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背诵全词;赏析诗歌化无形为有形、设问、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以体悟词人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词的节奏、押韵和情感;运用还原比较法(情感逻辑还原比较)解读,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感受词人心中滔滔不绝的亡国破家的愁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破家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赏析化无形为有形、对比、虚实结合等多种艺术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体悟词人亡国破家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还原比较法(情感逻辑还原比较)解读,学会深入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抓住诗眼,宏观上初步把握诗词情感基调(愁苦)。
然后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导学生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人浑厚强烈的滔滔不绝的愁苦。
接着让学生带着“词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如此强烈的愁呢”回过头去赏析前六句。
赏析前六句时让学生抓住意象,引导学生找到词句中不合生活常理之处,找到解读诗句的突破口,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感受词人心中滔滔不绝的亡国破家的愁苦,让学生明白愁具体有哪些。
之后,对前面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指出词人为什么心中充满着如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绝的浑厚而强烈的愁苦。
最后进行拓展迁移,巩固化无形为有形写法与还原比较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作家缪塞曾经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是啊,只有用血泪写成的诗歌才是最真实、最感人、最具艺术感染力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来欣赏这位亡国之君用血泪写成的千古绝唱。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全体齐读,教师点评,指导朗读:1)读题目,引出词牌,把握节奏、重读、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两句一换韵。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欣赏古诗词的美。
(3)能够运用古诗词中的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古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选文:本单元共选入5首古诗词,分别为《离骚》(节选)、《庐山谣》、《梦游天姥吟留别》、《夜泊牛渚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单元研习任务:(1)熟读并背诵本单元古诗词。
(2)分析每首古诗词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进行交流分享。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古体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本单元古诗词。
(2)分析古诗词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
(3)完成单元研习任务。
2. 教学难点:(1)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的生平等。
(2)古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难解句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背景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本单元古诗词,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介绍本单元古诗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首古诗词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进行解读和赏析。
4.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翻译、赏析等练习。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古诗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词欣赏:《春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乌衣巷》。
2. 诗词背景介绍:分析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4. 诗词品鉴: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品味诗词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情感、手法,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难点: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解析诗词意象、分析诗词情感、手法等。
2.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词背景,讲解《春望》。
2. 第二课时:解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3. 第三课时:解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4. 第四课时:解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 第五课时:解析《乌衣巷》。
6. 第六课时:诗词品鉴,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7. 第七课时:单元研习任务,进行诗词创作或评论。
8. 第八课时:作品展示,分享单元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以及对诗词美的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听学生诵读诗词,评价其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 学生的创作和评论能力:通过单元研习任务中的诗词创作或评论,评价学生的创作和评论能力。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1.针对课堂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诗词结构及韵律:古代诗词的结构和韵律复杂,学生难以短时间内掌握。
(3)诗词意象及修辞手法: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了解不多,难以分析诗词的表达效果。
(4)诗词鉴赏能力:学生缺乏诗词鉴赏的经验,难以独立分析、欣赏古代诗词。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互动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诗词背景知识:介绍杨万里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底蕴。
2.诗词结构分析:分析《念奴娇过洞庭》的韵律特点、词牌格式,了解其严谨的结构。
3.诗词意象及修辞手法:解释诗词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诗词鉴赏方法:教授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何抓住诗词的主题、理解意象、感受韵律等。
10.诗词应用实践:通过创作、表演、赏析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板书设计
①诗词背景:《念奴娇过洞庭》作者杨万里,宋代著名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豁达人生态度。
②诗词结构:《念奴娇过洞庭》采用词牌格式,具有严谨的结构,分为上片和下片。
③诗词意象:《念奴娇过洞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洞庭湖”、“月光”、“清风”等,描绘出优美的自然景色。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状态。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案:古诗词诵读《无衣》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无衣》。
2. 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词内容。
3. 分析《无衣》的诗歌形式、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5. 能够运用《无衣》中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衣》的诗歌内容和形式。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朗读和背诵《无衣》。
2. 教学难点:《无衣》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运用《无衣》中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无衣》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实践法: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无衣》。
4. 创意写作法:鼓励学生运用《无衣》中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无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学生准备:预习《无衣》,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古诗词的学习,介绍《无衣》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内容讲解:讲解《无衣》的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形式和意象分析:分析《无衣》的诗歌形式,如韵律、节奏和押韵。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无衣》,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对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5.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无衣》中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分享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无衣》这首古诗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背诵,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通过创意写作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深层含义的理解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古诗词诵读整体学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知识方面: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诗词体裁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这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
(2)能力方面:学生在古诗词朗读、分析、创作等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古诗词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古诗词中的韵律特点有哪些?”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古诗词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古诗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情感升华:
结合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古诗词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诗词分析、创作等,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2)深入了解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3)探究古诗词的意境美,分析不同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4)搜集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毛泽东,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登高》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登高》)。
第四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登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高》的诗意,背诵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登高》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登高》,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诗意解析文章。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豪放洒脱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背诵这首词。
2.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词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写一篇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解析文章。
第三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诗词蕴含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其内容丰满而有韵味,体现了优美的文学内涵,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国古典文化理解和发扬意识的重要时期。
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紧扣新课程大纲内容,依据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探寻多种适合高中生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诗句的能力,进而提升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质量。
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谈谈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
1 扫除障碍,激发诵读兴趣
中国古典诗词大部分都和乐器的关系密切,大部分的诗歌题材都很适合演唱或者配合乐器演奏,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积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诵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古诗词中的深刻内涵和韵律美感也能形成一定的理解和内化。
因此,高中生一般不会存在对古诗词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但是由于古诗词中生僻字和生僻词组偏多,常常会使得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从而消磨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
高中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对于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满足于认读阶段,特别需要透过古诗词文字理解其内在含义和思想情感,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认读教学的同时,着重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激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离骚》这节课时,由于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较多,学生需要用大量时间查找资料,明确字音和字义;且文章中应用了大量比喻修辞手法,故而使文章内容难以被学生理解,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集中为学生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僻字词,为学生疏通语句,从
而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进行泛读,特别注重纠正学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淬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两句的字音,并向学生解释“修姱”的含义为“美好”;“羁”的含义为“束缚、羁绊”;“淬”的意思为“谏言、净言”等,使学生在理解各个字词的含义后将其串联起来,体会屈原在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切情感。
除此之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断句和节拍,《离骚》中常用的“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因此在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语调,读出“一咏三叹”的感觉。
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指导,应该做到在明确字音、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在读到诗人哀叹的内容时要深沉哀婉;在读到诗人的理想、愿景部分时要慷慨激越、壮志昂扬;在读到诗人遭受小人迫害时要表现出宁折不弯的气节。
总而言之,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转换语调和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体会到骚体诗的魅力,形成诵读习惯和兴趣。
2 注重韵律,培养诵读能力
在古诗词的学习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语句是比较简短精练,但是意蕴无穷深厚,且独具艺术美感和韵律美,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语言精炼,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不同的韵律知识和修辞手法,从而形成优美的古诗词情境。
尽管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交代了一些事韵律常识,但是并没有对其做过多的解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也应当积极把韵律教学融合进来,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有效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进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诗经》这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想学生介绍:《诗经》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是民间歌谣的总集,是民间大众的口头创作,因此诗歌内夹杂着各地的不同方言,常用复沓回环的手法反复咏叹,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歌特色。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的同时自行纠正字音句讀;录
音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诵读《诗经》,找出其中的同声词和叠韵词,并且感受《氓》这首诗的第三节中“关”“涟”“言”“迁”等字的韵律,使学生通过诗歌中的韵律感悟诗歌写作手法,进而走进诗歌意境。
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明确了在诵读古诗词中应当注意的韵律间题,进而帮助学生深层次的进行古诗词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诗经中的美好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意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进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率。
3 加强理解,巩固诵读效果
由于古诗词的年代与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相距甚远,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高中生学习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古诗词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身处的时代,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造成学生产生雾里看花的学习状态,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因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古诗词的年代背景和具体内容特征,依据高中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掌握程度的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语感,增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透过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在反复进行诵读训练的同时,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诵读效果,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阅读综合能力,对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元和十年,唐朝藩镇势力叛乱,朝野内外一片哗然,就此事议论纷纷,此时,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惩凶手,在君主看来便不免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朝中小人便纷纷开始落井下石,上表弹劾白居易,使得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即时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使他在仕途做官的一片壮志凌云的豪情被消磨殆尽,同时也让他的思想在此事件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由早期的斗志昂扬
转变为后期的消沉愤懑。
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有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位琵琶女,此女年少时色艺双绝,凭借一手淙淙琵琶声名动京城,但如今却因为年老色衰而被人抛弃,从此流落江湖,艰难度日。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经历联想到自己遭受贬滴的愁苦,不禁心情抑郁,结合自己的种种遭遇和发配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教师通过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促使学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后,更能理解诗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对作者的伤怀产生强烈的共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意蕴和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加强训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诵读,巩固学生的诵读能力,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提升高中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和对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环节是高中生学习古诗词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美好意境打开了一扇大门。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紧跟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积极响应语文新课程标准大纲政策,针对高中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积极研究出多种多样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究理解能力和深刻的感悟能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诵读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韵律学习和了解,以培养学生的诵读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文化,并进行反复诵读训练,以巩固诵读效果,进而完成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