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水养殖带来的问题
中国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机遇和挑战

海水养殖类型的区域划分由于各国海水养殖区域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世界上对海上养殖的区域划分尚未形成全球共识。
美国将离岸3–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水产养殖定义为远海养殖。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0年技术报告则依据离岸距离、水深、开放程度等,将海上养殖划分为近岸养殖、离岸养殖和远海养殖三类。
中国黄渤海和东海北部陆架坡度平缓,海上养殖规模宏大,目前中国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浮筏式养殖已经延伸到距海岸15km外的开放海域。
中国官方渔业统计资料已将深水网箱定义为具有抗风浪性能、安置在水深20米以深海域的网箱。
有些知名学者也将远海养殖或深远海养殖定义为在水深大于20m的开放海域实施的海水养殖。
基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一定传承性且有助于管理和发展的原则,本文将中国海上养殖分为近岸养殖、离岸养殖、远海养殖和深远海养殖或称装备型远海养殖四类(表1)。
近岸和离岸养殖还可合并称为近海养殖。
近岸养殖包括有遮蔽的港湾内或近岸视距可见(2km左右)的海水养殖;离岸养殖是在视距之外、常有一定遮蔽的水深20m以浅的海水养殖;远海养殖是在水深超过20m的开放海域实施的海水养殖;深远海养殖或装备型远海养殖是利用钢骨结构且具有自动投饲系统的装备、可抵御或躲避强台风的海水养殖方式。
有些养殖活动介于两种类型之间,可根据其主要特点进行归类。
“深远海养殖”这一称谓虽已出现在中国官方文件和渔业学术界,但海洋科学和地学界并不认可其作业海域属于深海,公众认知也有歧义。
另外,中国现行“深远海养殖装备”绝大多数都在水深不足50m的海域作业。
因此,用英文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比Deep sea aquaculture表达深远海养殖更合适。
同理,采用“装备型远海养殖”比“深远海养殖”更为合理。
近海和远海水产养殖目前中国近海和远海养殖模式有投饲和不投饲养殖两类。
整体而言,不投饲养殖系统比投饲养殖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远海养殖系统比近海养殖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
我国海洋贝类养殖现状、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海洋贝类养殖现状、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海洋贝类养殖行业存在许多优势,如水质优良、丰富的养殖资源、市场需求旺盛等。
目前,海洋贝类养殖主要分为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的养殖区域,其中以江苏省为龙头。
未来,我国海洋贝类养殖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市场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养殖效率将不断提高,养殖产业化将进一步加强。
但目前我国海洋贝类养殖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水质污染:由于污水排放和农业、工业的供水污染,海洋养殖水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水质变差,产量下降。
2.环保标准低:海洋养殖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规或低效率养殖,由此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养殖种类单一:目前我国海洋贝类养殖种类较少,养殖面积集中,缺乏多样性,造成养殖风险相对较高。
4.技术条件不足:海洋贝类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区域对养殖技术和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海洋贝类养殖行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提高养殖水质
2.加强对养殖场管理,推广生态、绿色养殖模式
3.培育多样化的海洋养殖物种,提高养殖面积的分布平衡
4.加大对海洋养殖科技研发的支持,加强人才培养
5.规范养殖行为,提高海洋养殖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态势。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1. 引言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可以提供大量的海产品。
然而,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 水质污染海水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导致水质污染。
饲料中含有过多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当这些物质进入海水中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爆发和缺氧现象。
药物的使用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解决方案: - 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更加环保、低污染的饲料配方和药物使用方法。
- 加强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养殖场合规操作。
- 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如利用虾蟹残体制作饲料或肥料。
3. 病害防控海洋环境中存在各种病原体,养殖动物容易感染疾病。
疾病的爆发会导致养殖损失和环境污染。
解决方案: - 加强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和病原体筛查。
- 发展新型的疫苗和抗生素,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4. 生态系统影响海水养殖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底栖动物可能会受到扰动,水下植被可能会受到遮挡。
解决方案: -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址,避免对敏感生态系统产生过大影响。
- 采用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布局,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干扰。
-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5. 公共卫生风险海水养殖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来源之一。
然而,如果在养殖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药物或饲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解决方案: - 加强养殖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 推广科学的养殖方法,减少对药物和饲料的依赖。
- 增加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知识普及,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
6. 研发创新海水养殖行业面临着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
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
解决方案: -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海水养殖作为一种特殊的养殖方式,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将分别探讨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并介绍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海水养殖的优势1. 生态资源丰富:海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通过海水养殖,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养殖,获取丰富的渔产品。
2. 地理位置灵活:相较于陆地养殖,海水养殖的地理位置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海域进行养殖,使养殖区域更加合理和高效。
3. 水质稳定:相较于淡水环境,海水的盐度和温度更加稳定,有利于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
此外,海水中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有助于提高养殖品质。
4. 抗风浪能力强:海洋环境中的风浪较为常见,但养殖生物在长期的适应中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抗风浪能力。
相比之下,陆地养殖可能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
5. 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海水养殖既适用于大规模养殖,也适用于小规模养殖。
无论是大型养殖企业还是个体农户,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规模。
二、海水养殖的挑战1. 环境污染:海水养殖会产生一定的废物和污染物,例如养殖底泥、粪便和饲料残渣等,如果处理不当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病害防控:海洋环境中存在多种病原体,养殖生物容易受到感染。
对于病害的有效防控,是海水养殖面临的一大挑战。
3. 资金投入大:相较于传统的陆地养殖,海水养殖涉及到更多的设备建设以及管理费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4. 技术要求高:海水养殖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如水质调控、疾病防治、品种选育等。
对于养殖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也是一大挑战。
三、解决方案1. 环境管理:建立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废物处理和海洋环境监测,确保养殖废物不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 病害防控:加强养殖生物的疫苗研发和使用,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和防控体系,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及时采取措施。
3.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海水养殖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养殖成本,鼓励科技创新和示范项目的推广。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随着发展的速度加快,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随着水产养殖业的扩大规模和密度增大,养殖场周围的水质也越来越受到污染。
大量的养殖废水、饲料残渣和养殖动物排泄物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富氧化程度降低,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品质安全问题一些水产养殖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使用激素、抗生素和其他化学物质来促进生长或防病。
这些化学物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对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3.养殖品种单一化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益,一些养殖场往往只种植一种或者几种特定的水产养殖品种,导致了养殖品种的单一化。
这种单一化不仅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传染,也容易使得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探究1.加强环保意识,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养殖场的环保意识,鼓励养殖场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利用养殖废水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政府可以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养殖场引进相关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业的环保水平。
2.规范养殖品质,保障水产品品质安全为了解决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加强养殖业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养殖品质,加强对养殖场的质量把控,提高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食用需求。
鼓励水产养殖企业引进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有机养殖模式,保证水产品的品质安全。
3.多样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了避免养殖品种的单一化问题,我们可以推动养殖场发展多样化的养殖品种,鼓励种植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提高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也可以平衡市场价格波动,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首先,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污染:养殖废物、饲料残渣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形成浮游植物暴发和藻华,使水体变绿、混浊,影响水质。
2.生态破坏: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化学物质可能会污染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引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3.底质污染:养殖底柱、排泄物等沉积物会对海底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造成水底环境的变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4.水面油膜: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燃料等会导致水面油膜的产生,影响水质和光照传播。
为了减少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防治对策可以采取:1.加强养殖管理:对养殖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选择合适的养殖物种和品种,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管理水平,确保养殖过程的符合环保要求。
2.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宣传和推广利用生态滤池、生态修复等清洁养殖技术,通过增加自然滤波器,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和排放,降低养殖废物对水域环境的污染。
3.科学饲养与用药:合理配制饲料,减少养殖废物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同时严格控制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避免对水生生物和水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建立全面的水质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利用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等。
5.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养殖行业的监管,建立奖惩制度,鼓励和推广环保生产方式,引导养殖业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采取适当的防治对策可以减少这种影响。
加强养殖管理、推广清洁养殖技术、科学饲养与用药、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以及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保护水域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首先,海水鱼养殖的现状。
目前,海水鱼养殖主要分为海网养殖和海洋循环系统养殖两种方式。
海网养殖通过在海上搭建网箱,人工放养海水鱼,利用海洋资源养殖,具有水质自然、养殖周期短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环境压力大、疫病传播等弊端。
而海洋循环系统养殖则是通过在陆地上建造设施,控制水质和环境变量,实现对海水鱼的养殖,具有环境污染小、生产稳定等优点,但相应的建设成本较高。
在我国,海水鱼养殖发展较为迅速。
中国沿海地区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加之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海水鱼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海水鱼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和销售额持续增长,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同时,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也推动了海水鱼养殖的提质增效,解决了传统养殖面临的问题,如水质净化、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等,提高了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其次,海水鱼养殖的前景广阔。
首先,海水鱼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高品质的海水鱼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对高品质海水鱼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海水鱼养殖市场也将继续扩大。
其次,海水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实现养殖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海水鱼养殖还存在着旅游和观赏价值。
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将提供更多的海洋生态旅游和观赏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海水鱼养殖的发展。
然而,海水鱼养殖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水质污染和环境承载力不足是制约海水鱼养殖发展的难题。
由于过度放养和养殖密度大,导致养殖池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其次,疫病防控是海水鱼养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海洋环境中存在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易导致鱼类发生疫病,需要加强疫苗研发和防控措施。
此外,养殖品种的选择和优化也是海水鱼养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培育新品种。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1 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这使得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之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导致生态出现失衡状况。
这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严重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除此之外,养殖水域周围的工程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等也会给水产品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威胁到人们的食品安全。
2 集约化以及机械化程度较低受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比较分散,集约化养殖相对较少,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养殖。
这种情况一方面影响了水产养殖也的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也给生态组织生产和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且会使得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的竞争力较弱。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进而导致水产养殖业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之水产养殖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使得我国水产养殖业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3 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以分散式经营为主,集约化水平较低,这使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往往会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而使得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长时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例如,养殖渔船比较陈旧,这一方面会影响到养殖效率,另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能耗,进而会加剧水体的污染。
再比如,一些养殖池塘存在着老化问题,相关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这既威胁到水产养殖业的安全性,也会应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 养殖技术更新速度慢养殖技术是推动水产养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养殖技术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更新,必然会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而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以及科技支撑保证力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水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
-------------以黄渤海为例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我们作为一个环境学习者,既窃喜又担忧,喜的是我们自己的专业可以派上用场,自己的找工作越来越容易,但忧愁总比窃喜多一点,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呼吸着含pm2.5超标的空气,抬头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吃着含重金属的蔬菜、大米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喝着变色的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们所担忧将要到来的,而是我们已经在经受的,看看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拍的这个地方的照片,他们的天空是那么蓝,空气质量是那么好,吃得健康有益,我们的国民为了经济的发展,不惜以国民的健康,居住的环境为代价,大肆的发展经济,以至于现在的好多问题都触目惊心,有道德的缺失带来的地沟油、鼠肉充当牛羊肉等现象,有为利益而导致的污水未处理就进行排放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因为自己是北方的孩子,虽然对海了解不多,但还是喜欢吃海产品的,所以,想了解一下海水的水产养殖会带来什么环境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海水水产养殖带来了这些问题,因此就阅读了关于水产养殖方面的文章,有刘晴的促进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水产养殖发展质量;杨宇峰等人的海水养殖发展与渔业环境管理研究进展;宋志文等人的海水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余江等人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崔毅等人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了解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海水养殖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自身污染加剧,富营养化趋势日趋严重,赤潮频发,渔药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黄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渤海湾沿岸和辽东湾沿岸地域及其附近海域、空域,是联结中原地区与东北亚地区,乃至日本群岛和俄罗斯远东的纽带。
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鱼类( 遮目鱼、比目鱼、大菱鲆、鲷、鰤、鲑鳟鱼、石斑鱼、鲆鲽、罗非鱼、海鲈等) ,虾类( 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等) ,贝类( 牡蛎、贻贝、扇贝、蛤、鲍鱼等) 和大型海藻、红藻( 紫菜、江蓠) 、褐藻( 海带、裙带菜) 、绿藻等。
美洲和欧洲仅有少量海藻养殖。
黄渤海主要以对虾的养殖为主,还会养殖一些贝类。
而以上的这些文章可以帮我找到关于我所质疑的问题。
有些文章指出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有些文章指出了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自身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是关于海水养殖所带来的饵料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说明。
关于海水养殖所带来的这中污染方面的控制对策有物理和化学方法,物理和化学方法一般
包括换水、使用增氧机、施用改良水质的化学物质、紫外线杀菌等,为有益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创造最佳条件。
增氧、清除受污染底泥、换水,不但能直接减少有害物质,而且能增加水中溶氧,从而达到净化养殖环境的目的。
但物理化学方法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存在处理费用高,而且易带来二次污染等缺点。
如运用增氧剂增氧,很难保证完全消除水中残剩有机物的污染。
采用臭氧消毒法,由于臭氧为有毒气体,致死浓度为10-5Lg/L,其量大时会对养殖生物带来一定毒害作用,故海水经臭氧处理后还需经活性炭槽等将臭氧气体及所生成的强氧化剂去除,另外,大量未溶解的臭氧挥发到空气中,对人产生危害;生物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技术是根据生态毒理学和营养动力学基本原理,利用生物修复受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一般包括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所利用的生物基本上无副作用,有些还具经济价值。
接种光合细菌、克隆菌、益生菌(EM)、利生素等有益菌,当有益细菌成为水中优势菌种后可控制病菌蘩殖,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在中国,根据养殖环境的特点,探索并实施海水鱼、贝类养殖区混养、套养大型海藻技术,使养殖区动物性养殖和大型海藻栽培平衡发展。
利用大型海藻的生物修复功能,改善养殖区水环境质量,是实现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规模化栽培大型海藻是防治养殖海域富营养化或赤潮的重要生态对策。
1、1水产养殖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1规划布局滞后,国土资源利用不科学,我国通过推行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建设,生产者的健康养殖、环保和质量安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国土资源利用上:(1)养殖规划滞后(2)养殖布局不合理(3)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
1、12科技支撑不足,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1、13市场竞争能力差,贸易结构与质量有待改善。
1、14健康养殖管理体系不健全。
(1)科技滞后于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健康养殖理论和技术支撑(2)盲目发展、管理滞后,多数养殖项目未经论证和环评即盲目上马,导致了经济效益回报率低,水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3)组织化程度低。
养殖协会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养殖者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和利益保护,导致在资源、市场份额和价格方面的恶性竞争(4)病害预警、隔离、防治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不同水域的水产养殖病害的传播(5)养殖环境监测实效性差,特别渔业论坛是对赤潮的发生、发展预报不及时,无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6)药残检测技术与监控体系仍有待于完善,养殖过程质量监管难度较大。
2、2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自身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大规模海水养殖使得大片
水面被围栏或密置网箱,水面超负荷运载,由于网围精养采取高密度放养,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排泄物增加,致使水中氮、磷等营养要素和有机物含量猛增,透明度下降,水质和底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病害增加,赤潮发生率提高。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会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
曾对精养虾池中的物质平衡作过,研究发现在养殖,过程中只有10%的氮和7%的磷被吸收,其他都以各种形式进入环境。
我国沿海赤潮发生规律与对虾养殖产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海水养殖与营养要素和COD之间也互相有影响,他们的关系为海水养殖产量与营养盐类和COD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无机氮平均浓度与虾养殖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2、21投饵集约化养殖,投饵集约化养殖主要包括对虾养殖和网箱养殖。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人工合成饵料的投入,残饵的分解,对虾排泄物的产生和分解等,都使养殖水体富含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有机与无机碎屑。
2、22非投饵集约化养殖,非投饵集约化养殖常见的有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对于藻类养殖人们只需投入苗种,即可利用太阳能和水体的营养物质生产出经济产品,是一种物质输出大于输入的活动,从总体上讲该养殖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体的营养负荷,当贝类养殖在适宜的养殖密度下对水质有净化作用。
但如果养殖规模和密度过大,将产生大量的生物沉积物沉积到水体底层。
当养殖区自身污染程度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或环境容纳量时,无疑在局部海域因为贝类的排粪和排泄等生理过程产生自身污染现象。
贝类养殖自身污染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贝类的生物沉降作用和由此引起的养殖水域营养物滞留。
贝类筏式养殖设施对海流的阻碍及改变水流的方向,造成水体交换和物质循环减慢,导致养殖区内悬浮物的淤积,有机物的沉积会导致底质理化指标的改变,刺激微生物的活动,从而造成底质和下层水的缺氧,并加快了硫酸盐的还原反应和硝化反应,增加了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磷等无机盐的释放。
黄渤海区海水养殖过程中排入海中的氮、磷、COD占相应陆源污染物排放的比例分别为2、8%、5、3%、1、8%,尽管从总体上看,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排污的影响相比,海水养殖处于次要地位,但在某些海水养殖业发达的水域和海湾,海水养殖造成的对局部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持养殖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养殖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产养殖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不当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环境恶化、病害肆虐、增养殖生物死亡率增加、生产量下降。
从发展的角度看,排污的养殖方式或排污量超过临近海域自净能力的养殖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因此,逐步减少养殖对沿岸环境的污染是使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如实行多元化立体综合养殖,
利用多层次立体化,种间相互促进,采用自养型养殖系统和异养型养殖系统的合理复合,以减少水产养殖对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人工颗粒饵料的质量和饵料的利用率,以降低残饵对环境的影响,逐步改进传统分散经营的养殖方式,发展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技术。
尽可能地将天然的滩涂、海湾和浅海的养殖转化为工厂化养殖或两者兼用,以有利于对养殖环境进行综合控制和管理,保证养殖生态环境和结构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