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1899-1985),字鲁直,山东莒县人,中国现代古代汉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王力先后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纽约州立大学,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于研究者们了解古代汉语演变规律和汉字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王力在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中,尤其注重词义的细微差别和古代汉语词汇的历史沿革。
他曾撰写《古汉语常用字词诠释》等著作,对于古代汉语的词汇解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古代汉语名词的王力解释:1. 书法(shū fǎ):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王力认为,书法包括了构字、布局、笔画和笔法等方面的要素,是一种集合了文学、美学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
2. 儒学(rú xué):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学派。
王力解释,儒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礼仪、经典和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和善政治理,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辞章(cí zhāng):古代指文辞的章节,即楚辞和汉赋。
王力指出,辞章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艺术特点,代表着古代汉语豪放自由的表达风格。
4. 管仲(guǎn zhòng):春秋时期鲁国人,被誉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王力解释,管仲为鲁国的宰相,致力于改革和治理,推行了一系列以「法治」为核心的政策,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宋词(sòng cí):古代文学体裁之一,以唐代和宋代为主要发展时期。
王力解释,宋词是一种以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对生活之感受为主的诗歌形式,具有婉约、细腻和含蓄的特点,对于后世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王力的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注重词义的准确和对于词汇的历史演变的把握。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变化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词(五) 63字说听毁誉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取求奉致得益竭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253.【说】(一)说明,解释。
论语八佾:“成事不~。
”(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
)又名词。
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
”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
说服。
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â。
喜悦。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
”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一)读tīng,又读tìng。
听。
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
”引申为理会。
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
听从。
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
”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
旧又读tìng。
治理,判断。
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
〔~事〕(1)治理政事。
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
”(2)名词。
中堂叫“~事”。
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
”晋书陶侃传作“厅事”。
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
任从,由着,放任。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
”今成语有“~其自然”。
(一)损坏,伤害。
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
跟“誉”相对。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
”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称赞。
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
”引申为好名声。
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
”现代变为双音词“名~”。
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王力.古代汉语 常用词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1.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侵,袭,伐。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
“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
“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
”“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4.(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古代汉语》王力版 一二单元知识点

9.矢,《說文•矢部》:“弓弩矢也。”
10.病,《說文•疒部》:“疾加也。”引申指疾苦、疲憊、貧困、失敗等。
11.集,《說文•雥部》:“群鳥在木上也。”引申指落、集合、成等。
12.敗,《說文•攴部》:“毀也。”象手持杖擊壞貝殼之形。
13.兵,《說文•廾部》:“械也。”甲文象雙手持斤形,本義爲兵器。
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
背景材料:《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故本傳“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亂於晉,且貳於楚也。”杜預注:“文公亡過鄭,鄭不禮之。”
一、字詞
1.軍,篆文字形象以車圍之形。古於野外臨時駐軍,必以戰車圍成一圈以爲臨時營壘,營門則以二車交搭其轅而成,故軍營門稱轅門。以篆文字形,“軍”常用作動詞“駐軍”之意。此乃兼類詞。
四、文化知識
1.晉、虞、虢之間之關係:
太伯 周太王 虞仲
(古公亶父) 王季 文王 武王 成王
叔虞(晉)
虢仲 (西虢) 北虢
虢叔 東虢
2.桓莊之族,指獻公同族之群公子。晉文侯弟成師於晉昭侯元年(前745)封爲曲沃桓叔,傳子曲沃莊伯,莊伯傳子曲沃武公。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武公滅晉侯,周王命曲沃武公爲晉君。其子爲晉獻公。
4.滅,《說文•水部》:“盡也。從水。”
5. 朝,《說文•倝部》:“旦也。”(倝,日始出, 光倝倝也。)字象日出於林莽之間,而月未落也。
6.介,《說文•八部》:“畫也。”但甲文象人前後有皮甲遮護之形,本義當爲皮甲。
7. 絕,《說文•糸部》:“斷絲也。從刀從卩。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甲文、金文像以刀斷絲,本義即爲斷絕,從絲取義。
3.軼,《說文•車部》:“車相出也。”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目录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目录常用詞(一)60字言語謂訪請召報告諫討反·舍次如馳驟侵襲奔亡逐及執免享薦圓虞克堪有無昭穆勤乏亂整兩貳兵車甲介卒乘君帥姑女族黨讎河防城池田館常用詞(二)62字辭謝責讓爭使令屬托往來去從違即就趨赴戰擊引卻馮據約解釋具給計謀會習疾病餓厭衰崩匱困侈靡寡少微強固再三帝后王侯子息宗廟詩書禮樂常用詞(三)65字知識見示視觀望矜哀恤憾恕憤患持措拱攻竊誅翦脩講設立忠信諒正邪辟好惡恭敬慎苟顯著相帥士僕禦右盜賊國家社稷仁義道德文質色臭先前後內外閑常用詞(四)65字行走出入之適進退逾逸逼決治樹藝事畜保愛傷害比喻誠偽善淫凶疏戚饑孰滋烈贍共同殊異斤鈞鍾倍政教法術勢數朝野塗江關宮府衣冠屨商賈旅徒年歲常用詞(五)63字說聽毀譽勸居登臨過稱量鬻市假離合因改作為取求奉致得益竭堅利完備陳故窮難夷平庸已必一參什伯晦朔時世期官吏爵權衡果實聰明功名北中下常用詞(六)66字遵徂征歸陟降流放遊浮集采叔振援操秉舉斯伐稼穡獲納交錯被任負施用制貽懷慕懲悼淑幸偷薄險阻悠皇永孔亟庶裘褐裳庭宇畝所驂駟策矢躬身領武仇耦常用詞(七)71字徵收發封棄俟遷徙遺失存處坐遇接承扶刺折戮問對許省審慮怨忍快興廢變曲直長小貪廉輕重狂殆危面口齒耳目指飯食服飾布鬥式檢英靈豪然且或曾更漸俱並而若爾常用詞(八)93字建置罷學養干謁徇矯效留遣逢候延勝敗守破騎伏圍突禽縱購抑按擢挾將烝亨顧察裁斷奏敕委捐詳詐與奪至止寤寐恨驚冀貴賤壯大多篤專壹稍略輒猶陰陽休咎機要祖賓郎男部曹鄰里獄闕祠第屏帳壁案字畫項乳體意常用詞(九)91字諂諛誣辯訴憐閔吊除拜營務積聚尋反覆運算替成遂系累羈系牽縣結絕擅披拉奸回雅俗公私偏全獨特醜陋穢玄素白方夙惟霄漢景曜都邑鄙邊塞殷周胡虜戎倡優伎皂宦豎臧獲祿位產業貨賂資財賄性情聲響拳腳端緒節度常用詞(十)95字議論諷貶謫斥宣褒贈顛覆率詣曆寓寄禁戒恃玩肆敷化加損刻勒郁舒張弛是非能可以凡聖殘暴甘辛鮮敝寒溫幽冥奧精眾便嘉遽速彌愈尤極甚最夫婦嬰孩親眷竹木穀壑亭台郊墟材才簿籍狀類壽命志趣涕泣膏澤帷蓋梗概本末常用詞(十一)89字紀載監撫遊揚抗奮沉沒通達辨析判切推移草聞宿隨沮擬測當須饒秀麗工博核奇偶丹紅允舛甯豫尚攸甫聊匪厥經典簡篇詞賦序銘誄贊章表風騷翰藻韻律榮華軌範規則准昆弟形跡綺練倫常綱維契幾始終羞辱常用詞(十二)88字創造潛藏步履枕藉淩厲脅迫隕落運輸徭役戍募吹唱叩彈讀啼號訊詰敘訴摹寫排攘竄列垂尊盛虛枉和順凜凝爛漫赤碧青蒼乍暫每既卿傅儀容祥殃條理支葉朵穎軒冕庾廩帛縷扃牖楹檻梁陵津浦疇陌晡曛塊礫常用詞(十三)96字掇控捫把挑搔投擲遞蹈躡升緣偃僕斃傾聆眺睇眄瞻回還逝分訣悸慟悵慨警惕欲感酌酹酣覺央闌清澄渾安閒乖互繁煩急忽但星辰嶽丘嶺棧閣甸藩苑隴塹墳蹊徑汀洲渚皋涯塘垠輦轂轅轍簪纓紱綬衾襦袂羹飧絲管弦鼓鼙僚群輩常用詞(十四)82字思索鑒賞料想占卜戲弄動定駐住依倚雕制生消淹漏泛涵蒙蔽蔭炙啖餉斂貢激濯拂逆凋零屠滅罄盡了肖暨逮暝黯纖悉贏短驕慢妄層喬耿渺縟稠綜雜遍塵靄巒岩阿隅畔際綸纂床蓐妝奩廚筵肌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文档大全又表示自身。
韩非子五蠹:“而~为天下笑。
”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本人的德行。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
”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楚辞渔父:“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副词。
亲自。
孟子滕文公下:“彼~织屦。
”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执耒锸以为民先。
”(锸chā:锹一类的工具。
)[辨]躬,身。
在身体的意义上,二字为同义词,但习惯用法不同,“躬”专指人身,“身”又可指物身。
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
桧,柏叶松身。
”“身”字可以用於抽象意义,指品节,如“修身”,“守身”,“洁身”。
“躬”字的这种用法很少见。
378.【领】(一)脖子。
诗经卫风硕人:“~如蝤蛴。
”(蝤蛴qiúq í:天牛的幼虫,色极白。
)左传昭公七年:“引~北望。
”(引领:伸脖子。
)〔首~〕(1)头和脖子。
古代有斩首之刑,故以免遭杀戮保全性命叫“保首~”或“全首~”。
左传襄公十三年:“获保首~以殁於地。
”恽报会宗书:“岂意得全首~,复奉先人之丘墓乎?”(2)头目(后起义)。
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二)衣领,领子。
荀子劝学:“若挈(qiè)裘~。
”〔~袖〕(1)领子和袖子。
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倍~袖。
”(2)代表人物。
晋书裴秀传:“后进~袖有裴秀。
”(三)统率,率领。
恽报会宗书:“总~从官。
”汉书霍光传:“~越兵。
”[辨]领,颈。
二字是同义词,一般没有分别。
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ěn)颈”不能说成“刎领”。
379.【武】(一)足迹。
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敏歆。
”(履:践。
敏:拇指。
歆:震动,惊异。
踏了上帝足印的拇指部分而感到惊异。
)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
”(踵:脚后跟。
)(二)勇武。
诗经风羔裘:“孔~有力。
”(孔:很。
)引申为古代的战争道德之一。
善战,善胜,善於对待战争和善於制止战争都叫“武”。
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
”380.【仇】(一)对,俦类,俦辈。
诗经周南兔:“公侯好~。
”引申为配偶。
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
”(二)仇敌。
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
”引申为仇恨。
史记游侠列传:“亦辄为报~。
”[辨]仇,雠。
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读如“求”(现在作为姓,还读如“求”),“雠”读如“酬”。
但二字同义,所以古书中常“仇雠”连用。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
”381.【耦】读ǒu,上声。
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据说是二人并耕或二耜并作。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而耕。
”诗经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
”引申为双数。
又引申为配偶。
左传桓公六年:“太子曰:'人各有~;齐大,非吾~也。
'”注意:后来於双数和配偶的意义,一般都写作“偶”,不再写作“耦”了。
但“耦耕”的“耦”仍不能写作“偶”。
常用词(七)71字征收发封弃俟迁徙遗失存处坐遇接承扶刺折戮问对许省审虑怨忍快兴废变曲直长小贪廉轻重狂殆危面口齿耳目指饭食服饰布斗式检英灵豪然且或曾更渐俱并而若尔382.【征】(一)召。
特指君召臣。
尚书舜典:“舜生三十~庸。
”征庸:被召用。
征:召。
庸:用。
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发驺~庄辛於。
”后汉书黄琼傅:“近鲁阳樊君被~。
”(二)求,索取。
左傅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
”现代双音词“~求”由此发展而来。
(三)证明,验证。
论语八佾:“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也。
”引申为预兆。
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
”(四)读zhǐ。
五音之一(宫、商、角、征、羽为五音)。
“征”是g(5),“变征”是f#(4#)。
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和而歌,为变~之声。
”(变征之声:指f#调,这是高亢的调。
)注意:“征”“徵”二字古音相差很远,意义也不相通,古书中绝不互用。
辨征,召,辟。
在“上召唤下”这种意义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
“征”和“辟”多用於“召他来授给他官职”的意义上,如说“征为郎”,“辟为掾”。
“召”除了用於上述意义外,还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
如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
”“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这样用。
383.【收】(一)逮捕。
诗经大雅瞻卬:“此宜无罪,女反~之。
”后汉书班超傅:“如令鄯善~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又:“遂叱吏士~广汎等,於睦故城斩之。
”(二)收取,收掩。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余~尔骨为。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湘诗:“好~吾骨瘴江边。
”(三)聚集,收集。
史记涉世家:“行~兵。
”后汉书光武帝纪:“出城南门,於外~兵。
”又为收取。
史记侯列传:“汉辄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纳。
左传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
荀子天论:“畜积~臧於秋冬。
”(臧:藏。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384.【发】(一)把箭射出去。
诗经召南驺虞:“壹~五?br> 。
”孟子公丑上:“射者正己而后~。
”史记项羽本纪:“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
”现代“~砲”的“发”和量词“若干~砲弹”的“发”由此发展而来。
引申为派出,派遣。
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驺征庄辛於。
”史记侯列传“~使使燕。
”汉书龚遂传:“郡闻新太守至,~兵以迎。
”现代有双音词“打~”。
(二)出,出发。
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
”又秋水:“夫鵷鶵~於南海,而飞於。
”楚辞哀郢:“~郢都而去闾兮。
”今成语有“朝~夕至”。
引申为起,起用。
孟子告子下:“舜~於畎亩之中。
”(三)启封,开。
战国策齐策四:“书未~。
”史记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
”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
”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
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
”又特指花开。
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
”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
”又引申为掀开。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屋。
”又用於抽象意义,启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
”又为阐发。
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文档大全(一)加土培育树木。
左传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树。
”引申为聚土筑坟。
左传文公三年:“~殽尸而还。
”礼记乐记:“~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或食邑。
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鲁,为方百里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於项,故姓项氏。
”又魏公子列传:“安釐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
大戴礼保傅:“~泰山而禅梁父。
”(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叫禅。
)史记秦始皇本纪:“议~禅望祭山川之事。
”水经注汶水:“光武~泰山。
”(四)界域,疆界。
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又欲肆其西~。
”又成公三年:“次及於事,而帅偏师以修~疆。
”后代有“~疆大臣”的说法。
(五)大。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楚辞离骚:“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
”(羿y ì:人名。
夏时的诸侯。
田:畋猎。
)引申为厚。
国语晋语:“引党以~己。
”又楚语:“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闭,封合。
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曰。
”杜甫寄杜位诗:“~书两行泪。
”386.【弃】抛弃。
左传宣公二年:“~人用犬,虽猛何为?”战国策策三:“彼秦者,~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弃市”二字连用,表示在市上处以死刑,为人所共弃。
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市。
”引申为违背,背弃。
左传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
”今成语有“背信~义”。
387.【俟】(竢)读sì,等待。
诗经邶风静女:“~我於城隅。
”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君子。
”楚辞离骚:“愿~时乎吾将刈。
”贾甑跚常骸啊锍ど场!? 388.【迁】(一)变换地方,迁移。
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
”楚辞哀郢:“方仲春而东~。
”又为转移。
论语雍也:“不~怒,不贰过。
”(二)〔官吏〕调职。
有时指升官。
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孝文帝悦之,超~,一嵗中至大夫。
”汉书霍光传:“稍~诸曹侍中。
”又禹传:“由是~光禄大夫。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间闻足下~,惕然不喜。
”有时指降职。
为区别於升官,说“左迁”(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下。
)史记周昌列传:“吾极知其左~。
”〔~客〕降职到外地做官的人。
白黄鹤楼中闻笛诗:“一为~客去。
”仲淹楼记:“~客骚人,多会於此。
”389.【徙】(一)迁移。
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汉书禹传:“~家莲勺。
”(二)调职,多指降职。
史记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
”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恐太后诛夫,~为燕相。
”辨迁,徙。
“迁”和“徙”相近,但就其本义来说,则差别较大。
“迁”原指由下到上的迁移(说文:“迁,登也”)。
所以诗经小雅伐木说:“出自幽谷,迁於乔木。
”又易经益卦:“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迁善就是向上。
由此引申,那么“迁官”和“徙官”也就不同:迁是升迁,徙是调职或降职。
史记汉书於这两个字的用法有别。
例如史记万石君列传,石奋由太子傅降为诸侯相,称为“徙”(“徙奋为诸侯相”);石庆由太子傅升为御史大夫,称为“迁”(“迁为御史大夫”)。
又周昌列传,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爱子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调为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说“极知其左迁”,但史记叙事时仍说:“徙御史大夫为相。
”390.【遗】(一)失掉。
⊙殴确纾骸捌枞纭!币晡簦雎浴J芳腔匆鹾盍写骸吧蠛晾逯〖疲煜轮笫!彼韭砬ūㄈ伟彩椋骸按沃植荒苁啊广凇!?br> (二)留下来的。
孟子公丑上:“其故家~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读wèi,去声,留给,送给。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之。
”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请以~之。
”引申为馈赠,赠送。
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之,不肯受。
”又特指送信。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魏王及公子书。
”搜神记韩凭夫妇:“妻密~凭书。
”391.【失】(一)丧失,失掉,跟“得”相对。
孟子公丑上:“故久而后~之也。
”庄子徐无鬼:“郢人立不~容。
”引申为错过。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
”史记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也。
”(二)作错了事情,动词,又名词,也跟“得”相对。
史记魏公子列传:“我岂有所~哉?”又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现代有双音词“过~”。
392.【存】(一)存在,不及物动词,跟“亡”相对。
史记侯列传:“置之亡地而后~。
”又游侠列传:“侯之门,仁义~。
”庄子胠箧:“诸侯之门,而仁义~焉。
”又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
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