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人物关系

合集下载

张爱玲_新作_小团圆_的解读_林幸谦

张爱玲_新作_小团圆_的解读_林幸谦

张爱玲“新作”《小团圆》的解读一 她和他:盛九莉和邵之雍/张爱玲与胡兰成张爱玲于1956年开始构思用英文撰写张学良的传记小说《少帅》。

20世纪60年代中叶,张爱玲在一封给宋淇夫妇的信中提到,《少帅》写的是爱情主题,并指出此书“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写张学良的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小姐”。

(张爱玲信,1966年11月11日。

见左图。

)这种“倾城”式的爱情故事的写法,在张爱玲早年的作品《倾城之恋》中已经动用过:整座香江都城因战火毁了,才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与婚姻。

原来,这些灵感皆来自张爱玲上海时期的现实生活体悟,而后再次被她写在《小团圆》一书中。

抗战胜利前后时期,那段被张爱玲称之为“失落的一年”的日子里,她通过盛九莉的口,对邵之雍明确说出她内心的想法:希望抗战永远打下去, 1只为了要跟他在一起不分开。

林幸谦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力图将小说中有关女性情欲书写、堕胎叙事并主题意旨等问题,与相关的传记资料联系起来“重组表述”。

关键词:张爱玲 《小团圆》 女性主义 自传体叙事张爱玲“新作”《小团圆》的解读虽然她很清楚很多人在抗战中死了,然而,她却不因此感到罪恶。

她说,她的整个青春成长期都生活在世界二次大战中:战火像顽山恶水般固定在她的心中,构成了她的地平线。

2在炮火动乱中,不论是现实中的张爱玲,或者自传体中的盛九莉,都失去了到伦敦留学的梦想,日后更因此陷入复杂的汉奸婚恋深渊。

战火中,一个恋爱中的少女,在人生盛华中感觉到两情相悦的时光就像金色之梦的流水,无穷无尽;又仿似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并为他写了一首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3在这本自传体小说中,她陪一个她爱的人走一段路,在金色的梦河上泛舟。

4她爱了,无条件地爱。

5她想要在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儿,在爱的依偎中永远继续依偎下去。

《小团圆》读后感

《小团圆》读后感

《小团圆》读后感
《小团圆》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亲情、友
情和爱情的力量。

故事以一个普通家庭的团圆为背景,通过描述各个人物的生活和相处,展现了他们之
间的感情和互动。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之间的互动让人看
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友情的真挚。

小说中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是主人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主人公虽然长大了,但对父母
的感恩之情从未改变。

他们在一起吃饭、聊天,相互支持和关心,让人看到了家庭的
温暖和团结。

父母对主人公的关爱和支持让他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这
种亲情的力量是无法替代的。

故事中还展现了友情的重要性。

主人公有一群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相互扶持,共同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他们在困难时期给予主人公帮助和支持,让他感受到了
友情的真诚和力量。

友情不仅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困难时期给予
人力量和勇气。

小说中也出现了一段爱情故事。

主人公与他的女朋友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相互
扶持,共同成长。

他们相爱、互相理解、包容和支持,让人看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通过《小团圆》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力量。

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爱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都可以相互支持和关心,共同度过难关。


种爱和关怀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给予了我们力量和勇气,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
勇敢。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_许子东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_许子东

一放在文学史上看,我以为《小团圆》至少有三层意义。

一是确立了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以前张爱玲研究,通常只看到她上海时期《传奇》的典型张氏风格和到香港后获得美新处资助写作《秧歌》、《赤地之恋》的文风转变——由流动华丽转向平淡含蓄,从都市情欲到乡村苦难。

到美国以后张爱玲英文创作并不顺心(英文小说The Fall of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一直找不到出版社,《金锁记》双语改写多次,影响仍不如上海初版)。

电影《色,戒》使这个晚年的短篇重新引起关注,加上涉及同性恋的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以及更重要的《小团圆》,张爱玲的晚年风格及其与早期传奇的比较,便成为很有文学和学术意义的话题。

还是一贯的琐碎细节,但文字华丽有了节制,瘦劲枯涩,人文俱老。

五十多岁的女人回忆二十多岁的初恋及床戏,“物化苍凉”的意象仍是她的招牌。

还是有局限的第三人称,常常省略主语,故意混淆叙述者的视角和人物的观点,叙述方法则从顺时序变为意识流。

最重要的是故事,由“爱情战争”到乡村悲剧再到纯粹个人往事,这种转化轨迹,也是我想说的第二层意义:《小团圆》为中国文学的自传体小说增加了新的一章。

仅在现代文学的时段里,自传体文学至少有三类。

一是极端主张“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体”的郁达夫。

郁达夫有意在《沉沦》、《茑萝行》等作品中坦露自己,又在《日记九种》或《我的自传》中从事无意识的创作。

他的自叙体既是私人心理的忏悔,同时又具有社会时代意义——“公”、“私”两者孰更重要,郁达夫自己以及五四文学读者群的看法,不仅有犹疑,也有改变。

在初版的《〈沉沦〉自序》里,郁达夫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可是到1932年的《忏余独白》,在民族危机上升、文坛潮流也渐趋左倾的背景下,他又评论《沉沦》是“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到的异乡的屈辱”,使他失望之极,于是,他“象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发出了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的悲鸣”。

读张爱玲《小团圆》

读张爱玲《小团圆》

读张爱玲《小团圆》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1张爱玲不愧为才女,写个自传都是那么地委婉,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燥,生活的味道那么重,爱情的味道那么浓。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出生在一个末落的贵族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称亲生父亲为二叔,亲生母亲为二婶。

九莉的亲生父母因关系不和而离婚。

亲生父亲二叔将家财挥尽,又娶了新太太,对九莉不闻不问,甚至当九莉中学毕业后想去英国上学,父亲也无财力支持。

她的生母二婶也贪图享受,离婚后自己云游世界,四处留情,无暇顾及九莉。

九莉就在这样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环境中渡过了凄凉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国读书,只能将就到香港了。

九莉四周的同学都是国内的富家子弟,过着优越的生活。

除九莉之外,他们大都天天谈恋爱,根本没有心情读书。

在九莉在香港读书期间,太平洋战争突发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岁以后就开始写作,而且频繁发表。

九莉生来清高自尊,在爱情面前不卑不亢,爱就一直爱下去。

爱得执着,勇敢。

面对对方的种种错误,种种不衷,种种反悔,她都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有尊严。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胡兰成。

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后来又分别与日本的女人,乡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还时不时地回来找九莉。

九莉因为爱所以宽容他,迁就他。

张爱玲用这部小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记念,她缓缓的述说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文字间显现着一种高贵的清高气质。

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

在刚开始读小说的前三章的时候,感觉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众多人物同时岀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感觉的表达有点啰哩啰嗦。

读到后来就发现,其实张爱玲只是想把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与人全部讲出来,这样才可以使她本人的个性显得鲜亮。

读到第四章及以后,故事就越发有趣了。

特别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描写众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节分外的吸引我。

九莉对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报的爱情是那么的动人。

张爱玲小团圆观后感

张爱玲小团圆观后感

张爱玲小团圆观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张爱玲的《小团圆》。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有点复杂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里面的人物关系啊,那叫一个纠结。

但你别说,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女主九莉的爱情,真是让我又心疼又无奈。

她那么渴望爱,可总是爱得那么艰难。

和邵之雍的那段情,开始得浪漫,过程却充满了苦涩。

张爱玲把那种爱中的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写得太逼真了,就好像我自己也跟着九莉一起经历了一样。

还有九莉的家庭,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父母的冷漠、亲情的缺失,让她的内心一直有着无法填补的空洞。

这也让她在面对爱情时,更加渴望被温暖、被理解。

不过,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在讲爱情和家庭。

它更像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望和梳理。

读完之后,我感觉对张爱玲本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团圆》就像是一杯浓茶,初尝有点苦涩,可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回甘。

推荐你们也去读一读,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跟你们唠唠我读张爱玲《小团圆》的感受。

哎呀呀,这书一开始就让我有点晕乎,人物多得我都快分不清啦。

但是呢,慢慢读下去,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越往里走越精彩。

九莉这个姑娘,真是让我又爱又怜。

她在爱情里的傻劲儿,让我忍不住想拍拍她的肩膀说:“姑娘,别这么傻啦!”可又一想,爱情中的人,谁不傻呢?她对邵之雍的那份执着,哪怕知道对方不完美,还是义无反顾,这不就是爱情的魔力吗?再说说她的家庭,那简直就是一场乱麻。

父母的争吵、亲情的淡薄,看得我心里都凉凉的。

可九莉还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努力生长,让我佩服她的坚强。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张爱玲真是个厉害的作家。

她把那些细微的情感,那些藏在心底深处的秘密,都一一写了出来。

感觉就像她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我们看一样。

我觉得《小团圆》不是那种能一下子就看懂的书,得慢慢琢磨,反复品味。

每一次读,可能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不知道你们读了会是什么样呢?。

《小团圆》中悖谬的母女关系解读

《小团圆》中悖谬的母女关系解读

作者: 李法惠[1]
作者机构: [1]南阳师范学院期刊部,河南南阳473061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48-5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小团圆》;母爱;母女关系;缺失;文学创作;悖谬
摘要: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古今文人墨客创作了数不清的作品来歌颂母亲。

但是,研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为女性,却把母亲写得非常不堪,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大部分都冷漠、自私、拜金、变态,尤其是《小团圆》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更是独立特行,解构了人们对传统母女关系的书写,把至纯至亲的母女关系写得疏离、冰冷、无情,可以说是母不慈子不孝。

《小团圆》带有很大的自传色彩,里边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关系,主人公盛九莉复杂的母女关系就是张爱玲复杂母女关系的写照,盛九莉对母亲角色的认知和称呼的悖谬,使她对母亲产生距离感,因生母、后母、过继的大伯母都不能尽到母亲职责,母爱缺失使她的童年蒙上了不幸阴影,产生了恨母情结。

张爱玲看世界的眼睛是她母亲赋予她的,是童年生活给她打上的烙印,母亲的新潮、拜金、浪漫、滥情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小团圆》中把九莉的母亲蕊秋塑造成一个自私、不负责任、奢靡、风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认知,把九莉塑造成一个冷酷绝情的女儿形象,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九莉也没有去看她一眼,实际上也是张爱玲对自己的鞭笞。

这种悖谬的母女关系书写,让人唏嘘,反映了童年经历及母爱缺失对作家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作者:武子惠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作为样本自传式小说,张爱玲的《小团圆》直面创伤,大胆揭露自省,对人性进行了真实的展示,对自我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在文中主要就张爱玲的《小团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自传式小说《小团圆》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

张爱玲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最深知上”,《小团圆》绝对无可厚非。

全书共十二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二章写九莉(女主)的,即张爱玲自己的学生少女时代,这是九莉一段很重要的人生。

第一章写明母女感情正式走到尽头,第二章写她亲历的沪港战争。

第三章和第六章主要写家族生活,有九莉父亲盛家,九莉母亲卞家,表大爷家竺家,后母家耿家。

第四五章写盛九莉和邵之雍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第七章到第十章是两人感情的破裂、邵之雍的逃亡和九莉的乡下探望,原型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感往事。

第十一章和十二章,这最后两章,讲九莉与燕山的感情以及九莉的海外生活。

下面具体谈谈我对《小团圆》的一些感受。

第一,人物塑造。

人物很多,关系错综复杂,1976年4月28日宋淇给张的信里说“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薄”。

人物可大致分为家人、亲朋、老师、同学、情人、佣人这几类。

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中英混杂。

人物形象蜻蜓点水,非常不立体,几乎没有对人的外貌描写,可能作者不想通过塑造具体而微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

不是写个像,而是写群像。

当小说中的人物联系组合起来后,她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环境反而立体生动起来了。

比如,同学间杂乱琐碎的交谈,沙龙聚会上的争奇斗艳。

出场人物多,没有确切统计过,但在一百人以上。

主要有:盛九莉——张爱玲(女主)、邵之雍——胡兰成(前夫)、蕊秋——黄素琼(生母)、楚娣——张茂渊(三姑)、盛乃得——张志浠(父亲)、盛九林——张子静(弟弟)、比比——炎樱(朋友)、燕山——桑弧(情人)、汝狄——赖雅(第二任丈夫)、韩妈——何干(用人)。

小团圆的主要人物关系

小团圆的主要人物关系

小团圆的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及主要事迹(按出场顺序):
(一)九莉大学同学:比比(九莉闺蜜),赛梨,婀坠及李先生,茹璧(汪精卫侄女),剑妮及魏先生,安姬,柔丝,柔丝哥哥林医生,严明升;
(二)九莉大学的教职员:特瑞丝嬷嬷,亨利嬷嬷,教务长密斯程,安竹斯(曾资助九莉800元奖学金,后死于战争中),雷克,唐纳生小姐,章小姐;
(三)盛家(九莉家):(1)九莉,弟弟九林,父亲乃德(书中称二叔),母亲蕊秋(书中称二婶),父妾爱月楼老三(简称爱老三),爱老三姐妹小老七,爱老三父亲,继母耿翠华(耿十一小姐);(2)大爷(九莉实际上的伯父),大妈(九莉伯母),女佣来喜(大爷妾);(3)姑姑楚娣,楚娣同办公室同事焦利(与楚娣办公室调情),楚娣情人德国人夏赫特,帮佣老秦妈
(四)盛家仆人:蕊秋陪嫁丫头碧桃,陪嫁男仆毓恒,陪房余妈;女佣韩妈,韩妈儿子进宝,韩妈女儿大姐,女佣李妈,男仆邓升;
(五)卞家(蕊秋娘家):外婆,二姨太(蕊秋生母),舅舅云志,舅母,姨奶奶,二表姐,三表姐,四表姐,小圆,女佣凌嫂子,女佣老二姑娘
出家到西湖修行的二师父
(六)竺家(九莉奶奶娘家):(1)表大爷(九莉奶奶的侄子),填房表大妈(竺大太太),三姨奶奶,素姐姐,纯姐姐,蕴姐姐,绪哥哥,绪哥哥妻三小姐,寄哥儿,女佣朱妈;(2)竺家二房:竺二太太,维哥哥,维嫂嫂;
(七)蕊秋朋友和情人:项八小姐,毕大使,南西夫妇(南西与查理),劳以德,简炜,菲力,马寿,布丹大佐,诚大侄侄,范斯坦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