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版古代汉语知识总结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窗口。
王力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者,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对古代汉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工作的完成,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字记词。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的形态和内涵深刻地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发展。
古代汉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如秦汉时期的文言文、唐宋时期的骈文、明清时期的白话文等。
这些时期的语言特点在王力笔记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二、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过程在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其原始记录的顺序和分类进行了整理。
整理的过程主要涉及文字转录、语法解释和例句引用等方面。
我们还参考了王力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内容和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以确保笔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古代汉语文字与语法古代汉语的文字是其独特之处。
从王力笔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字的构造、发展和应用。
此外,汉语的语法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教授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包括句法结构、词序规律、语气助词等方面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文学与修辞古代汉语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的笔记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语言风格。
他还对古代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解析和解释。
这些内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修辞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古代汉语在现代应用中的意义虽然古代汉语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但它在现代应用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研究历史文化或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时,都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汉语。
结语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王力)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宇文皓月创作《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依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依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 、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 、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依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知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取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辑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取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取《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取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精心整理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代汉语》(王力)条记一、挖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办法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当前通止依照汉语拼音字母序次排列(汉语拼音规划);古代依照仄火韵106韵排列(上、下仄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进声17韵).B 、按部尾战笔划排列.共一部尾的字归正在所有,部尾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共一部尾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笔划相共时,正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遍是把起笔分成面(、)、横(一)、直(ㄧ)、撇(ノ)四种大概面、横、直、撇、合(┐)五种依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止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圆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程序是左上角、左上角、左下角、左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弛玉书籍、陈廷敬等编,正在明代梅膺祚《字汇》战弛自烈《正字通》前提上编成.依照部尾排列,分成214部,正在按十二天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格式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籍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籍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举止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籍局.部尾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籍馆,陆我奎、圆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汇为主,兼瞅百科知识的大辞书籍.部尾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尾.注音反切,局部采与浑代李光天《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础奠定了汉语新颖词汇典的编写格式格局.1958年建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籍,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控制.采与汉语拼音字母战注音字母注音,采与《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籍局编印,舒新乡、沈颐,弛相主编.1958年建订为综合性辞书籍.舒新乡、陈视道主持.7、东汉许慎《道文解字》,华夏笔墨教奠基之做,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解小篆字形.宋代缓铉采与孙愐《唐韵》校订过.浑代黎永秋的《道文通检》.缓灏《道文解字注笺》8、浑代钻研《道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道文解字注》、桂馥《道文解字义疏》、王筠《道文句读》、墨骏声《道文通训定声》.9、浑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博门支集唐前百般古书籍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仄火韵一韵一卷.另有浑代刘淇《帮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真词汇通释》.10、浑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汇》(古声母排列)战近人杨树达《词汇诠》(注音字母),阐明真词汇.11、近人弛相《诗词汇直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籍局,钻研诗词汇直中特殊词汇语的一部博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汇为主,新颖以复音词汇主假如单音词汇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真足分歧的词汇.B、加上词汇头词汇尾.C、用二个共义词汇动做词汇素合成.13、简朴的复音词汇,绝大部分是联绵字.笔墨教主要凭字形辨别转义.14、笔墨的创制时期,象形是最基础的准则.15、隶书籍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要害转合面,是古笔墨战今笔墨的分火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普遍是奇句不押韵,奇句押韵.如《诗经》C、接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奇句与奇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要领: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尾句进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当前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籍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籍启初于汉代.20、注解罕睹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汇.B、串道.把一句大概几句连串起去道解.C、通释齐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精确.21、罕睹古书籍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不然而用去释义,且用于分别共义词汇大概近义词汇的不共.B、谓.被释词汇搁于其前.以简直释抽象,大概以普遍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C、貌.于动词汇大概形容词汇后.被释词汇往往表示某种本量大概状态的形容词汇.等于“…的格式”.D、犹.释者与被释词汇往往是共义大概近义闭系.等于“等于道”.上头简朴用于释义.E、之止、之为止.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中,释者与被释词汇奇我是共音闭系,奇我是单声叠韵的闭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去证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遍用去注音.奇我证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余古书籍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战弛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擅注战五臣注萧统《文选》.北往宋裴紧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战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常常表示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那个字要依照它本本的读音读.奇我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大概直音,标明那个字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保守有分歧的读法.25、古书籍时常有一字同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汇义大概词汇性的分歧.同读奇我不过音调的好别,奇我不然而是声调、词汇义上的好别,另有词汇性上的转化.26、利用四声辨别词汇义战词汇性,是汉语的特性之一.27、墨熹:《周易转义》、《诗集传》、《大教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浑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做《校勘记》.浑代王念孙《读书籍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籍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动做标记.语意已完而需要停顿的场合,面于二字之间.句终正在字的中间.过得果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近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性铺陈真物.33、明代缓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遍较少,多用问问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集文,句式以四六止为主.B、六往赋是俳赋,又喊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奇、用典,本量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查所采与的一种试体赋.押韵庄重节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确定八类韵足,所以道八韵律赋.以至押韵词汇序、仄仄也有确定.字数有节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疏通做用而爆收.中唐后,古文家的赋渐渐以集代骈,句式整齐,押韵随意.不沉铺排战藻饰,用集文要领写赋,贯脱集文的气魄,沉视浑新流畅,格中靠近集文.34、赋的结构:前里有序,中间为赋,后有“治”大概“讯”等.35、古汉语的建辞要领:A、稽古:援引昔人的遗迹去证据自己的论面.道述一些履历究竟,有正反二里.B、引经:正里援引古代圣贤的止辞.C、代称.a、以真物的特性大概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部分.如“风俗”.c、以本料代废品.如“鱼网”.d、以简直代抽象.如“丝竹”.e、以天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沉.如“王左军”.g、博名用做通名.如“扁鹊”.h、分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汇序颠倒为了建辞押韵.E、隐喻,不比圆词汇.F、迂回,一种隐晦易懂的建辞脚法.做家不直止,而转直抹足天道出.G、坦率,坦率直合天把意义表黑出去,中接辞令战谦词汇属于坦率语.H、夸饰,一种非常形容语,使谈话减少死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战近体诗,近体诗又喊今体诗,古体诗又喊古风.超出八句的喊搞排律.绝句分为古绝战律绝.古绝普遍只限于五绝.37、四止诗句式普遍为二二,五止诗为二三,七止诗为四三.38、句句进韵的诗歌,果相传汉武帝做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止联句,句句进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止》.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往沈约收明四声,写做《四声谱》.40、三仄调是古风的博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性之一.律绝普遍截与律诗的尾尾二联.41、浑代戈载《词汇林正韵》分为十九词汇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直有北直北直之分.北直有杂剧战集直.集直有小令战套数二种形式.43、元代周德浑根据北直写成《中本音韵》分仄火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汇阐明.1、直切:用共音字去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二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大概“某某反”(唐前),上字与声母.下字与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偏义复词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汇,用二个单音的近义词汇大概反义词汇动做词汇素组成,其中一个词汇素的本良心思成为那个复音词汇的意义,而另一个不过动做伴衬.如“有慢慢,非有益也.”“慢慢”指的是“有慢”,“慢”字奇尔思.4、转义:词汇的本良心思.如,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5、扩充义:从转义“扩充”出去的,即从转义死少出去的意义.,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扩充意义是“往着”、“对付着”.间接扩充是从转义间接派死出去的意义.间接扩充是由间接扩充而再扩充出去的意义,与转义为间接闭系.6、假借义:如共墨骏声所道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籍:许慎的《道文解字》认为汉字形骸的构制有六种:象形、指事、领会、形声、转注、假借.惟有象形、指事、领会、形声是制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真物表面大概具备特性的部分描绘出去,形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暗号指出真物特性的制字要领.如上、下、本、终、亦、刃.C、领会:是由二个大概二个以上的形骸组成,把它们的意义拉拢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制字法.时常是二个象形字的分离,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喊形符)战声符二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型,如江、沐.意符相共的形声字意义上多数合意符所标示的真物大概止为有闭.如贝与财物有闭,止与止语有闭,心与情绪有闭.E、转注:道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收号”的令,厥后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履历的死少,汉字的演变,爆收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大概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爆收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代替,然而“责任”等意义担当着,故而二者为古今字.9、同体字:由于时间大概天狱的闭系,人们为共一个词汇制出二个大概更多的字去代表它,产死乐形骸结构出进较大,意义真足相共,正在所有情况下皆不妨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革新汉字,举止简化而爆收的局里,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籍写简朴,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付一的闭系,也有一对付多的情况.即日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战繁体字之间词汇义毫不相搞,果为共音而被采与.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推断句:以名词汇大概名词汇性的词汇组为谓语,表示推断.正在古汉语中普遍不必推断词汇“是”,而是正在谓语后用语气词汇“也”去帮闲推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奇我正在主语后用语气词汇“者”表示提顿.新颖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遍用“是”.12、道述句:以动词汇为谓语、道述人大概真物的止径变更的句子.13、可定句:表示可定的句子.必须有可定词汇,古代汉语中可定词汇不妨是副词汇“不”、“弗”、“毋”、“勿”、“已”、“可”、“非”,不妨是动词汇如“无”,不妨是代词汇如“莫”.14、词汇类活用:正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汇临时改变词汇性,如名做动、形容词汇做如动词汇,名词汇做状语,动词汇做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中其余果素的总战,包罗韵头、主要元音战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战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18、韵足: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遍搁正在句尾,习惯上喊韵足.19、韵例:便是闭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场合用韵,什么场合不必韵战何如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中途变更身分歧的韵押韵的押韵办法,接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心而唱,随心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昔人为了证明《诗经》的押韵战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便是“叶韵”,大概称“叶句”(叶,共“协”,战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该当可定的注音法.昔人认为押韵不妨临时改变读音,以供战谐,不根据.24、单声:二个字的声母相共,如新颖汉语中“珍珠”,“微妙”正在先秦是单声.25、叠韵:二个字的韵母相共,韵头分歧也不妨,如新颖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籍里谈话里共音大概音近的字的通用战假借.大概本有其字,大概本无其字,借用共音近音字表示,二个字本本形骸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保守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不拼音字母,只佳找出三十六个汉字动做声母的代表,如睹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当前钻研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二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迭分隔的词汇,大概有单声叠韵的闭系,如玲珑、徘徊、整齐,大概不,如蜈蚣、妯娌,大概共音相沉复,如渐渐、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简单明黑,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做家不然而阐明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成为“疏”,也喊“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便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证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义.30、《十三经》:《周易》、《尚书籍》、《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秋秋左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论语》、《孝经》、《我俗》、《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往大概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衍”,也喊“衍字”.用去指明古籍中多出了笔墨的局里.如“‘汉火以为池’,‘火’字衍”.32、脱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脱”,也喊“脱字”.用去指明古籍中脱降了笔墨的局里.如“‘孔世家云:颀然而少’”“‘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真足的韵文,也有不真足的韵文.34、仄火韵:隋往陆法止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确定相近的韵不妨共用.北宋仄火刘渊,将共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裔渐为106韵,被成为仄火韵,普遍喊“诗韵”.35、仄仄;近体诗最要害的格律果素,正在诗战韵文中形成一种下矮少短相互接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阳仄、阳仄是仄声,上声、去声、进声为仄声.古代的进声当前转进其余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付句战下联的出句的仄仄典型必须是共一大类的.得黏:诗歌中分歧乎黏的准则的局里.37、对付:每联的出句战对付句必须是好同典型的.也便是对付句的仄仄对付坐.得对付:诗歌中分歧乎对付的准则的局里.38、孤仄:诗歌中除了韵足除中只剩一个仄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普遍的仄仄的句子,即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付于拗句,往往用“救”,便是一个句子该用仄声的场合用了仄声,则正在本句大概者对付句的适合位子,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仄声,以便补救.合起去喊做拗救.40、对付仗:诗歌特天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共的语句相为对付仗,那是正格.其余又一种情况,只央供字里相对付即词汇类相共,不央供句法结构相共.对付仗普遍仄仄相对付.共类的词汇相对付是工对付.41、合掌:一联对付仗出句合对付句真足大概者基础共义,是诗家的大忌,喊搞“合掌”.42、流火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相对付的二句之间的闭系不是对付坐的,而是一个意义连贯下去,也便是道出句与对付句不是二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脱巫峡,便下襄阳背洛阳”.43、借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一个词汇有二种以上的意义,诗人正在诗中用的是甲义,然而是共时借用它的乙义大概丙义,去与令一词汇相对付.如“岐王宅里觅罕睹,崔九堂前几度闻”.与“觅常”本为“觅常”之意,然而又为古代丈量单位,借对付数目.44、挖词汇:词汇初称为“直子词汇”,相识音乐的词汇人依照乐谱的音律节拍去写词汇,称为挖词汇大概倚声. 45、词汇调:本指写词汇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汇调的做品的句法合仄仄分别加以综合,进而建坐的百般词汇调的仄仄要领.46、杂剧:一种戴科(动做)黑(道黑)的歌剧,唱词汇往往是剧经纪唱.惟有套数,不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合,齐剧常常四合,奇我加上一个楔子.集直:不是戏剧,不科黑,与词汇的本量相近.47、小令:集直的一种,等于一尾单调的词汇.套数:由二个以上的共一宫调的直子依照一定准则连缀起去的套直.48、赘韵:直中不必用韵的场合用韵.49、衬字:直律中正在确定的字数除中所增加的字,大概者加正在句尾,大概者加正在句中,然而不克不迭加正在句尾.。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一、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de)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de)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de)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de)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de)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de)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de)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de)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de)要点(de)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de)例子,回答问题(de)时候,尽量结合例子.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3.康熙字典(de)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de)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de)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4.助字辨略(de)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5.经传释词(de)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着作有裴学海(de),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de)着作有张相(de).(二)汉字(de)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de)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de)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de)概念和书上(de)古字形.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de)字,如:“难、权、而、忘”等字(de)本义.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de)概念和例字.(三)古今词义(de)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de)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de)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de):如:“绸”古代(de)意义是“缠绕”,现代(de)意义是“丝绸”;“该”古代(de)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de).如:……2.古今词义范围(de)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de)不同有哪些)(1)词义(de)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de)睡觉.(2)词义(de)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de)建筑材料.(3)词义(de)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3.词义感情色彩(de)差异有哪些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de):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de)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de):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de)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3)有(de)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4.从词义轻重(de)情况:(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de)意思,后来是“诛杀”(de)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de)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de)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de)意思.(四)词(de)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词(de)本义答:所谓词(de)本义,就是词(de)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2.汉字是表意体系(de)文字,它(de)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de)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de),他(de)就是一部讲本义(de)书.而他讲本义(de)办法是().3.如:“斤、戒、刃、适、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造字方法.4.所以,探求词(de)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de)重要依据.5.什么是引申义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de)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de)根本原因.6.从本义和引申义(de)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de)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de)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de)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引申义.(五)词类(de)活用1. 什么是使动用法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de)意思.2.掌握动词(de)使动用法、形容词(de)使动用法、名词(de)使动用法(de)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de)词,能够识别出来.3. 什么是意动用法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de)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de)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4.掌握书上出现(de)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de)意动用法和形容词(de)意动用法(de)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de)词.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de)例子.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 (3)表示对人(de)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de)例子.8.名词活用(de)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de)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六)古代汉语(de)词序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注意:本节(de)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七)古代汉语(de)判断句:1.古代汉语(de)判断句有哪些形式答: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注意:本节(de)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3.古代汉语判断句(de)特点有哪些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八)古代汉语(de)被动表示法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de)“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九)副词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de)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de)地方:1.程度副词:少、稍、颇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4.情态副词:且、固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de)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de)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十)代词人称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人称代词有哪些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de)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2.先秦时期(de)“他”是别称代词,是“别(de),别人(de)”意思.3.先秦时期(de)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4.表示自谦(de)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de)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指示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指示代词有哪些答:古代汉语常用(de)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de)“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de)”).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疑问代词有哪些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de)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de)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de)“什么”);指处所(de)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de)“哪里”).“或”和“莫”部分: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de)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de)“有人”、“有(de)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de)“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de)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de)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de)不同.“者”和“所”部分:1.特殊代词“者”和“所”(de)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de)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de)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de)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de)一个成分.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de)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de)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de)区别.(十一)介词、连词介词部分:1.介词“于”(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de)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2. 介词“以”(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de)“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以”(de)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de)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de)宾语(de)位置,介绍“以”(de)宾语,常常放在“以”(de)前面.连词部分:1.连词“与”(de)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de)区别.2.连词“而”(de)用法主要有几种答: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de)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de),也没有转折(de)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3.连词“则”(de)用法有几种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de)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de)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de)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5.连词“之”(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部分: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de)用法和区别.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词头和词尾部分:1.掌握名词词头“有”.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把书上(de)例句看懂、理解)中册(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de)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2.说文解字中所收(de)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3.许慎所说解(de)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de)本义.4.许慎对篆文(de)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de)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着作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de)四大家及其着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十八)古书(de)注解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de)书影,了解其中(de)内容和体例.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着在唐代以前(de)名家注解.4.宋代着名(de)注解家是朱熹,着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6.古书注解(de)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de)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de)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de)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de)“叫做”.(2)谓用“谓”(de)时候,被解释(de)词放在“谓”(de)前面.“谓”(de)作用是用后面(de)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de)范围或比、影射(de)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de)“是指”、“是说”(de)意思.(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de)后面,说明被释(de)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de).(4)犹,犹言“犹”(de)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de)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de)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de)“等于说”.(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de)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de)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de)一种方法.(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de),“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十九)古书(de)标点问题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de)符号.在一句话完了(de)地方,在字(de)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de)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de)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de).3.标点古书(de)一般原则有哪些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de)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de)实际.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de)标准有哪些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5.古书标点中常见(de)错误有二: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二十一)古代(de)文体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de)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2.前人对文体特点(de)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de);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de);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de).3.中国古代(de)文体,按语言形式(de)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6.司马迁写(de)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de)纪传体(de)先例.7.自传体(de)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8.我国最早(de)说理文,流传至今(de)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de)论语.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10.“论”是议论,它(de)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de)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de)文体类别.下册(二十四)古代汉语(de)修辞方式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de)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念(de),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2.对文中所举(de)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de)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3.本章(de)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de)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de)异同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2.什么是音韵学上(de)“五音”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de)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3.三十六字母中(de)唇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4. 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4. 三十六字母中(de)齿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6. 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7. 三十六字母中(de)喉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8. 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9.三十六字母中(de)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0.三十六字母中(de)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个.11.三十六字母中(de)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12.三十六字母中(de)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1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de)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de)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二十六)上古音简说1.汉语语音发展(de)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de)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de)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4.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de)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de)语音,元代周德清(de)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de)代表作.6.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答:后人在阅读古代(de)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de)诗文,由于语音(de)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de)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de)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de)做法.7.首先批评“叶音说”(de)是明代末年(de)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8.王力先生(de)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1054页)9.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入声韵部有哪些答:有“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叶”十一部.10.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阴声韵部有哪些答:有“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九部.11.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阳声韵部有哪些答:有“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十部.12.关于上古(de)声母研究,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13.关于上古(de)声母研究,钱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二十七)古书(de)读音问题1.名词解释:A.“同音通假”(P1067)B.“读破”或“破读”:(P1070)2.谈谈“假借”和“通假”(de)区别与联系答:两者区别(de)要点是:“假借”,也叫“本无其字(de)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通假”也叫“本有其字(de)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de)“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de)“通假”.3.掌握1074页所列字(de)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de)读音.4.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de)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de)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de)读音以求押韵.(二十八)诗律1.近体诗(de)特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2.近体诗除有(de)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3.近体诗押韵(de)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de)字.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de)而编写(de)韵书,隋代陆法言(de)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de)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de)广韵,在切韵(de)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5.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着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de)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着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de)“平水韵”.6.关于律诗“平仄”(de)掌握方法: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1)五言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de)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de)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de)平仄相反(de)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de)四种句式就是:(2)七言句式(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de)“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de)排列形式,根据我(de)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de)平仄格式不外四种:(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de)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de)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de)变体,(4)是(3)(de)变体.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de)内容.7.律诗(de)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关于逢丑父、郑周父的“父”的读音。
读上声的“父”:《汉语大词典》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诗·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马瑞辰通释:“父與甫同。
甫爲男子美稱。
”《春秋·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眛。
”穀梁传:“儀,字也。
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
”《战国策·秦策三》:“昭王謂范雎曰:‘昔者,齊公得管仲,時以爲仲父。
今吾得子,亦以爲父。
’”
2.“毋”读阳平。
3.“匯”、“彙”的區別
《漢語大字典》
匯
彙
《漢語大詞典》有“詞彙”,無“詞匯”。
4.調緩急
《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詞典》:6.调剂。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
王利器“新編諸子集成”《鹽鐵論校注》
5.“重複”與“重復”
《漢語大字典》
複
復
《漢語大詞典》:兩詞都有。
“重復”下解釋詳細。
“重複”,亦作“重復”。
兩本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都認為作“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