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模板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期末常识考点整理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期末常识考点整理

名词解释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查字迅速方便缺点:不明读音无法查找2)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即部首检字法。

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而定;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优:不明读音也可查找缺点:有些字的部首不易确定汉字简化后,笔画变化大,有些字的归类没有统一3)按号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缺点: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不常用的容易忘记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是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典,现存第一部大型官修书。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4、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是完全主观主义的产物,是错误的。

5、《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在五万六千个左右。

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古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6、《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出版于1819年。

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它所收的虚字以经传为主,以子书和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7、“六书”(汉字的形体构造)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良心出品必属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良心出品必属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 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 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 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

词汇1词:一定语音形式与一定词汇意义相结合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2词汇:语言中所有的词及固定短语的总汇。

词划分1实词:与虚词相对,有实在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古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2虚词:与实词相对,不具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一定语法关系的词。

现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

古汉语: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古今词汇:1古用今废词:a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词:皇帝b因认识事物的改变:祠: 春祭2新产生的词3古今传承词:a古今义同词:自然现象名称亲属称谓肢体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相同b古今义异词4古今词义差异(针对古今传承词)①变化幅度:变化大: 涕:古眼泪,现鼻涕。

变化小: 勤:古辛劳与逸对,今勤快与惰相对②变化结果1词义扩大: 睡2词义缩小:汤:古泛指热水开水3词义转移:行李:使者—衣物4感情色彩变化.贿:财物,中性—贬义5词义局部变异:谢:道歉(常用义)感谢(非常用义)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义项1词义: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意义2义项:一个词所表示意义的分列项目。

单义词多义词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2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词义系统:多义词的各义项及各义项之间构成的关系构成词义系统。

词义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造字时期的意义:鄙本义:边邑。

引申义:本义上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朝:本义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类型:近引申、远引申基础义:词众多义项中直接派生出引申义的意义。

朝:早晨→朝见→朝廷→1朝代2朝向3朝拜假借义:因本无其字,用依声托事方法所产生的意义:景:日光(本义)影(假借义)词义引申途径:1延展引申:将原词义中与新事物有相似点的某一特征突出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而派生出的意义:隆:山的高处→一般高→事业兴隆。

2条件引申(社会和自然条件):钱本义农具→货币。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从时代看: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今)程俊英《诗经注析》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汉书:颜师古注李白:王琦注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二、古注的类型诂、训:解释字词。

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传述的意思。

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孔传。

“春秋三传”与一般的注释有所不同。

笺:意为“笺识”,补充、订正。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

后来所谓“笺注”“笺证”只是注解的意思。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不称“传”而称注。

还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就包括毛传、郑笺。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

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

如《诗经》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疏”也可称正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除解释字词外,还分析古书章节句读,串讲文章大意。

比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解:集解是汇集各家的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

音义: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曰、为、谓之:一般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被释词放在解释性的话的后面谓:主要用在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的情况下。

犹:往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或者是以今语释古语,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而含义并不完全一致。

之貌、貌:一般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用来声训,即用与被释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意。

注音:直音;反切;读若、读如;读曰、读为;如字形训—以形说义: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探求造字时的基本意义或解释汉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声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声音线索探求和贯通语义的训诂方法。

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字(词)。

义训—义训是直接陈述语义不借助于音和形的一种训释方法。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1. 语句能够讲通,不点破。

2.语意切合原文语境,切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3.符合古人语言表达习惯。

3.古书标点的基本方法1.参考特定词语(P574)虚词例:句首:夫惟;盖;且夫等;句尾:者,也,矣,焉,乎数词例:(见上文)一般顺序词语对话例:曰、云、问、答、言、对等。

注意引文截止的地方。

有的没有前导词,2.参考特定句式感叹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倒装句:姜氏何厌之有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反问句: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固定结构:何以不亦……乎以……为得无……乎所以……者3.参考特定文例:修辞手段中的互文、对偶、排比等,诗歌、散文、骈文的不同特点,语言文化常识等,都可以借助参考。

古文今译就是把古书里的文言文在尽可能保持原来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古籍整理,继承文化遗产,是训练和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古文今译的标准信:忠实原著--准确达:通达流畅--通顺雅:典雅优美--规范、优美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文和具体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语序、意义以及言语风格进行翻译。

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这就叫意译。

具体要求1.字词:每个字词力求落实,多直译,少意译。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直译。

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可按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古文中的修辞手段,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第三节古文的翻译并提:在翻译时应分别对应。

委婉:很难直译,可用意译。

4.对于古代文化概念或术语的翻译:一般情况下直接转述有些历史文化专用语比较生僻难懂,就需要加以适当的翻译,或者把它们转换成今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

如:七月流火,八月授衣。

(七月)译文:七月里大火星向西偏了,八月里要为官家作冬衫了。

(火,指二十八宿的心宿,又叫“大火星”,“流”指大火星在天穹上所处位置的变动。

)第五章修辞学习目的:了解古代汉语中基本修辞方式,掌握古汉语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学习重点:互文、合叙、代称、互文学习难点:引用、委婉等修辞: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对言语进行加工,获得良好表达效果的工作。

修辞方式:在修辞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语言文字加工方式。

也叫修辞方法、修辞手法,通称为修辞格或辞格。

表达效果:委婉含蓄;形象生动;整齐和谐;意味深长(二)古汉语修辞总体特色古汉语修辞是指从汉语有文字记载以来到一直到五四现代汉语这一历史时期修辞现象和修辞规律。

汉语的修辞实践起源很早。

古汉语修辞学成立较晚(三)修辞原则:(1)修辞必须依据特定的言语目的和言语环境。

(2)修辞必须调动有效的修辞手段。

(3)修辞要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追求最佳表达效果。

(四)古汉语修辞方式常见的修辞方式引用、委婉、合叙、代称夸张、比喻、比拟、起兴互文、对偶、排比双关、措置、顶真一.引用1.定义: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语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2.分类1)从引用的内容看:引言、用事引言:引用典籍中的文字或者引用格言、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用事是指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神话寓言等。

2)从引用的方式上看:明引、暗引。

明引:说明引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指明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因而比较明了。

暗引:不指明出处,将引文或故事暗含在诗句当中。

3.表达效果(1)增强说服力。

(2)使文章典雅精练,委婉含蓄。

4.相关问题:化用、蹈袭与割裂:化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蹈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割裂: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王勃·腾王阁序》)分析下列句中的引用,并指明类型,理解其意义。

二、委婉1.定义:古人在行文表达的时候,不把要表述的思想内容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使听者透过字面体会到说话人的本意,这就是委婉。

也称婉曲、曲达、含蓄、婉转等。

2.分类:(1)谦敬语:自谦语:仆、愚、小人、不才、寡人等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令尊、令堂、令爱等(2)避讳语:避粗俗:把上厕所称为“更衣”(《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

避忌讳:主要是忌讳说病、死、年龄以及长者、君主的名字。

关于死:晏驾,捐馆舍;填沟壑,山陵崩,百岁后弃天下弃堂帐:启手足:升遐:迁神“物故”“长眠”,过世“不在“就木”“归土”仙游”“天然不逐”关于病:负薪之忧。

,采薪之忧违和。

关于年龄小:富于春秋关于告老还乡:乞骸骨,关于名讳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

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

(1)国讳(公讳)赢政:政月-正月(3)迂回语: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话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敌对情绪。

4.效果:好处:避免粗俗,使语言典雅含蓄避免针锋相对,使人容易接受不同意见语言求新求异缺点:表意不够直接明确,滥用委婉易使文章拐弯抹角、矫揉造作,或语焉不详、晦涩难懂5、比较以下是否属于委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不直言三、代称1.定义:事物本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2.类型:(1)以事物的特征、原料代事物。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3)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曾南丰(4)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或者以数量代物品。

昌明:蜀地名,唐代属绵州,其地产茶。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诗文“套路”①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等.②书信:鸿、雁、鲤鱼、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简、札、尺牍等.③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等。

④马(或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⑤太阳:羲和、东曦、金乌、金盆等。

⑥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姬娥、嫦娥、婵、银阙、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花等。

⑦时光:鸟、兔、漏、箭等专名代通名例扁鹊:神医的代称。

伯乐:擅于发现人才和启用人才的人的代称。

东郭先生:无真才实学,滥竽充数的人的代称。

红娘:男、女婚恋介绍人的代称。

花木兰:巾帼英雄的代称。

桀、纣:荒淫暴虐、残暴无道君王的代称。

柳下惠:坐怀不乱君子的代称。

鲁班:能工巧匠的代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