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doc

—、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収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人、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桥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棍棍的房架,擦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擦条方向用斗桁把柱子串联起來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橡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社而上。
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了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釆川跨度较人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人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一低:庇殿顶一歇山顶一悬山顶一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rti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樺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屮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屈住区, 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而):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屈室装饰。
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吋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晩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血和墙上采用白灰抹血,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那: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冋廊|罚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1.木架建筑优缺点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木材日益减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3.抬梁式木构架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4.斗栱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形制,是由屋顶向屋身过渡的部分,由方形的斗和升、矩形的拱和翘、斜向的昂组成。
其功用是将上部支出的屋檐的重量传至柱上。
同时,斗拱还是传统建筑最基本的模数单位及等级制度的代言物。
5.屋顶样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6.庭院组合方式一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二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7.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模式一.工官掌管下建造的管式建筑:建筑样式统一,无地区的差别性。
二.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
8.地盘分槽形式分心斗底槽: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例如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北京故宫太和殿)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
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9.举折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

墙面,北方皇家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 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 灵巧,北方皇家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
6、单体建筑的屋顶类型: 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主要的五种形式)
绪论
7、中国古代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8、有名的工官:
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都城的规划、设计与营造者。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 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 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7、中西园林差异: 指导思想:
西方: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排斥自然、力求体现严谨理性。 东方:顺其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布局:西方以建筑物为主,中国以水面为主。 园林要素处理 水面:西方水池规则形状,中国则凸凹有致 水的态势:西方喜动、实,中国则好静、虚。 植被:西方严格剪裁,中国则取其自然,顺其自然。 总体特点 对称均衡秩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理性图案美对称美几何美——自然美意境美
第一章
奴隶社会建筑
1、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 2、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3、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4、春秋:台榭建筑流行(高台建筑)。
著作和人物: 工匠祖师——鲁班《考工记》:春秋末年齐国的工艺官书中记叙6 种工艺、36个工种的技术规则。
6、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差异
中国建筑史复习

中国建筑史复习参考第一、二章简答题1、中国建筑的分类城郭,宫殿衙署,皇家陵寝,皇家祭祀建筑,儒家祭祀建筑,民间祭祀建筑,**建筑,民居建筑,仓廪建筑,书院建筑,会馆建筑,苑囿和园林,勾栏瓦肆等商业建筑2、中国建筑历史一般分成几个历史阶段.这几个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先秦及秦汉时期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工整,地方建筑风格趋于多样-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从成熟走向繁缛、细腻与多样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3、中国建筑的特征:属于东亚建筑体系,东亚建筑体系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传统建筑。
但中国建筑更具起源性和中心性的特征,具有造型、构造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性。
4、中国建筑的五个特点:⑴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土、木⑵灵活多变的木构架体系;抬梁式、穿斗式。
⑶既严谨对称又自由灵活的庭院式空间组织⑷玲珑剔透的正立面外观⑸色彩趣味多样的装饰处理5、简述“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规划思想营邑:居住区的建造立城:城墙和城门楼筑造制里:分划里坊,建立坊墙割宅:在里坊切割住宅用地,形成一家一户的住宅围1.?周礼考工记?关于规划的句子?“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梁思成关于建筑艺术七个方面的特征.1.翼展的屋顶造型;2.崇厚高大的台基;3.正立面多为玲珑剔透的木刻造型;4.建筑群有多重院落组成;5.建筑色彩的使用;6.建筑平面有对称式和自由多变式;7.在石构造力学特征的认识上缺乏。
3.简述塔的几种形式并举例。
1.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登封嵩岳寺塔3.单层塔:宝山寺双石塔4.喇嘛塔:妙应寺白塔4.中国建筑历史阶段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⑵.先秦及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⑶.元明清时期,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工整,地方建筑风格趋于多样。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工官制度(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一、概述:1、真正建筑的诞生: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
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精简版

(1)原始社会1 、最早人类居所:天然岩洞。
1、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2 、六七千年前进入“氏族社会”房屋有两种:2、长江流域的“干阑式”3 、有巢氏时期——住屋之始,“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巢居、穴居两种方式。
4 、浙江河姆渡遗址:已知最早的“榫卯技术”的建筑实例。
/平面--长屋/围护与结构--干栏式,木构架/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扎结法。
5 、仰韶文化:母系社会、木骨泥墙/建筑平面“圆形”和“长方形”、晚期有套间/采用绑扎法/墙面和地面采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中晚期出现“白灰抹面”6 、龙山文化:父系社会、家庭私有制的痕迹/住房“吕”字形前堂后室/地面和墙上普遍采用白灰抹面,防潮明亮。
/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白灰墙上刻图案”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的女神庙”室内还用彩画和线脚装饰墙面。
/ 7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
(2)奴隶社会1 、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三合院)2 、商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长90米)/城市出现:1、郑州商城2、偃师尸沟乡商城3、殷墟3 、西周:西周时发明了瓦。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布局前堂后。
室,内外有别。
平面中轴对称。
屋顶已使用了瓦。
4 、春秋:已有用砖的历史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瓦的大量使用。
/高台建筑的出现。
/建筑界的代表人物“公输班”,木工始祖。
(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1 、战国:城市建设高潮。
铁制工具的使用。
/台榭建筑普及。
/《考工记》:是齐国的官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
/多种榫卯形式,早期“平榫”,战国时期“燕尾榫”。
/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堰”。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名词简释:1、《兆域图》1977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
兆域——墓地。
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的王城,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辟三座城门。
城内辟有九条南北方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方向的道路,每条道路可以走九辆马车。
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
3、辟雍周天子的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
与明堂一起失传。
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
4、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5、黄肠题凑代陵墓的最高制式,黄肠——柏木段,题凑——排成箱体结构6、抬梁式木构架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7、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的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8、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
9、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10、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11、栌斗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12、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 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便 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10.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
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例之一。
他还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
宋代诫——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的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
11.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在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最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2.余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4.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5.西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岐山凤雏村的早遗址和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岐山凤雏村遗址这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整的四合院实例。
6.瓦的发明是西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7.P34高颐墓阙西阙平面和立面8.三国,晋,南北朝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窟。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
9.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
10.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县安济桥。
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栱由28道拱并列而成,跨度达37m。
11.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第三,本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12.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有以下几个面的发展: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第三,建筑组合面,在平面上加强了进深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题建筑。
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第五,砖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第六,园林兴盛。
13.辽代留下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高度是67.31m。
第二章城市建设 1.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2.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里坊制概念: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民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4.《考工记》:匠人营国,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5.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6.P60汉长安城遗址平面7.汉长安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8.地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面:1.防御工程(简单—复杂)2.水利工程(筑堤堵水,城墙外的土堤)3.道路与下水道(北宋的“福沟”“寿沟”)4.邮驿设施(驿站)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1.两次大分工产生的结果: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2.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3.P97北京四合院背: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图: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平面4.P100 县东山尊让堂一层平面图(柱子不用画)5.P105 下沉式窑院(地坑院)平面示意图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2.P122 清北京故宫总平面图(看图标名称,清代三朝五门) 3.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
第二类是祭祀祖先。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
4.P131 北京天坛总平面图(必考)组成部分:1,祈年殿及其附属建筑2,圜丘组群 3.斋宫 4.神乐署及牺牲所 5.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旧法;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如孝陵,第一进陵门为神厨,神库;第二进祾恩门为祾恩殿;第三进红门为几筵(五供座)与明楼。
6.P148 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总平面图(长陵永陵定陵)。
第五章建筑 1.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
2.P155五台佛光寺大殿立面P156 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 3.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箱斗底槽”。
4.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部四种空间划分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如图5—8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参见“槽”,“金箱斗底槽”条)。
5.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在应县城,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塔建在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m;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m。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减震措施:①八角形平面:规整的正八角形利于分解扭矩力,抗风性更好,木塔底层4.4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效应。
②大尺度底层副阶:同边一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刚中带柔的整体。
③双层套筒式:增加了塔身的强度④殿阁型构架(9个铺作层):9个铺作层属于榫卯连接,形成了9个水平减震器。
⑤尽量少用大料多用小料:小料形成的暗层中的梁、柱、枋、斗拱以及斜撑构件,牢固地连接成一个网架圈,如同现代建筑中的圈梁,加强了整个建筑的整体性。
⑥包砌厚砖土墙:土墙将柱子包裹在里面,如同现代建筑中的剪力墙,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
⑦上层檐柱移下层檐柱收半柱径:形成了上小下大的稳定形态。
6.底层的,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坯墙,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谓的“副阶匝”。
7.阁楼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虎丘云岩寺塔,报恩寺塔,开元寺双塔密檐塔:登封嵩岳寺塔,荐福寺小雁塔,灵丘觉山寺塔单层塔:宝山寺双塔,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8.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
9.P184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26格)10.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11.中国佛教窟的特点为:1.建筑以窟洞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1.唐宋至明清的园林发展:1,理景的普及化2,园林功能生活化3,造园要素密集化4,造园手法精致化 2.清代帝苑的涵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3.清代院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林中。
4.皇家园林的特点:1.在遵循风景式规划布局的情况下尽量体现皇家的气派 2.建筑形式,用料,结构规模都不是一般园林所能比拟的 3.皇家园林师最早登上中国园林历史舞台的先行者。
规模浩大,布局完整,功能齐全,堂皇壮丽,历史悠久,是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
5.皇家园林艺术成就:1.规模宏大(1)经济实力雄厚,营造规模巨大(2).园区包含功能含丰富,宫殿区,苑景区,建筑区 2.精美绝伦的皇林建筑(1)建筑颜色:暖色调为主,适当加以冷色调(2)论其建筑体态:檐下斗拱 3.丰富的象征寓意:(1)园中多“景”或小园林都是以建筑形象结合局部景域(2)借给景命名的文字直接表达出帝德行,太平盛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