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共分为三个部分: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提高课文,其中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课文阶段中的《月亮上的足迹》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月亮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文章通过描写事件现象和人物心理来表现主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人类不断向前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启示学生要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2.熟悉新词语,理解生词的意思以及正确书写。
3.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4.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悉并掌握新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并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3.理解博士对实验的态度,从中领悟勇于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2.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询问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看法来引出课题。
例如:你们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有趣的实验活动?对于未知的事物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去探索?你们知道为什么科学家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吗?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逐段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标记生词。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4.分组研究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3. 深入学习1.师生讨论实验是否成功,并分析原因。
2.围绕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进行研究,并拓展语言知识。
3.进一步探讨实验方法和可能产生的误差。
4. 整体理解1.进一步讨论文章阐释的科学观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2.分组进行课文分角色阅读,并模拟对话。
3.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排名投票形式综合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回顾重点内容。
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预览:19 、月亮上的足迹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和描述。
2.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月亮上的足迹》2. 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拓展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
1.2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吗?”1.3 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2.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情感体验:4.1 让学生想象自己登上月球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与登月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丰富学生知识。
6. 课堂小结:6.2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7.2 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描述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能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月球的?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会如何探索月球?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创意和想法。
五、课后作业(5分钟)2. 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月亮,记录下月亮的变化,并思考月球的奥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学生了解了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知的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 提问:你们认为我国探月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月球探索的案例,如月球车、月球样本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范文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范文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阅读教学。
此教学节目旨在帮助学生平衡阅读和理解技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在本教学节目中,学生将会:•理解阅读策略,并将其应用于课文《月亮上的足迹》中;•通过对主题的理解来推动书面设想的发展和表达;•把握口语和书面表达规范,以适应各种传达情境;•培养在主题上批判性思维技巧和个人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方法•展示式教学•合组教学•讨论式教学•发散式教学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在本节课前,请让学生回答一些如下问题:•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作为?•月亮可以做什么?第二步:展示课文展示范文,并引导学生阅读。
作为口语表达的提示,在本教学节目中,则以讨论为基础,但展示也在很多地方体现。
展示句子的模拟例子可参考下面的范文:当然,许多人也同感一样:在黑夜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小时候,爬在月光下的树上,猜测地球上一切都在观看着他们!他们正式毒誓吧…做一个宇航员走在月亮的表面上!为什么?因为在月亮上,人的足迹也是可以留下来的!该段话描写了一个小时候所期望的愿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此外,人们也会在某些场合下独自一人,感到孤独和悲伤。
就像这句话所摆出的场景一样,他们可以选择在月光下独自躺着,此时爬到月亮上的想法可能真的让他们变得渺小。
然而,在这样的场景中,也可以感受到人类的力量和自由。
第三步:思维题目提问学生下列思维题目:1.孩子在月光下的借口是什么?他怎么休息?2.Yiatateng心中拥有的是什么?3.作者最后的愿望是什么呢?第四步:分组讨论在讨论小组中,让学生以以下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人类的想象力是如何起到的?它们都有什么共性?•你觉得自己尝试过过奋斗实现想象吗?这是一个好方法吗?•你认为文学的创作与想象力是什么关系?第五步:课堂总结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作文。
在示范作文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一个有规范的口语和书面表达风格;2.通过比较和对比等方式,探究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3.适当使用比喻和插话等形式,扩展个人想象力;4.标准格式和文学元素。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如“阿波罗计划”、“月球登陆”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描述的理解。
2. 人类登月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3. 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相关资料和教材。
2. 相关历史视频资料或图片。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月球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的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相关知识点。
(2)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进行相关拓展思考,如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育他们要有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引发学生对《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3.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5. 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收获和成长。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章内容、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
2.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如人类登月的视频,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计2课时。
2.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与案例分析。
3.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与总结。
八、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阅读能力、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
九、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及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意义的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
的足迹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五、教学设计1、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
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
统通话等。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
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对这样一次事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
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
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4、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
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
功。
5、延伸练习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六、板书设计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七、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