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1.举例说明“六书”及其特点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2.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我们现在所谈的只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本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本义及探求方式①分析字形盥,洗,浴,及(逮也),零(下雨毛毛雨),集(鸟栖于树),受(接受,通授)②结合文献用例。
朝,莫,乱(治乱)③部首的表意功能。
页(xie):人头(颠,题)辵:行走(迟徐走,迅疾走)3.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下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使动和意动的不同作用:君子之学也可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4.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1)无标志的被动表示(意念被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2)有标志的被动句式①于(V+语+动作主动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②为(为+行为主动者+V)(为+V)(为……所)而身为宋国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③见(见+动词)不直接引出行为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慈父见背(对自己……)④被(战国末,直接加在V前,不能引出行为主动者。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一、名词用如动词1、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两种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用如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1、不及物动词(常见),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求也退,故进之。
(论语·先进)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2、及物动词(比较少见)(1)有时读成另一个音(显得是另一个词了)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
(左传·宣公二年)(2)判断是否使动用法,关键还是上下文意。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3、使动用法实为以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内容使姜氏惊。
惊姜氏。
4、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
“胜之”和“败之”(“胜”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败”是使动用法)(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策)(三)名词的使动用法(非常罕见)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性质或状态。
后面就是它的宾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二)名词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礼记·礼运)四、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工具舜勤於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二)名词性词组用作状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三)时间名词1、在句中作为状语以表示时间修饰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11494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
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
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
2词形多样。
3相同相近的读音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
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
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园“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偏义失“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作15.变义复词“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本为单音词。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古代汉语重点考点

古代汉语小知识点:●常用词:报P44;复P46;次P47;襲P49;克P54;無P55;介P60;河P65;池P66;谢P132;让P133;属P135;去P137;即P139;赴P141;冯P142;习P147;疾P147;饿P148;厌P149;固P153;再P154;识P217;见P217;患P222;信P226;臭P241;间P243;行P317;适P319;畜P324;淫P327;戚P328;孰P329;殊P331;江P337;宫P338;贾P340;年P341;岁P342;称P421;鬻P422;假P423;因P424;为P425;已P434;参P436;什P436;伯P437;晦P438;朔P438;期P439;权P441;归P511;采P514;叔P515;振P515;斯P517;伐P517;错P519;被P520;用P521;惩P523;薄P525;悠P526;皇P526;庶P527;裳P528;领P532;徵P576;发P578;封P578;迁P580;徒P580;遗P581;坐P582;省P587;曲P591;直P592;长P592;重P595;食P600;或P607;更P607;尔P610;●否定句+否定词:不+弗P264;毋+勿P265;未P266;否P267;非P267;无P268;莫P270●连词+介词:而P447;以P450;介词“以”P454;于P456;古音通假:P543;●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有三种: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P67—68●《康熙字典》P69;《辞源》P71;《说文解字》P77●研究《说文》清代最受推重的四大家P79;●《经籍纂诂》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P80●《词诠》是杨树达所著P80;《诗词曲语辞汇释》是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P81;●异体字的定义P173;●《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论语集注》和《论语正义》P18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
(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性质也就消失了。
(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以今之词性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
如“乘肥马,衣轻裘” “衣”兼属名词、动词。
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策蹇驴,囊图书。
E.“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
名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威王欲将膑。
(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
“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像对待……一样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方位夫以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
失期,法皆斩。
(史记·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
王力先生观点:A、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经常用这种句法。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2)主语+之+ “于”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
主语(名词)+之+谓语=其+谓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师之)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彼,其(=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
(庄子·逍遥游)5、“者”字结构(1)指示代词“者”:①adj./v.或词组+者(指示代词)=名词性词组。
表示“……的人”、“……的事物”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②主谓结构+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③数词+“者”: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2)语气词“者”:①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②用在“有”字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③用在时间词“今、昔、古、曩”等后面。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策)④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丑下)(2)助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愈《杂说》之四)6、“所”字结构(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所”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作中介)。
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战国策·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史记·项羽本纪)(2)所+Vt.+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所”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
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
此所以乱也。
(非子·显学)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3)所+介词“以、为、由、从、与”+动词“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
①表示处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②表示工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③表示方式方法: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
(膑兵法·威王问)④表示原因:——今“所以”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也。
(战国策·策)("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⑤表示相关的人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4)所+形容性词语:(不常见)“所”指代描述的对象。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墨子·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无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战国策·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有所谓” “无所谓”7、先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为韵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
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
——舌尖音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
——齿音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
——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