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古代汉语知识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是通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文选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文字(上):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

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

(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

(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

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

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目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

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

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

大篆的特点: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

小篆的特点: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1.变圆笔为直笔或方笔。

2.笔画简化。

3.结构变化。

4. 象形特点消失。

(五)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的特点:把隶书的波式、挑法变得平直,把慢弯变成硬勾,把扁平方形变为竖方形,形成一种更简化、更规范、更便于书写的文字系统。

(六)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的快速写法,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

10.谈谈“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

隶变抛弃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1.什么是“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12.许慎对“六书”如何定义?(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

考、老是也。

”(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

令、长是也。

”13.什么是“四体二用说”?是谁提出的?影响如何?认为象形、指事、会意、谐声为书之体,转注、假借为书之用。

是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提出的。

这种说法后来比较通行,它把六书划分为两个不同层面性质上的部分了:造字的四种结构类型和用字的两种功能类型,这就使我们对文字体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4表意字包括“六书”中的哪几种?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三种。

15象形字反映了汉字的哪两种构形模式?绘形象物和烘托显物。

16为什么说象形字是造字的基础?象形字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大多是独体字,其他的字往往以它为部件而构成,因而是造字的基础。

17意符与部首之间是何种关系?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是形声字结构中表示意义的成分,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字典分部的名称,是根据汉字形体的偏旁而分的类别。

意符着眼于字义,部首着眼于字形。

18江声、段玉裁、章太炎、朱骏声对转注的看法有何分歧?我们怎样理解转注字?自从许慎提出“转注”之说近两千年以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何谓转注”的看法不下近百种,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也是异彩纷呈。

大体可以归纳为四派:(1)形义说,以清?江声认为同部首同事类的字为转注字;(2)互训说,以清?段玉裁为代表,认为只要是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3)同族说,以章太炎为代表,把同源词视为转注;(4)引申说,以朱骏声为代表,认为转注字之间是词义引申的关系。

综合前人的看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转注是指同一部首而又能够互训的字,如考和老,同属老部,用考可以解释老,用老也可以解释考。

19如何区分造字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造字的假借是指语言中的某个词,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一个原有的与它同音的字来代替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用字的假借是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20什么是古今字?先后出现的同一个字的不同结构,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21谈谈下列汉字的关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孰——熟,亦——腋,说——悦,反——返共——供,竟——境,昏——婚,错——措异体字:群——羣,峰——峯,妒——妬繁简字:借——藉,庄——莊,发——發22什么是异体字?写出下列各字的异体字:睹咏岳杯玩鹅惭线略异体字:(1)异体字是指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睹――覩咏――詠岳――嶽杯――桮玩――翫鹅――鵞惭――慙线――缐略――畧文选(一)23解释加点的字词:同仲右师兑入门癸未卜,争貞。

(贞问)遹拜首首,敢對揚王休。

(美、善)允有来艰自西。

(的确)王孔加子白义。

(很)包荒,用冯河。

(徒步涉河)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女子出嫁)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之于)弦木為弧。

(上弓弦)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造坟墓、植树)24为下面短文打标点,并翻译为现代汉语:田贊衣補衣而見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田贊對曰:“衣又有惡於此者也。

”荆王曰:“可得而聞乎?”對曰:“甲惡於此。

”王曰:“何謂也?”對曰:“冬日則寒,夏日則暑,衣無惡乎甲者。

贊也貧,故衣惡也。

今大王,萬乘之主也,富貴無敵,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

意者為其義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頸,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

其名又甚不榮。

意者為其實邪?苟慮害人,人亦必慮害之;苟慮危人,人亦必慮危之。

其實又甚不安。

之二者,臣為大王無取焉。

”荆王無以應。

田赞穿着破衣服而见荆王,荆王说:“先生的衣服,怎么这么差啊!”田赞回答说:“有比这更差的衣服。

”荆王说:“能够听一听吗?”回答说:“盔甲比这个更差。

”荆王说:“为什么这么说?”回答说:“冬天的时候就冷,夏天的时候就热,没有比盔甲更差的衣服了。

我很贫穷,所以衣服很差。

大王你,是拥有万盛的君主,没有人比你富贵,但是却喜欢让民众穿盔甲,我不能理解。

难道用意在于义吗?盔甲就是武器,砍别人的头,刺破别人的肚子,使别人的城郭毁坏,让别人的父子受刑。

但又没有荣耀的名声。

难道用意在于它的结果吗?假如想着损害别人,别人一定想着损害你;假如想着使别人处于危险之中,别人一定想着使你同样身处困境。

这样的结果又很不好。

这两样,我认为大王不要取用啊。

”荆王无话可说。

25什么是通假字?如何辨认通假字?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代替的字就称为通假字。

阅读古书时,只有在常用的意义讲不通的情况下,才去考虑是否是通假字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别:(1)前人对古书中的通假字已有过许多考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成果.(2)前人的著述中没有指出的通假字,我们也可以通过古音去寻求其本字.当某个字用本义,引申义和其通行义都解释不通时,可以考虑是否是通假字.并按音同或音近的类型去探求其本字.(3)由于形声字的声符是表音的,声符相同的字,其读音或相同,或相近.所以,借助形声字也是探求本字的一条途径.(4)但是,音同或音近只是构成通假的必要条件,并非凡是符合这一条件的都可以通假,辨别通假字还需要从古文献中找到佐证.26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关系如何?异体字、繁简字是指一个字的不同形体,而不是临时借用的性质.不要把它们都看成是通假字。

27请标出下列通假字的读音:(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ì(5)以精兵待于幕北。

mò(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zhí(6)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Zhū28举例说明什么是同音通假、近音通假、转音通假和合音通假?(1) 同音通假。

通假字与本字声韵调都相同。

如:“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能童而状童。

”(《列子.皇帝》)这里的“童”通“同”,上古均为定母东部平声,今音也相同。

(2) 近音假借。

通假字与本字音相近,其中又有三种情况:A.双声通假。

通假字和本字声相同,韵相近,如:“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战国策.赵策》)这里的“胥”通“须”,等待之义。

“胥”、“须”同为心母字,“胥”,鱼部平声,“须”,候部平声,鱼部与候部相近。

B.叠韵通假。

通假字与本字韵相同,声相近。

如:“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这里的“信”通“伸”,“信”,心母真部去声;“伸”,书母真部平声。

心母与书母古音近。

C.转音通假。

声和韵都不一定相同但相近。

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元年》)这里的“阙”通“撅”,“阙”,溪母月部入声,“撅”,群母物部入声,因古音相近,故成通假。

(3)合音通假。

是指合两个字为一个通假字。

如: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后汉书。

吕布传》)这里的叵是不和可的合音通假字。

29汉字的形体有哪些特点?汉字的形体是很有特色的,每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合音字“诸”、“叵”等也是一个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