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1.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侵,袭,伐。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

“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

“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

”“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4.(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在高考语文中,古代汉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好古代汉语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的常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再如“卑鄙”,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可以指战争(“兵旱相乘”)。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动词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败逃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等。

二、虚词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灵活,可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作介词,表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表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作连词,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结果(“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等。

3、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作助词(“辍耕之垄上”中的“之”,动词,去、往)、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指知识和道理)、结构助词(“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4、于“于”常作介词,表处所(“战于长勺”)、表对象(“故燕王欲结于君”)、表比较(“苛政猛于虎也”)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100个高考易错文言文词语辨析

100个高考易错文言文词语辨析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地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地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地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地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地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地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地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地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地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

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一、通假字1.《孙权劝学》:① 邪:通“耶”,语气词。

表反问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

亦作当权。

“卿今当涂掌事。

”2.《木兰诗》①“帖”通“贴”,贴,粘贴。

“对镜帖花黄”②“火”同“伙”,伙伴。

“出门看火伴”3.《卖油翁》①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但手熟尔”②“杓”同“勺”,勺子“徐以杓酌油沥之”4.《河中石兽》“颠”通“癫”,疯狂。

“不亦颠乎”二、词类活用1.《孙权劝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主谓取独。

)2.《木兰诗》①“问女何所思”(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3.《卖油翁》①“但微颔之”(颔:名词作动词,点头)②“吾射不亦精乎”(射: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③“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④“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⑤“康肃笑而遣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4.《陋室铭》①“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②“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③“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⑤“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⑥“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⑦“苔痕上阶绿。

”(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5.《爱莲说》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蔓”“长枝”)②“香远益清”(远、清:形容词作动词,译为“远播”“显得清幽”)③“濯清涟而不妖”(妖:名词作动词,美丽而不端庄)6.《河中石兽》①“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三、一词多义1.《孙权劝学》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

(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 )是社稷之臣也。

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

“岈然”承“高”而言。

“洼然”承“下”而言。

“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

“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

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

(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

(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

(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

4 、夫令名,德之舆也。

(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

(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

(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

“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

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

(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

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教育普施,尊老成为社会风尚。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
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公与之处:双宾语。

2 、捆屦织席以为食:修辞上的需要而宾语前置。

3 、“奚冠?”、“许子奚为不自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都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4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双宾语)
5 、大哉,尧之为君!:(因修辞需要而主谓倒置。


6 、君哉,舜也。

(同上)
7 、未能或之先也(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8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判断句)。

9 、江汉以濯人,秋阳以暴人:“江汉”、“秋阳”都是“以”的前置宾语。

(修辞需要)10、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代词复指宾语前置)意思是“痛击西戎和北狄,惩治荆舒使之知戎止。

”11、子是之学。

(复指前置宾语)。

12、莫之或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判断句。

“是”复指“日月星辰瑞曆”,做主语。

1 、君子何叹?(疑代作宾语前置)。

2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修辞需要,介词“以”
的宾语前置。

3 、后未之逮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断予之令:双宾语。

2 、授之政。

(同上)
3 、此若言之谓业:复指代词宾语前置。

1 、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 、则芥为之舟。

(双宾语)
3 、莫之夭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4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疑代)
5 、之二虫又何知:(同上)
6 、奚以知其然也:(同上)。

6 、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修辞上的互文见义。

指五百年为一春秋,,即为一年。

7 、彼且奚适:(疑代)。

8 、彼且恶乎待哉:
(疑代)(“且”,还要。

“待”,依靠)。

1 、以为莫己若。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2 、我之谓也: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
助动词,表被动。

(被动句)4 、又奚以自多(疑代)
1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双宾语。

2 、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

3 、为之政:双宾语。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判断句。

“所以者”就是“导致的原因”。

1 、而谁与语:(疑代介词宾语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法同上)前一“为”介词,后一“为”是动词。

尚何言哉:(疑代动词宾语前置)
何以异之:(疑代介词宾语前置)。

安在其不辱也:(疑代动词宾语前置)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是两个双宾语句。

明主不晓……遂于下理:用的是委婉修辞手法的避讳语,避冒犯。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用典中的引事。

是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仆”是对己用的谦称,“左右”,是对对方的敬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典中的引言。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委婉语中的谦敬语。

而归臣妾于吴者:“归与臣妾”共用介词结构“于吴”,属共用表达方式。

════════════════════════════════════════════════════════════════════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2页-
中心是悼:“是”作“悼”的宾语。

2 、为公子裳:双宾语。

朋酒是饗:“是”复指宾语“酒”
1 、罾何为兮木上:(疑代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2 、蛟何为兮水裔:(疑代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1 、月中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
2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是律诗中习用的句式,者是名词性词组。

)(注意这是与散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词的一种特殊写法。

散文写法应是“应笑我多情”。

1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是因天宝,人杰是因地灵。

这两句是用典修辞方法。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用典修辞手法。

舍簪笏于百龄:指代做官。

4 、奉晨昏于万里:借代尽孝道。

(以上两句是借代修辞手法)
════════════════════════════════════════════════════════════════════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