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单元知识点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我们在讨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时候说过,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由此看来,三家对于六书的解说基本上是相同的。
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只有形声有时也称谐声),于次序则采用班固的。
这样,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表: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5)转注 (6)假借许慎在《说文·叙》里解释六书时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
象形以日月为例,指事以上下为例,形声以江河为例,这都容易了解。
会意以武信为例。
武字本作武,从止从戈,《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这虽然是春秋时代的思想,但是可以说明武字是会意;信字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
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令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zhǎng)(注:此据《说文解字·叙》段玉裁注。
《说文》:“令,发号也。
”又:“长,久远也。
”汉律:县万户为令,灭万户为长。
)。
这也比较容易了解。
最不好懂的是转注。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说文家对于转注的解释,争论最多,这里不需要一一列举。
值得介绍的有三家:第一家是江声,他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如“凡木之属皆从木”),那就是“同意相受”。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王力)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 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 兄郑庄公、 弟共叔段、 母姜氏) 的矛盾, 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 轧, 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以及姜氏偏私任性, 以私情干政; 共叔段野心勃勃, 愚蠢 骄横。 初, 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 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公曰: 「 制, 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 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 五之一, 小、 九之一。今京不 度, 非制也, 君将不堪。 」 公曰: 「 姜氏欲之, 焉辟害。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公曰: 「 多行不义, 必自毙, 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 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 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 公曰: 「 无庸, 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 可矣! 厚将得众。 」 公曰: 「 不义不昵, 厚将崩。 」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 可矣。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遂蜫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 「 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 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 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 公 曰: 「 尔有母遗, 鏲我独无。 」 颍考叔曰: 「 敢问何谓也? 」 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曰: 「 君何患焉。若阙 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 公从之。 公入而赋: 「 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 」 姜出而赋: 「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 」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 颍考叔, 纯孝也, 爱其母, 施及庄公。诗曰: 「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 其是之谓乎。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至十八)(一二册全)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古代汉语一般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系统,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
学习重点为古汉语词汇。
学习方法为大量阅读,背诵名篇,使用辞书,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一、字詞:1.邑,說文:“國也,從囗。
先王之制有大小,從卩。
”“邑”後變爲“右耳刀”,表地名。
2.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
從邑,者聲。
《周禮》:“距國王百里曰都。
”《左傳•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3.厭,此是壓之古字。
作滿足講,古字爲猒。
《說文•甘部》:“猒,飽也,足也。
從甘肰(肰,犬肉也)。
”後以“厭”借爲之,厭則加土爲壓,猒字遂廢。
4.鄙,《說文•邑部》:“五酂爲鄙。
”段注:“五百家也。
《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爲邊。
”5.斃,《說文•犬部》有獘,“頓仆也。
……《春秋傳》曰:與犬,犬獘。
或從死。
”杜預注:“斃,踣也。
”6.聚,《說文•乑部》:“聚,會也(按,乑,衆立也。
從三人)。
一曰邑落爲聚。
”此處聚爲動詞。
杜預注:“完城郭,聚人民。
”7.襲,《說文•衣部》:“左衽衣也。
從衣,龖省聲。
”“襲擊”爲假借義。
8.寘,《說文新附》:“寘,置也。
”9.既,《說文•皀部》:“小食也。
”表示進食之後,34.與35.“即,36.即食也”正相反。
引申爲“完了”之義。
10.獻,《說文•犬部》:“宗廟犬名獻,犬肥者以獻。
”11.羹,《說文》釋爲“五味和羹”。
小篆從羔從美。
12.舍,《說文•亼部》:“市居曰舍。
”假借爲捨,後爲假借義加手旁。
二、語法1.雙賓語:謂之京城大叔。
不如早爲之所,永錫爾類2.複雜謂語:爾有母遺(連動)、使居之(兼語)3.前置賓語:姜氏何厭之有、敢問何謂也、其是之謂乎4.判斷句:制,岩邑也5.使動用法:驚姜氏,無生民心6.兼詞:虢叔死焉,公伐諸鄢7.分數表示法: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小九之一三、通假字、古今字1.莊公寤生。
(寤通啎)2.食舍肉。
(舍後作捨)3.闕地及泉。
(闕通掘)4.永錫爾類。
(錫通賜)四、文化知識1.古女子貴族女子姓名: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爲公之諡號,姜爲申國姓。
2.城牆長度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都成過百雉。
3.古兵制,一乘戰車甲士三人,步卒72人:帥車二百乘以伐京4.古封疆制度:封土植樹,以爲疆界;疆界之官稱封人。
孔穎達正義引《周禮•封人》:“掌爲封而樹之。
”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背景材料:《左傳•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
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未之絕也。
蔡人嫁之。
”杜預注:“爲明年齊侵蔡傳。
”一、字、詞1.侵,《說文•人部》:“漸進也。
”此本義。
《左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2.潰,《說文•水部》:“漏也。
”此本義。
3.虞,《說文•虍部》:“騶虞也。
”借爲猜度、料想之虞。
4.履,《說文•履部》:“足所依也。
”此爲名詞義。
文選中爲動詞。
5.縮酒,字本作莤。
《說文•艸部》:“禮祭,束茅加於裸圭而灌鬯酒,象神歆之也。
《春秋傳》曰無以莤酒。
”《周禮•甸師》“共蕭茅”鄭玄注:“蕭字或爲莤,讀爲縮。
束茅立之祭前。
沃酒其上,酒滲下去,若神飲之,故謂之縮。
”二、通假字、古今字1.無以縮酒。
(縮通莤)2.王祭不共。
(共後作供)三、語法複雜謂語:楚子使與師言曰。
(兼語式)前置賓語:寡人是征,寡人是問。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語氣詞:五侯九伯,女實征之。
君其問諸水濱判斷句: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小句做賓語: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背景材料:《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産之乘、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公曰:‘是吾寶也。
’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
’曰:‘宮之奇之爲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暱之,雖諫,君將不聽。
’乃使荀息假道於虞。
”一、字詞1.假,《說文•人部》:“非真也。
”《又部》:“叚,借也。
”後假借字作“假”。
2.寇,《說文•部》:“暴也。
從攴從完。
”實際金文作像持杖於房中拷打人形,正爲外來施暴者之形象。
3.翫,《說文•習部》:“習猒也。
”按此與玩字異,“玩”義與弄相近。
4.府,《說文•廣部》:“文書藏也。
”又“庫,兵車藏也。
”按,藏(zng),倉庫。
5.馮,《說文•馬部》:“馬行疾也。
從馬仌聲。
”此借作依憑字(依憑字或作憑)二、古今字、通假字1.不唯偪乎?(偪,古逼字)2.吾享祀豐絜。
(絜通潔)三、語法:1.判斷句:虢,虞之表也。
2.賓語前置:一之謂甚、其虞虢之謂也、將虢是滅、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惟德是輔。
3.句中語氣詞:其可再乎、不唯偪乎、鬼神非人實親、明德惟馨、惟德翳物。
4.詞類活用:虞不臘矣。
四、文化知識1.晉、虞、虢之間之關係:太伯周太王虞仲(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武王成王叔虞(晉)虢仲(西虢)北虢虢叔東虢2.桓莊之族,指獻公同族之群公子。
晉文侯弟成師於晉昭侯元年(前745)封爲曲沃桓叔,傳子曲沃莊伯,莊伯傳子曲沃武公。
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武公滅晉侯,周王命曲沃武公爲晉君。
其子爲晉獻公。
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背景材料:《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
”故本傳“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亂於晉,且貳於楚也。
”杜預注:“文公亡過鄭,鄭不禮之。
”一、字詞1.軍,篆文字形象以車圍之形。
古於野外臨時駐軍,必以戰車圍成一圈以爲臨時營壘,營門則以二車交搭其轅而成,故軍營門稱轅門。
以篆文字形,“軍”常用作動詞“駐軍”之意。
此乃兼類詞。
2.危,《說文•危部》:“在高而懼也。
”字形從人踞崖上,而下有人形,爲墜落之人。
故危有高義,又有懼義。
引申爲危險。
3.陪,《說文•阜部》:“重土也。
”爲土上加土,故有增加義。
4.戍,《說文•戈部》:“守邊也。
”爲人持戈形。
二、古今字、通假字1.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舍後作捨)2.共其乏困。
(共後作供)3.若不闕秦。
(闕通缺)4.失其所與,不知。
(知後作智)三、語法1.省略於的處所補語:晉軍函陵,秦軍氾陵。
2.判斷句:是寡人之過也。
3.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
4.賓語前置:夫晉何厭之有?5.雙賓語:且君嘗爲晉君賜矣。
6.兼詞:將焉取之?7.虛詞“微“表排除之否定。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四、文化知識1.朝濟而夕設版焉——古代築牆(包括城牆)常用版築法:建木樁於兩端,縛夾版,中間填以潮土,用築築實,拆除夾版便成堵牆。
故後名建築。
蹇叔哭師(僖公三十二年)一、字詞:1.殯,《說文•歹部》:“死在棺,將遷葬柩,賓遇之。
”“將遷葬柩”王筠《說文句讀》謂文有訛脫。
2.柩,《禮記•問喪》:“三日而殮,在床曰屍,在棺曰柩。
” 《說文•匚部》:“柩,棺也。
”段玉裁注:“棺柩義別。
虛者爲棺,實昔爲柩。
”3.軼,《說文•車部》:“車相出也。
”4.訪,《說文•言部》:“汎謀曰訪。
”5.陵,《說文•阜部》:“陵,大阜也。
”(阜,大陸也。
又,高平曰陸。
)二、古今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辟後作避)三、語法1.複雜謂語:卜偃使大夫拜,將有西師過軼我。
2.主謂詞組作主語、謂語:師之所爲,鄭必知之。
3.主謂詞組作賓語:吾見師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判斷句:其南陵,夏后臯之墓也。
5.兼詞:穆公訪諸蹇叔、殽有二陵焉、余收爾骨焉。
6.“焉”作代詞:公辭焉。
四、古文化知識1.古殯葬制度:《禮記•王制》:“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日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2.將殯于曲沃:晉文公之祖父武公因曲沃而兼有晉國,其祖廟皆在曲沃,故文公死,必殯於曲沃,有死後辭別祖廟之意。
《禮記•檀弓下》:“喪之朝也者,順死者之孝心也(鄭玄注:“朝謂遷柩於廟”)。
其哀離其室也,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後行。
殷,朝而殯於祖;周,朝而遂葬。
夫爲人子之禮,出必告,反必面,以盡孝子之情。
今此所以車載柩而朝,是順死者之孝心也。
”晉靈公不君(宣公二年)背景材料:靈公,晉襄公太子。
《史記•晉世家》:“七年八月,襄公卒。
太子夷臯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
……使士會如秦迎公子雍(襄公弟)……太子母繆嬴日夜抱太子以號泣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而外求君,將安置此?’出朝,則抱以適趙盾所,頓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屬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賜;不材,吾怨子。
”今君卒,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趙盾與諸大夫皆患繆嬴,且畏誅,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臯,是爲靈公。
一、字詞1.蹯,古字爲番。
《說文•釆部》:“番,獸足謂之番。
從釆,田象其掌。
”按釆象爪甲分佈形,後借作次數之番,獸掌義再加足旁。
2.驟,《說文•馬部》:“馬疾步也。
”引申爲屢次,又引申爲暴疾。
3.賊,《說文•戈部》:“敗也。
從戈,則聲。
”即毀壞義,於人則爲殺害。
4.鮮,《說文•魚部》:“鮮,魚名,出貉國。
從魚鱻省聲。
”借爲尟。
《說文•是部》:“尟,是少也。
”5.餓,《正字通•食部》:“餓,饑甚。
”《淮南子•說山》:“寧一月饑,無一旬餓。
”二、古今字、通假字1.厚斂以彫牆。
(按此爲本字,彫後多作雕)2.而觀其辟丸也。
(辟後作避)3.宰夫胹熊蹯不孰。
(孰後作熟)4.三進及溜。
(溜,古水名。
通霤)5.袞職有闕。
(闕通缺)6.宣子田於首山。
(田後作畋)7.舍其半。
(舍後作捨)8.亡不越竟。
(竟後作境)9.自詒伊慼。
(詒通貽)三、語法1.名詞活用爲動詞:晉靈公不君。
2.兼詞:置諸備、善莫大焉。
3.前置賓語:則莫之繼也。
4.使動用法:晉侯飲趙盾酒。
5.爲動用法:提彌明死之。
齊晉鞍之戰(成公二年)背景材料:《左傳•宣公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征會於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
郤子登,婦人笑於房。
獻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一、字詞:1.陳,兼類詞。
《說文•阜部》:“陳,宛丘,舜後滿所封,從阜,從木,申聲。
”假借爲陳列之陳,又引申爲兵列之陳。
陣是後起字。
2.御,《說文•彳部》:“使馬也。
從彳從卸。
馭,古文御。
”3.翦,《說文•羽部》:“羽生也(段注:“羽初生如前齊也”)。
從羽前聲。
”按,古多用此爲剪除、剪滅字。
前爲古剪字。
後前借爲前進之前,又加刀造剪字。
4.滅,《說文•水部》:“盡也。
從水。
”5.朝,《說文•倝部》:“旦也。
”(倝,日始出,光倝倝也。
)字象日出於林莽之間,而月未落也。
6.介,《說文•八部》:“畫也。
”但甲文象人前後有皮甲遮護之形,本義當爲皮甲。
7.絕,《說文•糸部》:“斷絲也。
從刀從卩。
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
”甲文、金文像以刀斷絲,本義即爲斷絕,從絲取義。
8.鼓,象人持杖擊鼓形。
9.矢,《說文•矢部》:“弓弩矢也。
”10.病,《說文•疒部》:“疾加也。
”引申指疾苦、疲憊、貧困、失敗等。
11.集,《說文•雥部》:“群鳥在木上也。
”引申指落、集合、成等。
12.敗,《說文•攴部》:“毀也。
”象手持杖擊壞貝殼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