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以下是 7 条古代汉语知识点:
1. 你知道什么是古今字吗?就好比“莫”和“暮”呀,以前只有“莫”,后来才分化出专门表示傍晚的“暮”。

哎呀,这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2. 通假字也很有趣哦!像“说”通“悦”,古人写“不亦说乎”,其实就是“不亦悦乎”。

这是不是像变魔术一样奇妙呀!
3. 还有词类活用呢!比如说“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里的“蹄”本来是名词,这时候就当作动词“踢”来用啦,神奇吧!
4. 特殊句式也来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个定语后置句,正常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呀,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
5. 文言文里的一词多义可不少呢!“之”字就有好多意思,像“辍耕之垄上”的“之”是“去、往”,“怅恨久之”的“之”是“助词,无实义”。

这可真够让人琢磨的呀!
6. 语气词也很重要哟!“也”“矣”“焉”等表达的语气都不一样呢,“吾尝终日而思矣”里的“矣”就表示陈述语气呢。

7. 古代汉语的称谓也五花八门呀!皇上可以叫“陛下”,自己可以谦称“鄙人”,朋友之间还可以称“足下”呢。

这多有意思呀!
总之,古代汉语的知识点就像一个大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呢!。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围的变化所谓词义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围转到了另外一个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后汉书·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鸿胪寺——白马寺(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1、词义轻重变化恨:《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汉书·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诛,讨也。

“口诛笔伐”“恨”表示声讨、谴责,古义轻,今义重。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谣言”表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报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下流”表示地位或者处境低下,感情色彩是中性的,是贬义的。

三、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1、从语境分析《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贫富”、“穷达”、“觉醒”、“寒暄”、“宫室”、“臣虏”3、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池”是古义“护城河”的意思。

“若即若离”中的“即”是古义“接近,走近”的意思。

“呼天抢地”中的“抢”是古义“触、碰”的意思。

“口诛笔伐”中的“诛”是古义“责讨”的意思。

“并行不悖”中的“悖”是古义“违反”的意思。

“饶有风趣”中的“饶”是古义“富裕”的意思。

“举世无双”中的“举”是古义“全”的意思。

“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是古义“意气奋发”的意思。

第二章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义的引申: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向,向相关的面延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义,这个过程就叫做引申。

二、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原因:可以以简驭繁第掌握词义,抓住本意顺藤摸瓜分析引申义,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分析本义的法1、析形释义2、考察本义的法-考核文献四、词义引申的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道:本义指道路。

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小雅·大东》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法。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上》)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2)由个别到一般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

雌,鸟母也。

”谁知鸟之雌雄。

《诗经·小雅·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的虚化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涉江》)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左传·昭公三年》五、词义引申的式1、辐射式引申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都赋》)竹节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易·说卦》木节、草节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关节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季节、节气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蒲松龄《促织》节奏、节拍⑥时穷节乃见。

(文天祥《正气歌》气节、节操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礼节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节约⑨(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汉书·建传》旌节、节杖2、递进式引申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军事表:毛朝外的皮上衣——外衣——外表——标志五、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1、字音的变化。

如:朝zhāo→cháo,骑qí→jì2、字形的变化。

如:→荷,解→懈,树→竖第三章汉字一、汉字的构造——六书“六书”理论含义:“书”,在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六书”就是“六种字类”的意思。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礼•地官•保氏》。

《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

四体二用:六书之中,真正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

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

”【慎“六书”容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注意:1.象形字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可像的名词。

如日、月、止等2.判断象形字的两个条件:第一、字形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第二、它所代表的意义容是指向具体的,有形可象的客观之物。

【慎“六书”容2】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注意:1.指事字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符号的指事字:上下;二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本末。

2. 代表一种事情或一种抽象的概念。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1.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存在有某种指示性的标志符号。

2.象形字所代表的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日”是象形字;“旦“是”指事字。

【慎“六书”容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同体会意:从众北林森炎淼异体会意:获射莫朝寒【慎“六书”容4】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含义:用一个同音字当作记音符号来记录一个词。

例如,其、我焉注意:1.假借的原则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2.假借的条件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

【慎“六书”容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争议最多)一派主形转。

以南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

认为“类”就是部类,就是《说文》的540部;“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

锴认为同部而义近的字都是转注,江声认为同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

一派主义转。

以清代的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认为凡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

如:桥《说文》“水梁也”。

梁,《说文》“水桥也”。

一派主声转。

以章太炎为代表。

强调声音认为考、老、寿都属于幽部,同一声类;最初产生的字是老,是它们的语根,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就是转注字。

【慎“六书”容6】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要点: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形声字=义符(形符)+声符(★上古音)2.形声字是合体字。

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在于: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

《说文•刀部下》:刻:从刀亥声初:从刀从衣【比較特殊的形聲字】1.省声字:为了书写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声符一部分。

家:从宀豭省声恬:从心甛(甜)省声疫:从疒( chuáng),役省声。

珊:从玉,刪省聲2.省形字:为了书写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形符一部分。

弑:从殺省,式聲。

屐: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字。

特点: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

授:从手从受,受亦声娶:从女从取,取亦声婚琀忘婢政注意:亦声字往往是词义引申后的后起字。

昏婚二、漢字的構造——声符、形符、部首1、形声字=义符(形符)+声符如:尃——从寸甫声溥——从水尃声薄——从艸溥声礡——从薄声(两个部分)锦、钦——金是声符钊、到——刀是声符问、门——门是声符笃、筑、竺——竹是声符注意: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例如:“雖”=“虽”和“隹”(从表面上) 错“雖”=“虫+唯对形符表意功能:题、顶、颜、颊、颈、顿与“头”有关形声字的形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是灵活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如:妹、姑、姨,表示亲属称谓;婚、姻、娶、嫁,表示婚姻;妊、娠、娩表示怀孕生育;娇、好、妩、媚,表示体态美好;嫉、妒、妖、表示丑恶的品德;奸、婬、婪表示丑恶的行为;奴、婢、妃、媵,表示身份地位。

反映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现实。

注意:1.形符可以直接示意,也可以提示围。

“贝”“金”2.有些形符意义关系密切,可以相互替换,造成异体字。

3.有些意符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失去了意义。

2、声符的表音、表意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这是判断一个合体字是否形声字的重要标志。

如:“进”:井声“逐”:从辵从豕3、部首:【含义】最早是慎提出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畴。

文字学的部首——义符;检字法的部首——声符及义符。

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

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法。

如以“心(忄、小丶)”的字大都和人的思想、性情、品行、主观意识等心理现象有关,如:忘、志、忠、恳、慈、憨、意、思、念、愁、悲、恕、忍、怒、怠、恐、想、愿、恋、慰;悟、悔、悦、惧、惊、惦、慌、怜、惮、怡、愉、恬、忡、怖、恼、怀;忝、恭、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