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 岳麓版选修4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4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Word版含解析

第 21 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认识李四光留学回来,报效祖国的事迹。
掌握李四光在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认识李四光为中认识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国地质学奠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理解李四光以优异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建立光芒楷模,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一、修业生涯1.少年时代:1889 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后入武昌高等小学堂学习。
2.留学生涯(1)留学日本: 1904 年考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
(2)留学英国:袁世凯登台后,辞去高官,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后学习采矿、地质。
3.归国效劳:1920 年归国,先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担当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
[ 特别提示 ]辞掉高官,“再读十年书”,彰显了李四光对科学的执着,集中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精神。
二、第四纪冰川1.发现第四纪冰川(1)发现: 1921 年,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邻近发现第四纪冰川古迹。
(2)意义: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随和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创办地质力学: 20 世纪 20 年月起,先后发布《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创办地质力学。
三、丢掉贫油的帽子1.指导石油开采(1)背景:解放早期,石油严重欠缺。
(2)依照:地质力学。
(3)成就:从 20 世纪 50 年月后期至 60 年月,接踵找到大庆、成功、大港、华北等大油田。
(4)意义: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地质力学理论获得有力的证明。
2.地位与评论(1)我国优异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首创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定者。
(2)周恩来高度评论李四光“是一面旌旗,是辛亥革命的老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特别提示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的优异贡献。
在李四光的身上,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激烈的爱国心和自尊心、激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博览群书的人品特点。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学案岳麓版选修4201704190271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求学生涯1.家庭出身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家庭。
2.小学时光幼年读私塾,14岁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武昌高等小学堂学习。
3.出国留学(1)留学日本:1904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学习造船。
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革命团体同盟会。
(2)留学英国:袁世凯上台后,辞掉高官,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后学习采矿、地质。
4.回国效力1920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后又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
第四纪冰川1.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1)李四光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辞艰辛、呕心沥血。
(2)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等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
2.第四纪冰川的确立(1)发现:1921年,李四光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2)意义①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②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先后发表《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创立了一种新的理论——地质力学。
甩掉贫油的帽子1.背景:解放初期,石油严重短缺。
2.理论依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
3.成就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相继找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
4.意义(1)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满足了国家建设需要。
(2)使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有力的证明。
地位评价1.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2.周恩来评价李四光“是一面旗帜,是辛亥革命的老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李四光打破两个“洋神话”的贡献1.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李四光从事科学研究,不依赖洋人,不迷信权威,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最新岳麓版选修4《“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doc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学目标课标: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课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他在地质科学研究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2)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李四光的杰出贡献,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理解。
重点、难点:了解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是本课的重点,理解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提示:是煤气包。
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
然后继续提问导入新课:“那么,新中国的油田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打开新中国石油资源之门的传奇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一、求学生涯1.求学的李四光:①出身: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苦家庭。
②求学经历A、14岁告别父母只身来到武昌就读张之洞创办的武昌高等小学堂学习。
B、1904年到日本留学。
留日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C、武昌起义后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地质。
2.学成后的李四光A、1920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
B、1928年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C、此后一直从事地质教学与研究,其间多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二、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本目主要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证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和创立了地质力学。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第四纪冰川在世界地质权威公认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情况下,李四光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用有利的证据证明了中国存在有第四纪冰川。
高中历史第5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学案岳麓版选修4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
2.认识李四光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1.了解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重点)2.理解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难点)知识点一求学生涯1.家庭出身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家庭。
2.小学时光幼年读私塾,14岁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武昌高等小学堂学习。
3.出国留学(1)留学日本:1904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学习造船。
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革命团体同盟会。
(2)留学英国:袁世凯上台后,辞掉高官,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后学习采矿、地质。
4.回国效力1920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后又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
知识点二第四纪冰川1.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1)李四光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辞艰辛、呕心沥血。
(2)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等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
2.第四纪冰川的确立(1)发现:1921年,李四光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2)意义①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②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先后发表《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创立了一种新的理论——地质力学。
知识点三甩掉贫油的帽子1.背景:解放初期,石油严重短缺。
2.理论依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
3.成就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相继找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
4.意义(1)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满足了国家建设需要。
(2)使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有力的证明。
知识点四地位评价1.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2.周恩来评价李四光“是一面旗帜,是辛亥革命的老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历史教案:第21课 “地质之光”李四

第21课“地质之光”xx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过程本课教材是介绍人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训练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方法。
生平成就以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为主,人物体现的精神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也应向正确方向引导,评价人物,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引导和启发。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应发动学生查资料,加深理解。
1.导人部分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
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
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
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
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
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2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4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标要求】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及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认识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并整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训练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学生模拟再现李四光三次回国经历,体会李四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记者采访专家的形式,了解李四光的科学成就;通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搜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并整理归纳。
【教学重点】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体验感受模式,模拟情境法,记者采访法,讨论探究,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李四光》电影片段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石油资源十分短缺,年产量不到12万吨,外国专家宣称中国是“贫油国”,而新中国百废待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上游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语)怎么办?正是影片中的这个人物为国家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他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很快发现了某某等油田,(展示图片)到1965年石油产量达到1131.5万吨,石油产品消费全部实现自给,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一起走进李四光的传奇人生。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板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某某黄冈人,14岁时听说武昌官费新式小学堂招生,爱学习的他请求父亲筹措路费,只身前往赶考,结果紧X又兴奋的他,在填写表格时,把年龄十四误写在某某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他急中生智,把“十”改成“李”,李四多难听啊,他猛然抬头看到墙上“光被四表”的匾额,就在后面加了个“光”字,自此之后一个叫李四光的人走进了时代的视线。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情分析如下:高中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质学领域的了解相对有限,对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地质学领域的贡献认识不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4.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地质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掌握其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
2.理解地质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通过学习李四光先生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
(五)案例分析
1.选取李四光先生在地质学领域的典型案例,如地震预测、油气勘探等。
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实地考察或实习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地质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质学的实践意义。
2.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或实习心得,教师进行评价。
(七)总结与反思
2.提问互动: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李四光先生吗?他是一位在地质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谁能来说说看,地质学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3.引入背景:简要介绍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在地质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科研精神对我们学习的启示。
4.设定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李四光先生的事迹和地质学知识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5.21“地质之光”李四光课件1岳麓版选修4

“地质之光” 李四光
1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四光求学经历,归国报效祖国的概况. 2.认识李四光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 贡献。 3.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及爱国情操,增强历 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李仲揆 到李四光
姓名
李十四 光 年龄
出生年月
籍贯
……
新式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 学堂 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
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
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
意唐山……
--李四光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
• 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 杂的地区,由于构造动力的作用,深部的东西会 运移到上面
——李四光
毛泽东与李四光、钱学森一起
李四光与朱德在北戴河看地形
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但是此举触怒了国民党
当局1。92国0年民,党李驻四英光国在大英使国馆伯秘明书翰找大到学李收四到光一,封
留学 日本
电 聘 那 掏 发 威报 请 封出 表 胁造 船信和 他了 个 说一 去,一 公 :当封它张开“后工信是五声你任程。蔡千明如湖师元电美,果北1,培报金否不军实91政待业从是的认肯0年救府遇国印支中,国回实优内度票华我国业厚寄友,人将,部…来人说民采部…的发共 取:长;,来。和 必“他当的国 要你又时,。 措向打蔡表” 施世蔚开元示又 ,界了培想
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李四光
思考: (1)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 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 是什么?用史实来说明他理论的正确性。
什么是地质力 学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是介绍人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训练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方法。
生平成就以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为主,人物体现的精神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也应向正确方向引导,评价人物,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引导和启发。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应发动学生查资料,加深理解。
1.导人部分
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
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
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
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
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
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2.求学生涯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问: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提示: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问: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
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
说明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提问:李四光的人生道路有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由一个同盟会最小的会员到北洋政府的高官,再到英国留学,后回到国内
从事地质研究,从政治转移到学术。
说明他的民主精神。
两个提问,概括了李四光的人生轨迹,是李四光前期生平的两条线索。
这样的设问既可以联系历史背景,把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中认识;又可以把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线索,而不是孤立地记忆知识点。
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第四纪冰川
建议一:以多媒体展示反映第四纪冰川的知识及第四纪冰川发现的作用的资料。
建议二:让学生搜集第四纪冰川的知识,在课堂展示,然后,让学生总结在中国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意义。
提问: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发现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李四光发现第四纪冰川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什么精神?
提示: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对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止水旱灾害,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
表现了他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建议一:以多媒体展示反映地质力学的知识。
建议二: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地质力学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了解地质力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这目内容知识性强,比较专业,老师首先要了解这两个理论知识,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同时,了解李四光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
4.甩掉贫油的帽子
老师以这一时期李四光的大量工作图片,介绍李四光在回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不辞劳苦地工作的状况。
在次基础上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大庆油田的照片和周恩来宣布中国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的视频。
提问:中国发现石油对新中国的建设油什么重要的意义?
政治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能源上卡中国的脖子的状况。
经济上,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提问:怎样理解周恩来对李四光的评价?
参考答案: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一面旗帜,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一位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和榜样。
在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探究活动
[阅读与思考]
参考答案:体现了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放弃个人享受,要把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作为自己的动力。
[自我测评]
参考答案:李四光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对工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
李四光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大陆成功找到了石油,使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