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的古代汉语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是古代汉语中的量词?A. 匹B. 个C. 只D. 条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以下哪部古代文学作品?A. 《诗经》B. 《楚辞》C. 《左传》D. 《论语》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什么?A. 衣领B. 腰带C. 鞋带D. 帽子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哪位古代文人的名言?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5. 下列哪个成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反?A. 画龙点睛B. 画蛇添足C. 画虎类犬D. 画饼充饥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桃李”指的是什么?A. 桃树和李树B. 桃树和李子C. 李子和桃子D. 桃李满天下7.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以下哪部古代典籍?A. 《周易》B. 《尚书》C. 《论语》D. 《孟子》8.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下哪个成语的原句?A. 虎口拔牙B. 虎口脱险C. 虎口逃生D. 虎口夺食1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王之涣B. 孟浩然C. 李白D. 杜甫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你”的敬语。
2.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我”的谦词。
3.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他”或“她”的词。
4.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我们”的词。
5.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他们”或“她们”的词。
6.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这里”的词。
7.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那里”的词。
8.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哪里”的词。
9.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什么”的词。
10.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怎么”的词。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表示“非常”?A. 甚是B. 非常C. 甚好D. 甚矣答案:B2. “子曰”中的“子”指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是指:A. 道路B. 河流C. 花园D. 山林答案:A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衣服B. 书信C. 朋友D. 思念答案:A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哪种思想的体现?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驷马”指的是:A. 四匹马B. 马车C. 马队D. 马夫答案:A10.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 长平之战B. 垓下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常用词。
答案:然而2.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如果”的常用词。
答案:若3.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那么”的常用词。
答案:则4.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因为”的常用词。
答案:因5.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所以”的常用词。
答案:故6.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虽然”的常用词。
答案:虽然7.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另一个常用词。
答案:然则8.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即使”的常用词。
我整理的古代汉语考试试卷

我整理的古代汉语考试试卷一填空题重点七月侍坐读音词性意思解释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的用法是名词用作状语?A. 风烟俱净B. 星汉灿烂C. 举头望明月D. 低头思故乡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位古代文学家之口?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指代用法的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乎者也,可以休矣D.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A. 早中晚三次反省B. 反省三次C. 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D. 反省三次不同的事情答案:C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身材苗条B. 举止优雅C. 心灵手巧D. 容貌美丽答案:B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B.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道路自然变得平坦C.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D.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径自然形成答案:D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采薇》答案:C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捕获老虎的幼崽B. 不经历困难和危险,怎么能获得成功C.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D.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知道老虎的凶猛答案:B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月亮B. 美丽的女子C. 明亮的星星D. 清澈的泉水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2. “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古代汉语知识试卷

古代汉语知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汉字属于象形字的是()A. 休。
B. 日。
C. 明。
D. 从。
2. 在古代汉语中,“走”的意思是()A. 行走。
B. 跑。
C. 离开。
D. 散步。
3.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作代词的是()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公将鼓之。
C. 学而时习之。
D. 辍耕之垄上。
4. 下列句中“于”字表示被动的是()A. 战于长勺。
B. 君幸于赵王。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 下列古汉语句式属于判断句的是()A. 沛公军霸上。
B.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 具告以事。
D. 君何以知燕王?6. “六书”中,“形声”字的特点是()A.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B.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C.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D.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7. 古代汉语中表示第二人称的敬称是()A. 汝。
B. 尔。
C. 君。
D. 若。
8. 下列词语在古汉语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A. 国家。
B. 妻子。
C. 父兄。
D. 以上都是。
9. “其”字在句中可表示祈使语气的是()A. 吾其还也。
B. 其真无马邪?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其皆出于此乎?10. 在古代汉语中,“汤”的本义是()A. 热水。
B. 菜汤。
C. 汤药。
D. 汤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下列属于古今字的有()A. 莫 - 暮。
B. 然 - 燃。
C. 说 - 悦。
D. 知 - 智。
E. 辟 - 避。
2. 以下关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名词用作动词后,一般表示与这个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
B.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这个形容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C.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行为。
D. 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E. 数词有时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是()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古代汉语中的时尚词汇的是:A. 麃(bēi)B. 鬈(quán)C. 刎(wěn)D. 鳢(lǐ)2.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颜色词是:A. 靑(qīng)、苍(cāng)、黛(dài)B. 靛(diàn)、赭(zhě)、绀(gàn)C. 藐(miǎo)、碧(bì)、翠(cuì)D. 翛(xiāo)、苇(wěi)、赅(gāi)3. 下列古代诗词中,不属于宋词的是:A. 春江花月夜B. 静夜思C. 渔家傲D. 西江月4. 以下句子中,哪一句是正确的古代用法?A. 忧郁自然年年老。
B. 动静深相似。
C. 韶光塞巷空。
D. 不覩当年行人。
5.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是:A. 曹操B. 施耐庵C. 罗贯中D. 曹雪芹二、问答题1.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草木皆兵”一词。
答案:古代汉语中的“草木皆兵”形容因为过度恐慌而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敌视和威胁。
2. 用古代汉语表达“感恩”和“报恩”的意思。
答案:古代汉语中,“感恩”可以用“戴德”表达,而“报恩”可以用“延宠”。
3. 请用古代汉语造句,表达“岁月静好”。
答案:岁月如矢,静好如初。
4.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墟落”一词。
答案:古代汉语中的“墟落”指的是乡村、村庄。
三、阅读理解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理解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汉语的特点是词义丰富、表达方式独特,同时也有一些时尚词汇和独特的句法结构。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名著以及古代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回顾和巩固他们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成果。
通过选择题、问答题和阅读理解,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补充说明本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最终以教师布置的考试内容为准。
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古代汉语试题及解析

古代汉语试题及解析多项选择题1、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从总的方面来看,大致有______。
(2 分)2、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系统是______。
(2 分)3、下列句子中都有双声连绵字的是?(2 分)5、给《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作注释的是?(2 分)6、下列上古韵部中属于入声韵的是?(2 分)8、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______。
(2 分)9、下列句子中“是”作指示代词的是?(2 分)10、连词“则”的主要用法是______。
(2 分)单项选择题11、下列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2 分)12、下列句子中与“公语之故”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 分)13、被称作古今汉字分水岭的字体是( )。
(2 分)14、下列括号词语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处所的一项是()。
(2 分)15、“六书”之名始见于__________。
(2 分)16、下列括号词语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2 分)17、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1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克”的意思是?(2 分)19、下列句子中与“公赐之食”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 分)20、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2 分)21、《说文解字•叙》中所谓“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指的是“六书”中的()。
(2 分)22、下列各句中,用“所”字帮助表示被动的一句是?(2 分)23、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______。
(2 分)24、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第一次给“六书”中的每一书下了定义,并举例予以说明,其中“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六书”中的______。
(2 分)25、“穆公访诸蹇叔。
”其中“访”的词义是?(2 分)26、________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该书收单字56000左右。
(2 分)27、下列句子,属于用判断句形式表示原因的一句是?(2 分)28、“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中“给”的意思是?(2 分)29、下列括号词语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对待的一项是()。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名词的是:A. 君子B. 德行C. 仁义D. 礼智2. “诗经”中的“风”指的是:A. 风景B. 民歌C. 风土人情D. 风尚3. 古代汉语中,“吾”和“余”在人称代词中分别代表:A. 第一人称单数和复数B. 第二人称单数和复数C. 第三人称单数和复数D. 不定人称4. “左传”是下列哪一本史书的注释?A. 春秋B. 尚书C. 礼记D. 周易5. “夫子何为者”中的“夫子”是指:A. 丈夫B. 老师C. 父亲D. 尊称6.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哪部文学作品?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7. “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字,其在句中的作用是:A. 助词,无实际意义B. 代词,指代人或物C. 连词,连接前后句子D. 副词,表示程度或范围8. “礼失求诸野”中的“野”指的是:A. 野外B. 未开化之地C. 民间D. 边疆9. “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比喻:A. 污泥B. 困境C. 恶劣环境D. 低贱出身10. “夫子喟然叹曰”中的“喟然”表示:A. 悲伤B. 惊讶C. 感慨D. 愤怒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在古代汉语中,“__”是指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一种礼仪教育。
2. “__”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
3. “__”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4. “__”是《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意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5. “__”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记载了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国家的故事。
6. “__”是《左传》中的一个典故,讲述了晋国大夫屠岸贾因忠诚而遭受不幸的故事。
7. “__”是《孟子》中提出的一个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
8. “__”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9. “__”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述了汉代名将卫青的生平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重点七月侍坐读音词性意思解释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其中第一个“如”的意思是选择连词或者,第二个“如”的意思是提起连词至于;“俟”的意思是等待。
2《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_大火星_____;“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中的“一之日”是指夏历__十一__月,“觱發”、“栗烈”都是______双声___联绵字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而”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间的并立转折相互关系。
4、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中,“以”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相当与“而”。
5、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句中,“于”的词性是助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被动6古书旧注中见到“屯,音肫”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至于“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7、“仅”在古代有几乎,将近义,如《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8、在“汉王与义帝发丧”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9、在“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10、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句中,后一个“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用与被动。
七月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十一月北风哗哗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
粗布衣裳都没有,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
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
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沿着小路向前走,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
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
姑娘不禁暗悲愁,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八月里芦花满汀洲。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
除掉高枝与长条,轻采柔桑片片收。
七月里伯劳成对鸣,八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
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
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
十一月里打狗獾,猎得狐狸取下皮,为那公子做轻裘。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继续练武耍戈矛。
留下小猪自家吃,大猪公家去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
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
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
干完关照妻和子:不久新年逢岁首。
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
八月里齐把枣子打,十月里又将稻谷收。
新米新谷酿春酒,好给老爷去做寿。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八月里葫芦摘在手,九月里苎麻种子留。
多采苦菜多砍柴,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里喜把庄稼收。
小米高粱和谷子,粟麻小麦加大豆。
唉呀我们种田人,庄稼活儿没尽头,又为公家宫室修。
白天野外割茅草,夜里搓绳忙不休。
急忙上房盖屋顶,春要播种到田畴。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
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韭菜羔羊供案头。
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收。
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
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过头。
高声齐祝万年寿解释词义(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加:更加(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莫:没有(3)今有搆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为:被(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若:如果(5)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
的方式手段(6)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乎:表示处所(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柔桑:嫩桑叶(9)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意为“哪一个更”(10)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二选择题单选和多选《最少两个》重点判断句被动句重点虚词:连词副词介词语气词代词(无定代词(或莫)语气词熟悉词性和用法三名词解释重点七音:音韵学术语。
古人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为七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训诂:训诂这两个名称,笼统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叫做训和诂。
例:汉代高诱作《淮南子注》,于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
五音七音:五音最早见于《玉篇五声音论》;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来的。
所谓:“五音”,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牙音,齿音,舌音,喉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
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集解: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它包含集注,集传,集释。
例:朱熹的《孟子集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四解释词语:七月和侍坐虚词副词–曾莫古今意义代词- 或莫肯定与否定无定代词连词 -然然则然而语气词说明:词性用法何种语气语法重点宾语前置的种类:(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臣未之闻也。
”。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
(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
(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无定代词或”和“莫”部分:“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