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布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1. 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等)进入体内
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峰值。
2. 药物分布,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中的
浓度、药物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程度等。
药物的分布会影响其在
靶组织或靶器官的药效表现。
3.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会影响药物的
活性、半衰期和副作用。
4. 药物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被排出的过程,主要
通过肾脏的尿液排泄和肝脏的胆汁排泄。
药物排泄的速度会影响药
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药物的清除速度。
5. 药物相互作用,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
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6.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指药物剂量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剂量增加会导致效应的增加,但存在剂量-效应曲线的饱和效应和剂量依赖性效应等现象。
7. 药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决定了药物的给药频率和用药方案。
以上是临床药效学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代谢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应用和评估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的分布

脑屏障的分类
血液-脑屏障 血液-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影响药物转运的关键步骤
一、药物由血液向CNS转运
转运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 转运环境 :pH = 7.4 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解
1.5 <0.001
0.003
几种离子型药物由血液向脑脊液转运的速度 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药物
5-磺基水杨酸 N-甲基烟酸胺
水杨酸 对氨基苯磺胺
美加明 奎宁
pKa 很低 很低 3.0 3.2 11.2 8.4
非离子型 血浆蛋白
透过系数
(%) 结合率(%) (P ·min-1)
0
22
<0.0001
0
影响因素
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胎盘膜的透过性 胎儿体内各组织屏障的成熟程度
第七节 脂肪组织分布与蓄积
蓄积 accumulation:长期连续用药时,机 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 势。
产生原因: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亲和性, 此时药物从组织游离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 织的速度慢,该组织就起了一种贮库的作 用,也可能导致蓄积中毒。
分析
镇静催眠药戊巴比妥钠的2-位氧原子被硫 原子取代后得到硫喷妥钠,其脂溶性明显 增强,给药后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到 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同时又由于其脂 溶性强,对脂肪组织的亲和力大,很快再 次分布转入脂肪组织中,使脑内浓度迅速 降低,所以硫喷妥钠作用迅速而短暂,临 床上常用作诱导麻醉。
第四节 药物的脑内分布
60
1.6
1.95
1.83
180
3.6
药物分布生物药剂学

影响组织分布的因素
供给组织的血流量 组织细胞膜的透过性 组织细胞外液和组织细胞内液ph差异 药物与组织细胞内成分的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药物的累积
供给组织的血流量
吸收的药物向组织分布是通过血液循
环进行的,组织血流量决定药物向组 织转运速度。
人体各组织的血流量
表观分布容积与真实分布容积不相当
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液中药物浓度低,则V将比 实际分布容积小。水溶性药物或血浆蛋白结合 率高的药物,例如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有 机酸类药物,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不易进入细 胞内或脂肪组织中,故V较小。 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药物浓度,则V将比 实际分布容积大。脂溶性的药物易被细胞或组 织摄取,血药浓度较低,可是V值常超过体液总 量,如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600L。
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的途径随给药方法 的不同而异
药物血管内给药时,药物需经组织间隙液扩散 进入淋巴毛细管 在淋巴管内给药则药物全部进入淋巴系统 在组织间隙给药,则药物分别向血管和淋巴管 转运 而消化道、鼻粘膜或皮肤给药后,药物透过给 药部位的上皮细胞后,也分别进入血液和淋巴 系统
1、毛细血管2、毛细淋巴管3、组织间 隙4、管腔吸收
药物的蓄积
当药物对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 就起了一种贮存的作用。此时常看到药物从组 织解离进入血液的速度要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 这样当连续用药时,能引起组织中药物浓度逐 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药物长时间滞留组织内的蓄积现象未必都是好 事,由于蓄积过多而产生毒副作用,往往并不 是所期望的。
一些水溶性物质对毛细血管的透过性
组织细胞外液和组织细胞内液ph差异
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一、概述(一)分布的概念与意义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研究药物分布的意义是:①使药物能选择性地分布到欲发挥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或更理想的靶点,在必要的时间内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作用后迅速排出体外,保证高度的有效性;②尽可能少地向其他非靶组织分布,使毒副作用降至最低程度,保证高度的安全性。
(二)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分布1.组织分布于化学结构药物向组织的分布往往因为化学结构略有改变而显著不同。
如硫喷妥对脂肪组织亲和力较大,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作用迅速,但又很快转入脂肪组织中使脑内浓度降低,故作用短暂。
2.存在异构体的药物,其体内分布常因异构体的构型不同产生显著差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消旋布洛芬片剂12小时后,血浆中S与R构型比例由最初的1.06上升到1.75。
关节腔滑液中S异构体的浓度约为R异构体的2倍。
布洛芬两种异构体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不同,血浆与关节腔滑液中清蛋白比例不同都是造成布洛芬对映体体内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药效1.分布于药效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药物分布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强且越持久;药物在靶部位停留时间越长,药效就越持久。
2.药效的判断往往根据血药浓度来判断药效。
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则主要取决于药物消除速度。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1.定义长期连续用药时,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2.产生蓄积的原因产生蓄积的原因主要是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
3.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使药物在体内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再长期维持用药。
对于肝、肾功能不健全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五)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V)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其单位为L或L/kg。
药物的分布

五、胎儿内分布
• 胎盘构造和 胎儿血液循环
2014-4-7
32
胎盘的药物转运
影响药物通过胎盘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 被动扩散,分子量 <600,非 解离型的脂溶性药物易透过); (仅游离药物能通过); ( 妊娠后期,绝大多数
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用药时胎盘的功能状况
药物可通过胎盘);
药物在孕妇体内的分布特征
• 主要影响分布容积、半衰期、清除率、受体结 合量,最终导致药效和毒性的改变
四、脑内分布
1.血脑屏障概念: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 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其功能在于保护中
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稳定的化学环境,这种较厚的脂质
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挡水溶性和极性药物透入脑组织。 血脑屏障(BBB)的组成:1、血液-脑组织屏障;2、血液脑脊液屏障;3、脑脊液-脑组织屏障
药物
安替比林 异戊巴比妥 Vd(L/kg) 0.48~0.70 0.50~1.11
药物
萘啶酸 去甲替林
Vd(L/kg) 0.26~0.45 22.5~56.90
地西泮
生长激素
0.18~1.30
0.071~0.093
保泰松
普鲁卡因胺
0.04~0.15
1.74~2.22
肝素
胰岛素
0.055~0.059
0.054~0.112
9
细胞内液 (41%)
体液 细胞间液 (13%) 血浆 (4%)
一体重约 60kg 的人,总体液量约 36L ,其 中血浆约2.5L。
10
(58%) 细胞外液
V 不指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没有
04 药物的分布

如:地高辛与心脏组织的蛋白结合
3、蓄积的意义:
药物贮库 和 药物中毒(肝肾功能不全者较严重)
16
药剂教研室
四、表观分布容积
1. 定义:
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
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V = D/C
(单位:L 或L/kg)
29
药剂教研室
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药物和体内蛋白反应生成药物—蛋白质复合物的
过程称为药物—蛋白结合(drug-protein binding)
常见的结合蛋白:
白蛋白(60%)
α1-酸性糖蛋白(AGP)
脂蛋白
30
药剂教研室
(一)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药物——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 结合型 游离型(动态平衡)
药物非特异性结合,引起特征分布
贮存方式
维持药效
积蓄中毒
43
药剂教研室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高度结合率 80%
中度结合率≌50%
竞争结合作用
低度结合率 20%
对低分布容积和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 主要影响分布容积、半衰期、清除率、受体结合 量,最终导致药效和毒性的改变
游离型——进一步分布、代谢、排泄,呈现药理 活性 药物转运至组织的量——取决于血液中游离型药 物浓度
31
药剂教研室
(一)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药物蛋白结合——可逆性,竞争性、饱和现象, 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
游离型
动态平衡
结合型
血浆蛋白
32
药剂教研室
(一)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药物的分布

二、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 ” 表示。可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 总容积。单位以“L”或“L/kg”表示
V=X/C (单位 L或L/Kg)
X:体内药物量,(g/kg ) C:血浆与组织间达到平衡后 血浆中的药物浓度,(μg/ml)
血浆蛋白结合率
K k1
[Db ]
k2 [D f ](nP [Db ])
——结合常数K值越大,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越强
[Db ]
[nP]
([Db ] [Df ]) [nP] K 1 [Df ]
[Df ] K 1 [Df ] [Db ] [Df ] [nP] K 1 [Df ]
3 5
1 1
➢ 血液循环速度:
脑、肝、肾 > 肌肉、皮肤 > 脂肪组织、
结缔组织
➢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具有微孔的类脂质屏障
①药物:游离型、小分子(200~800)药物易透 过毛细血管壁,大分子透过性差
②脏器:肝 > 脑和脊髓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的能力
血浆蛋白:白蛋白、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 药物+ 血浆蛋白 药物-蛋白复合物 ✓ 结合是可逆过程,有饱和现象,只有游离型才能向
透血管壁
细胞膜
药物
细胞外液
细胞内
被动转运:受药物理化性质影响
透膜机制
特殊转运
• (1)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细胞膜 (2)葡萄糖、氨基酸等非脂溶性、大分子或 大离子药物,膜透过性差,需通过主动转运进 入细胞内。
• (3)一些高度极性的药物,通过促进扩散转 运;
药物分布

• 被动靶向:根据粒径大小控制微粒的体内分布, 达到靶向的目的 • 主动靶向: 表面修饰的主动靶向 • 连接抗体:抗原-抗体结合 • 连接糖基:半乳糖――肝靶向 甘露糖――K细胞 氨基甘露糖――肺靶向 物理化学靶向 • 磁靶向 • 热敏靶向 • pH敏感靶向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 脂肪占成人体重的10%-30%,血管少, 转运慢 • 脂溶性高的药物易蓄积,是体内“贮 库”,可以调节药效,保护机体减轻毒 性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 • • • 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 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长循环微粒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 微粒给药后,首先在血液中分布,被巨噬细胞 吞噬,然后根据粒径的大小进一步转运至特定 部位 • 粒径>7μm,“栓塞性微粒”——被肺毛细血 管截留 • 粒径<7μm,聚集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 脾)。其中粒径<0.2μm的纳米粒被巨噬细胞 吞噬的机会大大降低
表观分布容积V与药物实际分布V'的关系
• 如果药物分布时不与血浆蛋白或组织结合,那 么它们将浓度均匀的分布于体液中,此时V=V‘ • 不同的药物V的下限0.041L/kg,而上限可超过 20L/kg
• 均匀分布特征药物:安替比林,V = V‘ =36L • 一些水溶性好或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 水杨酸,青霉素等C血>C组,它们大部分药物 存在于血浆中,因而V值通常较小,V<V', V伊文思蓝=2.5L • 一些脂溶性高的(主要亲合脂肪组织)或组织 亲合力强的药物:如地高辛等,C血<C组, 它们大部分将分布于组织中,因而V值较大, V>V'
• 人体血浆中有6%~8%的蛋白质,共60 多种,其中与dpb有关的主要有三种
结合蛋白与体内分布
• dpb不能透过管壁向组织转运,只有游离型可以 • 组织液中的总浓度与血管内游离型相似 • 总浓度不只与游离型药物浓度有关,亦与药物和 组织结合程度有关 • dpb是可逆平衡,有饱合现象,游离型与结合型 药物保持动态平衡,因而从某种意义上dpb是药 物“贮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细胞间
液,与组织蛋白结合达到平衡
透过
细胞膜进入细胞
2019/12/13
3
药物的体内分布过程
一般组织
药理效应
D
分布
血浆
作用部位
D
+
吸收
P
分布
R+D
RD
D' PD
D‘ 代谢
P'D 非特异性结合
D 贮存
2019/12/13
排泄 排泄物 D + D'
D:药物;D':代谢物;P:血浆蛋白;
P':组织蛋白;R:受体
• 脂肪组织内的药物分布会降低某些药物如农药、 杀虫剂等毒物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机体毒性。
• 药物脂溶性高利于在脂肪中的分布和蓄积,由 于脂肪组织中血管较少并且流速较慢,体内脂 肪可以有药物贮库作用。
2019/12/13
37
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
——微粒系统给药后的体内分布过程 1. 在血液中分布,并随血液进行全身循环。在此过程中
C血>C组时: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 V < 真实分布容积
C血<C组时:药物较多的分布在组织中 V > 真实分布容积
2019/12/13
10
一些药物在正常人体内的表观分布容积(Vd)
药物
安替比林 异戊巴比妥
地西泮 生长激素
肝素 胰岛素 利多卡因
Vd(L/kg) 0.48~0.70 0.50~1.11 0.18~1.30 0.071~0.093 0.055~0.059 0.054~0.112 0.58~1.91
2019/12/13
血浆蛋白 17
(二)蛋白结合与药效
• 可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 延长作用时间
• 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 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
2019/12/13
18
(三)影响蛋白结合因素
• 药物理化性质
• 给药剂量
• 药物蛋白亲和力
• 药物相互作用
• 动物种差
• 性别差异
• 生理、病理状态
内吞
40
(二)粒径对分布的影响
粒径大于7μm:被最小的肺血管机械地截留 粒径小于7μm: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 粒径小于0.2μm:大大增加进入体循环分布的量 粒径小于0.01μm:可进入骨髓
2019/12/13
41
(三)电荷对分布的影响
•带正电的微粒很容易被白细胞吸附和吞噬 •带负电的微粒则由于排斥作用不易被白细胞吞噬 •微粒的表面ζ电势可影响其和血浆蛋白的结合 •微粒表面负电势的绝对值越高,越易被血小板附着
2019/12/13
32
五、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1. 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 2. 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3. 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粒,粒径小于100nm,对纳米粒进
行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 4. 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如氨
基酸载体、己糖载体、单羧酸载体等,在载药微粒表 面连接上相应的配体,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 5. 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嗅神经通路、嗅黏膜上皮通路、 血液循环通路。
2019/12/13
5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
• 结构差异(脂溶性)
– 戊巴比妥与硫喷妥
• 构型差异
– 普萘洛尔 、环己烯巴比妥、布洛芬
2019/12/13
6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蓄积概念:药物连续应用时,某组织中的药 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蓄积产生原因
• 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 • 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
]
[Df ] [Db ] [Df] Nhomakorabea
K 1 [Df ] [nP] K 1 [Df
]
——Df和nP是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重要因素
2019/12/13
16
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转运速度取决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 • 蛋白结合的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 • 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 • 置换现象
——微粒表面的电荷对药物的细胞内转运具有重要意义
2019/12/13
42
(三)微粒的生物降解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微粒给药系统的材料大都为高分子聚合物,
受各种酶催化可发生降解发应 如胰蛋白酶、淀粉酶等
2019/12/13
43
(四)病理生理状况对分布的影响
• 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明显影响微粒系统的分布 • EPR(Enhancing permeability and retaintion) 效应
成分同血浆类似, 蛋白质含量较低
淋巴结控制淋巴流动, 内有吞噬细胞
流速1.0-1.6ml/(kg•h) 流入血管量1-2L/天
2019/12/13
24
二、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 药物由毛细血管进入淋巴管的限速因素是通透性 较小的毛细血管壁。
• 药物从毛细血管向末梢组织淋巴液的转运速度:
2019/12/13
33
第五节 血细胞内分布
• 意义:红细胞常被用作生物膜的物质转运模型, 需要了解其转运机制
• 红细胞的物质转运包括被动扩散、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等三种转运机制
– 体外药物的红细胞转运:和解离度和脂溶性有关 – 体内药物的红细胞转运:还取决于蛋白结合率
2019/12/13
34
第六节 胎儿内分布
2019/12/13
19
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对分布的影响
被动转运:脂溶性、分子量、解离度 媒介转运:蛋白结合、分子结构 胞饮与吞噬作用 :分子量和微粒 制剂因素使药物络合、增溶、微粒化、胶
体化以及乳化后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2019/12/13
20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分布的影响
– 不同组织对药物的亲和力 如蛋白、脂肪、DNA、酶以及粘多糖等与 药物非特异性结合,引起特征分布
微粒会和血浆蛋白结合;会被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 解。 2. 穿过血管壁,在组织间隙积聚。 3. 通过细胞的内化作用向细胞内转运。 4. 细胞核内转运。
2019/12/13
38
2019/12/13
39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一)细胞对微粒的作用
膜间转运和接触释放
2019/12/13
吸附;融合
• 分子量大于5000的药物主要经淋巴转运;分子量 5000以下的药物主要经血液转运
• 脂质体、微球、毫微粒、复合乳剂、纳米制剂等 载体制剂淋巴分布的倾向性高,不同乳剂给药的 淋巴浓度以W/O/W型>W/O型>O/W型为序。
2019/12/13
26
四、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口服或直肠给药时
大部分接进入血液, 2% 进入淋巴液
肝>肠>颈部>皮肤>肌肉
• 大分子药物的转运,可用淋巴药物浓度(CL)和血 浆药物浓度(CP)的比值R来表示
R CL PS CP L PS
L为淋巴流量;P为透过性; S为表面积
2019/12/13
25
三、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 物质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主要取决于物质的 性质和分子量的大小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2019/12/13
1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 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药物从 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 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 的转运过程。
2019/12/13
2
药物体内转运的基本过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平衡 游离
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
大分子物质通过肠管时,以淋巴转运为主
2019/12/13
27
第四节 脑内分布
一、血脑屏障概念: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
力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其功能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使其具有稳定的化学环境。
2019/12/13
28
脑屏障的生理基础:
– 神经胶质细胞 – 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 – 脂质屏障
药物
萘啶酸 去甲替林
保泰松 普鲁卡因胺
茶碱 华法林
Vd(L/kg) 0.26~0.45 22.5~56.90 0.04~0.15 1.74~2.22 0.33~0.74
0.09~0.24
2019/12/13
11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
一、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对分布的影响 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对分布的影响 三、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占体重% 13 4 41 58
2019/12/13
8
四、表观分布容积
2. 意义
——药物分布的特性参数,评价药物的分布程度
药物不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接近真实分布容 积
伊文思兰——血浆容积
溴离子——细胞外液容积
安替比林——体液总容积
2019/12/13
9
四、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时:
15 45 24
15 5
2 1
2019/12/13
血流量 (ml/100g组织·min)
55 165 450
3 5
1 1
13
血管通透性: 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的方式有:
被动扩散:大部分药物 微孔途径:小分子药物(分子量200~800)
2019/12/13
14
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对分布的影响
药物和体内蛋白反应生成药物-蛋白质复合物的 过程称为药物-蛋白结合(drug-protein binding)
纳米粒能穿透肿瘤的毛细血管壁的“缝隙”进入肿瘤 组织,而肿瘤组织的淋巴系统回流不完善,造成粒子在 肿瘤部位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