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编的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笔记

合集下载

古汉复习笔记 王力第一册重点

古汉复习笔记 王力第一册重点

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还原时要把代词去掉)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其虞虢是谓也
将虢是灭
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惟德是辅
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其我之谓也
无乃尔是过与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
敢问何谓也
君何好
何有于我哉
子将奚先
牛何之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莫之或(句中语气词)欺
岁不我与
未能或之先也
无标记的宾语前置
寡人是征
寡人是问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大人世及以为礼(天子诸侯以父子世袭兄终弟及为礼的标准)江汉以濯之。

王力语法

王力语法

王力编的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笔记古代汉语, 王力, 语法, 笔记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通论(十三)1、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就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

(“就是故”,本义就是“这个缘故”,可以看做双音词,等同于单说道“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但是。

)碧草犹不容除,况君之宠弟乎?(“况”,何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t基,不如待时。

(“虽”,虽然,即使)a、“而”a、相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则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犯罪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性质)朝济而夕设版焉。

(犯罪行为)b、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特别注意:“而”字通常不相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由“与”和“及”相连接)。

相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做谓语具有叙述的性质,例如“蟹六跪下而二螯”。

d、顺接与逆接: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1)顺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顺接的“而”有时可译为“而且”,有时可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仍旧沿用“而”字。

如:美而艳。

任重而道远。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2)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恰好相反,或者不二者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点。

逆接的“而”可以译作为“却”“可是”“但是”。

例如:言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离人破口大骂而无法去也,邦分崩离析而无法死守也,而求动干戈于邦内。

3)“而”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

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4)有时候,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所含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这种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连。

古代汉语上(王力)

古代汉语上(王力)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 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 个部首分别归人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 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 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通论(十二)1、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2、人称代词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b、“吾”用做主语、定语,通常不用做宾语。

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早,可以用“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大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而”“实乃”无法用做宾语。

通常也不用做主语。

常用并作定语。

例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与其从建为人之士(主语)c、第三人称:“其”“之”a、“其”只并作定语,“之”只并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

当“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做主语。

或者用名词搞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例如:孔子下,欲与之言。

(直奔舆)趋而辟之,(孔子)严禁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

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而,与。

其上,你们的上司)e、有时,“其”字就是命令代词,“那”、“那样的”。

例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d、复数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e、谦称与尊称a、胡少安替代了第一人称,称呼替代了第二人称。

都就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

不受到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则表示了“我”或“你”。

b、谦称有:寡人、不b、臣、小人、老妇、仆、愚c、尊称有: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d、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编的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笔记古代汉语, 王力, 语法, 笔记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安:指地方。

沛公安在(在哪)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例:之:助词。

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

和“五十步”组成介宾(名词+以+动词)构,作状语)树以青槐(介宾结构,作补语)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这)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夷以近(而)(动词+以+动词)越国以鄙远:连接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接原因为介词: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介宾动宾介宾动宾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介词)连词:为其老,强忍(因为)出令曰:“为我葬…”(如果要葬我的话)秦为知之(如果,连词)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与人耕佣(介词,被)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于: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乎介词:固先乎吾(相当于“于”,在)以吾一日长乎而(“于”)吾尝疑乎是。

(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语气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句尾表语气,反问句)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疑问句)(3)以连词用法为主的虚词而连词:并列:美而艳偏正:楚晨压晋军而阵连接主谓:假令晏子而死人而无信代词: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主语)(作定语)则连词顺承:闻言则大愧并列: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用在对举的并列复句中)(就)转折: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然而)欲速则不达假设:五日不雨则无麦(那么)谏而不入,则子继之条件: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就)副词:此则人心之变也(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然——连词,“然而”:然郑亡(4)以副词用法为主的虚词表范围:俱、皆、悉表否定:不、无弗: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5)语气词表判断——也,矣;邪表疑问——耶表感叹——哉表否定——莫,不,弗,无弗:“不+之”晋人弗许(不许他)2.实词(1)名词充当状语(放在动词前,表状态,工具)一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样)星罗棋布(像星星一样)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云朵响应(像云一样)其后楚日以消(一天天的)(2)动词的特殊意义①被动有标志(“于、见、为、被”是标志):伤于矢(被箭射伤)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人杀了)无标志:如姬最幸(最被宠幸)自子厚之斥(自从刘子厚被贬斥)窃钩者诛(被杀),窃国者侯(被封侯),②使动求也退,故进之(求很谦让,所以使他进)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喝酒)朝饥谁饱(早晨饿了,谁使你饱)走芝卯(使芝卯逃跑)王辟左右(王让左右避开)③其它动宾关系而誓之曰…(向他发誓说…)邴夏御齐侯(邴夏为齐侯赶车)指王翳曰:“此项王也”(指着项羽对王翳说:“这是项王”)④宾补不分死名于首阳山(作宾语)(在首阳山上为名而死)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A.一般动词:皆肘之(都用肘去推他)肘: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译作用肘推今京不度:符合制度衣冠而见之:穿好衣服,戴好冠B.使动(让“宾语”成为“名词”那样的人或物):尔欲吴王我乎?(你想使我变成吴王吗?)哀公臣仲尼(哀公使孔子成为臣下)生死而肉骨:让死而生,让白骨长肉C.意动:吾闻而药之也(把…当成药)(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A.一般动词: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有很多客人)主之所贱(主人所看不起的)B.使动:以愚黔首(使百姓变得愚笨)足下深沟高垒(使沟深,使垒高)C.意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鲁国变小了)伯夷丑周(认为周朝丑陋)(3)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后面带宾语,活用为动词)虽四三皇而六五帝(三皇变成了四个,五帝变成了六个)二三其德(数次改变自己的品德)一天下(二)句法1.词序(宾语的位置)宾语前置①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欺谁)吾实不才,又谁敢怨?(敢怨谁)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王者孰为(为孰,为谁)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许子奚为不自识?(为什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谁)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的标志——“不,无,莫”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③用“之”、“是”复指宾语,“之”、“是”和宾语一起前置唯余马首是瞻(只看我的马首)“是”复指“余马首”父母惟其疾之忧(只担心他的病)“之”复指“其疾”子是之学(之复指是)姜氏何厌之有先君之好是继2.省略(1)动词(谓语)的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主语省略对话中可省承前省:我走进教室,坐在位子上(古今一致)蒙后省:没赶上车,所以我迟到了(3)介词宾语的省略子厚与(之)设方计(子厚给他想办法)必以(之)分人(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4)兼语省略子产使(人)坏馆之垣而纳车马焉(使纳)(于之)不如早为之所,无使(之)滋蔓3.一些固定结构(1)“如…何”拿…怎么办?对…怎么办“奈…何”“若…何”例:奈之何奈君何如宋王何(2)“何以…为”为什么…?“何…为”例: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何哭为?何以兵为(为什么要动武呢?)(3)“无以…”(没有可以用来…)“有以…”(有可以用来…)例:无以为报吾必有以重报无以为江河(4)“不亦…乎?”反问句不也是…吗?该不会难道不是…吗?“得无…乎?”“无乃…乎?”例:不亦乐乎?(5)孰与:表比较例:(项羽)孰与君少长:项羽和你比谁大谁小二、词汇(一)构词法(古今的不同)——古今汉语构词法的不同古:单音词为主今:双音词为主例:1.地方千里(地:地方;方:方圆)2.鞠躬(鞠:弯曲;躬:身体)3.虽然(虽:虽然;然:这样)4.是矣(是:因为;矣:这样)5.衣裳(衣:上衣;裳:下衣)6.与时消息(消:时间;息:增长、消亡)(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叔古:排行老三;“九月叔苴”(捡拾)今:叔叔季:“此季世也”(这是最末的世代了)行李:使者(使吏使理行李)党:乡党亲族劝:鼓励让:“公使让之”(责备)抢:“以头抢地”(碰撞)再:“三年再会”(三年里见了两次)毙:扑倒;倒地扫除:打扫道路瓦:女儿(弄瓦之喜)是亦圣人也:是:代词,这。

也:表判断句,是功劳:功:强调结果。

劳:做了,但不一定有结果。

(三)基本意思的改变足:小腿股:大腿涕:眼泪脸:颧骨那一块儿走:跑亡:逃亡氓:居无定所的人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四)义项的增加或减少1.增加:被:“被子”被动含义齿:门牙“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所有的牙信:“诚实”书信掉:摇动,转动(“尾大不掉”尾巴大,摇不动)从上到下的运动2.减少:田土地:“而分宋魏之田”种田:“田之”名词:田地打猎:“焚林而田”坟坟头水边的高地所有高出来的名词:坟头大:“坟首”(大脑袋)树:种植名词:树木穷:走投无路“穷则独善其身”贫穷(五)词义的确定本义:造字之初的意思引申义:后来发展出的意思假借义:见下面“六书”中“假借”(和字形毫无关系)三、文字(主要要掌握汉字的表意法)(一)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象形(独体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抓特点。

日,月,羊,牛,草(汉字的造字法)指事:朱,亦,高会意(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意思):休,杳,旦形声(一半形,一半声):江,河,湖,海转注:假借:亦腋,其箕,之(原表示庄稼向外长)而、尔、耳(尔:本无其字,按声音借“你”来用)(注):形声字:不能用现代音考究,古今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入声字,普通话已没有了(p、t、k结尾的字)复习重点: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每个单元后面的常用词,及语法通论。

——北师大考研BBS,原帖地址:/thread-215-1-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