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第三单元文选

《谏逐客书》《论贵粟疏》《报任安书》

《出师表》《答李翊书》《同学一首别子固》《戊午上高宗封事》《艺文志·诸子略》(节录)《知实》(节录)

《典论·论文》《神灭论》(节录)《送孟东野序》《封建论》《留侯论》《〈读史方舆纪要〉总叙》《原臣》

第四单元文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小国寡民》《谋功》

《兼爱》(上)《逍遥游》(节录)《秋水》(节录)

《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劝学》(节录)

《天论》(节录)《历山之农者侵畔》《五蠹》(节录)

《去私》

第五单元文选

《登大雷岸与妹书》《情采》《与朱元思书》

《〈文选〉序》《滕王阁序》《离骚》(节录)

《湘夫人》《哀郢》《风赋》

《七发》(节录)《刺世疾邪赋》《归去来兮辞》

《别赋》《敌戒》《陋室铭》

《赤壁赋》

第六单元文选

《关雎》(周南)《静女》(邶风)《氓》(卫风)

《伐檀》(魏风)《蒹葭》(秦风)《七月》(豳风)

《采薇》(小雅)《十月之交》(小雅)《生民》(大雅)

《噫嘻》(周颂)

汉魏六朝诗:

《东门行》《焦仲卿妻》(并序)《行行重行行》

《观沧海》《赠白马王彪》(并序)《咏史》(郁郁涧底松)

《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拟行路难》(对案)

《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唐宋古体诗: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燕歌行》

《北征》《岁晏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调张籍》《杜陵叟》《琵琶行》(并序)

《雁门太守行》《荔支叹》《长歌行》

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山居秋暝》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商山早行》

《晚晴》《孤桐》

七言律诗: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阁夜》《登高》

《登柳州城楼寄四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安定城楼》

《新城道中》《夜泊水村》《余年四十六感怀》

五言绝句:

《鹿柴》《夜宿山寺》《鹧鸪词》

《塞下曲》(之一)《江雪》《柳桥晚眺》

七言绝句:

《从军行》(其四)《峨眉山月歌》《邯郸冬至夜思家》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赤壁》《山行》

词:

《渔歌子》(西塞山前)《菩萨蛮》(小山重叠)《浣溪沙》(五里竿头)

《虞美人》(春花秋月)《浣溪沙》(一曲新词)《望海潮》(东南形胜)

《江城子》(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兰陵王》(柳阴直)《渔家傲》(天接云涛)

《武陵春》(风住尘香)《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诉衷情》(当年万里)

《摸鱼儿》(更能消)《祝英台近》(宝钗分)《破阵子》(醉里挑灯)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第二部分古代汉语常识

一、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是从古代的语言材料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不仅是研究古代汉语语言现象的工具,还能够指导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言文语句的含义。

二、讲授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记忆这些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知识与理论分析、研究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内容,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材中语言理论范围内的内容,如文字、词汇、语法、古注知识、音韵、修辞、工具书等。另一部分为自学内容,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材中与学习古代汉语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代的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历法、文体知识等。

绪论(讲授内容)

一、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1、“古代汉语”概念

2、文言和古白话

3、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言语言

二、古代汉语课的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文言文教学能力

4、培养分析研究汉语问题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1、“五四”以前:死记硬背

2、“五四”以后:系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讲授内容)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1、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方法

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号码排列

2、常用的查字音和字义的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康熙字典》(体例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汉语大字典》

二、查检词语和典故

1、《辞源》《辞海》的编撰

2、《辞源》《辞海》的修订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

《古书虚字集释》

《诗词曲语词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讲授内容)

一、“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1、“六书”的产生、性质、名称、次第

2、“六书”解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六种结构

2、部首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简字

1、汉字的形体演变

篆书对汉字形体变化的影响

隶书对汉字形体变化的影响古文字今文字

2、异体字

异体字的分类异体字形体的差异不能视为异体字的三种字

3、繁简字

简化汉字的方法同音代替的简化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讲授内容)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菜睡

2、词义缩小宫瓦

3、词义转移暂汤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不同复辟爪牙锻炼谤

2、轻重不同诛感激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讲授内容)

一、词的本义

1、本义的定义

2、探求词的本义

二、词的引申义

1、直接引申义

2、间接引申义

三、考察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问题

1、音变

2、形变

(五)词类的活用(讲授内容)

一、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名词用如动词

1、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四、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

2、表示工具或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

4、表示比喻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

7、名词用“而”连接时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讲授内容)

一、宾语前置问题

1、疑问代词作宾语如何若何奈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宾语用代词复指惟(唯)……是(之)……是(此)之谓

二、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

1、古今的差异

2、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讲授内容)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古今汉语判断句的不同

2、“者”、“也”的性质与作用

3、古汉语否定判断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

1、“是”的性质和作用

2、“是”演变为判断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中“为、维、乃、即”的词性和作用

四、判断句的活用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讲授内容)

一、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差别

二、古汉语的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

2、“为”字被动句(为……所……)

3、“见”字被动句(见……于……)

4、“被”字被动句

(九)副词(讲授内容)

一、程度副词

少稍颇

二、范围副词

但徒特第(弟)直独仅

三、时间副词

曾尝再复仍

四、情态副词

且固盖

五、否定副词

不弗毋勿未未尝非否

六、谦敬副词

情幸谨敬惠辱窃忝猥

(十)代词(讲授内容)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

4、古汉语人称复数表示法侪曹属辈

5、谦称与尊称寡人臣妾仆愚

子君公先生足下大王

二、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此是斯兹

2、远指代词彼夫

3、泛指代词之

4、特指代词其

5、作谓语的指示代词然尔

6、特殊的指示代词焉

三、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孰与)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四、无定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五、辅助性代词“者”或“所”

1、者

2、所(所……者所以)

(十一)介词、连词(讲授内容)

一、介词

1、于(於、乎)

2、以

3、为

二、连词

1、与

2、而

3、则然则

4、虽虽然

5、然然则

6、之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讲授内容)

一、语气词

1、句尾语气词也矣乎与(欤)邪(耶)哉夫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3、句首和句中语气词夫惟(维、唯)其也

二、词头、词尾

1、词头有其言于薄

2、词尾然如尔若

(十三)古代的姓氏和名号(自学内容)

(十四)古代的职官(自学内容)

(十五)古代的地理(自学内容)

(十六)古代的历法(自学内容)

(十七)古汉语常用工具书(讲授内容)

一、《说文解字》

1、《说文解字》的成书、体例

2、《说文解字》的研究

二、《经籍籑诂》

1、《经籍籑诂》的内容

2、《经籍籑诂》的体例

三、《佩文韵赋》

1、《佩文韵赋》的内容

2、《佩文韵赋》的作用

四、《十三经索引》

1、《十三经索引》的内容

2、《十三经索引》的作用

五、《中国人名大辞典》

1、《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内容

2、《中国人名大辞典》的作用

六、《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1、《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内容

2、《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作用

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内容

2、《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作用

八、《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1、《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的内容

2、《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的作用

九、《四库全书总目》

1、《四库全书总目》的内容

2、《四库全书总目》的作用

(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

1、汉代的注释传笺

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

3、宋代的注释朱熹

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

二、旧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讲授内容)

一、古代的句读

二、标点古文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讲授内容)

一、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二、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

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四、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自学内容)

(二十二)骈体文的构成(自学内容)

(二十三)辞赋的构成(自学内容)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讲授内容)

一、引用

1、引言引事引文

2、明引暗引

二、譬喻

1、明喻隐喻

2、博喻

三、代称

1、代称与譬喻的不同

2、代称的分类

四、并提

1、并提的构成

2、如何评价并提这种修辞方式

五、互文

1、互文的构成

2、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六、夸饰

七、倒置

1、倒置与倒装的不同

2、倒置的构成

八、委婉

1、避粗俗

2、避忌讳

3、避冒犯

4、交际辞令

九、省略

1、省略主语

2、省略宾语或兼语

3、省略述语

4、“曰”字省略

(二十五)古今语音的异同(讲授内容)

一、韵母的差别

1、韵脚字和叶音说

2、叠韵联绵词

二、声母的差别

1、双声联绵词

2、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守温)

三、声调的差异

平上去入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讲授内容)

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现代音

二、上古的韵部研究

1、陈第批评叶音说

2、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上古韵部

3、谐声偏旁在研究上古韵部中的作用

4、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三、上古的声母研究

1、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

2、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

3、章炳麟的“娘日二母归泥说”

4、黄侃的古无正齿音

5、增运乾古无喻母

四、上古的声调研究

(二十七)古书的读音问题(讲授内容)

一、假借问题

1、假借的实质

2、两种假借情况无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

3、朗读古文如何读假借字

二、破读问题

1、破读产生的原因

2、破读的规律

3、朗读古文如何读破读字

三、特殊读音问题

1、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2、朗读古文如何读有特殊读音的字

(二十八)诗律(讲授内容)

一、句数

律诗律绝长律

二、押韵

1、近体诗押韵的规则

2、平水韵

三、平仄

1、近体诗诗句平仄的规则粘对

2、拗救问题

四、对仗

1、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2、近体诗特有的对仗借对流水对

五、近体诗的句法

活用错位省略紧缩

(二十八)词律(讲授内容)

一、词调、词牌和词谱

二、词的用韵

1、词韵

2、词用韵的三种情况

三、词的平仄

1、词的平仄与诗的平仄的不同

2、词的平仄句式

四、词的对仗

1、词的对仗与诗的对仗的不同

2、扇面对

第三部分词义分析举例

一、词义分析举例均为学生自学内容,教师不在课堂上讲授,但要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自学。

二、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教师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或文选的过程中,应尽量联系或涉及词义分析举例部分的内容。讲授古代汉语常识,可以用词义分析举例中的词语作例子;讲授文选如遇有词义分析举例中的词语,也要将其作为重点词语来分析。以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五)同义词辨析例

(六)同源词探求例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篇目与习题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未测四) (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重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 “乃”字表示的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边(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里的书面语言里,“乃”字哈可以加在“是”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一、填空: 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⑴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 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⑵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⑶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 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3、《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 4、《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全书共八卷,收单字56000字,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语大词典》由罗竹风主编,1986年出版第一卷,全书共十二卷,5000万余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收难字2600多个。在释义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个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单易懂。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全书106卷,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9、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三)

第五单元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

2020年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

学海无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汉语王力复习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 )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 音。 3释义方式: 1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 )描写:对被释 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 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 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 55 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 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字三千七 1979 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 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 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 )《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 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 1 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 )《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 词537 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

齐桓公伐楚 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 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晋灵公不君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育,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读,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粟、切齿痛恨!天子也不过是吃人饭拉人屎的家伙,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拉屎撒尿,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大纲上 (1)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文选部分复习 第一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 第二单元 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 第四单元 许行 复习要求:1、可以不看注释自如地今译2、注意文中所有特殊的字词(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3、注意文中的语法点(使动、意动用法、判断句及判断句的类型、宾语前置句及其类型等)4、注意文中的用字情况(所有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对应情况) 通论部分复习 通论一到通论十四。 通论(一)掌握本节中所有工具书的书名、编著者(指有明确编著的)、工具书的功用(指主要用于查检什么内容的)、对该工具书的评价(比如最早的……最大的……) 通论(二)掌握古今意义没有联系的三组例子(该……等);掌握古今意义有差异的三组例子(劝……等),在文选中再各找三组例子。 通论(三)掌握其中的偏义复词和连绵词的例子;掌握其中所举同义词的差异 通论(四)掌握其中所举几个词的本义 通论(五)掌握其中所举的几个词的本义;说文解字的六书的内容;能指出若干常用字的造字类型 通论(六)能区别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基本概念;异体字有哪几种类型(情况);繁简字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情况;177页所举四组字。从文选中找出古今字、异体字各五组。 通论(七、八)判断句的几种类型及其例子;被动句的类型及例子;双宾语句和其中所举的例子;掌握其中宾语前置句前置的标志和所举例子 通论(九)否定词可以分为几类及其例子;掌握其中宾语前置句前置的标志和所举例子;不和弗有什么区别;不和无有什么区别; 通论(十)掌握其中宾语前置句前置的标志和所举的例子;疑问代词有哪些;这几个疑问代词在功能上有什么区别;哉有什么作用;古汉语常见的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通论(十一)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及例子;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及其例子;名词和代词作状语及其例子 通论(十二)上古汉语中常见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主要功能和功能差异是什么;第三人称代词少的原因;“其”“乃”的功能;“之”的活用;常见尊称和谦称有哪些。常见指示代词有哪些,功能是什么?特殊指示代词者和所有什么功能。 通论(十三)常见连词和介词有哪些;而有什么功能;连词“以”和介词“以”如何区别;介词“于”的功能;注意介词“之”和中学所讲有什么不同 通论(十四)古汉语句首、句中有哪些语气词,有什么功能;有哪几个词头和词尾,功能如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练习题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什么是被动句? 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1.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