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点整理(简)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考核要点一、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
主要用法:答题技巧:是什么词+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连词而: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构成并列关系。
2.连接的前后项在时间上的承接、事理上的联系。
3.连接前后项的转折关系。
4.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不可能、不应该。
则:1.表示两个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关系2.表示两种情况的列举或对比3.表示转折、发现(常用于连接倒叙的两件事)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4.表示假设以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行为动作前后两项的并列或顺承关系;2.连词两动词性成分个,表示因果或目的关系;3.连词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介词之:用于名词性中心语之前,表修饰、领属关系用于动词性中心语之前,取消独立性(1)使该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结构,充当主语或宾语(2)使该主谓结构成为复合句中的分句。
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使两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当某个成分乎、于、於1.引进动作行为时间、处所及所涉及的范围2.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引进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4.引进比较的对象。
5.引出原因以表示凭借,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身份、原因等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对象引进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范围等为: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引进动作行为的的主动者语气词: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矣:表示动作已完成或事情已发展到某阶段的语气二、理解并运用古注术语读懂文言材料;体例、术语、三、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形式上的区别,重点掌握近体诗格律。
能从句式、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说明两者的不同。
掌握近体诗平仄格式和粘对规则,并根据规则排除分别一四中不同平仄格式为起句的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能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古文句读掌握古书句读的常识和方法,能够在正确理解古文整理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并加上现代标点符号。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考点整理词类活用第一单元一.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制度。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二.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二人称代词,您。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公嗾夫獒焉。
”嗾:形声词活用做动词,指使犬攻击。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尽: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作“吃完”解。
三.鞌之战“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鼓:名词活用做动词,击鼓。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饮:动词活用做名词,喝的水。
四.楚归晋知罃“然则德我乎?”徳:名词活用做动词,感谢恩德。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五.郑伯克段于鄢(毂梁传)“克者何?能也。
”何:疑问代词用作谓语,是什么意思。
“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
”甚:副词活用做动词,加重……的过错。
第三单元一.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乃:第二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二.苏秦始将连横“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庭:名词用作状语,在庭上指教。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郊:名词用作状语,在郊外。
三.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贾:名词用作状语,用商贾之道。
利:名词活用做动词,谋取利益。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权:名词用作状语,用权诈之术。
虏: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俘虏那样。
“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
”正:通“政”,名词用做动词,为政。
“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恶: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怎么。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肉干,名词用作动词。
做成肉干。
第四单元一.《论语》四十章“就有道而正焉。
”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匡正,端正。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家仁,一国兴仁。
”仁:名词活用做动词,讲仁义。
三.大同“亲其亲,子其子。
”其: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己称代词,我的。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使……正常。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贤:名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贤人。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刑:名词活用做动词,作为法则。
四.亲上死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其: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己称代词,自己的。
五.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饕飨而治。
”饕飨:名词活用做动词,做饭。
“又从而振德之。
”德:名词活用做动词,对人民施恩惠。
特殊动宾关系第一单元一.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
惊姜氏,使姜氏受惊吓。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
生民心,使百姓产生二心。
“夫人将启之。
”启:为动用法。
启之,为之打开城门。
二.季梁谏追楚师“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羸:弱,使动用法。
使……出现弱像。
张:使动用法。
使……骄傲自大。
三.晋灵公不君“提弥明死之。
”死:为动用法。
为……献出生命。
“食之,舍其半。
”食:使动用法。
四.鞌之战“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御:驾车,为动用法。
为……驾车。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
”忝:使动用法。
使……受辱。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意动用法。
把……当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五.郑伯克段于鄢(毂梁传)“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逸:使动用法。
使……逃跑。
第三单元一.苏秦始将连横“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诎:通“屈”。
使动用法。
使……屈服,折服。
二.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客我。
”客:意动用法。
把……当做客人。
“孟尝君怪之。
”怪: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意动用法。
以……为怪。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意动用法。
视民如子。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使动用法。
使……高枕无忧。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使动用法。
使……空出。
三.庄辛说楚襄王“君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从:使动用法。
跟随。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
”见:使动用法。
使……拜见。
第四单元一.《论语》四十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均为使动用法。
“子行三军,则谁与?”行:使动用法。
行三军,率领三军。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鼓:使动用法。
“必也正名乎!”正:使动用法。
正名,使名分正。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死:为动用法。
为……死。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匡:使动用法。
一匡天下,使天下得到匡正。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
使归附。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
使安定。
“止于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见:使动用法。
使……拜见。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和顺,使动用法。
使……和顺。
三.大同“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正:使动用法。
使……正常。
笃:使动用法。
使……纯厚。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贤:意动用法。
把……当作贤人。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使动用法。
使……显露。
四.亲上死长“而民莫之死也。
”死:为动用法。
为……死。
常识一.字典。
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说明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叫做字典。
二.词典。
以词为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加以解释的工具书叫做词典。
词典,又写作“辞典”。
三.类书。
摘录各种书上有关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查检的书籍叫做类书。
常见的有《佩文韵府》、《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四.索引。
那书中的句子摘录下来,每句下标明出处和页码、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以供查检的资料叫做索引。
索引又叫“引得”。
如:《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春秋经传引得》等。
五.《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
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辩字体变迁。
它还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意的字典。
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六.六书。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就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描绘出来。
许慎《说文·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看了可以大体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
许慎《说文·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把表示事类意义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看出一个新的意义。
许慎《说文·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形声,取表示事物意义的字为意符,取表示事物声音的字作为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
许慎《说文·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许慎《说文·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许慎《说文·序》:“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七.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六个阶段。
其中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是古文字,隶书和楷书是今文字。
八.隶书和隶定。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
隶书是隶定古文字而来的。
隶定,又叫“隶古定”,是用隶书把古文字确定下来。
后来,把出土的古文字,根据其结构用楷书写下来,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九.什么叫“隶变”?简述隶变的利弊。
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隶变。
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是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
这是一大历史进步。
隶变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由于它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搞乱了某些字的形体,就使得“六书”在很多情况下无从说起,从而增加了汉字由形知音知义的难度。
十.古今字。
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十一.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做异体字。
十二.通假字。
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
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正字”。
十三.繁简字。
繁体字简化后,繁体字和其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繁简字实际上是一种异体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