出优点:
授课:XX
No Image
图2—19表示电极 表面粗糙度Ra对SF6,气 体电气强度Eb的影响。
授课:XX
No Image
No 6 Image
可以看出:GIS的工 作气压越高,则Ra对Eb 的影响越大,因而对电 极表面加工的技术要求 也越高。
电极表面粗糙度大时,表面突起处的局部电场 强度要比气隙的平均电场强度大得多,因而可在宏 观上平均场强尚未达到临界值时就诱发击穿。
No 1 Image
如图,虽然这时屏障与另一 电极之间的空间电场强度反而增 大了,但其电场形状变得更象两 块平板电极之间的均匀电场,所 以整个气隙的电气强度得到了提 高。授课:XXNo 源自mageNo 2 Image
有屏障气隙的击穿 电压与该屏障的安装位 置有很大的关系。以 “棒一板”气隙为例, 最有利的屏障位置在 x=(1/5~1/6)d处,这 时该气隙的电气强度在 正极性直流时约可增加 为2~3倍。
3、在工频电压作用下,棒-板间隙的击穿总是发生在棒的极性
为正、电压达幅值时,并且其击穿电压(幅值)和直流电压下
的正棒-负板的击穿电压相近。棒-棒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为
3.8kV(有效值)/cm或5.36kV(幅值)/cm,棒-板间隙稍低一
些,约为3.35kV(有效值)/cm或4.8kV(幅值)/cm。
授课:XX
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b
Em
d f
(3)其他形状的电极布置
U

b
Em
d f
球状电极的电场不均匀系数 大于相同半径的圆柱电极;
间隙距离增大时,电场不均 匀系数也增大。
3.1.3 极不均匀场中的击穿
在间隙很大时,不同形状电极的间隙击穿电压 差别并不大,在一极接地时都接近于棒-板电极 击穿数据。因此通常选取尖-板和尖-尖作为典型 电极,分别用来估算工程中不对称布置和对称 布置时所需的绝缘距离。
,分散性不大; ④ 击穿电压和电场均匀程度关系极大,电场越均匀,同样间隙
距离下的击穿电压就越高。
(1)球间隙 (eg:高压实验室中的测量球隙)
加拿大魁北克省水电局 研究所高电压试验室 尺寸 82×67×51.2 m3
若两球对称布置,其中任何一球都不接地,测量对地对称的直流电 压时,无极性效应,但通常是一球接地使用,如图1.12所示,由于 大地的影响,电场分布不对称,因而有极性效应。
11
Ub/kV (峰值)
正极性直流电 压与冲击电压 负极性直流 压及冲击电压 气隙距离已超 出用以测量电 压时所推荐的 变动范围
d/cm
图3-3 一球接地时,直径为D的球隙的 击穿电压Ub与间隙距离d的关系
当d<D/4时,击穿特性
与均匀电场相似,无极性 效应;
dD/4时,电场不均匀
度增大,大地对球隙中电 场分布的影响加大,平均 击穿场强减小,击穿电压 的分散性增大。
0.1
0.4
12
4
100 80 60 40
20
10 8 6 4
2
1
10 d / cm
图 稳态电压作用时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的峰值Ub与极间距离d的关系
均匀电场的击穿特点是击穿前无电晕,无极性效应,直流、交 流、正负冲击电压的击穿电压是相同的,均可用此经验公式计 算。
特点:
(1)均匀电场中电极布置对称,击穿无极性 效应;
2、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特点
不对称布置的极不均匀场间隙的极性效应很明显,而且 其击穿的极性效应与稍不均匀场间隙相反。
在各种各样的极不均匀电场气隙中:
➢ “棒-棒”气隙:完全对称性 ➢ “棒-板”气隙:最大不对称性
其它类型不均匀电场气隙击穿特性介于这 两种之间。
对于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极不均匀电场 气隙来说,均可按其电极的对称程度分别选用 “棒-棒”或“棒-板”两种典型气隙的击穿特 性曲线来估计其电气强度。
极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特性-直流电压
+
-
正棒—负板间隙的击穿电压最 低
负棒—正板间隙的击穿电压最 高
棒—棒间隙的击穿电压介于两 者之间。(间隙距离减小,不 均匀度减小)
“棒一棒”气隙的工频击穿电压要比“棒一板”气隙高 一些,因为相对而言,“棒 -棒”气隙的电场要比
“棒一板”气隙稍微均匀一些,(后者的最大场强区完 全集中在棒板附近,而前者则由两个棒极来分摊 )
极性效应:稍不均匀电场 中,电晕起始电压就是其 击穿电压,所以起晕电压 较低的负极性下击穿电压 略低于正极性下的数值。
12
(2)同轴圆柱电极
(eg:高压标准电容器、单芯电缆、GIS分相母线)
(1)r/R<0.1时,极不均匀电场,
击穿前先出现电晕,且Uc的值很 低,因此上述电气设备均不设计
在这一r/R范围内。
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
影响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① 气体击穿电压与电场分布有关
均匀、稍不均匀、极不均匀 ② 气体击穿电压与电压形式有关
直流、交流、雷电冲击、操作冲击 ③ 气体击穿电压与气体种类有关
空气、电负性气体 ④ 气体击穿电压与气体状态有关
气体的气压、温度、湿度、海拔高度
气体放电理论可以解释规律,不能准确计 算间隙击穿电压。
Eb基本不变,但 随着d过大,电场 的均匀强度减弱 ,则Eb会稍稍下 降。在d=1~10cm 的范围内,其击 穿场强约30kV/cm 。
Ub 24.4d 6.1 d (kV)
Ub / kV Eb /kV c·m-1
400
200 100
80 60 40
20
10 8 6 4
2
1 0.01
Eb
Ub
0.04
极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特性-工频交流电压
由于棒—板间隙的击穿总是 发生在棒级为正时的半个周 期且电压达幅值时,故其击 穿电压(峰值)和直流下正 棒—负板时的击穿电压相近。
在电气设备上,应尽量采用 棒-棒类对称型的电极结构, 而避免棒-板类不对称的电极 结构。
小 结:
1、均匀电场的击穿特点
击穿前无电晕、无极性效应、各种电压作用时其击穿电压 (峰值)都相同。
U b2.2 42 d6.08d
式中 d —间隙距离,cm; δ —空气相对密度。
在均匀电场中,从自持放电开始到间隙完全击穿的放电时延可
以忽略不计,因此相同间隙的直流击穿电压与工频击穿电压(幅值 )都相同,且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也较小。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 穿电压经验公式为:
Ub随着d的增大而 显著增加;
(2)均匀场间隙中各处电场强度相等,击穿 所需时间极短,其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 电压峰值、50%冲击击穿电压相同;
(3)击穿电压的分散性很小。
3.1.2 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典型电极 球—球间隙、球—板间隙、圆柱—板、同轴圆柱间隙
⒈ 特点
① 击穿前不能形成稳定的电晕放电; ② 电场不对称时,有极性效应,不很明显; ③ 直流、工频下的击穿电压(幅值)以及50%冲击击穿电压相同
怎么办呢?
典型电极结构 试验数据
实际电极布置
3.1 稳态电压下的击穿
稳态电压:直流与工频电压均为持续作用 的电压,这类电压随时间的变化率很小, 在放电发展所需时间内(以微秒计),外 施电压的变化可忽略不计的电压。
3.1.1 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静电电压表
均匀场工程实践中非 常少见!为什么呢?
均匀电场中空气的击穿场强 (峰值)为30kV/cm。
U

b
Em
d f
(2)r/R >0.1时,稍不均匀电场, 击穿前不出现电晕,且由图可见, 当r/R ≈0.33时击穿电压出现极大 值(上述电气设备在绝缘设计时 尽量将r/R选取0.25~0.4的范围 内)。
d:间距 f:不均匀系数 Em:最大场强
同轴圆柱
击穿电压随r变化出现极大值可解释 为:当r很大时虽然电场均匀度接近1, 但因气隙距离d=(R-r)很小,所以Ub 很低;若r过小,虽然此时d增大,但由 于电场不均匀度增大,也会使Ub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