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及现代家庭教育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中华美德传统文化一切老规定,现在还适应我们邢氏家族祠堂一直保持过去的传统文化美德习惯。

每逢传统文化节日邢氏家族都到祠堂参拜烈祖烈宗,缅怀革命的先烈,继承他们的意志。

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尊长爱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和家庭教育在今天仍然应该继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应该与社会一起创新。

但是,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道德教育。

3.唐朝著名大臣魏征在《简太宗十思》中写道:“欲老必固根,欲流远必疏泉。

”意思是:要树长高,必须稳固根基;如果你想让这条河长时间流淌,你必须疏通它的源头。

家庭也是如此。

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传承和传承,家庭的发展就不会很好。

只有有了可以继承和依靠的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团结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发展和扩大家庭,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我们的家庭应该继承传统,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振兴家庭,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4.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信心。

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相信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将继续在当代创造性变革和创新发展中发扬光大,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在传统文化中适合当前现实的东西是合适的。

目前不适合的东西是不适合的。

任何空洞的教条、空洞的理论、空洞的抽象事物都将被淘汰。

《颜氏家训》中的教育原则及现代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颜氏家训》中的教育原则及现代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颜氏家训》中的教育原则及现代启示一、《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原则(一)严慈相济的原则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父母对待子女,一味的溺爱或者始终的批评都会有所偏失。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倡严慈相济,他谈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

”[1]就是父母只要做到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而有孝行了。

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应做到寓爱于教,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若父母只爱不教或者只教不爱,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颜氏家训》批评到:“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云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2]这些父母?τ诤⒆又挥新?满的爱,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加以训诫。

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可能导致道德不良,甚至危害社会。

反之,对待孩子若只有指责、批评,那么将会使孩子逐渐失去信心,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更会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

所以,颜之推所提出的“严慈相济”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正确的参考原则。

(二)重视环境的原则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发展。

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然,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3]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性格、习惯都没有形成,那么环境的影响就变得很重要了。

因此,为了使子女从幼年时期逐渐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颜之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极为注重。

同时,他要求子女慎重地选择师友,注重以德交友,充分发挥周围人的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良好的个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均爱无偏的原则由于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子孙满堂”是一个家族兴旺的象征,所以家族中往往子女众多。

我国历来有嫡庶之别,男女之别的观念,这导致每个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待遇以及地位有很大的差别。

颜之推出生于士族家庭,他看惯了这种差异对待的结果只会导致子女不和,家族不稳,所以他提出了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均爱无偏。

《颜氏家训》给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十点启示

《颜氏家训》给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十点启示

《颜氏家训》给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十点启示《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的代表作,包含着丰富的幼儿教育学思想,于今天的幼儿家庭教育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父母要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同西方教育理论有所不同,我国历来主张对子女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这源于中国教育的家国一体论。

《大学》提出“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我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和把家国作为一体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颜之推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举例说禁止孩童的暴谑与斗阅,师友之诫和尧舜之道,都不如寡妻之诲谕与傅婢之指挥,并提出了培养孩子,“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父母在如何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上,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孩子决不仅是个人家庭的私事,还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每位家长都要以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二、父母应注重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为其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我国古代思想家重视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颜之推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强调儿童的品性形成于熏染风化的过程中,认为环境对幼童的影响包括周围环境、长辈及同伴的风范,“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如何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价值观多元并存、利益诱惑充斥周边的今日社会里,为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相对单纯和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为每一个家长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三、父母应注重孩子的胎教和早教我国有着重视胎教和早教的优良传统。

颜之推详细叙述了古者圣王的胎教之法;他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告诫子孙早教的重要性,“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回的代表作之一,其对当代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颜氏家训》以“孝”为核心,让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子女的孝道,把孝道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孝”本身的功能,使子女学会尊重老年人,学会感恩父母,学会体谅兄弟姐妹,学会和睦相处。

颜氏家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们习得文化、道德和智慧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的环境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培养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的重要方法。

同时,颜氏家训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即“不可轻易责备,不可轻易表扬”。

这意味着,家长不能对孩子一句话就表示失望,也不能一句话就表示满意,要根据孩子的表现适当地给予赞扬或批评,以此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此外,颜氏家训还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持久性,即要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应该持之以恒地教育。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先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孝道,以此来影响孩子,以其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外,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时时刻刻操心;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养成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习惯。

总而言之,《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可以作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参考,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如何用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记录了颜回与其家族成员的亲身经验和感悟。

它是一本蕴含着深厚人文意义的书籍,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为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思想1. 尊重长辈《颜氏家训》中始终强调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在提到如何教育子女时,颜回讲到:“亲之以孝,更之以慈,辑之以弘,尊之以礼,则孝弥而不竭矣。

”即使是在父母有错时,也要尊重他们的权威,不可轻易抨击,更不可用过激的方式反抗。

2. 注重情感塑造《颜氏家训》认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子女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品德。

颜回在书中曾提到:“有德者庶几,无德者庶几;有德者得志于天下,无德者遭患于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让子女养成优秀的品德和道德。

3. 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颜氏家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颜回强调,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要注重节俭和节约。

他认为,生活节俭可让人避免“不知滋味”和不深思的“安逸生活”,而且能避免因过度追求物质而导致的道德堕落和无法言喻的痛苦。

颜回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勤俭的人,他教育子女要有勤劳、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

二、现代启示1.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家庭忽视了家庭教育,把一切责任都寄托在学校和社会上,导致了许多家庭教育偏差和问题。

《颜氏家训》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让子女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2. 建立顺畅的家庭关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建立顺畅的家庭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颜氏家训》强调尊重长辈、注重情感教育,这也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追求奢侈和浪费,精神空虚,道德缺失。

《颜氏家训》告诉我们,生活质朴、勤俭节约是非常重要的品德,这样的生活方式也能帮助我们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诱惑和陷阱。

此外,勤俭节约也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财的有效方法。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传统家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和原则。

传统家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重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子女、亲近亲人的道德伦理观念。

其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孝敬父母、顺从敬重长辈、相亲相爱和谐相处、教育子女以德育为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孝敬父母是传统家训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家庭视孝顺父母为儿女应尽的职责和道德准则。

孝敬父母包括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关心照顾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上资助父母、尽量避免让父母担心等。

这种价值观能够培养出孩子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顺从敬重长辈是传统家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尊重权威、遵守规则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顺从敬重长辈不仅仅是对家长的尊重,还包括对师长、长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有地位、有经验的人的敬重和信任。

传统家训还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互相关心是传统家训的核心要素。

和谐家庭的价值观培养了人们的亲和力和同理心,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谐,并为家庭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

传统家训注重教育子女以德育为先。

传统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端正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正直、自律、守信等良好的品质,并教育他们要有责任感、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指导上。

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孝敬父母,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家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孝敬父母的价值观念依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从敬重长辈的价值观依然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尊重长辈、关心他们的意见和决策是培养孩子们尊重权威、遵守规则和传统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家训中强调的和谐家庭观念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无法避免。

古代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古代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五 则使命之 臣 , 其识变 从宜 , 取 不辱 君命 ; 六则兴 造之 臣。 取其 程功节 费, 开略有术 。’ ' 在儒家文化 中, 究竟什么才是治国之能臣的标准 还处于 模糊理想状态 时, 家训的作者则往往能根据 时世 的需要 , 明确 为能 臣贴
利 用‘ 尊祖 ’ 的情绪, 培植 ‘ 敬宗 ’ 的习惯。倘继祖之宗, 被诸庶所敬 , 则是 无 形之 中, 收了统 治的效用 ; 这于建立社会秩序 , 何等 重要 !” 家训通过 借用父子 、 弟等血缘关系 以确立权力 的继承和发展 , 兄 实现 了政 治与家
学》 , 中 颜之推就 表明 了对儒 家经典 的态度 : 明 《 经》 “ 六 之指 , 百家之 涉 书, 纵不能增益地行 , 敦厉风俗, 犹为一艺, 得以 自资。” 在那个 社会动荡 的年 代, 颜之推 毫不避讳的把儒 家经典称 为一艺 , 并引用谚语“ 积财千
万, 不如 薄伎 在身 ” 来进一步阐 明当时的读书观。这一点恰恰体现 了家 训教育的灵活性特征。在 《 氏家训 ・ 颜 涉务》 , 中 关于人才培养 的问题 , 他 提 出了六 种标准 : 国之用材 , 较不过六 事: “ 大 一则朝廷 之 臣, 取其鉴达
二、 家训 的血缘性特征 使得以家庭为单元的教育具有 以身作则 、 上
行下效的示范性 宗法家族存在的前提就是以家族成员的血缘 为基础 。 以这么说 , 可
家族成 员凭着血 缘关系, 潜意识形成 一种 家族认 知心理 , 由于这种认 又 知心理获得家族认 同感。这~血缘性特征, 自古至今并没有发生本质 的
家 训对家庭教育有至关重要 的意义 :家训从诞生 的那 一天起就是 为了适应和加强本家族 以宗族 为范围的族权 统治,使家族 更好的适应 社会和 时代的发展。史学家周谷城认为 :宗法制于天 然的血统关系 中, “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是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对当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在培养子女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训的内涵和意义、传统家训的特点以及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长辈传递给后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公德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家训的意义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培养下一代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家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价值导向:传统家训注重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它强调道德操守、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培养子女做人的根本道德观念。

2. 行为规范:传统家训以细致入微的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注重礼仪和仪容仪表的规范。

3. 教育方式:传统家训强调言传身教,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在模仿和感受中学习和成长。

4. 循序渐进:传统家训循序渐进,从幼年开始,逐步引导子女进入传统家训的教育过程。

从起初的单纯教育到渐进的训诫和规范教育,使其逐渐形成习惯和自觉。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家训教化的经验和智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明确家教的目标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伦理观念、有责任感、有创造力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的子女。

同时,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的沟通和互动。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更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共同成长。

家长应该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注重培养子女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和培训,激发子女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

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涵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罗广泛,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说理透辟,针对性强,便于践行,所以深得世人称许。

家训又称家教、家、家诫或家规。

家训是指对子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畴。

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二、家训文化的消失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

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

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容。

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

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
代相传。

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

以上两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如上所述,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的教诲训示。

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并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

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

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

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

而在今天,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其次,随着时间的变迁,大家族、大宗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和小型化的现代家庭。

2014年卫计委发布的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5.3人降至2012年的3.02人,“小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更趋独立,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让原本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成员“天各一方”,感情也日趋淡化。

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冲击了中国人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

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尊家训的动力。

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
化那样的社会基础。

三、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古人尤其强调家训和培育良好家风,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家训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
第一,做人要坦荡无私、诚实守信。

传统家训极为注意子弟的修身养性。

《居家格言》称:“惟愿有子者,未教他做家,先教他做人;教他做好人,先教他有好心。

明伦理,顾廉耻,习勤俭,守法度,方是教训。


第二,学习要勤奋刻苦、立志成材。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往往把立志成才与读书知理联在一块。

明代晓《训子语》告诫儿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左宗棠在《与子书》中反复强调:“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

立志之后,就要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始终不渝。

曾国藩家训中有“求业之精,别无它法,日专而已矣”的良训。

第三,生活要勤劳俭朴。

《书》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子曰:礼与俭也,宁俭,似俭尤要。

望雅曰:一生之计在勤,一年之计在春,一
日之计在寅。

治家、治国、治心,道岂有先乎者此?似勤尤要。

曰:二者皆要。

尤要在克勤克俭之人耳”。

由此可见,古人将“勤”与“俭”置于同等的地位。

第四,齐家要孝亲敬长。

古人极为重视“父慈子孝、夫妻爱敬、兄友弟恭、平和礼让。

”许多家训要求子女居家则“孝顺父母”,以修身、齐家;入仕则“忠君”,以治天下。

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先于四海。


第五、交往要扶危济贫,德洽乡里。

古人有云:“达则皆济天下”,意为自己有能力则要扶危济贫,救天下人于水火之中。

家长告诉孩子与人和善相处,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处理邻里关系上,也要求孩子与邻交好。

待人接物要礼貌为先。

宋人邦献《省心杂录》指出:“家庭和睦,家道才会昌盛;在外与人和睦,做事才容易成功。


(二)对古代家训文化的扬弃
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有上述积极的容,也有诸多消极的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中宣传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从而抑制了个性的发展。

古人教育子勿多气、勿多事、戒盈满、戒多欲。

朱熹就曾告诫子:“不可言人之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

”这样,培养的后人自然是一代又一代与世无争、明哲保身之人。

其者,传统家训文化中男女有别的观念极为严重,倡导
男尊女卑。

《颜氏家训·治家》也说:“妇主中馈,唯争酒食,衣服之礼耳。

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

”这种种对妇女的说法,都充分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三)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将之抛弃,才能使传统的精华始终闪出夺目的光彩。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摒弃中庸之道,培养孩子个性。

首先要解放孩子,还其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实的时间和空间来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探索自然的奥妙,增长人生智慧,促成个性特长。

家长的责任在于发现孩子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并提供适宜的条件,使其不断提升。

其次,从要求孩子“成龙”到先让其成人。

现代家长对孩子在治学方面的期望很高,往往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把培养目标定在不切实际的高度,如一定要让孩子考第一名、考取名牌大学等,或者学习各种演讲、音乐等技能,一旦达不到目的就是失败。

事实上,在把孩子培养成材之前,教其做人,培养基本素质是首要的。

传统文化对人文素质的重视是很高的,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分清本末,将传统中的人文道德教育重视起来,从而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摒弃男女有别,发扬精神。

当代的女性拥有着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上都不输于男性,所以,应
抛弃旧观念,将女儿儿子同等看待,给他们以同等的学习机会。

同时,将西方的精神融入进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对话中,给他们发言的权利,让其畅快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为之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氛围。

第二、转变教养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放弃行为控制,诱导自主选择。

许多家长不仅热衷于为孩子设计未来的人生之路,还习惯于控制孩子的日常生活,恨不得孩子的每时每刻都在自己的监控下,认为这样才是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

这种做法往往徒劳无功,反而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所以要引导孩子思考,启发其独立分析、判断选择。

让孩子尽早了解真实的社会,在鲜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判断和选择。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才能作为主体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

改变单纯说教,树立以身作则榜样。

很多家长家庭教育中,总是以长者自居,只顾说教和指责,忽视了自己给孩子带来的榜样力量。

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榜样是至关重要的,榜样的作用可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在各种榜样中,父母更是不容忽视的角色,身教比言传更有效。

因此,以身作则,树立典,才能够更有益于孩子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